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重返20歲》票房超3.5億老年題材不再是「票房毒藥」
老年題材如何不成為「票房毒藥」?截至1月31日,講述老年人代際關係與內心世界的電影《重返20歲》獲得3.5億人民幣的內地票房,在體現人文關懷的同時,試圖探索更有盈利能力的商業路線。
呼聲高、數量少,獲獎多、票房少……老年題材在電影市場始終難受重視,老年人的觀影意願也持續降低。家住北京石景山社區的嶽德儉今年68歲,上一次去電影院還是2007年。他說,30多年前一部描寫老年人代溝的美國電影《金色池塘》讓他印象深刻,同題材國產影片卻難覓蹤跡。
近年來,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全國老齡辦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老年人口將達2.48億,老齡化水平達17%。遼寧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所長張思寧表示,院線電影很少表現老年人內心孤獨,而這個議題卻是老年人最為關注的。「中國電影市場在這方面太匱乏了。」
作為大眾文化消費的重要載體,老年人在電影市場始終屬於邊緣地位。有數據指出,19至40歲觀眾佔到近兩年總觀影人次87%,其中80、90後觀影者佔比超50%。而動輒數十元的電影票,也相對阻擋了老年人走入影院的熱情。
與龐大的市場群體和迫切的文化需求相對的,是貧乏的文化形態和薄弱的市場盈利。2012年,由許鞍華導演,劉德華、葉德嫻主演的老年題材影片《桃姐》斬獲威尼斯電影節多項大獎,6200萬元的內地票房卻顯得乏善可陳;而由斯琴高娃、許還山等主演的《飛越老人院》尷尬呈現「有口碑無票房」:全體主演獲第20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表演藝術特別獎,影片為2013年比利時中國電影節開幕影片,全國票房卻僅有350萬人民幣。
「老年題材電影很難兼備文化關懷與盈利能力。」張思寧表示,目前老年題材電影相對小眾,電影語言冷靜克制,戲劇張力稍弱一籌。「老年題材並不意味著沉悶、拖沓、單調,時尚元素同樣可以融入影片,應該在探索中不斷轉型。」
2015年,由歸亞蕾、楊子姍、陳柏霖等主演的影片《重返20歲》1月8日在全國上映後,票房已超過3.5億元人民幣,超過同期上映的進口片《博物館奇妙夜3》和《第七子:降魔之戰》,影迷也在貓眼、格瓦拉等票務網站給出9.0分的評價。
《重返20歲》講述了一個奇幻故事:70歲尖酸刻薄的老太太面對代際溝通障礙和社交壁壘,不可思議地變身為妙齡少女,以新身份回歸日常生活,又為挽救孫子放棄青春與愛情。
「我們啟用當紅明星,加入愛情、奇幻、親情元素,以青春視角詮釋老年故事,以期獲得多年齡段觀眾認可。」電影出品方、韓國CJ集團中國區總裁樸根太說,《重返20歲》電影的韓國版本在韓國上映時,很多年輕人帶父母去電影院反覆觀看,觀影人數超過860萬人次。
1月26日至29日,製作方在北京、武漢、成都三地邀請了800餘名來自當地福利院和社區的老年人及其子女,免費前往影院觀看《重返20歲》影片,為他們創造享受天倫之樂和放鬆休閒的機會。有專家表示,《重返20歲》經商業模式包裝,不同於以往老年電影沉重、悲情的基調,在歡樂輕鬆的氛圍中引起老少間的情感共鳴,符合當下主流觀眾口味,適合全家觀看,是票房得以成功的重要原因。
老藝術家盧燕曾呼籲投資商和導演關注老年題材影片,「讓老人們的生活走進社會大眾視野」。2015年1月14日公布的《關於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中要求,保障老年人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專家表示,應鼓勵影劇院、體育館為老年人提供優惠票價,並適當安排面向老年人的專場公益性文化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