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需要的是一輛電驅動的車?還是一輛真正的電動車?
2010年,中央財政頒布的一紙《新能源汽車補貼標準》正式將中國的汽車產業引領上了全面電動化的道路。在過去的十年時間裡,中國的新能源汽車銷量來到了130萬輛的規模,這是補貼帶來的利好。而過去幾年裡,靠ppt就開始造車的新興車企不絕於耳,靠騙補而造出來的「工具車」越來越多。關於汽車全面轉型電動化的趨勢我不曾懷疑,這是我們的能源結構決定的既定事實。所以我們到底需不需要電動車已經不再是個命題,那麼我們究竟需要的是一輛電驅動的車而已還是一輛真正的電動車。
對於那些限牌城市而言,一輛電驅動的車也許還有些存在的意義,但我相信對於絕大多數電車的消費者而言,它要的絕對不止於一輛電驅動的車而已。這個答案奧迪e-tron一定能回答你。
電動2.0時代
在汽車進入電動2.0時代後,市面上電動化的產品已經頗為豐富。補貼的退坡也使得廠家在產品層面要花費更多的心思,更好的產品也帶來了更多的個人消費者。這些新入局的消費者不再僅僅關注政策問題,而是更注重產品的配置及體驗。對於e-tron來說,它得先是一輛奧迪,然後才是e-tron。
只要你還會關注新聞,你就不難發現這兩年無論是網際網路車企還是傳統車企,在發行的新能源產品中,或多或少都存在著一些品控問題,有些是裝配工藝粗糙、有些是結構件質量不過關、還有些是車身結構不合理……等等。但對於e-tron而言,這些問題都不應該、也不可能發生,因為它是一輛奧迪。它從產品設計、生產製造,到使用維護都有著奧迪超過百年的底蘊支撐,奧迪將長達110年的造車工藝傾注於e-tron的每一個細節,並歷經無數嚴苛測驗,這為它帶來了不俗的產品品質。
奧迪e-tron誕生自全新的MLB evo平臺,蘭博基尼Urus、賓利添越等均誕生自這個平臺,共用平臺意味著強大的資源共享。在外觀上,貫穿式尾燈異常吸睛,由內向外的延伸點亮帶來十足的儀式感。極簡主義下的單橫條貫穿式尾燈配合兩側多橫幅式設計,帶來了極具辨識度的視覺效果。而車內,奧迪全新的家族化設計跟蘭博基尼Urus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更加立體化的中央控制臺之中遍布科技與工藝的交融。手感優異的材質遍布各個角落。大面積實木裝飾面板布置於中控臺中央。在車門之中裝備的Alcantara材質,為駕乘者帶來豪華與低調的精緻體驗。簡單來講,e-tron會帶給你物有所值的感受,而不是像某些品牌一樣,「Money for nothing」。
百年廠牌的信譽
擁有百年歷史的奧迪,在電動化的路上採取的是穩打穩紮不冒進的策略。所以對於一輛電動車最重要的部分——安全,必將是奧迪的重點課題。e-tron在沒有了發動機艙的「拖累」以後,整個車輛前部可以有充分的吸能區域,而在乘員以及電池組所在的核心區域,e-tron的白車身採用了鋼、鋁混合材質,熱成型鋼佔比高達27%。在底部的力傳導路徑上,e-tron設計了X向:前3+底2、Y向:側一橫四縱共9路力傳輸路徑。優秀的結構設計使得它的抗扭轉剛性到達了誇張的50,000Nm/°,什麼概念?我們開門時的扭矩大概是2Nm、擰開瓶蓋的扭矩大概是5Nm、汽車輪轂螺母的緊固扭矩大概是100Nm。這興許是它為什麼能在Euro NCAP獲得五星評價,拿下美國IIHS測試TOP SAFETY PICK +最高安全評價的理由。
除了外圍的框架結構以外,e-tron的電池組也有些機妙,它採用了模塊化設計,電池組一共有36個模塊,每個模塊有12個軟包電池。每一個模塊擁有獨立的金屬框架,金屬框架的外圍是3.5mm厚的實心鋁板、內側是蜂窩狀鋁製結構、中間還設有帶碰撞吸能設計的強化結構。這些硬保護可以在危險(洩漏、起火)發生時,防止單一電池模塊向周圍擴散。
在出廠前,e-tron的電力系統經歷過強電擊實驗:用幾十倍甚至幾百倍於閃電的電壓電擊電池組,電擊後保證電池組能夠正常工作;耐久性測試:250臺奧迪e-tron歷時8.5萬小時,在全球四大洲進行了500萬公裡的道路測試,整車依舊運轉良好。需要注意的是,時間對於現在的網際網路車企來說非常寶貴,所以絕大多數車企會選擇用臺架測試取代正經路試,至於結果如何,相信大家都見過了;高寒、高溫測試:e-tron歷經了從-35℃到50℃的大溫差嚴苛環境試驗,確保三電系統在極端情況下的穩定性能。
另外,提到電動車,有相當一部分消費者會過分的誇大電池的電磁輻射後果,他們接受的一些錯誤的信息使得他們會「理所應當」地把禿頭、白血病等毫不相干的事情與電動車掛鈎。實際上,電動車的電磁輻射遠沒有他們以為的那麼誇張,這次拿中汽研對e-tron的電磁防護試驗結果來說話。中汽研分別在充電狀態、靜止狀態、行駛狀態下對e-tron乘員艙每一個位置受到的電磁輻射進行了測量。從表格中我們可以看出,絕大多數情況下,乘員座位受到的電磁輻射均在30dB以下,這個數據什麼概念呢?我們家用電冰箱的電磁輻射大概是28dB、吸塵器27dB、吹風機26dB。e-tron的測試結果不僅遠低於國家標準,更不會對人體有其他不良影響。
quattro招牌
提到奧迪一定不能忘記它那在WRC賽場稱霸天下的quattro系統。電氣化架構下,quattro系統也被「e化」,「e化」的quattro系統非但沒有削弱性能,反而電動化的架構還賦予了它更強大的實力。傳統的quattro系統由於託森差速器的存在,整個系統的工作反應時間雖然在機械四驅結構中已經處於前列,但依舊無法與全電控的e-quattro相媲美。由於只是傳感器間的配合工作,只要處理器速度夠快、CAN 總線速率夠快,e-quattro的工作反應時間僅為傳統技術的1/4,可在幾分之一秒內通過連續調節,使驅動力矩在兩軸之間達到理想分布。再配合上ESC子系統TCS的Brake-Torque Vectoring的強強聯手,足以為e-tron在任何地形和任何天氣條件下提供最佳的牽引力和操控性。拿大家都知道的麋鹿測試為例,保時捷Taycan的進入速度為78km/h,而中汽研測得e-tron的進入速度為74km/h。一輛是2.3噸的電動超跑,一輛是2.6噸的中大型SUV,數據便是e-quattro最好的代言人。
我們看到,在過去,e-tron僅僅只是一汽-大眾奧迪帶來的首款作品,在不久的2022年,一汽-大眾奧迪將引入10款電動車型,覆蓋各個級別細分市場,這樣的產品密度足以證明奧迪爭戰豪華品牌電動市場的決心及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