1:2003年甲A聯賽重慶力帆輸球才能保級
輸球才能保級?這句話聽起來就像是笑話一般,然而在2003年的甲A末輪卻真實上演了,輸球才能保級,而贏球則鐵定降級。
這一切都要從當年中國足協制定的中超準入規則算法說起
足協的「天才算法」
2003年,中國足球進行重大改革,取消原甲A聯賽,改名中超。積分的算法,也並不是像今天一樣,贏3平1負0,而是採取了一種公式算法:即用2002賽季的排名0.5,在加上2003賽季的排名*1。計算總分。總分排名最低的前12位進入中超,最高的3位則進入中甲。因為當時是中超元年,所以足協希望儘量控制頂級聯賽球隊的數量,方便管理。儘管降級球隊的比重達到了前所未有的20%。
下圖為2002賽季甲A(上圖)和2003賽季甲A(下圖)積分榜完整版
首先,陝西國力和八一湘潭由於2003賽季墊底,毫無懸念的預定了兩個降級席位。而最後一個降級席位則在重慶和天津之前產生。03賽季最後一輪比賽之前,重慶積26分排名第13,即使他們最後一輪贏球,也無法超過山東魯能,兩賽季綜合分為6*0.5+13=16。無法力壓天津保級。但是有趣的地方來了 ,天津02賽季排名第十,綜合分為5,03賽季暫列第11,綜合分為5+11=16.與重慶同分,如果有機會能讓天津在最後一輪排名下降一位,那麼重慶就可以完成保級。巧合的是,重慶最後一輪的對手正是積分榜排名第12的青島,如果重慶最後一輪輸給青島,那麼青島將在積分榜上反超天津。而天津最後一輪將在客場挑戰積分榜次席、志在衝冠的上海國際。難度極大。即使天津能在客場逼平上海,還是有可能在積分榜上滑落到第12,加上02賽季的5分,積分就會變為17分,那麼降級的就會是天津了。
簡單來說,就是重慶力帆,只有在最後一輪輸給青島,然後上海國際戰勝天津泰達,才有希望保住中超席位。雖然最後重慶還是保級失敗了,但是只有輸球才能保級的笑話也反映出了賽制的弊端。
2:乙級球隊也有希望打歐戰?
在眾多的聯賽賽制中,比利時聯賽堪稱燒腦top3。比甲聯賽每年都有2個歐冠席位,2個歐聯席位。即爭冠組前2位可以參加下賽季的歐冠。第三位可以參加下賽季的歐聯杯。但是在最後一個歐聯席位上,規則則相當特殊,比甲常規賽7-15名的球隊,加上比乙聯賽除升級球隊外前3名的球隊,共計12支球隊分為兩組,進行雙循環的小組賽,兩個小組的頭名出線,再決出最後一個歐聯席位
3:頭球算「2」個?
在上世紀80年代,國足在世預賽的比賽中,面對紐西蘭,由於對方身高馬大,在頭球爭頂上國足吃了大虧。於是在1985年足協出臺了一項政策,即「頭球一個算兩」。於是,在這項政策的驅使下,很多球隊瘋狂訓練頭球,有些可以用腳輕鬆踢進的球,也要用頭頂進去,試想一下,一支球隊在80分鐘的時間裡都1-0領先對手,在最後階段被對方進了一個頭球,瞬間到手的勝利化為烏有。如此這般,不僅極大程度的影響的比賽的精彩程度,也被一些別有用心的球隊利用,因此該項政策只進行了一個賽季便進行了廢除。
4:四個冠軍爭升級
荷蘭乙組聯賽一共有20支球隊,但是在每年的積分榜上,只有排名第一的球隊,可以直接升級。荷乙聯賽一共分為4個階段,從聯賽第三輪開始,每9輪分為一個階段,在4個階段中,每個階段表現最好的「冠軍」都有資格參加升降級賽。如果「階段冠軍」已經獲得升降級賽的資格的話,則會將名額順延給該階段表現第二好的球隊。以此類推。一些美洲國家的賽事也有著分賽的情況,例如墨西哥超級聯賽,他們將每年的比賽分為春秋兩個賽季,分別誕生一個冠軍,春秋兩個賽季的冠軍還會在墨西哥冠軍杯上進行較量。
5:保級組>爭冠組?
威爾斯聯賽一共有12支球隊,每年常規賽結束之後,排名前6的球隊進入爭冠組,後6位的球隊進入保級組。爭冠組第一名獲得一個歐冠資格,2-3名獲得歐聯資格。最後一個歐聯資格則由爭冠組的4-6名和保級組的第一名進行兩回合的淘汰賽決定。上賽季常規賽排名僅第7的卡迪夫大學就通過這種賽制逆襲,他們在保級組順利拿到第一,又連續戰勝爭冠組的對手拿到了歐聯的資格。但是這種賽制也有著明顯的弊端,例如在奧地利聯賽中,由於爭冠組最後一名沒有歐戰資格,這導致一些中遊球隊,在聯賽最後幾輪瘋狂送分。故意進入保級組。依靠賽制爭奪歐聯資格。
6:抽撲克決定季軍亞軍
在2002賽季的甲A比賽中,由於深圳平安和北京國安都積52分。分列2-3位,那怎樣進行排名呢?一般來說都是採取雙方的交手戰績或者是淨勝球來決定排名,但是足協卻採取了十分荒誕的「抽籤玩法」即抽牌決定,誰能夠抽中黑桃Q,誰就是當賽季的甲A亞軍。最終,深圳得到了幸運女神的眷顧。但是足協的荒謬政策卻讓人哭笑不得。
你還知道哪些有趣的賽制呢,可以留言討論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