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娘廟位於營口大石橋市金橋開發區迷鎮山頂峰,北距大石橋市區約2.5公裡。迷鎮山古稱晾甲山,歷史上被視為本地的「五山五寺」之首(至於是「五山五寺」指的是哪五座山、五座寺,作為本地人的我也是不知道,也沒有搜索到相關資料)。娘娘廟,舊時又稱海雲寺(現在好像又分開了,已經不清楚兩者的關係了),建在迷鎮山(舊時又稱米真山)的山頂,故此山又稱娘娘廟山。娘娘廟建於何時,沒有確鑿的說法,民間盛傳其為唐代所建,但並無實物證據。而更廣泛的推測是建於明末清初,而現在的娘娘廟則是在舊址重建的。
據《營口縣誌》記載:「海雲寺,俗名嶽州廟。寺在米真山東南坡上,距大石橋驛(即今大石橋市)西南五裡許,於清初天聰九年所建,碑碣剝蝕,確無可考。寺分上中下三院,拾級而登,梁棟璀巍,皆以徑二尺餘之石柱為之,嘗聞野老相傳,當建寺之時,天忽大霧,但聞山中有木石工作之聲,及煙消霧散而嶄新之廟宇落成,故俗有魯班代修之說,未免妄誕,然其工程浩大為一邑之勝境。每年舊曆四月十八日,值廟會之朝,士女如雲,香火繁盛,臨時市集亙三四裡而遙,亦大觀也。」
這個《營口縣誌》中描述的海雲寺就是當時的娘娘廟。由此可見,迷鎮山娘娘廟在建設之初便十分有名氣,甚至讓附近居民為其編織了各種神奇的傳說。而建成以後,更是成為當時大石橋地區的一大盛景,逐漸成為東三省的佛教聖地。當時的娘娘廟倚山做基,就巖起宇,晨鐘暮鼓,香火一直旺盛。娘娘廟裡供奉的主要是「三宵娘娘」(雲霄、碧霄、瓊霄)。當地還有著「三位娘娘由煙囪山騰雲駕霧來到迷鎮山佔風水、修廟宇、度金身」的傳說!
可惜,1948年解放戰爭期間,無情的炮火讓這座傳承了數百年的古廟只剩下殘牆斷壁。直到1992年,鎂都(大石橋市)人民捐款在原廟址上又重新修復了此廟,使其香火再度興旺起來,成為大石橋市最有名的佛教寺廟,加上這裡距離市區不遠,交通便利,漸漸與所處的迷鎮山一起,發展成為了當地最受遊客喜愛的文化旅遊景區,遊人也絡繹不絕。
在以前多是一些善男信女為求子求女而來,現在也逐漸發展成為一個以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經貿活動為主的廟會活動,吸引了東北、乃至京津地區的眾多客人。農曆四月初十八日是娘娘廟會日,更是遊人雲集,盛況空前,據傳廟會人數最多時超過十萬人!
(圖片源自網絡,感謝分享!如有侵權,聯繫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