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足協主席陳戌源
中國足協是個神奇的機構,每次都能讓你對他燃起希望的時候,他總能及時地給你潑上一盆冷水。
比如,最新傳出的名詞,轉會鎖。
已經數不清這是中國足協發明的第幾個關於中國足球的新名詞了,這一次同樣毫無意外地刷新著球迷對足球的認知。
總結為一句話就是,我K,還能這樣?
然而中國足協也會拽拽地回一句英文:I can play。當然,這句話,也可以翻譯成,我的地盤我做主。
所謂的轉會鎖,是指如果某隊員合同到期,原俱樂部提出頂薪續約,該隊員只能留在原俱樂部。而這樣的政策名額,每支隊只能有兩個。
這樣做,正面的作用目前沒看到,而負面的作用,則是變相平均了各俱樂部的大牌球員人數,也就是說,以後不會再有像廣州恆大一家壟斷大半國字號球員的情況了,進一步說,以後中超各俱樂部球星平均、實力平均……有錢也不讓你花。
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嗯,大鍋飯時代回來了。
這樣的政策,諸如天津泰達這樣「不能降級」的俱樂部是舉雙手贊成的,但廣州恆大江蘇蘇寧這樣有志於在亞洲賽場爭一席之地的俱樂部,卻是十足的絆腳繩。
江蘇蘇寧奪得2020賽季中超冠軍
一個正常的聯賽,本就有豪門,有中小俱樂部,豪門吃鮑魚龍蝦,小球隊一碗米飯一盤青菜也吃得津津有味,各有各的活法罷了。
總不能因為看不慣個別人鮑魚龍蝦,就直接要求人家收回去,大家每人一碗米飯一盤青菜的蹲在地上吃。
而在球員層面,用這樣的政策限制球員流動,顯然也不符合足球市場規律,甚至有球迷直接調侃,連勞動法都違背了,市場規律算什麼?
這一桿子又回到了摘牌掛牌的轉會制度時代,球員權益無法保障,有了好的苗子,同樣不願送出去留洋。
如此,降薪推動留洋,又成了一個段子而已。
曾經的摘牌掛牌轉會制度備受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