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考書法(書法史)——《盧鴻草堂十志圖跋》

2021-01-10 東方星書法高考

《盧鴻草堂十志圖跋》,紙本,行書。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後漢天福十二年丁未(947年)七月書。書風體貌受顏真卿行書影響比較大,筆力沉練,曠達有度。

作品由來

盧鴻(又作鴻一)字浩然,一作灝然,生卒年月不詳,是唐幽州範陽(今河北涿縣)盧家人,後來遷到洛陽,隱居嵩山(今登封市)。

盧鴻學問淵博,精通籀、篆、楷、隸多種書法,善於描繪山、水、石、樹,造意清氣襲人,得平遠之趣。據史書記載,713年,唐玄宗選用賢士,以勉勵天下,派遣使者備禮邀請盧鴻出山。盧鴻再三不肯。過了五年,玄宗再次下詔,稱讚「鴻有泰一之道,中庸之德,鉤深詣微,確乎自高」(《新唐書、隱逸傳》)。懇切希望盧鴻能出山赴任,以滿足他的心願。盧鴻盛情難卻,應召來到東都洛陽,謁見玄宗,不肯下拜。

宰相很不明白,派人詢問緣故。盧鴻答道:「忠信之人不講究這些禮節,我敢以忠信進見!」玄宗聞知後,就另升內殿,設宴款待,當場授他做諫議大夫。盧鴻還是堅決辭謝。玄宗為了保全他的節操,不降低他的志向,就賜他一身隱居服,一所草堂,讓他帶官歸山,每年可得到糧米一百石、布絹五十匹。而且還使他隨時記下朝廷的得失,直接把狀子交給玄宗。一些府縣的官員也常常到他家拜訪。盧鴻回山後,廣開門戶,召聚五百弟子講學,直到去世。他為人清高,曾將自己的居室命名為「寧極」。

盧鴻的繪畫作品,主要是反映他清閒自得的隱居生活,最出名的是《草堂十志(嵩山十景)圖》,

包括草堂、倒景臺、樾館、雲錦淙、期仙磴、滌煩磯、洞玄室、金壁潭等十景。畫風與王維相近,並與王維的《輞川圖》一樣,名傳當時與後代,表現了盧鴻在繪畫藝術上的精深造詣。但可惜的是,原作久已失傳,唯能見到傳為李公麟的《草堂十志圖》臨本。但仍然能使觀者領略到原作的風貌,一直成為歷代畫家所重視和臨摹的名畫。

草堂十志圖中的小楷題記頗為精彩,每景各題一段,或仿虞、或仿褚、或仿顏,無不神形兼備,耐人品味。即便是李公麟臨本,也不失為研究宋以前小楷筆法之珍貴資料。

原圖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國內印本少見。餘平日頗愛隋唐法書,查閱舊資料訪得「草堂」、「倒景臺」、「期仙磴」、「幕翠亭」四段,現上傳至本版塊,以便各書友研究,並附原圖局部及五代楊凝式跋於後,希望廣大縱橫書友補闕其餘幾段,為盼。

另,五代楊凝式跋鑑家多定為真跡,該跋是否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原圖之後?或是由唐人原跡題跋中割出移入?

作品介紹

此為圖跋,一般受制於圖之框架,故楊之法書盡在法度規矩之內

。清劉熙載《書概》云:「景度書機括本出於顏,而加以不衫不履,遂自成家」。

作者簡介

楊凝式(873-954)五代書法家。字景度,號虛白、癸已人、希維居士、關西老農,華陰(今屬陝西)人,居洛陽(今屬河南)。仕唐為秘書郎,歷仕梁、唐、晉、漢、周五朝,官至太子太保,世稱「楊少師」。南宋陳思《書小史》稱其有文辭,善筆禮,佯狂自晦,時人以「楊風子」呼之。其書變化歐陽詢、顏真卿法,破方為圓,削繁為簡,結字善移部位,展蹙生姿,雄遒多變。《宣和書譜》稱:「凝式善作字,尤工顛草,筆跡獨為雄強,與顏真卿行書相上下,自是當時翰墨中豪傑。」北宋黃庭堅詩日:「貢人盡學《蘭亭》面,欲換凡骨無金丹,誰知洛陽楊風子,下筆便到鳥絲欄。」康有為《廣藝舟雙輯》評其書:「復右軍之面目,而神理自得,蓋以分作草,故能奇宕也。」傳世墨跡有《韭花帖》、《夏熱帖》、《盧鴻草堂十志圖題跋》、《神仙起居法》等。

相關焦點

  • 書法的筆畫與基本形態不解決,神採又從何談起?
    書法的筆畫與基本形態不解決,神採又從何談起?鄧石如隸書四條屏明末清初大書法家宋曹工書能文,對書法造詣很深,尤其是他著的《書法約言》,被奉為書法理論的經典之作。在《書法約言》中,宋曹有論書法筆畫與神採關係的一段,很精準:楷法如快馬斫陣,不可令滯行。
  • 桑蓮居|兩種何紹基臨《張黑女志》辨
    因思古人作字,未必如此費力,直是掔力、筆鋒天生自然,我從一二千年後策駑駘以躡騏驥,雖十駕為徒勞耳,然不能自已矣。[4]可以想見,何氏當日臨習《張黑女志》之墨跡,必不在少數,然而遺憾的是,這類臨作罕有存世,遠不及其晚年臨習漢碑諸作存世之夥,而僅存之《張黑女志》臨作,遂為書法史研究者所寶重,成為藉以管窺何氏北派書風不二之選。
  • 長三角青年書法精英對話展11月20日在上海韓天衡美術館開幕
    傳承與新變——長三角青年書法精英對話展主辦單位:上海韓天衡美術館支持單位:《書法》雜誌、《書法報》、《美術報》鞠雲停安徽:郭剛舉部分作品欣賞唐楷之作品 草書蘇軾《示子過》詩張泓作品 草書吳錫麒詩凌海濤作品 行書《五燈會元》四則季永作品 臨嵯峨天皇書法
  • 這才是真正的書法,這八篇小楷太漂亮了,值得推薦的好字
    是王羲之的楷書書法作品。原作者為夏侯玄,真跡早已不存,一說真跡戰亂時為鹹陽老嫗投於灶火,一說唐太宗所收。現存世刻本有多種,以《秘閣本》和《越州石氏本》最佳。黃庭經《黃庭經》是魏晉時期頗為流行的道家養生修煉之書。傳王羲之所書小楷《黃庭經》系《外景經》。
  • 這8本小楷字帖太漂亮了,這才是真正的書法,珍藏!
    中國書法源遠流長。千百年間,書法大家層出不窮,神品佳作數不勝數,這些都是我們學習書法的寶庫。硬筆書法起源較晚,當下發展也遠遠比不得毛筆。但是,這不妨礙我們從古帖中汲取養分,今天這篇文章,給大家分享8個非常適合硬筆練習的楷書字帖。
  • 書法藝考(書法史)——《等慈寺碑》
    碑文書法規整俊秀但不靡麗浮華,有規矩而不僵化,筆畫流暢而不輕飄油滑,既有北碑遺意又初具唐楷風範,保持著隋碑的基本特色,結構嚴謹,行筆健勁,剝蝕極少,可為實用書法之範本。楊守敬《平碑記》云:等慈寺碑之書法「結構全法魏人,而姿態橫生,勁利異常,無一弱筆,堪與歐虞(『歐虞』指唐初四大書法家中的歐陽詢、虞世南)抗行」。碑文「時逢無妄」之「無」字首橫未泐者,為清嘉慶以前所拓。
  • 清代大藏家徐乾學,小楷書法跋《祭侄文稿》欣賞,清雅秀勁好書法
    眾所周知,中國的書法藝術與傳統的古典文學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二者相輔相成。但是也有人認為,書法作品以美為主,文學次之,如兩者不能得兼,寧可犧牲文學以成全美的內容。甚完全不懂中文的,也可以從美的度去欣賞書法,全盤接受書法藝術。就像不懂意利文的,依舊可以由樂去享受喜愛的意利歌劇。
  • 書法藝考(書法史)——《二謝帖》
    《二謝帖》是東晉朝王羲之創作的書法作品。法帖內容:釋文:二謝面未比面①,遲諑良不靜②。羲之女愛再拜。想邰兒悉佳③。前患者善。所送議當試尋省④。左邊劇⑤。此帖書法自然灑脫,縱筆迅疾,恰如驚猿脫兔;馭筆徐緩,又如虎踞龍蟠,抑揚頓挫,極有節奏感,是縱擒有度之作。《二謝帖》是王羲之的一封信札。其開頭的「二謝面未比面」可以說是行楷筆意,用直線條比較多,字比較挺。「遲詠(諑)良不」行筆較快,開始有粗細和大小變化。
  • 遊覽杜甫草堂(柴門)
    在中國書法史上,皇象(三國書法家)的《急就章》、趙孟頫(元代書法家)的《閒居賦》、唐寅(明代書法家)的《落花詩帖》等著名書法作品中均是這種寫法。適彥亭將軍邀,遊草堂寺,謁杜公祠,因佔一律,聊以紀緣。完顏崇實初稿。少司農崇樸山先生奉使來蜀,事竣遊草堂寺,賦七律一首。筆之,命於杜公祠懸掛。尊仁浣手持讀,覺先生有抗懷千古、俯視一世之概,其淵衝氣度亦因之而流露。況詩律精細,深得少陵神骨。但惜星軺旋返,只見一斑。謹鐫於石,以志雪泥鴻爪之跡雲耳。鹹豐甲寅仲冬下澣三山,鄭尊仁。謹識。
  • 《五牛圖》三跋,趙孟頫的得與失!
    大家關注於「牛」這一圖騰式的形象對於其中的書法題跋倒著眼不多我們今天僅就其中趙孟頫的三段跋文略作品讀一是略窺此圖的流傳之序二是品讀趙氏的心路之文趙孟頫題於此圖的三跋雖短,但信息量還是很大的。|跋一|餘南北宦遊。於好事家見韓滉畫數種。集賢官畫有《豐年圖》、《醉學士圖》最神。張可興家《堯民擊壤圖》筆極細。鮮于伯幾家《醉道士圖》與此五牛皆真跡。初,田師孟以此卷示餘,餘甚愛之。後乃知為趙伯昂物,因託劉彥方求之,伯昂欣然輟贈。時至元二十八年,七月也。明年六月。攜歸吳興重裱。又明年,濟南東倉官舍題。二月即望,趙孟頫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