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最酷熱的7、8月,每周三晚上是雷打不動的跑馬地賽馬日。出於神經大條,我忘記在去之前到街頭隨處可見的賽馬會投注站確認一下,直接去了跑馬地。在公眾入口處刷八達通卡時發現,門票從10港幣變成了5港幣,裡面冷冷清清,只有和我一樣迷糊的小貓兩三隻外加職業賭徒數名。原來當天是泥地賽,賽場在遙遠的沙田。
沙田賽馬的日子裡,跑馬地像是被皇上冷落的妃子,精心梳妝打扮一番後卻無人欣賞。沒有馬看的時候,只好看人。馬場冷清,卻也是個觀察賭馬人的絕佳時機。職業賭馬人大多都是五十歲開外,退休後無事可消遣,傾情於賭馬稍慰寂寥。也有人沉迷其中,妄圖一場賽馬改變命運。
看臺上一位六十多歲的阿婆渾身散發著一種逼人的職業賭徒氣質,我在十幾米外便被她吸引——身穿紅衣紅褲紅襪紅鞋,頭上戴了頂紅色「憤怒的小鳥」帽子,從頭紅到腳,很有可能內衣內褲都是紅的。每場開跑前,她都會潛心研究已經畫了很多記號的一疊「馬經」,以一副視死如歸的表情起身去投注窗口,回來後必換個位置坐,也許是想換換風水吧。
換來換去,恰好換到了我的後面。開跑後,就會聽到阿婆嘴裡念念有詞,她不像其他人那樣喊叫著為自己投注的馬加油,大概是種保佑發財的口訣。電子牌出現排名結果後,阿婆特別憤怒、悔恨,一句「爭DD(就差一點點)!」鑽入我耳朵。
每個賽馬日約有七八場比賽,每半小時開始一場。各種賭馬的玩法五花八門,「獨贏」是猜出某場比賽的第一名,「連贏」是猜出前兩名,「位置」是猜出前三名中任意一匹,「位置Q」則需要猜出前三名中的兩匹,這些賠率有高有低,都是針對某一場比賽的。
TVB港劇裡經常出現的一句臺詞:「你這麼大方,中3T啦?」3T是指猜出特定三場比賽的前三名,那賠率就會翻天覆地,中的人喜上眉梢,眉開眼笑,心花怒放,只恨自己買得少。除此之外,還有馬膽、過關等等複雜玩法,憑我的智商實在搞不清楚怎麼玩。也有一些職業賭馬者並不追賽而追馬,凡是自己喜歡的馬出賽,就必下重注。賽場裡還有很多與那位「憤怒的阿婆」年齡相仿的阿伯阿婆,將每周賽馬日當做退休生活必需品,逢賽必來。
作為第一次來賭馬的小白,花上10港幣買份馬報還是很有必要的。馬報上會將每匹賽馬的實力、狀態、路程,以及最近七次賽績都詳實地標註出來,花些心思研究一下,還是對下注有所幫助的。即使是第一次來的小白,面對著一張張布滿數字的投注單也不必擔心,投注區有工作人員會耐心輔導你填寫,而投注窗口只接收填好的單子。
馬的名字都很有意思,深諳此道的人光是聽馬名就能猜出馬的主人。雖然香港馬會對馬匹名字有嚴格規定,中文名只能是二、三、四個字,且不得用來做商品廣告,但是馬主們仍舊費盡心思讓馬的名字能和自己的產業掛上鉤。
郭少明是眾所周知的莎莎化妝品零售集團老闆,於是他的馬都用美麗來命名,「美麗升華」、「締造美麗」、「牽動美麗」;周大福的老闆鄭裕彤靠賣黃金起家,他的馬就叫「金貴人」;康泰旅行社的老闆黃士心,給自己的馬起名為「旅遊尖子」、「旅遊名牌」;電訊數碼的張敬川、張敬石、張敬山兄弟的馬則叫「電訊特首」、「電訊超星」、「電訊太子」。
正常情況下,在跑馬地的賽馬日裡,這裡會變得熱鬧非凡。跑馬地不再是受人冷落的寂寞妃子,搖身一變,盛裝登場。全香港的鬼佬、鬼妹都來了,啤酒、熱狗、高跟鞋、樂隊演奏,簡直就是超級露天大趴體。
盛況再空前,氛圍還是十分輕鬆,有些剛來香港還搞不清楚狀況的鬼妹,按照英國皇家賽馬會的標準上演女士節帽子秀,在人群中格格不入,也有些特意西裝領帶入場的男士,一杯啤酒在手後,悄悄地拉松領帶、捲起袖管。就連只在賽馬日才營業的麥當勞,也將各種套餐改名為「連勝三元餐」、「無敵必勝餐」。
樓上最好的位置被富豪們用透明落地玻璃窗佔據,靠近圍欄處是公眾區的最佳觀賞位置,緊靠垃圾桶的位置一旦出現空缺,立刻被人填滿。等待開跑時問問隔壁買的幾號,是搭訕的好方法。當騎師騎著馬匹悠閒地展示時,也是評頭論足、顯示眼力、令妹子傾慕的好時機。
隨著馬閘開啟,數匹賽馬瞬間奔馳而出。一匹匹賽馬油光鋥亮,身姿矯健地在眼前迅速閃過。騎師們身著各色豔麗賽服跨於馬上,隨著馬匹奔跑的節奏上下起伏,因為控制體重,他們的身材大都比較玲瓏。
在賽馬接近終點時,和數萬人一起吶喊助威,看著自己下注的馬匹衝過終點,無疑是一種興奮劑。結果並不重要,10港幣就能參與一場激動人心,贏了一樂,輸了一笑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