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日報》版面
《鄭州晚報》版面
生態環境越來越好
公園遊園越來越多
近日,家住花園路融元小區的市民董大爺一有空,就帶著孫女到剛剛建成開放的鄭州雨園遊玩。這座鄭州市首個海綿公園示範園,位於花園路渠北路東北角鄭州長途汽車北站舊址,就在董大爺家附近。園內曲廊水榭、植被蔥蘢,令人心曠神怡。「家門口建了這麼好的公園,還能收集雨水澆灌園內植物,來這裡休閒健身方便,孩子也能從小接受環保教育,一舉兩得!」董大爺高興地說。
像鄭州雨園一樣的公園、遊園、微公園,在鄭州越來越多。近年來,鄭州市園林系統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為引領,以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為目標,以生態廊道、鐵路沿線等五項整治綠化和公園綠地建設為重點,大力開展生態園林建設,城市綠地面積每年以不少於1000萬平方米的速度增長,累計新建綠地8100萬平方米,初步形成了總量適宜、分布合理、特色鮮明、景觀優美的城市綠地生態格局,促進城市生態環境持續改善。2020年1月23日,鄭州市被命名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
「綠心」棋布 生態氧吧詩意遊憩
鄭東新區北龍湖溼地公園,越來越好的生態環境,引來眾多鳥類在此棲息繁育,可愛的天鵝也在這裡安家。公園西起中州大道,南至朝陽路,北至連霍高速,東至東三環,總面積16.4 萬平方米,湖面煙波浩渺,水天一色,湖畔林蔭步道,行坐兩便。經過多年的建設管理,這裡已經成為遠離塵囂、負氧離子豐沛的城市「綠心」,種類繁多的植被、禽鳥、宜人的景色吸引眾人前來「打卡」,在生態氧吧中盡享詩意生活。
鄭州市不斷完善中心城區公園體系,按照老城區每15平方公裡、新城區每10平方公裡規劃建設一個150畝以上公園的標準,推進綜合性公園建設。先後建成龍子湖公園、雕塑公園等50多個綜合性公園和專類公園,形成了以綠博園、園博園、西流湖生態公園、北龍湖溼地公園為核心的城市生態「綠心」。
「一項強力的支持綠地建設政策是:拆遷出來的10畝以下的地塊不再用於開發建設,全部用於綠地和公共事業的建設。」市園林局城市綠化處負責人說。截至2020年9月底,建成區共有公園遊園1360處,基本形成大小互補、均衡分布的公園體系。市民身邊的公園遊園逐年增加,生態獲得感和幸福感不斷提升。
「綠道」連綿 健身出行和諧悠然
隆冬的鄭州,中原西路生態廊道內依然有三三兩兩的遊客,明媚的陽光灑滿伸向遠方的步道,兩旁寬闊的林中不時有鳥兒啁啾。優美的風景、盡情地快步走,讓市民謝先生滿心暢快:「這兒綠化好,空氣好,環境舒適,到這裡來不僅身體得到鍛鍊,心情也很放鬆!」
鄭州市生態廊道建設以「公交進港灣,行走在中間,輔道在兩邊,休閒在林間」為設計理念,實現交通、人行、綠化、生態的和諧統一。目前,已建成生態廊道3618公裡,包括「兩環三十一放射」道路以及連接「六城十組團」的高速國道省道、市域快速通道、縣鄉道路和河流水系兩側等。一條條「綠道」,成為鄭州市生態園林建設的靚麗名片。2019年,鄭州市「綠道」建設被中宣部重點宣傳。2020年,經過提升,綠道內的指示標識、果皮箱、公共廁所等配套設施更完善,綠化景觀更加優美。
拆圍透綠 園景街景無縫銜接
2020年年底,紫荊山立交橋下,人民廣場拆圍透綠工程完工,原來的鐵藝欄杆不見了,取代它們的是金森女貞、海桐、八角金盤等綠植花草,景觀層次更加豐富,令前來遊玩的市民眼前一亮。
為了淡化綠地與道路的界限,讓市民共享更多綠色景觀空間,鄭州市2019年以來持續推進公園、沿街單位「拆圍透綠」,目前已完成碧沙崗公園、紫荊山公園、人民公園、經緯廣場等拆圍透綠,實現了園景與街景的完美融合,達到了「人在畫中走,車在綠中行」的效果。更多公園和沿街單位拆圍透綠正在有序推進。
2020年,鄭州市還大力實施「市花」公園、「市花」道路、「市花」立交橋建設,持續彰顯「市花」月季特色。結合道路改造、已完工地鐵站點建設街頭遊園,生態園林建設惠及更多市民。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圍繞這一要求,2021年,鄭州市將繼續通過規劃建綠、拆違建綠、見縫插綠、留白增綠,擴增城市綠地面積,持續打造「綠道」「綠網」「綠心」以及小街巷、小廣場、小空間等小微園林景觀,進一步均衡公園綠地布局,創造城區「300米見園500米見綠」的生態宜居環境。
來源:中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