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是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省會(包括自治區首府)城市作為所在省域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醫療、交通等各個領域的中心,也是城鎮化過程中,人口流入的主要方向。
那麼各大省會城市的經濟實力如何?第一財經記者通過對各省會城市的GDP、人均收入、高新企業數量、首位度等多個指標進行梳理後發現,目前共有7個省會進入GDP萬億俱樂部,還有四個省會成為萬億城市後備軍;在城鎮居民人均收入方面,杭州、廣州和南京位居前三;廣州、杭州和南京的高新技術企業數量位居前三。
需要說明的是,個別城市相關數據沒有發布,比如西寧未公布2019年GDP數據,因此也沒有納入統計。
廣州領銜 7省會GDP過萬億
當前,GDP總量仍是衡量一座城市綜合實力和城市影響力的一個重要指標。數據顯示,2019年,省會城市GDP總量前十名分別是廣州、成都、武漢、杭州、南京、鄭州、長沙、濟南、合肥和福州,其中前七名均超過萬億元大關。
廣州作為第一經濟大省廣東的省會,也是四大一線城市之一,儘管目前經濟總量面臨被重慶趕超退至全國第五的局面,但在省會城市中,廣州的領先優勢仍十分明顯。去年廣州實現GDP2.36萬億,領先第二名成都6616億元。
成都和武漢這兩個中西部的大區中心城市位居二、三位。這兩城高教力量雄厚,近年來高新產業發展都十分突出。
來自長三角的杭州和南京位居第四、五位,兩城的GDP總量均超過1.4萬億元。值得注意的是,成都、武漢、杭州、南京這四個城市是目前眾多二線城市中的龍頭城市,也均為特大城市,並且全部位於長江經濟帶。
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發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整個長江經濟帶土地資源、水資源、氣候資源都很好,宜居宜業。同時,這幾個城市都有計劃經濟時代沉澱下來的教育、企業等資源。比如杭州一方面擁有浙大這樣的頂級名校,又毗鄰上海,通過與上海錯位發展,也獲得了很好的發展資源,另外浙江民營經濟十分發達,而民營經濟是創新的主體。
省會城市中還有四個城市的GDP超過了9000億元大關,成為GDP萬億城市的後備軍,分別是濟南、合肥、福州和西安。
南京人均GDP超廣州
從人均GDP來看,在26個省會城市中(西寧數據暫無)共有23個城市超過了70892元的全國平均水平,說明省會城市整體經濟發展水平較高。
有11個城市人均GDP超過10萬元大關,分別是南京、廣州、杭州、武漢、長沙、福州、合肥、鄭州、濟南、成都和南昌,主要來自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其中,南京以165681元超過廣州,位居榜首。
有三個省會城市的人均GDP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分別是石家莊、哈爾濱和南寧。這三個省會所在的省域均屬於經濟欠發達地區,整體城鎮化率不高。石家莊和哈爾濱下轄縣市較多,雖然人口超過1000萬,但相當大一部分是來自下轄縣市。可見城鎮化水平的高低,對人均GDP的影響比較大。
如果只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個省會城市中,位居前三的分別是杭州、廣州和南京,都超過了6.4萬元,遙遙領先其他城市,這三個城市也是直轄市以外經濟最發達的省份的省會。
人均可支配收入第四的省會是中部地區的長沙,達到了5.5萬元,長沙也成為中西部地區人均收入最高的省會城市。根據第一財經記者統計,長沙也是近十年來30多個主要一二線城市中,經濟增長最快的城市之一,主要是依靠其強勁的實體經濟尤其是製造業的帶動。這些年,長沙主打產業裝備製造業、文化產業、醫藥、汽車。以裝備製造業為例,長沙湧現出了三一重工、中聯重科、山河智能等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