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至少包含兩層,
第一層:用日文譯寫的中國人名字,這一層只包含語素組合的特徵
第二層:用中文書寫的中國人名字,這一層包含了書寫體系的特徵
先以中國人看日本人名字來打個比方,
第一層相當於「橫濱流星」「橋本環奈」「吉澤亮」「石原裡美」
第二層相當於「橫浜流星」「橋本環奈」「吉沢亮」「石原さとみ」
這兩層的差別,包括但不限於:
某些日本漢字和簡體中文裡另外的漢字形態相同
某些日本漢字和繁體中文裡對應的漢字形態相同
某些日本漢字和簡繁體中文裡對應的漢字形態都不同
某些日本人名使用了假名,而中文譯寫為對應的漢字
下面換位來看。
日本人如果看過很多轉寫為日文漢字的中國人名,感受最深的通常是以下幾點:
一、字數相對較少。
尤其年齡稍大的中國人,姓名總共兩個字的仍佔不小的比例,其餘絕大部分是三個字,四個字的姓名極少出現(儘管在影視娛樂業的出現機率顯著高於普通人群)
二、高頻使用的「苗字」特別多。
普通日本人常會將中國人的姓理解為「苗字」,相比於日本的「苗字」,中國的王、李、張(張)等大姓的普及度要高得多
三、只通過名字難以分辨出性別。
尤其是許多原本「看起來像男名」的漢字,現今也常被女性所採用。
日本人如果看過很多中文原名,感受最深的則是——
一、完全陌生的字太多了。
二、眼熟但還是不認識的字太多了。
三、似乎有點認識但還是不會讀的字太多了。
這種感覺,和完全沒接觸過日文的中國人剛開始看時的感覺稍有類似,
最陌生的是中日簡化方式不同的簡化字。
只有經過了大量閱讀,熟悉了這些字形對應的中文簡體字後,陌生感才會減弱。
但由於中日兩國民眾對「漢字/漢字」整體掌握程度的差異,在沒學過中文的日本人眼裡,認讀中國人名時的「陌生感」比上述情況要強烈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