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樂菩薩之修行
這個「如實修行」是極樂菩薩的修行。《往生論》說了國土十七種功德莊嚴、佛八種功德莊嚴、菩薩四種功德莊嚴。極樂菩薩的四種功德莊嚴,這四種正修行就是如實修行。
云何觀察菩薩莊嚴功德成就?觀察菩薩莊嚴功德成就者,觀彼菩薩有四種正修行功德成就,應知。
這是《往生論》的原文。下面是曇鸞大師的解釋,這種解釋非常簡略,乾淨利索。
真如是諸法正體。體如而行,則是不行;不行而行,名如實修行。體唯一如,而義分為四。是故四行以一「正」統之。
「真如」,也就是真如實相。
「諸法正體」,一切萬法的正體。「正體」就是根本的體性。「體」,有正和不正。
比如一本書,如果從形狀來看,可以說它是一個立方體,這是形體;如果從它的材料來看,是木質的書,這是指它的質體;如果從它的文句來看,這本書是由語言文字構成的,這是書的義理。
這些體,都是淺表的層次,它的正體就是當體,它的根本、本來的體性是真如,是空性。不論怎麼解釋,形狀、紙、文句,所有這些,都是在表淺的層次來說明的。如果就「正體」來講,就是真如,一切萬法都是真如實相的體現,這叫「正體」。
這個「正」字,給人感覺非常大氣,其大無外,無所不包,所有一切,萬法真如的正體,全部講完了。
一切萬法的體性都是一個體,除此之外,就可能多個體。比如佛像,木頭做的是木體,銅做的就是銅體,這沒講正,都講偏了。不論是木頭做的佛像,還是銅做的佛像,所有的體都是「真如實相」,這樣講,就沒有任何遺漏在外,至大至剛,圓滿無餘。
「正體」,整個宇宙、十方三世充塞無餘。這兩個字的能量、含攝量特別大,這才叫「正」。「正」,不光是正邪、正歪來比,這個「正」的力量特別大,充斥一切。
「體如而行,則是不行;不行而行,名如實修行」,「體如而行」也很難表達,「體」就是身體、體會、體驗,「如」就是真如、諸法正體。「體如」,就是和諸法的正體,和真如實相成為一體,這叫「體如」。
所有世間萬法,一切萬象,山河、草木、宇宙星漢,一切善惡等法,跟它完全一體,這叫「體如」。「體如而行」就是隨順。
比如說春天到了,春天跟草木是一體的,春天生出草木,不是一個個去種的,而是自然地草木就生發了,就欣欣向榮了,這叫「體如而行」。
菩薩大慈悲心、大智慧心,和所有一切萬法的本體,和真如實相是成為一體的,沒有分別的,沒有一點點遺漏在外,沒有一點點間隔。這樣,他所修的行,一切起心動念,起起落落,生生滅滅,過去未來,都完全和法界融為一體。
在一體的大前提下,星河的運轉,哪怕大千世界的生成到破滅,宇宙大爆炸,在菩薩「體如而行」的大心當中,都是寂然不動的。
「體如而行,則是不行」,他沒有什麼行不行,因為他本來就跟萬法一體,還有什麼行不行?一體,就沒有行了。
比如,你坐上火車,跟火車成為一體的時候,你就看不到這列火車在跑;你站在路邊,和火車成為兩個的時候,你就看到火車在跑。你坐在火車上,跟它一體了,你哪能看到它跑不跑呢?不行而行,這是簡單的比喻。
如果我們跟真如的本體分開了,由於妄想分裂出來了,當然就不能達到「不行」,我們覺得是自己在修行。如果我們跟它一體,當然也就感受不到這種行,因為是一體的。何況這個體是其大無外的,它也沒有任何參照背景,它完全充斥。
「不行而行」,雖然講「不行」,但是並不是死滅的狀態,它隨順法性,由智慧清淨業自然生起,不行當中有行,這個行就叫「如實修行」。這是非常高的境界。
禪宗講「稱性起行」,「不修而修,修而不修」。要稱性,這個「性」,就是所謂「如」,「法性」「真如」是一樣的。
《法華經》說:「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一切萬法本來是寂滅的,既然是寂滅的,哪有什麼行不行?連生滅都談不上,這是本來,也就是諸法正體,「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
世間相,我們看起來生生滅滅,可是佛菩薩能夠「體如而行」,跟萬法一體,世間相在佛菩薩看來,就是「世間相常住」,沒有生滅,這都是高位菩薩的境界。
「體唯一如」,這個「體」,是「諸法正體」的「體」,和「體如而行」的「體」是不一樣的。「體如而行」的「體」是動詞,「諸法正體、體唯一如」的「體」是名詞。諸法的正體都是一個,就是「一如」,「如」就是「一」。
「而義分為四」,義相分為四個方面來說明,叫「義分為四」。
「是故四行以一『正』統之」,雖然分為四個行,這四個行都是從「諸法一如」的正體,從不同角度的解釋,所以這四個行都叫正行。
前面說了,菩薩有四種正修行功德成就,用一個「正」字來統攝四種行,叫「四種正修行」,是要表達這個意思。「正」的意思很深。東西放得正不正,是偏了還是歪了,我們坐得正不正,路線走得正不正。但這裡講的「正」,就不是一般的正了,而是包含了一切。
「以一『正』統之」,「統」是統帥的意思。《往生論》講了菩薩的四種修行:不動遍至德、一時遍至德、無餘供佛德、遍示三寶德。這四種都是正修行,這四種以一「正」統之,這四種正修行都是一個「正」。
為什麼叫「正」呢?因為這四種修行都是順了諸法的正體,是「體如而行」的,這樣的修行是「不行而行」,是「如實修行」。
善導大師講的五種正行,也是「體如而行」,以一「正」統之,境界也非常高。
五種正行,第一是讀誦正行,我們讀誦淨土三部經,這三部經所詮釋的是阿彌陀佛的名號,就是真如實相,所以,讀誦這三部經就是正行。因為所讀的經典是「正」,然後規範了我們能讀的行也是「正」。如果讀世間的書,能叫正行嗎?跟真如實相根本就扯不上邊,讀世間書再怎么正都正不了。
第二是觀察正行,觀察西方極樂世界,極樂世界三種莊嚴功德都是真如實相,所以我們來觀察也是正行,也是「如實修行相應」。
第三是禮拜正行,禮拜的對象是阿彌陀佛,是真如實相,我們來禮拜才是正行。如果禮拜土地公公,就不是正行了。有些人禮拜大仙之類的,都不知歪到哪裡去了。我們所禮拜的對象是阿彌陀佛,所以是正修行,也是「如實修行相應」。
五種正行,都是「如實修行相應」。(待續)
▍摘自《阿彌陀經講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