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過小年:「灶君朝天欲言事」

2020-12-14 大眾日報

臘月二十三是小年,意味著人們開始準備年貨。作為春節的前奏曲,大家在小年這一天就熱盼著春節的到來。

民諺曰:「二十三,灶君老爺要上天。」在小年這天,最忙活的應該是灶王爺。因為他要在春運的人流中,忙著上天述職去。

灶神,又叫灶君、灶王爺,相傳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間視察善惡的小神,從年初到年底,始終守在各家各戶,監視這一家人的一言一行。到了臘月二十三這一天,便要升天向玉皇大帝報告這家人的善惡。玉帝也是根據灶王的密報,把這一家在新一年中應得到的吉兇福禍交給灶王帶回。因為灶神天天和人們生活在一起,所以人們覺得和自己較為接近,於是就把他從神降到了君,甚至乾脆稱灶王爺。

鍋臺邊,風箱側,灶王爺在煙燻火燎中,盯著每家每戶春夏秋冬時的一日三餐,嘗著忙閒歡笑裡的柴米油鹽,品著陰晴圓缺中的肥瘦滋味。在中國人的精神世界裡,年節時,連灶神都不再高高在上、不食人間煙火,而是與我們一同歡慶佳節,隱約成為血脈相通的家人。

宋代的範成大在他的《祭灶詩》中說:「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熱雙魚鮮,豆沙甘松粉餌團。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婢子鬥爭君莫聞,貓犬角穢君莫嗔;送君醉飽登天門,杓長杓短勿復雲,乞取利市歸來分。」可以說,這首詩非常形象地說明了古人有關祭灶的風俗習慣。

在齊魯大地上,祀灶一般在晚上進行。膠東地區灶神畫像貼在正屋東面的鍋灶牆上,兩旁有一副「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對聯,橫批是「一家之主」。有的地區在祭祀前,先用白泥漿把鍋灶粉刷一遍,意思是給「灶王爺」洗洗臉,修修面。一進臘月,灶神畫像便在集市上開賣,所用的品色為大紅大綠、大黃大紫,濃墨重彩,滿滿當當的畫面,給人一種人丁興旺、幸福美滿的感覺。

祭祀時,在灶前擺上米飯、水餃、糖瓜、果品、年糕和一碗麵湯,有的還要放上一碗用地瓜拌好的酒糟。所用的食品各有寓意,吃了糖瓜,見了玉皇大帝嘴甜甜的,使其光揀好聽的說。年(與「粘」諧音)糕則是為了那些把嘴給粘住,灶王爺想說壞話也張不開口。吃了酒糟的灶王,醉得東倒西歪,昏昏欲睡,也就沒有了說壞話的機會了。然後燒香叩頭,把舊灶神畫揭下燒掉,這就是送灶王爺上天了。燒時要加一些穀草和雜糧,好給灶王在路上餵馬。

山東各地過小年時,都有清掃衛生的習俗。膠東、魯北等地區,從二十三日以後,三五天內,選一晴天全家動手,把家具等全部搬到院子裡,徹底清掃一道,鍋碗瓢盆也要擦拭乾淨。

有意思的是,小年並非專指一個節日。在不同地區,小年具體日期並不相同,北方大部分地區為農曆臘月二十三,南方不少地方則是臘月二十四。在魯南地區,也有「官祀三、民祀四」的說法。

各地過了小年,從臘月二十四開始到除夕,安排得滿滿當當。山東民間有忙年歌謠云: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魚雞;二十八;蒸餑餑;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包餃子。

老舍先生在寫北方的春節時,曾這樣描述:「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差不多就是過春節的『彩排』。天一擦黑,鞭炮響起來,便有了過年的味道。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賣麥芽糖與江米糖的,糖形或為長方塊或為瓜形,又甜又黏,小孩子們最喜歡。」

寧靜冬夜裡的鞭炮,混著甜甜的糖塊兒,記憶裡的聲覺和味道總能在某個時刻讓人鼻子一酸——年要來了,團圓近在眼前。

(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盧昱 報導)

相關焦點

  • 臘月二十四過小年 灶君上天 範成大為此寫下一首祭灶詞 生動有趣
    ,又到了……農曆十二月二十三和二十四,是中國民間傳統的祭灶日,稱「小年」,也被稱為灶王節。小年意味著人們開始準備年貨,收拾屋子乾乾淨淨過個好年,寓意新年要有新氣象,表達了人們辭舊迎新、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我國春節,一般從祭灶開始。民謠有「二十三,糖瓜粘」,而民間也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就是說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在二十五日舉行祭灶。灶神又稱灶王爺,灶君,灶君司命,灶神星君。
  • 二十首詩詞話小年,感受濃濃的年味兒
    今天是臘月二十三,小年。小年是除夕前最重要的節日,掃房子、祭灶王、備年貨……小年來了,家家戶戶都開始準備過年了。小年由來已久,今天,我們一起通過二十首詩詞,來看看,古人都是怎麼過小年的吧! 《小年》 宋·文天祥 燕朔逢窮臘,江南拜小年。 歲時生處樂,身世死為緣。 鴉噪千山雪,鴻飛萬裡天。
  • 小年到,滿滿滿滿的祝福送給你!
    小年並非專指一個節日,由於各地風俗,被稱為小年的節日也不盡相同。小年期間主要的民俗活動有貼春聯,掃塵,祭灶等。小年也意味著人們開始準備年貨,準備乾乾淨淨過個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氣象,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辭舊迎新、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農曆十二月二十三和二十四,是漢族民間傳統的祭灶日,又稱「小年」。
  • 小年北小年南什麼意思 小年為什麼分南北
    小年是一個重要的日子,它在春節前面,許多人都說,過了小年就算年,到了小年其實就可以說是邁進新的一年一大步了。
  • 民間傳說「官三民四船五」,你的家鄉,「小年」是哪一天?
    臘月廿三,也是北方人常說的「小年」了,人們在這一天,大掃除、祭灶神,同時拉開一年一度春節的序幕。過小年,這一天的主要活動就是祭灶神。祭灶神,是中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祭灶神又稱送灶神,灶王爺又稱灶君,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
  • 南北方小年為什麼差一天?小年要吃什麼?一文帶你了解清楚
    小年,又叫祭灶節、灶王節等,這個稱呼是相對於大年(春節)而言。小年本身不是一個節日,而是人們為過春節做準備的時間。
  • 「夜讀」小年到,小團圓,家家戶戶迎新年|10 首小年詩詞
    ,部分南方地區臘月二十四江浙滬把「臘月廿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稱為小年過了小年,離春節就剩下六、七天時間家家戶戶灑掃塵除,購置年貨▼ 魯迅寫小年祭灶 ▼小年「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還賣著一種糖,有柑子那麼大小,在我們那裡也有這東西,然而扁的,像一個厚厚的小烙餅。那就是所謂『膠牙餳』了。
  • 小年的由來及傳說
    由於每家都有爐灶,所以由此產生一個傳說,即玉皇大帝在每家派駐一位監督員-灶神(司命灶君、灶君、灶王爺、灶王),以監督考察這一家一年的所作所為,到了臘月二十三日這一天,灶神將上天向玉皇大帝匯報,玉皇大帝根據匯報來決定下一年對這家是獎勵還是處罰
  • 小年到,福氣到
    小年是我國漢族傳統節日,也被稱為謝灶、祭灶節、灶王節、祭灶。在不同的地方日期不同,在農曆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或二十五(民俗專家說,在古代,過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傳統,也就是說,官家的小年是臘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臘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則是臘月二十五。
  • 從小年祭灶的由來分析小年習俗歷史
    然而,由於中國的地域差異,過小年的時間也有所偏差,一般來說,北方臘月廿三過小年,南方廿四過小年。那麼,小年到底是哪天呢?我們還需要回到古代,從小年祭灶的由來中尋找答案。灶王爺2、宋朝:第一次將祭灶確立為過小年的文化習俗早在宋朝,就有臘月廿四過小年的記載,還會把酒果作為祭祀品,所以臘月廿四的小年習俗歷史是最悠久的
  • 小年大吉,新年旺!
    「小年」到底哪一天南北不同天兒小年是我國漢族傳統節日,也被稱為謝灶、祭灶節、灶王節、祭灶。在不同的地方日期不同,在農曆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或二十五(民俗專家說,在古代,過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傳統,也就是說,官家的小年是臘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臘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則是臘月二十五。
  • 萬千心緒在小年 期盼吉祥加如意
    後來就發展成了既有灶君爺爺,又有灶君奶奶之說。在不同的地區裡,灶君夫婦又由不同的人選來充當,同時伴隨著當地流行的民間傳說故事。小年的傳說       灶神信仰在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由於家家有灶臺,而且人人離不開,因此民間就產生了這樣一個傳說:玉皇大帝在每家派遣了一位監督員,就是灶神,又稱灶王、灶王爺、灶君,他會監督考察每家每年的所作所為,到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這天就回天宮向玉皇大帝匯報。正如南宋範成大《祭灶》詩裡說的:「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 【育紅研學】育紅少先隊「小年文化」研學活動---了解小年習俗
    小年是春節的第一個幕序曲,又寄託著人們辭舊迎新、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過節不是單純的圖熱鬧,要有儀式感,更要有文化感!那麼小年的傳統習俗知道多少呢?希望家長學生多知道多了解,讓小年過得更有文化氣息!     小年並非專指一個節日,由於各地風俗,被稱為小年的節日也不盡相同。     依照我國漢族的傳統風俗,陰曆臘月二十三日,叫做「小年」。
  • 小年 | 灶君今日上青天,一碗清湯詩一篇
    今天是臘月二十三,傳統的農曆小年,在這一天,我們要祭灶神、貼窗花。一進入臘月,中國人就開始籌備過年的事。古人是怎麼過年的?
  • 小年|灶君今日上青天,期盼福到又一年
    導語:祭灶、掃塵、剪窗花……小年熱熱鬧鬧地來了,辭舊迎新過春節的大幕正式拉開。今天我們聊聊小年的習俗有哪些講究?怎麼過小年才有意義?轉眼又是臘月二十三,小年來了。每年到了這個時候都會有一場「南北之爭」,因為南方、北方過小年的時間不太一樣。
  • 山海文旅 | 過小年習俗解密:辭灶
    南宋範成大《祭灶詞》:「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松粉餌圓。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婢子爭鬥君莫聞,貓犬觸穢君莫嗔。送君醉飽登天門,勺長勺短勿復雲,乞取利市歸來分。」這和我們現在的祀灶已經沒什麼差別了。
  • 臘月二十三小年夜的習俗 過小年是哪一天
    後逐漸演化為「二十三,過小年」的說法。祭灶的風俗,由來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經成了傳統民間尊崇的一位大神。記述春秋時孔子言行的《論語》中,就有「與其媚輿奧,寧媚與灶」的話。先秦時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為祀灶、門、行、戶、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說為門、井、戶、灶、中雷;或說是行、井、戶、灶、中雷)。祭灶時要設立神主,用豐盛的酒食作為祭品。要陳列鼎俎,設置籩豆,迎屍等等。
  • 灶君初到 | 灶王爺的小年一日遊
    灶王爺,一身紅左看看,右瞅瞅看百姓殷勤除塵賞窗花栩栩如生小年這一天的千家百態是怎樣的呢你想了解灶王爺的所思所想嗎那就跟隨Newsir的腳步一起看看吧「盼望著盼望著,小年終於來啦,今天終於輪到我的主場啦今天,我要上天去向玉皇大帝匯報各家各戶的情況,稟報他們的善惡。今日上天言好事去,明年下界保平安來。」灶王爺扭扭腰得意洋洋地說道一轉身灶王爺便飛到了一戶人家裡「看,這戶人家裡在認真地打掃衛生呢,這個在擦窗,那個在拖地,還有個調皮的小孩在自告奮勇掃天花板……哎呀呀,個子還是不夠高呀!」
  • 【歲時節日 | 小年】 醉司命—祀灶與民間信仰
    灶君的名稱在戰國時已岀現,當時有人說晚上「夢見灶君」(《戰國策》趙策三)。據《夢書》解夢說,夢見灶神,擔心娶婦嫁女。可見此時灶君信仰與人間婚嫁有關係。灶王的敬稱大約出現在道教發展的唐朝,李廓《鏡聽詞》「匣中取鏡祠灶王,羅衣掩盡明月光」 (《唐詩紀事》六十),描述了夜晚取鏡祭祀灶神的情景。灶神由君而王,它不僅僅是稱呼的變化,表明灶神職司的擴大與地位的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