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中國觀眾比較陌生的兩種電影:
1、自閉症題材
2、馬來西亞電影
今天我們要說的電影——《光》恰好佔據了這兩個特徵。
將於11月6日上映的馬來西亞電影《光》,是新人導演郭修篆的處女作,首次亮相上海電影節就摘下三個亞洲新人獎提名!打破了一直以來「大馬沒什麼好電影」的固有印象。
大馬的這次逆襲,走了一條十分小眾的路線——自閉症題材。
雖然是小成本,但卻是很用心的一部製作,立意是關懷自閉症患者。
「你不是怪物,別害怕誰來欺負」。它沒有用壓抑的基調來歇斯底裡,而是採用貼近小人物生活的描述和刻畫,讓觀眾在笑聲中收穫感動。
最被廣為人知的描繪自閉症的電影是1988年的美國電影《雨人》,它曾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其中達斯汀·霍夫曼所飾演的雷蒙,其實是自閉症中非常稀少的學者症候群。
這部影片從他弟弟查理的視角展開。查理的父親去世時把遺產留給了他並不認識的哥哥雷蒙。他在氣憤中尋找哥哥,卻發現哥哥因自幼患有自閉症,在精神病院長期居住。
查理本企圖騙他出讓遺產,卻發現雷蒙雖然怪異,但有著驚人的記憶能力。他利用哥哥過目不忘的本領去賭博,贏得了一大筆獎金。在兩人和「合作」過程中,親情逐漸升溫。
國內也有過此類題材的優秀作品——紀錄片電影《遙遠星球的孩子》。它很寫實,很客觀,具有很強的科普性。陳坤和周訊的聲音作電影獨白也具有很強的辨識度。
自閉症者總是被冠以「孤僻」、「自閉」等刻板印象的特殊人群。而在這部影片中自閉症者被稱為「遙遠星球的孩子」。
該片從自閉症的定義出發,深入自閉症者生活中的點滴細節,多角度探索自閉症者獨特的心靈宇宙。他們不是特殊的神秘患者,而是擁有與眾不同感知方式和思維邏輯的獨特個體,是來自遙遠星球的孩子。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因為對自閉症的了解不夠,而對患者的怪異行為產生誤解。一直以來,媒體多有在報導過程中將孤僻、怪異行為定義為自閉症的主要表現,導致這份誤解愈加深刻。
所以,創作相關影視劇是消除誤會的有效手段。這類影視劇將自閉症患者刻畫成天才和神童,最後超越常人創造不可估量的成就,以期消除刻板印象,引導大眾平等對待自閉症患者,正視和尊重他們的價值。
回到《光》這部影片,它以導演的哥哥為原型,刻畫了善良、單純的自閉症哥哥形象——「文光」。他個性敏感,無法專注集中,更不善與人交際。他的愛好是收集玻璃杯,聽玻璃杯發出的各種聲音。
儘管如此,弟弟一直設法幫助他找到工作。不料文光屢次搞砸面試,闖禍惹麻煩,當弟弟的真是又氣憤又無奈。
矛盾衝突自然少不了,弟弟常常對哥哥大動肝火,但只要有人罵哥哥白痴,他一定第一時間站出來,怒懟回去——「自閉症,不是白痴」。
直到有一天,弟弟聽到哥哥房間傳來的音樂聲,才意識到哥哥的音樂天賦一直默默地在房間裡閃耀著。
他責怪自己沒有傾聽哥哥收集玻璃杯的原因,他自責不夠關心哥哥,連哥哥失蹤時去哪兒能找到他都毫無頭緒。
這部電影讓觀眾看得無比心疼,不僅僅是心疼哥哥文光,還有放棄了愛情、事業和夢想來照顧哥哥的弟弟,他身上那份難捨難離、又愛又氣的糾結情感,也在哥哥創作的各種「音樂」聲中閃閃發光。
最後,電影的意外之喜便是演員口中的馬來西亞華語,竟還有閩南方言。大馬電影真是用心在拉近和中國觀眾的距離!
漸入寒冬的11月,讓我們一起去電影院收穫這份暖《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