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其名號丨菩薩四種正修行,以一「正」統之

2021-01-08 智慧20191314

極樂菩薩之修行

這個「如實修行」是極樂菩薩的修行。《往生論》說了國土十七種功德莊嚴、佛八種功德莊嚴、菩薩四種功德莊嚴。極樂菩薩的四種功德莊嚴,這四種正修行就是如實修行。

云何觀察菩薩莊嚴功德成就?觀察菩薩莊嚴功德成就者,觀彼菩薩有四種正修行功德成就,應知。

這是《往生論》的原文。下面是曇鸞大師的解釋,這種解釋非常簡略,乾淨利索。

真如是諸法正體。體如而行,則是不行;不行而行,名如實修行。體唯一如,而義分為四。是故四行以一「正」統之。

「真如」,也就是真如實相。

「諸法正體」,一切萬法的正體。「正體」就是根本的體性。「體」,有正和不正。

比如一本書,如果從形狀來看,可以說它是一個立方體,這是形體;如果從它的材料來看,是木質的書,這是指它的質體;如果從它的文句來看,這本書是由語言文字構成的,這是書的義理。

這些體,都是淺表的層次,它的正體就是當體,它的根本、本來的體性是真如,是空性。不論怎麼解釋,形狀、紙、文句,所有這些,都是在表淺的層次來說明的。如果就「正體」來講,就是真如,一切萬法都是真如實相的體現,這叫「正體」。

這個「正」字,給人感覺非常大氣,其大無外,無所不包,所有一切,萬法真如的正體,全部講完了。

一切萬法的體性都是一個體,除此之外,就可能多個體。比如佛像,木頭做的是木體,銅做的就是銅體,這沒講正,都講偏了。不論是木頭做的佛像,還是銅做的佛像,所有的體都是「真如實相」,這樣講,就沒有任何遺漏在外,至大至剛,圓滿無餘。

「正體」,整個宇宙、十方三世充塞無餘。這兩個字的能量、含攝量特別大,這才叫「正」。「正」,不光是正邪、正歪來比,這個「正」的力量特別大,充斥一切。

「體如而行,則是不行;不行而行,名如實修行」,「體如而行」也很難表達,「體」就是身體、體會、體驗,「如」就是真如、諸法正體。「體如」,就是和諸法的正體,和真如實相成為一體,這叫「體如」。

所有世間萬法,一切萬象,山河、草木、宇宙星漢,一切善惡等法,跟它完全一體,這叫「體如」。「體如而行」就是隨順。

比如說春天到了,春天跟草木是一體的,春天生出草木,不是一個個去種的,而是自然地草木就生發了,就欣欣向榮了,這叫「體如而行」。

菩薩大慈悲心、大智慧心,和所有一切萬法的本體,和真如實相是成為一體的,沒有分別的,沒有一點點遺漏在外,沒有一點點間隔。這樣,他所修的行,一切起心動念,起起落落,生生滅滅,過去未來,都完全和法界融為一體。

在一體的大前提下,星河的運轉,哪怕大千世界的生成到破滅,宇宙大爆炸,在菩薩「體如而行」的大心當中,都是寂然不動的。

「體如而行,則是不行」,他沒有什麼行不行,因為他本來就跟萬法一體,還有什麼行不行?一體,就沒有行了。

比如,你坐上火車,跟火車成為一體的時候,你就看不到這列火車在跑;你站在路邊,和火車成為兩個的時候,你就看到火車在跑。你坐在火車上,跟它一體了,你哪能看到它跑不跑呢?不行而行,這是簡單的比喻。

如果我們跟真如的本體分開了,由於妄想分裂出來了,當然就不能達到「不行」,我們覺得是自己在修行。如果我們跟它一體,當然也就感受不到這種行,因為是一體的。何況這個體是其大無外的,它也沒有任何參照背景,它完全充斥。

「不行而行」,雖然講「不行」,但是並不是死滅的狀態,它隨順法性,由智慧清淨業自然生起,不行當中有行,這個行就叫「如實修行」。這是非常高的境界。

禪宗講「稱性起行」,「不修而修,修而不修」。要稱性,這個「性」,就是所謂「如」,「法性」「真如」是一樣的。

《法華經》說:「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一切萬法本來是寂滅的,既然是寂滅的,哪有什麼行不行?連生滅都談不上,這是本來,也就是諸法正體,「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

世間相,我們看起來生生滅滅,可是佛菩薩能夠「體如而行」,跟萬法一體,世間相在佛菩薩看來,就是「世間相常住」,沒有生滅,這都是高位菩薩的境界。

「體唯一如」,這個「體」,是「諸法正體」的「體」,和「體如而行」的「體」是不一樣的。「體如而行」的「體」是動詞,「諸法正體、體唯一如」的「體」是名詞。諸法的正體都是一個,就是「一如」,「如」就是「一」。

「而義分為四」,義相分為四個方面來說明,叫「義分為四」。

「是故四行以一『正』統之」,雖然分為四個行,這四個行都是從「諸法一如」的正體,從不同角度的解釋,所以這四個行都叫正行。

前面說了,菩薩有四種正修行功德成就,用一個「正」字來統攝四種行,叫「四種正修行」,是要表達這個意思。「正」的意思很深。東西放得正不正,是偏了還是歪了,我們坐得正不正,路線走得正不正。但這裡講的「正」,就不是一般的正了,而是包含了一切。

「以一『正』統之」,「統」是統帥的意思。《往生論》講了菩薩的四種修行:不動遍至德、一時遍至德、無餘供佛德、遍示三寶德。這四種都是正修行,這四種以一「正」統之,這四種正修行都是一個「正」。

為什麼叫「正」呢?因為這四種修行都是順了諸法的正體,是「體如而行」的,這樣的修行是「不行而行」,是「如實修行」。

善導大師講的五種正行,也是「體如而行」,以一「正」統之,境界也非常高。

五種正行,第一是讀誦正行,我們讀誦淨土三部經,這三部經所詮釋的是阿彌陀佛的名號,就是真如實相,所以,讀誦這三部經就是正行。因為所讀的經典是「正」,然後規範了我們能讀的行也是「正」。如果讀世間的書,能叫正行嗎?跟真如實相根本就扯不上邊,讀世間書再怎么正都正不了。

第二是觀察正行,觀察西方極樂世界,極樂世界三種莊嚴功德都是真如實相,所以我們來觀察也是正行,也是「如實修行相應」。

第三是禮拜正行,禮拜的對象是阿彌陀佛,是真如實相,我們來禮拜才是正行。如果禮拜土地公公,就不是正行了。有些人禮拜大仙之類的,都不知歪到哪裡去了。我們所禮拜的對象是阿彌陀佛,所以是正修行,也是「如實修行相應」。

五種正行,都是「如實修行相應」。(待續)

▍摘自《阿彌陀經講記》

相關焦點

  • 聞其名號丨阿彌陀佛成就六字名號,把穢淨兩土接通了
    凡夫無如實修行如實修行不容易啊。如實修行是地上菩薩的修行,是法藏菩薩的修行,是極樂世界大菩薩的四種正修行,我們凡夫哪有如實修行呢?這裡引用了三條文。《往生論注》這條文,講得很透徹,跟前面那一段是翻對的。從有漏心生,不順法性,所謂凡夫人天諸善、人天果報,若因若果,皆是顛倒,皆是虛偽,是故名「不實功德」。
  • 聞其名號丨一大藏教是六字名號的註腳
    文丨淨宗法師從佛經到祖師,從印度到中國,從龍樹菩薩、天親菩薩、曇鸞大師、道綽大師到善導大師,然後到我們的心中,我們承接的教義是什麼?就是「本願稱名,凡夫入報」。那麼它的內涵是怎樣的?具有什麼樣的內容?「本願稱名」為淨土宗根本義,其根據乃是《無量壽經》第十八願。
  • 聞其名號丨當機願與結緣願
    文丨淨宗法師諸佛菩薩應機施教,度化眾生,必有當機、結緣二種。「第二十願為結緣願,順後往生,即第一生作業,第三生或第三生以後受果」,第一生聞到名號,他也念念佛等等;但是第二生,就是順著下面次生,沒有達成往生,是順後——第三生或者第三生之後,才受往生之果。這叫結緣願。第十八願說「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這是阿彌陀佛的本願,是毫不含糊、很乾脆的,當生往生。第十九願說「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也很顯然是命終一現前就接引往生。
  • 念觀世音菩薩名號的功德竟然有這麼大!
    3、《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說到稱念觀音名號可擺脫火災、水溺、黑風、刀兵、惡鬼、牢獄、怨賊等7種災難;還可使眾生遠離淫慾、嗔恚、愚痴等「三毒」的熬煎。經中總結說:「是故眾生皆應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    那麼受持觀音名號與其它修持方式相比,其功德孰大孰小呢?
  • 聞其名號丨我們歸命阿彌陀佛,「一呼一吸都是他」
    第一點「願成不虛」是從本願救度的立場上講總的意義,第二、三、四、五這四點是講名號「實相身」的意義,第六、七、八、九、十這五點是講名號「為物身」的意義。為物身能夠攝取眾生,實相身就能「攝眾生入畢竟淨」。這是前面講的法藏比丘的願中修行。第一,願成不虛。講阿彌陀佛名號「願成不虛」之義。
  • 《恭賀六月十九觀世音菩薩成道日》 祈願眾生圓滿解脫
    觀音,最早起源於敘利亞的摩尼教教義,阿拉姆語單詞:Karia ,含義是:一呼可至的救苦救難之光。觀音,後來又作觀世音菩薩、觀自在菩薩、光世音菩薩等,從字面解釋就是「觀察(世間民眾的)聲音」的菩薩,是四大菩薩之一。他相貌端莊慈祥,經常手持淨瓶楊柳,具有無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人間災難。在人們遇到災難時,只要念其名號,便前往救度,所以稱觀世音。
  • 聞其名號丨釋迦牟尼佛來到娑婆世界,就是把這句名號給我們
    如果囉囉唆唆地講一大堆,釋迦牟尼佛修了多少苦行,講了多少經典,證了多少法門,如何如何,講了這麼多,釋迦牟尼佛的東西確實不能給你,你也收不到,你開悟不了;苦行,雪山半偈你也做不來;變為九色鹿,去修行布施,獻身獻命等等,你都做不來,這是釋迦牟尼佛本身歷劫修行故事,那釋迦佛還是釋迦佛,跟你沒有關係。
  • 農曆九月十九 恭迎觀世音菩薩出家紀念日
    就在莊王病入膏肓之時,妙善知道了此事,毫不猶豫地獻出自己的手和眼,很快治好了父王的疾病。妙莊王對女兒的孝心非常感動,並懺悔自己犯下的罪過,並在香山上為女兒修了一座寺院。正當大殿上塑三皇姑像的時候,工匠請示莊王:「塑成什麼樣子?」莊王說:「全手全眼。」工匠卻誤聽為「千手千眼」,於是就雕塑成了一尊千手千眼的三皇姑塑像。妙善在此修行,後功德圓滿,成為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
  • 念「觀世音菩薩」名號時,牢記這2個字,功德無量!
    提到「觀世音菩薩」,大家應該再熟悉不過了,觀音菩薩在我國的影響力可謂婦孺皆知。「家家彌勒佛,戶戶觀世音」,這名號可不是子虛烏有。觀世音菩薩因其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無量慈悲精神而為眾生廣為傳唱和弘揚。同樣,菩薩不只是我們對殿堂裡供奉的菩薩如此稱呼,若世人一心向善、廣行善事,利益他人,亦可被尊稱為「菩薩」,所以民間也有「活菩薩」一說。眾生信佛往往執念比較深,覺得只有「顯靈」一說更有信服力,執著於感應,往往走向迷信極端。
  • 攝於一切大乘正法之《僧伽吒經》淺釋(淨慧長老)
    還有十種魔業;一是忘失菩提心,不能修諸菩薩善根;二是噁心布施,嗔心持戒,舍惡性人,遠懈怠者,輕慢亂意,譏賢惡慧;三是於甚深法心生慳吝,有堪化者而不為說,若得財利恭敬供養,雖非法器而強為說;四是不樂聽聞諸度彼岸,假使聞說而不修行,雖修行多生懈怠,志意狹劣不求無上大菩提法;五是遠善知識近惡知識,樂求二乘不樂受生,志尚涅槃離欲寂淨;六是於菩薩所起嗔恚心,惡眼視之求其罪釁,說其過惡斷他財利供養;七是誹謗正法不樂聽聞
  • 宣化上人:聽聞他的名號生到天道後,再也不會墮三惡道!
    但如果能聽聞到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名號,而往生到天上的這一種眾生呢,他生到天道以後,他原來的善根還是不會盡的,不會沒有的。所以他「不復更生諸餘惡趣」:再也不會墮落到地獄、餓鬼、畜生這三惡道裡去了。「天上壽盡,還生人間」:當他天上的福報享盡以後,他還能夠生到人間,「或為輪王,統攝四洲」:或者是做這個輪王,就是轉輪聖王。
  • 觀世音菩薩
    願我行菩薩道的時候,若有眾生遭受到種種苦惱恐怖等事,退失了追求正法的信念和力量,墮落到沒有光明的大黑暗處,身心不安憂愁孤獨貧窮困苦的時候,沒有可以求救保護的人,沒有依靠也沒有屋舍。如果他能夠憶念著我,稱念我的名號,而那個求救的音聲被我天耳所聞,被我天眼所見,如是一切苦難眾生,若我不能為其免除如此種種痛苦煩惱者,終不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佛果。
  • 「觀音菩薩」名號的3種由來及代表的悲心與菩提心
    的提問答覆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話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在很久以前已成正等正覺之古佛,稱為「正法明如來」。為救度不同眾生,而示現不同的相,世人稱為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宋代祖琇的《隆興佛教編年通論》第十卷中記載:唐朝終南山的道宣律師,嚴持戒律,道行高峻,受天人供養。有一天,他問天人,觀世音菩薩的本跡因緣是怎麼回事。
  • 聞其名號丨能夠信樂念佛,難中之難,無過此難
    佛語彌勒:「如來興世,難值難見;諸佛經道,難得難聞;菩薩勝法、諸波羅蜜,得聞亦難;遇善知識,聞法能行,此亦為難;若聞斯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前面說了八個難,都不算難,最後歸結這一個才叫難。
  • 凡人修行路丨正趣果上果 陳粒作品賞析
    表現出了我等凡人在修行路上渴望圓滿覺悟,卻又擺脫不了紅塵俗世煩惱,左右搖擺的心境與念想。今天和大家一起分享這首歌曲:正趣果上果曲:陳粒  填詞:郭婞你佩桃木降妖劍他會一招不要臉哇呀呀呀輸在沒有錢輸在沒有錢你願終老不羨仙誰料溫柔終老空了長生殿哎唏唏唏敗給好容顏敗給好容顏人生在世三萬天
  • 念「觀音菩薩」名號時,牢記這兩點,功德更圓滿!
    每當世人遇到困境,自己又無能為力時,心中常有一個救苦救難的形象,故而念「觀音菩薩」名號,也就成為我們心靈的寄託。當我們念觀音名號時,牢記下面兩點,功德更為圓滿,也更易與諸佛感應道交, 轉愁為喜。觀音菩薩名號由來「觀音」的由來,大約有兩種說法。
  • 聞其名號丨相續是一信永信
    他也在修行,「今天念佛念得感覺不錯,每天像這樣念佛,大概我可以往生了」。然後遇到事,念得煩煩惱惱,也不怎麼清淨,覺得「亡」了。精進努力的時候,覺得往生有點分;懈怠軟弱的時候,又覺得往生無分。大多數人都是這樣,「若存若亡」,上上下下。「二者,信心不一」,「不一」就是不專一,沒有一個固定的、決定性的依靠對象,拜託這個,拜託那個,也就是雜。
  • 【佛音大家唱】恭迎觀世音菩薩出家殊勝日 | 祈願眾生福壽康寧 | 《南無觀世音菩薩》道一法師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無盡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億恆河沙菩薩名字,復盡形供養飲食、衣服、臥具、醫藥,於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否?」無盡意言:「甚多,世尊」。佛言:」若復有人,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乃至一時禮拜供養,是二人福,正等無異,於百千萬億劫,不可窮盡。無盡意,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得如是無量無邊福德之利。」
  • 觀世音菩薩授記經
    何等一法?謂無依止,不依三界,亦不依內,又不依外,於無所依得正觀察。正觀察已,便得正盡,而於覺知無所損減,以無減心悉度正慧。謂一切法從緣而起,虛假而有。一切諸法因緣而生,若無因緣,無有生法。雖一切法,從因緣生,而無所生。如是通達無生法者,得入菩薩真實之道,亦名得入大慈悲心,憐愍度脫一切眾生。善能深解如是義已,則知一切諸法如幻,但以憶想語言造化法耳。然此憶想語言造化諸法,究竟悉空。
  • 念地藏菩薩名號,根據願求,能接引到任意無憂國土
    念地藏菩薩名號能不能起到念佛名號的功用?告訴諸位道友,這三大法門經典所提到的念佛求解脫的方法,從理上來講,都是同一法門,可以統稱為念佛法門,沒有區別。之所以會區分為淨土、地藏、藥師法門,是因為末法眾生均是下根,只能以種種方便法分別施教;如果是上根之人,聞法即成就,無須廣設多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