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掖:半城煙沙半城畫

2020-12-16 百家號

「張國臂掖,以通西域」,張掖因此而得名。她也有一個別稱——甘州,這是甘肅省名的來源。

文│姜偉超編輯黃琳

張掖丹霞地貌

在大西北,有這樣一片土地,她記載著千年的燦爛,書寫著歷史的傳奇。

古代文人將士、道士僧人,都曾行走在這片土地上。他們把文明和信仰帶到這個地方,把傳奇和故事寫進千年風沙。

半城煙沙半城畫,這就是張掖。

「張國臂掖,以通西域」,張掖因此而得名。與許多城市一樣,張掖也有一個別稱——甘州,這是甘肅省名的來源。

2020年7月7日,在法國巴黎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會議上,張掖地質公園獲批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稱號。至此,我國世界地質公園數量升至41處,佔據全球161處的四分之一,居世界首位。

每一塊土壤都寫滿了先人的「中國夢」

張掖的歷史,與三個男人緊密相連;張掖的輝煌,與一條「路」彼此成就。

九州時期,張掖屬雍州。

西周時期,戎、狄兩族在這裡居住。

春秋戰國時,烏孫與月氏共居河西。其後,月氏逐烏孫而獨居。

漢代以前,月氏國稱雄於敦煌、祁連,張掖為其屬地。

到了西漢,改變張掖歷史、同時也改變中國歷史的三個男人出現了——漢武帝劉徹、驃騎將軍霍去病、博望侯張騫。

西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弱冠之年的霍去病奉命提兵塞上,大敗匈奴,渾邪、休屠二王率眾投降,自此張掖歸漢。

「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祁連山和焉支山如今都各有一段在張掖境內。這首流傳的匈奴民歌,用粗線條勾勒出當時的戰爭情景。透過匈奴婦人失色的容顏,仿佛有刀戈相交、戰馬嘶鳴。

張掖東部的山丹縣,有一處偌大的草原,跨甘青兩省。在這片草原上有一個軍馬場叫山丹軍馬場,曾是亞洲最大、世界第二大軍馬場,現在佔據了世界第一的位置。山丹軍馬場地勢平坦,水草豐茂,是馬匹繁衍、生長的理想場所。第一任「場長」,就是霍去病。

如今,霍去病已離開千年。夕陽西下、牧歌四起的草原上,他的戰馬仍在等候。

霍去病立馬河西17年後,剛過20歲的張騫持節率兵,由大漢帝都長安出發,途經張掖出使西域,打通了漢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即「絲綢之路」,漢武帝以軍功封其為博望侯。

「去時捨生忘死,歸來仍是少年。」張騫兩次經張掖出使西域,「絲綢之路」開通。

漢元鼎六年,也是這個國號的最後一年,漢武帝取「張國臂掖,以通西域」之意,置張掖郡。「立屯田於膏腴之野,列郵置於要害之路,馳命走驛,不絕於時月,商胡販客,日款於塞下。」此後,歷代大規模徙民墾殖,戍兵屯田,發展農業生產,促進了中原與西域的經濟、文化、交通和繁榮。

自此,「絲綢之路」這條中華民族的融合之路、發展之路、精神之路,綿延萬裡、閃亮千年,繞日熠熠。

後來的張掖,儒家文化、佛教、音樂歌舞等在此開花遍地。那時張掖經濟繁榮,曾一度成為我國北方的文化中心和中華民族與西域通使的商貿驛站。在整個中國的歷史進程中,她一直肩負著自己的初心——經略西域、共通共榮。

歷史聯繫著張掖,歷史描摹著張掖,張掖的每一塊土壤都寫滿了先人的「中國夢」。

張掖的每一片土地都訴說著自然風情

張掖不僅是是古絲綢之路重鎮,是新亞歐大陸橋的要道,更是美景和自然地質奇觀的大觀園。她是第二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是國家1986年頒布的第二批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境內的丹霞地貌更被美國《國家地理》雜誌評為世界十大神奇地理奇觀。

如今,張掖又多了一個「頭銜」——世界地質公園。

在張掖的南邊,有一座連綿起伏的山脈,高聳挺拔,終年積雪,仿佛從歷史中橫亙而出,它就是祁連山。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從生態文明建設的宏觀視野提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理念,祁連山就是山的代表。

在高大的祁連山之中,黑河蓬勃而出,流戈壁、過鹽澤、穿凹地,踏遍千山萬水,孕育了河西走廊的中部地區,使其流域形成了一個200多公裡的天然屏障,也使得張掖成為西北茫茫戈壁之中的一塊綠色「飛地」。

祁連山山清水秀,有奇峰,有雲霧,四季不甚分明,卻都美如畫。油菜花開時,雪山腳下瞬間明亮了起來,祁連山谷地被裝點得蔥蔥鬱鬱,色彩斑斕。

令人驚嘆的是,巍巍祁連山孕育出的數以千計的懸崖山巒,在此全部呈現出鮮豔的丹紅色和紅褐色,相互映襯各顯其神,展示出「色如渥丹,燦若明霞」的奇妙風採,把祁連山雕琢得五彩斑斕。

當地少數民族把這種奇特的山景稱為「阿蘭拉格達」(丹霞)。

不光有丹霞。在張掖,雪景、冰山、林海、草地、湖泊、碧水、沙礫相映成趣,既具南國風韻,又有塞上風情。古代詩人流連其中,於是有了「不望祁連山頂雪,錯將張掖當江南」這樣的佳句。

據說,西方旅行家馬可·波羅曾在此痴痴住了一年。

來到張掖,就像遇到了一位歷經風霜卻眸清依舊的女人。她站在你面前,不言不語,只是靜靜地站著,但天上的白雲、地上的湖水、遠處的山巒都在爭著訴說她的美好。

每一絲風都吹動了文化的脈搏

有人說,夏天是去張掖的最好季節。這裡天地廣袤、長河落日,大好河山鋪陳眼前。

有人說,秋天是去張掖的最好季節。這裡三千年不朽的胡楊林搖曳生姿,無數將士勒石記功的邊塞長城外,羌管悠悠霜滿地。

想來就來吧。這裡眾多歷史古蹟的景致隨著季節更替而變換姿態,被歲月浸染過的歷史其中包裹著的,是無窮無盡的燦爛人文。

絲路文明,在張掖俯拾皆是。

張掖市有一座寺廟,叫大佛寺,是歷代皇室敕建的寺院,始建於西夏時期,是集建築、雕塑、壁畫、雕刻、經籍和文物為一體的佛教藝術博物館。其中保存有全國最大的西夏佛教殿堂大佛殿、最大的室內木胎泥塑臥佛和最完整的官賜藏經《永樂北藏》的初刻初印本。

在這裡,你會看到一整套《西遊記》故事壁畫,反映的是「大聖鬧天宮」、「觀音收怪犼」、「大鬧金兜洞」「取水子母河」、「道昧放心猿」、「嬰兒戲禪心」、「大戰紅孩兒」、「活人參果樹」、「路阻火焰山」等故事情節,形成時間比吳承恩的《西遊記》早兩三百年。

整幅壁畫中,豬八戒不僅要挑著沉甸甸的行李擔子,還要於深澗取水,與妖魔奮戰,一副勤勞、拙樸的形象;而那位「特別能戰鬥」的猴哥倒是偷懶耍滑,心猿意馬。

大佛寺往南65公裡,沿著祁連山北麓,就到了肅南裕固族自治縣。裕固族,是全國唯一集中居住在張掖的少數民族,古老而又年輕,現存約1.5萬人。他們在祁連山腳下射箭騎馬,喝白酒,吃羊肉,飲黑茶,生活傳統而又現代,欣然自得。

東晉時有個叫郭瑀的文人來到這裡,鑿下一處石窟,名叫馬蹄寺,因傳說中有天馬在此飲水踏有馬蹄印而得名。馬蹄寺並非寺廟,而是一處鑿滿洞穴的石窟群。郭瑀在此地隱居避世,修道講學。他帶領著三百書生,不論嚴寒酷暑,安然坐於洞內,一心學道。

石窟始建於北涼,由勝果寺、普光寺、千佛洞、金塔寺、上中下觀音洞七處組成,共有70餘處窟龕,將石窟藝術、祁連山風光和裕固風情完美結合。

寺內一個個石窟佛像雕刻著信仰,穿越在狹小的迴廊之中,耳畔仿佛傳來千年前的朗朗誦經聲。

人們說,你會把最虔誠信仰刻進諸佛慈悲的眉目裡。

黑水國、鎮遠樓;匈奴劍逼大月氏,吐蕃兵陷唐王刀……

來吧,張掖在風中等你!

相關焦點

  • 天龍八部懷舊服半城煙沙
    半城煙沙作為天龍正式開服的第一個區,加上同名歌曲、懷舊、經典等一系列的標籤。真正做到了土豪雲集、異常火爆。本來我自己練了一個號。可是一直登陸不上去,顯示伺服器滿載。沒辦法。只能去買號玩。這個號充值了點錢。但是登陸的時間依然是兩小時起步,五小時結束。
  • 天龍八部懷舊服:首服「半城煙沙」7級號三足鼎立,局勢很焦灼
    《天龍八部》懷舊服中首服【半城煙沙】可以說是懷舊服神服——神豪遍地走,7級玩家超過7組,6級號多到不起眼! 【半城煙沙】自開服以來就沒有消停過,原經典服大神煙花和無星因原就是宿敵,在【半城煙沙】相遇之後,摩擦不斷。 有趣的是,就在不久之前,兩方卻聯合起來瓜分了各大練級點,直到另一位7級大神「力哥」的出現。
  • 天龍八部懷舊服:半城煙沙6個幫混戰,300號人參戰!激情
    《天龍八部》懷舊服首服【半城煙沙】昨日爆發了大規模的團戰! 參與幫派超6個,過300號人加入戰鬥,雙方目前局勢55開,各有輸贏。
  • 天龍八部懷舊服:半城煙沙7級號對幹!燕王古墓已經屍山血海了
    首服【半城煙沙】大神雲集,已經於昨日開啟了最新一波的大型戰役! 大家都知道,由於僧多肉少,人多怪少,練級點成為了大家必爭之地,而兩路7級大神領頭的勢力,已經為了古墓八練級點廝殺起來。
  • 錦屏原創歌曲《半城山水半城櫻》唱出了春天的美麗
    錦屏環境提升與城市發展同頻共振,鑄就了半城山水半城櫻、無限風光無限美!    原創歌曲《半城山水半城櫻》由貴州錦屏籍本土詞作者龍濤作詞,黔東南著名音樂人石三山作曲,黔籍著名女歌手陳珠珠演唱。歌詞婉約,意境悠遠,借景言物,以物傳情,情真意切。
  • 半城煙火半城仙 泉州開元寺
    #半城煙火半城仙#泉州開元寺 魯西西@米拍 創作 千年古城泉州,是包容的,不大的古城裡有各種教派的各種寺廟,佛教,道教,伊期蘭教,印度教,關帝廟,文廟天主教,還有為泉州發展做出貢獻的名人祠堂。開元寺大雄寶殿這些至今還保存很好地宋代木雕。
  • 石三山這首新歌《半城山水半城櫻》,絕了
    《半城山水半城櫻》這首歌裡深情婉約,意境悠遠的歌詞,輕快動感的旋律,表達了對家鄉深深的眷戀,令人神往。說到這首歌曲的創作背景及靈感時,石三山說一切源於一個「緣」字。「2020年的初春,我收到了龍濤老師發給我一首新歌詞《半城山水半城櫻》,歌詞描述了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美麗錦屏的綠水青山,清水江的十裡長廊,櫻花燦爛,蝴蝶翩翩,著實醉了一彎清江水。」石三山說。
  • 一城山光,半城塔影|今年甘肅最後一場冰雪山地馬拉松賽獎牌公布
    一城山光,半城塔影|今年甘肅最後一場冰雪山地馬拉松賽獎牌公布 2020-12-19 19: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葉半城」的私人定製
    提起衢州歷史上有名望的徽商,一般人都知道「急公好義」的仇星農和大名鼎鼎的「葉半城」——葉仕衡家族,因為產業很多,生意做得很大,在衢城新橋街、蛟池街、坊門街等地置業很多,百姓誇張地表述葉氏佔了半個衢州城,故稱「葉半城」。
  • 半個山 石頭城
    第一次到騰衝市清水鄉「半個山」,那座石頭城便成了我心中的惦念,情裡夢裡,全是它的影子,仿佛我的靈魂歷經四五十年的長途跋涉之後,在這座石頭城找到了歸宿。我感覺,哪一世,我就生活在這座石頭城裡,前世,或者再前世,我一定就住在這裡,那些厚重、粗獷、硬朗大氣的石頭建築,曾經就是我或我祖先的家。
  • 半城山色半城湖,惠州秘境巡禮
    惠州,半城山色半城湖,既喜歡它的山和湖,也喜歡它的海,還有許多的美食!
  • 超好聽的古風網名,你值得擁有,此城無心忘少年
    笑念伊人此城無心忘少年青春染指紅顏許卿白頭上上籤淡墨無殤半字淺眉醉酒思紅顏黛煙微醉不負淚畫眉如黛且笑天下江山如畫指上菁蕪醉綰青絲蠱回眸醉傾城胥殘夢殤流年朝夕盼兮紅塵幾度歡顏笑紅塵一場夢自古女子多痴情深三生石故城夢在深巷被風吹過灼思黛畫生花醉色染紅顏畫卿顏予風復笙歌素顏白裙亦傾城南館瀟湘暮雨青蘿綰絲煙半城煙沙自寂寥如曲終破塵眉間硃砂擾紅塵醉古意遣詩懷少女的朝思暮想
  • 半城傳統半城潮的北京城——四億像素之展現
    查看四億像素照片展現視頻:http://pio.zol.com.cn/topic/7605565.html本文屬於原創文章,如若轉載,請註明來源:半城傳統半城潮的北京城——四億像素之展現http://diy.zol.com.cn/760/7606081.html
  • 海與人的生活,半城煙火半城仙,有種幸福叫廈門小確幸
    ;有的城不改孤清;有的城是滿城盡帶黃金甲;有的城是隔江猶唱後庭花。01觀海海與城的故事,滿載喜悅與夢幻很多人去過廈門,幾乎每個人的心裡,自己專屬的廈門。曉墨第一次來到廈門。滿心滿耳滿眼都是驚喜。滿眼的歡喜,是充滿異國風情和小資格調的建築。滿心的歡喜,是蔚藍的天、碧藍的海、吹進鼻子裡略帶鹹腥味的海風。
  • 半城蘋果滿城香
    從一棵樹到一個產業,再到一個品牌,昭通市統籌推進「蘋果之城」建設。當前,昭通已經形成了外圍以百萬畝果園為依託,城中以3萬畝高原溼地為核心、5萬棵蘋果樹為點綴,一系列特色小鎮和主題莊園等為補充,功能完善、宜居宜業、果城融合發展的城市格局,一個「城在園中、園在城中、半城蘋果滿城香」的美麗畫卷正徐徐展開。
  • 新達控股(08471)附屬擬為廣州半城引入投資者
    來源:智通財經網智通財經APP訊,新達控股(08471)發布公告,於2020年9月22日,該公司間接全資附屬新達科技(惠州)有限公司(新達科技)(前稱新天倫服裝輔料(惠州)有限公司)、晏藝銘及寧波梅山保稅港區雲絲路股權投資基金合夥企業(有限合夥)(投資方)訂立投資協議,內容有關投資於廣州半城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股權
  • 半城人的日常就是這麼樸實無華,但充滿意義~
    半城
  • 「半城蘋果滿城香」堀起中的「蘋果之城」雲南昭通
    一座「城在園中、園在城中、半城蘋果滿城香」的美麗畫卷在烏蒙大地正徐徐展開,百萬人口與百萬畝蘋果高度相融的半城蘋果滿城香的「蘋果之城」正在金沙江畔、烏蒙山區奮力崛起,「秋韻昭通、蘋果之城」的獨特魅力不斷彰顯。
  • 烏海:半城湖光一城景
    盼水、引水、節水、享水成為水生態文明建設的內涵……如今的烏海,一幅「湖光山色總相宜」的風光畫卷正在徐徐展開,「水在城中、城在水中、依山傍水、濱水而居」目標離我們越來越近。 讓我們一起來看烏海城市的水系建設。
  • 水文化|一城秋雨,半城詩
    一城秋雨,半城詩淺秋,攜風而來,伴雨而至。幾場秋雨過後,涼意就來了。一城秋雨,半城詩。雨落七夕,心生莫名的薄涼,似一泓清泉,從頭到腳灌下,就這樣打溼了一季的念想。細思量,自難忘。(來源: 陝西隴縣水利局 文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