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洲河的河水緩緩流淌,既像「母親河」一樣哺育了兩岸的璀璨的工業文明,又見證了新時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情懷。在其一側,經過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發展,長安已經從貧窮落後的南國小鎮變為粵港灣大灣區上的一顆璀璨明珠。長安是東莞的經濟重鎮,產業興旺,商貿繁榮。
人間「煙火」氣的另一面便是衛生環境的髒亂差和違法亂搭建等城市管理難題。這讓長安的城市精細化管理工作一直都背著沉重的歷史包袱。近年來,長安城管分局銳意進取、求真務實,通過體制機制改革下沉力量,分片區管理、網格化執法、智慧化處理等舉措使得長安的市容市貌正走在強勢逆襲的路上。
2019年,一部名為《長安十二時辰》的電視劇讓時辰這一古老又充滿中國智慧的計時方式在網上大火。隨之,「XX十二時辰」體走紅。莞邑繡匠們堅持24小時工作備勤制度,每個時刻都能找到其工作的痕跡。在長安,談東莞城管人的十二時辰最合時宜。
唐朝長安古城在十二時辰中盡顯厚重底蘊,東莞長安在十二時辰中盡顯現代都市之美。
黎明時分,掃帚和地面摩擦的聲音便在長安的大街小巷響起,環衛工人早早開始了工作,他們用手中的清掃工具拂去城市的灰塵,拂去夜晚的「倦容」。
2020年,長安不僅完成了黑榜的「摘帽除黑」,長安中心廣場14號公共廁所、長安鎮東門路01垃圾轉運站、長安鎮茅洲河、長安湧頭社區還登上「潔淨東莞指數測評」紅榜。
沐浴著朝霞,呼吸著新鮮空氣,在茅洲河堤上,市民開始了晨練。不遠處的河面上波光粼粼,環衛工人開始了例行的巡查衛生保潔工作。
曾經的墨汁河,如今的清水河。作為東莞和深圳的界河,茅洲河在東莞境內主要流經長安。打贏茅洲河流域水汙染治理攻堅戰近乎成了長安的民生「1號工程」。長安城管分局守土有責,為茅洲河的蝶變貢獻城管力量。
像行走的「城管所」一樣,每天一上班,各片區會組織人和車到其負責的村(社區)走街串巷,圍繞城市「六亂」問題展開例行巡查。
長安鎮在全鎮範圍內實施城管分片區管理、網格化執法,將全鎮分為4大片區,全面整合分局和社區力量,以片區執法組為單位,駐點各社區,下沉執法力量,深入基層,聯繫群眾,縮短執法距離,從源頭解決城市管理問題。
在中午下班回家的路上,一發現有垃圾堆放、環衛清潔不及時等問題,就馬上掏出手機,拍照上傳到「長安精細化管理考核系統」APP裡。長安城管系統的不少工作人員已經自覺養成了這樣的習慣。
長安分局自己研發的這個APP讓全員參與城市管理問題的採集上報,發現問題除了上傳照片外,還需要標明事發的詳細地點。APP的後臺系統會根據這個地址自動匹配到負責該地段的市場化公司,並讓其「接單」。
下午一上班,部分路長、巷長、所長、站長便直奔其所掛牌負責點,展開例行巡查,發現問題要求管養單位立行立改,並做好臺帳。
三分建,七分養。在完成「城市家具」的更新換代後,長安還通過路長、巷長、所(站)長制,將城市精細化管理標準責任落實到「最後一米」「最後一人」。由鎮班子成員,相關職能部門中層以上幹部分別擔任了路長、巷長、所(站)長。
在已建成的22層加梯間混凝土框架結構房屋頂部,3臺鉤機同時作業,機器轟鳴,對違法建築展開拆除。
在推進違法建設專項治理上,長安繼續保持「嚴防死守、露頭就打」的高壓態勢,多措並舉加大對未報先建,超標準建設等違法行為的執法力度,壓實違法建設「零增長」紅線。共拆除新增違建、搭建、加建及民房超標準建設119宗。
下午放學後,長安體育公園內,不少小朋友聚焦在智能垃圾分類機前扔垃圾,兌積分、換冷飲。
在垃圾分類方面,長安確定在中心區和鹹西社區開展示範片區建設,同時,大力探索垃圾分類智能化。智能垃圾分類櫃已經在長安體育公園亮相,掃一掃條形碼、二維碼,就能得到想要的答案。不同顏色的垃圾櫃回收不同類型的垃圾,市民通過向智能垃圾系統投放垃圾,可以換取一定的積分,所得積分則可兌換櫃裡的商品。
傍晚時分,長安城管分局燃氣組工作人員聯同社區安全辦、網格管理中心人員對上沙社區出租屋、老舊住宅、「三小」場所等使用燃氣熱水器的場所進行夜間入戶檢查,築牢重點場所安全防線,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夜幕降臨後,市政工人在維修路燈。城市的夜因為五顏六色的彩燈不僅充滿了味道,還溫暖了路上的歸人。
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夜宵燒烤在給人帶來舌尖上的爽快時,也容易汙染環境。暮色已深,執法人員深入大排檔開展例行巡查。為了讓「長安藍」常態化,體現「藍天保衛戰」中的城管擔當,長安城管分局除開展專項行動外,還開展了常態化執法管理工作。
深夜時分,在長安和深圳某交界路段,執法人員抓獲一泥頭車亂倒垃圾。長安毗鄰深圳,泥頭車亂傾倒建築餘泥現象非常嚴重。2020年,結合道路揚塵防控泥頭車專項整治百日行動,長安城管分局抽調各片區城管隊伍組成「百日行動整治小組」,持續開展泥頭車專項整治。
有人已然在夢中沉睡,有人仍在堅守崗位。12319城管熱線和數字城管投訴平臺全天候暢通,安排有專人24小時值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