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鴻門宴品當下分餐制的現實意義

2021-02-13 牧音

中國的分餐制始於周朝,興於秦漢,盛行於魏晉,唐宋達到了巔峰期。尤其是在皇族貴胄之間、商賈巨富群體中,分餐制既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徵,也是時尚和禮儀的程式。

《史記·項羽本紀》中描寫的鴻門宴,就表明當時實行的是一種分餐制。在宴會上,「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範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這五人便是一人一案。

鴻門宴中的分餐制,究竟有何現實意義?

時光追溯至公元前206年11月的某一天,西楚霸王項羽和漢王劉邦相約在鹹陽城郊外的新豐鴻門(今陝西臨潼縣東北),商議共同推翻秦王朝之後的大事。同時,這也是項羽的亞父兼謀臣範增密謀殺掉劉邦的生死酒局。

依照秦朝國宴的標準和流程,侍女、侍衛分工擺臺、擺放各種餐具、酒具,把大魚大肉、大酒、大羹,依次、依方位擺置就序。

按照大秦的禮制,主角項羽面東按主桌而坐,長輩項伯(項羽叔父)在同側左下位席地而坐。

謀臣範增則向南而席,主賓劉邦對著範增就坐 (大廳的北側)。而劉邦的謀臣兼首席秘書張良則依項羽對面 (西向侍)。一切看似有禮、有序,實則隱藏著預謀和殺機。

須臾,項莊(項羽堂弟)心領神會進入大廳舞劍助興,藉機蓄謀誅殺劉邦,而項伯見狀亦加入同舞,持劍護住劉邦。

正在危機四伏,殺機重重之際,張良藉故出去喚來劉邦麾下的第一勇士御前侍衛樊噲。項羽先是賜酒一壺,後又賞豬腿一個分餐給樊噲,均由侍女分餐後端送。此時的分餐制運用得可謂鮮明得體。

在項羽和樊噲對話飲酒過程中,在項伯和張良的輪番回護之下,劉邦藉故上廁所,隨即便逃之夭夭,總算是死裡逃生,躲過了生死狙殺。

從本質上說,是項伯利用了自己的特殊身份使得劉邦逢兇化吉,逃過了一劫,但從形式上看,還得感謝當時就已通用的分餐制。

試想,如果不是項羽、項伯、範增、張良、劉邦按照分餐制標準和流程而坐,而是圍著一大桌吃飯喝酒,項莊可能用不著用舞劍的方式,席間趁機完全可以輕易殺掉武功平平的劉邦。再有,如果是主賓多人把酒言歡,觥籌交錯之間,劉邦警惕性減弱,項伯也無暇顧及,互動之間下手的機會就太多了。

假如是此情形,劉邦即便有九條命也得葬送在鴻門宴上了。那麼,如果劉邦死於鴻門宴,也就沒有了楚漢之爭最後一搏的垓下之戰,當然也就沒有了項羽的烏江自刎,也更沒有公元前 202年2月28日西漢的開國大典。同樣,也就更沒有雄才偉略的漢高祖劉邦之後世的四百年之基業了。

《西楚霸王》電影插曲《思歸賦》(楚歌) ▷黃霑作曲◁

當然,歷史不能假設。

分餐制看似微不足道,卻蘊含著天機和無窮大的力量。然而,老祖宗留下來的分餐制,在一般社交和普通的商務活動中,運用得也是不鹹不淡,可有可無。即便是在新冠疫情期間,大家還是習慣圍桌而坐,筷子、叉子、勺子混夾、混叉、混喝,細菌共融之行為時有發生,危害極大。

前不久,江蘇南京一家餐廳有家庭聚餐,大家筷子、勺子、叉子混用互使,毫無分餐制的運用。結果,導致9人感染病毒性疾病,一個大家庭付出了慘痛代價。

而在冰城哈爾濱,不久前的一酒樓,也因聚餐時沒有分餐而食,不使用公勺、公筷、公叉,而混合交叉,最終導致了49人之多的傳染病暴發的重大事件。這個教訓是相當深刻的,既危害了公共安全,也傷害了自己,後果十分嚴重。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而論,可以說鴻門宴上的分餐制拯救了劉邦,成就了劉邦。

當前,我們仍然處在與新冠疫情生死相搏的關鍵時刻,就是在平素的社交場合,公共場所用餐,不沿用分餐制,不使用公筷、公勺、公叉,都極有可能傳染或傳播出諸如戊肝、A肝、痢疾等病毒性傳染病。

可見,沿用分餐制,推崇一人一盤,公勺公筷的方式,這不僅十分必要,而且迫在眉睫。我們不能是臨時救急使用,而是要長期地規範化、標準化使用。也只有這樣才能在最大限度上預防傳染性疾病的擴散和潛伏,也才能營造出健康安全的公共和諧環境和秩序。

從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兩方面看,鴻門宴的分餐制影響是深遠的,尤其是在健康衛生和就餐活動之安全防護的過程中,鴻門宴的分餐制可以堪稱是世衛組織體系的教科書級的經典案例。

相關焦點

  • 《鴻門宴》是如何座位的?古代分餐制,是尊卑的體現
    區別於現代的古代分餐制,是尊卑體現在中國人們聚餐吃飯大多數都是再一次吃,雖然有公筷的使用,也是吃一盤菜。當我們去西餐廳的時候就會發現,我們的菜都是單獨分開的,一人一份,雖然分餐制在現在並不是很流行,但是分餐制其實是來源於我國古代的。今天給大家介紹的就是我古代的分餐制。早在周朝的時候,我國就已經擁有了分餐制,這在我們平時所看的影視劇中也可以找到蛛絲馬跡,在皇家舉行宴會的時候,都是一人一桌,擺上各個樣式的菜品。
  • 返崗後很多單位實行分餐制 那你知道歷史上中國人是何時開始合餐的...
    重慶考古消息,近日,重慶許多單位逐漸復工復產,但要求返崗人員就餐時實行分餐制,且保持一定安全距離。有人就此說,我們似乎到了學習西方分餐制的時候了。然而,分餐制並不是西方人所獨有,它在中國的歷史可上溯至史前時期,經歷了幾千年的發展,唐宋時期合餐制興起,逐漸確立了今日以合餐制為主的用餐方式。
  • 古人是如何從一人一份的分餐制,演變成同桌共食的聚餐制
    比如說鼎,就是用來煮肉的鍋,但在那個時代,這種餐具被賦予了禮儀上的特殊意義。「天子九鼎,王食七鼎,諸侯食五鼎,大夫食三鼎。擊鐘列鼎而食者必屬貴族。」 這就是東西周之際廣泛使用的「列鼎制」,很明顯的,這依舊是一種分餐的食制。
  • 中國古人的分餐制
    孟嘗君被「誤會」分餐制古已有之。早在氏族部落時期,採用的就是分餐制。不過,那是沒有辦法的辦法。那時生產力低下,食物匱乏,為保證平均分配,只能實行分餐制。後來,食物日漸充足,就不用追求平均分配,開始講「禮」了。中國古代的禮制思想,主要體現在定等級、明貴賤,衣食住行、行為舉止,都有嚴格而明確的標準。
  • 分餐制最大受益者是中國3億農民兄弟?
    更具盛名的鴻門宴描述,項王、項伯向東而坐,範增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這5人一人一案。分餐制無疑了。 中國的古典文化禮儀與分餐制美感並不違和,而分餐制亦成就了中國飲食美學的最高境界。「分出來」的不僅僅是精緻在物質已經高度豐饒的當下,吃飯早已不是為了果腹。在滿足健康養生的生活新方式同時,提升精緻餐飲水準,創造更多就業機會;而分餐制的落地,並不僅限於利好餐廳商戶。深入探究,無疑會發現,拉動消費、推動餐飲上遊產業升級和變革也變得更可期待和迫切。
  • 智慧食堂AI智能化分餐制解決方案
    那麼,「分餐制」可行嗎?難在哪兒?2003年「非典」時期,許多餐廳推出過分餐制,北京、廣州、濟南等城市也進行過相關的倡導,然而沒多久就不了了之了。對多數團餐公司來說,分餐制難推行,第一個大問題是成本高。據有關人士透露,分餐制一般分兩種。
  • 回歸傳統,合餐制轉向分餐制,從商務會餐開始
    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分餐制的,就好像現在大家去吃西餐,吃日料,每個人都單獨上幾份菜,你有一個盤子裡放著烤肉,一個碗裡盛著濃湯,我也有一個盤子裡放著烤肉,一個碗裡盛著濃湯。大家雖然吃的都一樣,但是各人吃各人的菜,你不能夾我盤裡的烤肉吃,我也不能舀你碗裡的濃湯吃,這是分餐制。那麼,分餐制和合餐制各有什麼好處和缺點呢?
  • 漫話中國餐制史:原來中國最早也是分餐制?
    今日看點自年初新冠疫情爆發以來,關於分餐制的討論又重新回到大眾的視野之中。有人說分餐制是西方傳統,殊不知環顧古今,分餐制在我國竟早已流傳前年,我們的祖先如何分餐制走向合餐制?其背後又潛藏著怎樣的文化?且看本文為你一一道來。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如平地驚雷般開啟了註定不平凡的一年。
  • 夜讀|建議分餐制進食:中國人餐桌上的分與合
    其實,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實行分餐制的國家,圍桌聚餐、同盤而食的飲食習慣,只有一千年的歷史而已。「天下為一家,而無私織私耕,共寒其寒,共飢其飢。」(《尉繚子》)在原始社會,所有食物歸人們共有,人們將食物平分後,各自進餐,這就是原始的分餐制。
  • 鴻門宴:劉邦到底吃的啥?
    這件器物,通高20.2cm,寬16.4cm,重2.26kg,從這件青銅器的容量來看來,盛滿菜正好夠一人食用,當時實行的是分餐制,一人一隻,吃的是「小火鍋」,可見現在的單人單鍋也不是什麼新鮮事物,老祖宗們早就玩過啦。周代的火鍋更加精美,設計獨特,使用方便,可以自行加火,防止冬天,飯菜變冷。
  • 中國人為什麼很難接受分餐制?
    西方的分餐制與中國的分餐制有何不同?今天我們呼籲的分餐制,與中國古代的分餐制有哪些本質上的不同?為此,我們與王曉華老師聊了聊關於中西方自古代至近代以來的飲食風俗變革。在他看來,與分餐制相比,推廣公共餐具的使用更是一種兩全其美的策略。這種技術上的選擇既不會破壞就餐者的親密氛圍,又可以避免相互越界所帶來的巨大風險。
  • 力推分餐制 聊城餐飲業客流量回歸超預期
    非典17年後,分餐制呼聲再起,而山東在全國率先發布分餐制與無接觸供餐省級地方標準。那麼,聊城餐飲機構目前情況如何?當天上午,聊城晚報記者跟隨東昌府市場監管局餐飲科工作人員一起探訪發現,在落實分餐制上,部分餐飲機構頗為用心,而超出預期的客流量,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消費者對此高度認可。
  • 煙臺孚利泰:拒絕浪費積極推行「分餐制」「半自助」
    當下,「杜絕餐飲浪費」成為社會熱點話題,「厲行節約,反對浪費」也成為當下社會新「食」尚,不少地方都行動起來,努力做到「光碟」,避免浪費。在煙臺孚利泰國際大酒店,厲行節約蔚然成風。酒店積極宣傳節儉,建議顧客適量點餐。
  • 人民大會堂現「史上最強分餐制」,分餐制或成另一趨勢
    非典期間,全國很多城市把推行分餐制、公筷製作為預防和遏制病毒傳染的有力措施。而今年的這場新冠肺炎,也再次讓我們領悟到推廣分餐制的重要性。數據顯示,67.1%的受訪者認為分餐制更加衛生,72.9%的受訪者支持「分餐制」用餐,15.6%的受訪者不支持,11.6%的受訪者表示不好說。在北京某銀行工作的鄭微認為,分餐制不僅能很好地預防疾病傳染,也能表現出一個人的禮貌和素養,還能提高擺盤的美觀程度。
  • 各地出臺政策大力推行分餐制——公筷「夾」出餐桌新文明
    據新華網對近二萬名網友的問卷調查顯示,四成網友贊成分餐制推廣,而三成網友表示反對,其餘則表示觀望。  這其中還涉及一個問題,家庭內部要不要搞分餐制和公筷制?「推行分餐制,家庭是重點更是難點,難就難在家庭成員觀念和習慣的轉變。但家庭分餐也最為徹底,如果家庭分餐能夠普及,說明民眾的觀念和習俗已經改變,別的場合的分餐制就容易實現。」馬一德說。  文化的影響不可忽視。
  • 專訪丨王曉華:中國人為什麼很難接受分餐制?
    西方的分餐制與中國的分餐制有何不同?今天我們呼籲的分餐制,與中國古代的分餐制有哪些本質上的不同?為此,我們與王曉華聊了聊關於中西方自古代至近代以來的飲食風俗變革。在他看來,與分餐制相比,推廣公共餐具的使用更是一種兩全其美的策略。這種技術上的選擇既不會破壞就餐者的親密氛圍,又可以避免相互越界所帶來的巨大風險。王曉華,深圳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 泉州石獅:分餐不分愛 讓「分餐制」成為「新食尚」
    日前,關於是否應該普及「分餐制」話題再次引起熱議,對於分餐問題網友看法不一。近日,針對這個問題,記者在石獅市進行走訪調查,發現石獅市一些婚宴、餐廳都在積極推行分餐制。同時,大多數市民表示應加大對分餐制的宣傳和科普工作,鼓勵使用公筷公勺。
  • 你了解中國的分餐制嗎
    所以在飲食這方面,就有專家提出了分餐制的觀念。但是提到分餐制,可能很多人會覺得合餐制是我們的傳統,分餐制是老外的習慣。但其實中國早在上千年前就有分餐的歷史了。在秦、漢等朝代,人們吃飯用的是一種叫做」食案「的器具。」
  • 分餐制為代表聯名最多建議
    其中,陳靖等36位代表提出的「關於在全國推廣分餐制和使用公筷公勺的建議」成為代表聯名最多的建議。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正在逐漸走入人們的飲食文化。浦東率先發起了健康養生、抵制野味、公筷公勺、分餐制等倡議,並積極開展「勺子筷」行動接力,制定了《浦東新區使用公筷公勺工作指引》,並陸續向餐飲行業、家庭宣傳使用公筷公勺,倡導分餐制。
  • 拒「野味」、分餐制 中國人更「講究」了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對「山珍野味」有一種特殊的喜好,疫情之下,越來越多人倡導尊重自然、保護自然、敬畏自然的飲食習慣;在中國人的餐桌上,傳統合餐制較為普遍,疫情之下,從「一盤菜」到分餐制,很多家庭經歷了一場「就餐方式改革」……新冠肺炎疫情猶如一道幕布,拉開了中國民眾衛生意識和觀念啟蒙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