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楨與寧夏沙坡頭

2021-02-23 口述寧夏

      1959年6月30日12點50分,從北京開往銀川的一列火車徐徐進入銀川站,寧夏回族自治區林業廳和寧夏交際處的有關人員從車上走出的眾多旅客中,一眼就認出了時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的竺可楨。

      他們負責將竺可楨接到了寧夏交際處第一招待所的2樓323房間,自此,竺可楨開始了他短暫但有深遠意義的寧夏之旅。

      竺可楨帶領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等單位的植被、土壤、地理、治沙專家來到寧夏,主要考察寧夏的風沙危害及其治理情況。

      在寧夏交際處簡單地吃過午飯,竺可楨一行基本上連休息的時間都沒有,下午3點,他們就開始和寧夏政府、林業廳等單位的領導交談,了解寧夏的農村情況。晚飯後,才有時間去中山公園、新華街上轉轉。

      7月1日一大早,竺可楨帶領有關專家專程前往設在靈武白芨灘防沙林場的中國科學院治沙隊研究站實地考察。

      聽完設在靈武縣的治沙試驗站考察隊的報告後,他指出:「黃河東岸的陶樂縣,一向植被茂盛,人口稀少,受風沙威脅不大,但近年附近平羅、惠農、賀蘭、永寧等縣的農民,甚至內蒙古自治區的牧民都到該縣打柴,現已在若干地方形成起沙的跡象。」

      因此,他大聲疾呼,要治沙防沙,首先「對於現有植被和林帶必須加以保護」。

      在靈武東邊的鹽池縣,他看到沙化現象日益嚴重帶來的危險,結合歷史上這裡的地貌地質,感慨道:「陝西榆林在300年前明末清初的時候是沒有多少風沙的。因為榆林地區雨量尚屬豐沛,它天然是一個草原地區……到清朝乾隆時代(即18世紀末),山西和陝西北部農民受清皇朝和當地地主的兩重壓迫,不勝困苦,大量移發到榆林以北關外開墾。因為地曠人稀,農民種莊稼不打井開渠用水灌溉,不施肥料,幾年以後產量減少就把田地拋荒,另闢新地。原有樹木也統作燃料,如此濫墾濫伐,原來草地,統統赤裸裸地露出泥土來,經風吹日曬,沙塵到處飛揚。到解放以前,榆林地區關外30公裡變沙荒……毛烏素八百多萬畝沙荒大都是這樣造成的。」

     聽取了寧夏有關領導的匯報及在賀蘭山農牧場等地的實地考察後,作為氣象學家和地理學家,竺可楨深知乾旱地區的生態平衡比較脆弱,強調草原不能任意開墾,農業發展方向應以牧為主,要重視草場載畜量問題,實行天然草地輪牧和建設人工草、料基地。

      他在考察中著重指出:乾旱和半乾旱地區的天然植被應當是乾草原和荒漠草原。因此在乾旱和半乾旱地區,一般應鼓勵以畜牧業為主,使草高羊肥,用豐富的畜業產品如乳、肉、皮毛等來滿足全國人民日益增長的生活需要,而糧食只要能自給即可,不應該以擴大農田與輸出糧食為著眼點。

      要在乾旱和半乾旱地區發展畜牧業,也必須注意牧場載畜量的問題,否則過度放牧也極易引起風沙的侵蝕,如在包蘭鐵路沿三道坎、石嘴山一帶,鐵路以西的白刺、沙蒿、沙冬青已被羊和駱駝吃光,現在單靠沙障的機械作用,已積累累,很難保護鐵道不被風沙所埋。

      銀川市賀蘭畜牧業試驗場(今賀蘭山農牧場)有地40萬畝,其中10萬畝是山地,現有羊1.2萬隻,馬340匹,牛100頭,進行天然放牧已感覺飼料不足,如需發展,非建立人工飼料基地和牧場輪休不可。根據國外資料,在荒漠地帶進行天然放牧,每隻羊應平均有地3至4公頃,才足以使草場進行輪休,恢復牧草生長。

      因此人工飼料基地問題已成為在牧區和半農半牧區進行治沙工作能否保證徹底勝利的關鍵問題之一。

      要建立人工飼料基地,在乾旱區非與造林結合不可,賀蘭牧場在去年春季和今年春季都播了大批苜蓿,但種子都被風吹跑,幼苗被連根拔起,如有林帶保護,苜蓿就能正常生長……在必要時還可以採用飛機播種(林草)等先進辦法,使成效更為顯著。

      在寧夏平原的考察中,竺可楨深感黃河兩岸荒坡上植被覆蓋率太低,土壤遭受風蝕水蝕嚴重。因此到處大聲疾呼,要大力發展林木,培植牧草,選育、推廣優良的樹種、草種。還明確提出,水土保持是綜合性、群眾性的工作,要做好這項工作,必須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齊頭並進,必須科學研究與群眾經驗相結合。

      7月3日,竺可楨一行從銀川出發向西而行,開始了對寧夏平原的考察。

      傍晚,竺可楨一行來到他一直關心的、設在沙坡頭治沙試驗站的中國科學院林業土壤研究所與鐵道部蘭州鐵路局等合辦的鐵路防沙研究工作站視察工作。

      從寧夏東部的鹽池到靈武,再到寧夏平原西部的中衛,竺可楨一路上看到的是沙漠進逼農田、水渠、公路和城鎮的危險。

      從中衛縣城到沙坡頭的路段上,他親眼見到風沙完全覆蓋了路基。

      車輛行駛要麼繞道,要麼像蝸牛般爬行在沙地上,讓他擔憂的是,風沙還在繼續向公路旁的灌溉渠道伸展;濱河地段更是成了沙漠向黃河輸沙的通道。

      對此,竺可楨著重指出,不合理的破壞森林、草地,過度開墾、放牧和打柴,是乾旱、半乾旱地區沙漠化的重要原因。

      在沙坡頭治沙站負責人李鳴崗的帶領下,竺可楨詳細地了解了沙坡頭治沙的情況,尤其是看到這裡利用草方格治沙的成效後,他對治沙更是充滿了信心。

     他說:「乾旱地區的雨量雖然少,但是要造林種草還是完全可能的,有的地方還有豐富的地下水可以利用。」

      他知道沙坡頭雖然年降水量僅170毫米,風大且頻繁,但有的地方下面蘊藏著豐富的地下水。

      治沙站的技術人員在不到3年的時間裡,不僅採用麥草方格沙障等工程固沙措施,同時利用沙丘溼沙層中的2%~3%的含水量,試種成功檸條、花棒、沙拐、沙蒿等12種植物,展現在竺可楨眼前的,不再是漫漫黃沙中沒有任何生機的景象,而是一方方麥草方格把鐵路線北面7公裡長的沙丘初步固定下來,一株株從外地移植來的沙生植物開始頑強地生長在這裡。

      此前,沙坡頭試驗站的建立及其研究工作的開展,就是在他的熱心倡導、大力支持下進行的。

      他擔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並主持中國科學院的一些事務時,就一直沒有中斷過對沙坡頭治沙站的關注、支持、指導,沙坡頭研究站試驗成功了一整套治沙防沙的系統經驗和理論,成為聯合國在全球範圍內推廣、培訓的典型,受到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最高嘉獎,並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這一切均與當年竺可楨的指導、扶持密不可分。

     站在沙坡頭向北俯瞰,撲入竺可楨眼帘的是黃河水緩緩東流的情景,在這塊沙與水裝訂成冊的沙水畫卷邊,怎樣科學地治理沙漠一直是縈繞在他心頭的話題。

      指著腳下流過的黃河水,他向隨行的人指出了水資源對於乾旱半乾旱區農業發展的關鍵性作用。

      他在報告中、談話間經常說到,埃及就在撒哈拉大沙漠裡面,但因為有一條尼羅河灌溉了沿河農田,在沙漠裡創造出一個大綠洲,不但供給了幾千萬埃及人的衣食,而且還有大量優質棉花出口。

      寧夏引黃灌區也是寧夏平原的人民幾千年不斷勞作、在大西北荒漠草原中創造出的一個大綠洲。「荒漠如能得到適當的水源,並加以人工的灌溉,反而能得到比一般土地更高的產量,原因是這種土壤礦物質充沛,再加上日照較長,陽光充足。」

      沙漠裡的「風力可以發電、提水、磨麵,日光可用以發電、取暖、製冰、取得蒸餾水和鹽,半導體能把日光變為熱能和電能」。

      站在沙丘山,聆聽著黃河水聲,竺可楨的結論是:「無論植林還是種草,必須土壤中有充分的水分和養料,所以水仍是主要條件。」

      在沙坡頭考察時,竺可楨對這裡流傳很久的「沙坡鳴鐘」現象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已近古稀之年的他,還興致勃勃地和隨行專家一起,走到數十米高的丘頂上,再慢慢滑下來,聽隆隆之聲。

      針對民間流傳的「這是沙漠中的幽靈鬼魂在作怪」的說法,竺可楨指出,2000年以前,我國勞動人民早已通過實踐道破了「鳴沙」的秘密。

      為此他還專門寫了一篇科普短文《沙漠裡的奇怪現象》(載於《人民日報》1961年2月19日),宣傳「鳴沙」「海市蜃樓」等現象的科學道理。

     1959年7月3日晚,在沙坡頭聽取了李鳴崗的匯報後,竺可楨對沙坡頭的風沙治理給予了很高的評價。隨後,他結束了在寧夏平原的考察,就離開了寧夏。

      但此後對這裡的關注並沒有停止。1年後,1960年7月18日,一份《治沙報告》端放在時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竺可楨的書桌上,這份報告中涉及到寧夏中衛沙坡頭的風沙治理,牽引著他的思緒不時從北京飛向寧夏平原西端的中衛沙坡頭。

      3天後,竺可楨在北京香山飯店負責召開了中國治沙匯報會,下午2點半,沙坡頭治理站的負責人李鳴崗開始向與會者介紹經過摸索後得出的方草格治沙情況,竺可楨認真地聽完後,在當晚的日記中這樣寫道:「方草格治沙,初二年有效,但今年草格失效,沙又移動,侵入火車軌道,所以主張黃河灌溉鐵道兩旁400米至100米地帶,以防流沙。」

     儘管有花棒扦插種植、球狀沙拐等植物的移植成功,但沙坡頭治沙的總體情況依然困擾著這位科學家,他在第二天的日記中繼續寫道:「昨天下午,李鳴崗報告了沙坡頭,說高幹造林很成功,以楊柳為主,現在水浸十五六天。過去花棒要採子,不能插,今年插扦棒已成功。在沙坡頭,花棒、紫蒿、檁條、球狀沙拐長得很好。油松去年成活率達80%,但是黑梭梭長得不好。做了泥炭固沙工作。」

      遠隔千裡之遙,竺可楨總是放不下沙坡頭的治沙工作,在他心裡,這是一份中國能否成功地向世界交出一份橫穿沙漠鐵路的治沙報告,牽扯到一個國家治理沙漠的水準。

      針對當時沙坡頭治沙站只有4個人的情況,他在7月23日的日記中特意寫道:「沙坡頭站的人太少。」

      一位著名的科學家,在寧夏平原上儘管留下了很短的背影,但沙坡頭作為中國治理沙漠的典範教材而走向世界治理沙漠的課堂,沙坡頭成為世界上那些深受沙漠化侵擾地區學習的榜樣,這都和竺可楨的指導、關心、幫助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文章選自《火焰戰刀花香:寧夏之書》一書 

部分圖片源於網絡

相關焦點

  • 寧夏沙坡頭遊玩攻略詳解
    寧夏沙坡頭是集黃河、沙漠、綠洲、高山為一體的5A級的風景區,近年來已成為越來越多的遊客的目的地之一。下面以親身體驗的方式講解沙坡頭的旅遊攻略。沙坡頭旅遊新鎮沙坡頭的旅客集散中心叫沙坡頭旅遊新鎮,在距離中衛市區大約10分鐘的車程。自今年4月份開始,進入沙坡頭景區要在旅遊新鎮乘坐擺渡車進入。沙坡頭景區的門票的80元每人,對老人和學生,軍官證等都有優惠政策。
  • 寧夏沙坡頭蘋果推介會在南京舉行
    原標題:寧夏沙坡頭蘋果推介會在南京舉行   12月18日,「『蘋』心而論『果』然出色,漠上冰心香甜脆」沙坡頭
  • 寧夏沙坡頭,原來1300年前,詩人王維就來這裡旅遊過
    位於我國西北的寧夏回族自治區,雖然全區屬於乾旱半乾旱氣候,但地處黃河水系,黃河從寧夏北部穿過,水流變得平緩,使得寧夏境內的黃河兩岸土壤優質,而且可以利用黃河水進行灌溉,所以有「天下黃河富寧夏」一說,寧夏也就有了「塞上江南」的美稱。
  • 沙坡頭的「前世今生」
    飛越黃河、沙漠探險、沙漠衝浪、滑沙、黃河漂流成為了沙坡頭的五大精品。沙坡頭是國家5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沙漠生態自然保護區,全球環保500佳單位,享有「中國沙漠旅遊基地」的美譽。可是,五六十年代的沙坡頭可不如現在這麼熱鬧。在這裡有一個沙坡頭沙漠研究試驗站(以下簡稱「沙坡頭站」),它成立於1955年,是中國科學院最早建立的野外長期綜合觀測研究站,現隸屬於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
  • 寧夏沙漠,塞北江南,沙坡頭旅遊區最值得遊玩的六個旅遊景點
    沙坡頭旅遊區位於寧夏中衛市區西20公裡處,地處黃河北岸,騰格里沙漠南緣。景區南靠山巒疊嶂、巍峨雄奇的祁連山餘脈香山,北連騰格里大沙漠,中間被奔騰而下,一瀉千裡的黃河橫穿而過,是寧夏最具代表性的旅遊區。「寧夏歸來不看沙」是國內外遊客對沙坡頭旅遊區最好的評價。
  • 寧夏沙坡頭,唐代詩人王維詩句中描寫的美景,大漠孤煙長河落日
    王維寫的就是寧夏中衛沙坡頭,這裡不僅有江南的美景,還有北國沙漠的壯麗景色。它融合了遼闊的沙漠、波濤洶湧的黃河、挺拔的高山和蔥鬱的綠洲。風景獨特、壯麗,享譽海內外。沙坡頭景區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西部騰格里沙漠東南,長約38公裡,寬約5公裡,總面積4500多公頃。是國家5A級旅遊景區和國家級沙漠生態自然保護區。
  • 來寧夏中衛旅遊,不能錯過沙坡頭,更不能錯過黃河宿集的超級民宿
    中衛市位於寧夏中西部寧夏、內蒙古、甘肅交界,黃河貫穿而過,交通十分的便利。中衛最為有名的就是沙坡頭,位於中衛西邊大約18公裡處。被旅遊專家譽為世界壟斷性旅遊資源,是全球環保500佳、國家首批5A級旅遊景區、中國十大最好玩的地方、中國最美麗的五大沙漠之一。這裡是《爸爸去哪兒》的拍攝地之一,可以同時欣賞到浩瀚沙漠和滔滔黃河的美景。沙坡頭遊覽區的特色之一是滑沙。
  • 沙坡頭蘋果及旅遊推介活動走進深圳
    12月24日,由中衛市人民政府主辦,沙坡頭區人民政府承辦,中衛市供銷集團有限公司、沙坡頭區自然資源局、沙坡頭區旅遊和文化體育廣電局、中旅寧夏沙坡頭旅遊景區有限公司協辦的沙坡頭蘋果及旅遊推介活動在廣東省深圳市華潤萬家超市(春風店)舉行。
  • 【文學天地】《沙坡頭》2020年第5期詩歌陣營:寧夏引黃古灌區採風抒懷
    作者簡介:閆雲霞,女,中衛市沙坡頭區人
  • 通緝令丨萌萌噠駱駝逃出沙漠 沙坡頭懸賞萬元 全國「緝拿」
    作為沙坡頭景區的代表吉祥物,為了進一步提升景區的品牌知名度,樹立全新的企業形象,港中旅(寧夏)沙坡頭景區特向全國徵集吉祥物駱駝卡通形象和名稱的原創設計~港中旅(寧夏)沙坡頭旅遊景區有限責任公司和發布徵集活動的各網絡平臺均不負任何責任。抄襲或盜用他人作品一經發現,立即取消其參賽資格。2、作品必須符合內容健康、積極向上的原則。3、港中旅(寧夏)沙坡頭旅遊景區有限責任公司有權使用最終獲選的吉祥物駱駝卡通形象原創設計的參評作品。所有徵集作品所有權均歸港中旅(寧夏)沙坡頭旅遊景區有限責任公司所有,並有權複製和無償使用。
  • 跑男李晨「駐守」沙坡頭,發微博打卡偏愛駱駝
    作為《奔跑吧》的公益衍生篇,跑男團在寧夏、青海、陝西通過創新遊戲設置、直播帶貨扶貧等新形式,展現黃河流域作為生態屏障、經濟發展、脫貧攻堅關鍵區域的重要地位,描繪黃河生態經濟帶城市「文化之美」。與以往邊錄製邊播放的形式不同,這次《奔跑吧黃河篇》採用了先攝製,再播放的模式。11月19日奔跑吧官方微博放出了在沙坡頭景區錄製殺青的合影及視頻。
  • 沙坡頭,沙原上繪出的濃綠碧彩畫
    黃河流經寧夏中衛市沙坡頭。  新華社記者 王 鵬攝初夏,寧夏中衛市沙坡頭。昨夜剛下過小雨,上午天空盡現藍天白雲好景。記者驅車直奔沙坡頭區的迎水橋鎮。站在寧夏沙坡頭騰格里沙漠邊緣,呈現在眾人眼前的是一道50餘公裡長、1公裡寬的綠色屏障,把氣勢洶洶的「沙魔」死死地擋在包蘭鐵路北側。1954年10月,世界上首條通過高大流動沙丘的「沙漠鐵路」——包蘭線鐵路建築規劃經國務院批准。這一消息震驚世界,要知道,沙坡頭迎水橋至甘塘50公裡的沙漠地帶,是這條規劃中的鐵路無法繞開的挑戰。面對沙漠治理這一世界性難題,中國能否創造奇蹟?
  • 中衛沙坡頭:老牌景區何以竄出這多「網紅」
    港中旅寧夏沙坡頭旅遊景區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楊富國自豪地說。住星星酒店,品星空晚宴,看星空演藝,聽星空講座,觀大漠星辰,悟星空之旅。全新的沙漠旅遊方式契合了中高端人群對旅遊的更高追求,讓沙坡頭新北區迅速躥紅,成為北上廣深遊客嚮往的旅遊目的地。  莫急莫躁,一河之隔的那邊風景更好。從沙坡頭景區乘坐黃河快艇不到五分鐘便來到對岸的大灣村。
  • 韓忠勝:沙坡頭景區要實現旅遊加康養相結合
    中國旅遊集團寧夏沙坡頭旅遊景區有限公司總經理韓忠勝在活動中表示,沙坡頭景區要實現旅遊加康養相結合。韓忠勝介紹道,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沙坡頭景區作為國家首批五A景區著重做了兩個方面。第一打造體驗式觀光的快樂出遊,在室外和藍天下讓遊客放飛心情。疫情出現以後,沙坡頭景區推出了0門票,著重打造體驗項目,為大眾遊客減負。
  • 【南京】促旅遊業高質量發展 沙坡頭蘋果及旅遊連鎖商超推介會走進...
    中國江蘇網訊 通訊員 胡悅 為全面促進中衛市蘋果產業、旅遊業高質量發展,集中展示沙坡頭區5A級景區及南山臺蘋果主產區果品品質優勢和發展成果,擴大沙坡頭蘋果和旅遊業品牌影響力和知名度,12月18日,中衛市人民政府聯合華潤萬家集團公司、中衛市供銷集團有限公司、沙坡頭區旅遊和文化體育廣電局、中旅寧夏沙坡頭旅遊景區有限公司在南京市華潤蘇果清涼門店舉辦了一場
  • 沙坡頭精神:在茫茫大漠中代代傳承 | 科學精神面面觀
    科技日報記者 馬愛平    7月16日,站在寧夏回族自治區科學技術獎勵大會領獎臺上,中國科學院沙坡頭沙漠研究試驗站(簡稱沙坡頭站)研究員劉立超緊張得手心直冒汗,代表團隊發言時連連「卡殼」。「這麼多年,我們習慣了在沙漠裡、在實驗室裡,面對沙漠、微生物『說話』,當著這麼多人說話真有點不習慣。」
  • 浪漫黃沙 幸福寧夏
    寧夏位於黃河河套平原,逃離被「沙龍」束縛的家園曾經是寧夏人的夢想,這裡東、北、西三面分別被毛烏素、騰格里、烏蘭布和三大沙漠、沙地包圍。如今,寧夏人卻將沙漠變為綠洲,引來八方遊客在黃河岸邊「仰望星空」。一半荒漠,一半溼地,山脈與河流的走向造成了寧夏獨特的自然景觀。沙湖、沙坡頭、黃沙古渡等,成為寧夏治沙成功後海內外人士青睞的景點與研學基地。位於中衛市的沙坡頭被國內外旅遊業界專家譽為世界「壟斷性」沙漠旅遊資源。走進沙坡頭景區,湛藍天空下,千裡起伏連綿的沙丘。
  • 寧夏「最年輕」的市轄區,是寧夏最大的市轄區,面積大於石嘴山市
    大家都知道我們國家現在越來越強大,社會發展的越來越好了人們的生活也越變越好,以前的人們總是在為生計發愁,能填飽肚子就夠了,但現在大家賺的錢都多了,不僅能夠吃飽穿暖,還能剩下一部分錢用來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了,今天要講的是寧夏最年輕的市轄區,是寧夏最大的市轄區,面積大於石嘴山市
  • 寧夏旅遊良心攻略(自由行攻略)
    上次給大家介紹了寧夏旅遊報團攻略,本文主要介紹寧夏自由行行程景點安排,給大家分析各景點特色,幫助大家減少開支,選擇性價比高的景點,不做店鋪、導遊、旅行社等的推薦。寧夏是中國五大少數民族自治區之一,被稱為「塞上江南」,處於黃河上遊,歷史上是「絲綢之路」的要道,所以,我們去寧夏旅遊不僅要看當地的美景,也要了解下當地的歷史文化。寧夏旅遊的最好季節是夏、秋季。
  • 沙坡頭中的沙漠綠洲,帶大家細看國家級旅遊景區是怎樣煉成的!
    沙坡頭景區是國家首批5A級旅遊景區,距中衛市區西16公裡。沙坡頭王牌旅遊產品「沙海衝浪」所用的攀登樓梯(法制網 買園園攝)沙坡頭王牌旅遊產品「沙海衝浪」所用的沙梯(法制網 買園園攝)  沙坡頭作為國家首批5A旅遊景區,其最大的特色在於它豐富的娛樂體驗性,即可以滿足不同年齡段、不用性格、性格迥異的各類遊客的旅遊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