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無論多大,在媽媽眼裡都是孩子
這個故事來自錢江晚報一位讀者的分享:94歲的老人家在陽臺上曬著太陽織毛線,問她給誰織的,她說給69歲的女兒織的:「給她織一隻袖子,她去醫院打針時候手臂容易著涼。」
故事是杭州施女士發在朋友圈的。94歲的主人公是她外婆,外婆記掛著的女兒是施女士的媽媽——今年69歲的方阿姨。
「外婆為什麼要給媽媽織毛衣袖子?因為我媽媽身體不太好。」施女士說。
她的朋友圈一發布,讓許多人羨慕不已。朋友們紛紛評論:不管多大的孩子,有媽媽可以依靠,真好。
昨天(1月11日)上午,錢報記者見到了明明早已到了被照顧的年紀,卻依舊用心照顧女兒的邵奶奶。
靜靜在陽臺上織毛衣的94歲老人家,愛心溢出畫面
天氣很好,即便打開窗戶也沒有風,樓下的上塘河邊人來人往,老人家就這麼靜靜地坐在女兒家的陽臺上。陽光透過玻璃照進來,光影打在她的臉上、身上,溫暖又安靜。就在這樣一個暖洋洋的上午,我們聽到了94歲的母親和她孩子之間的故事。
94歲的邵奶奶身體健朗,除了耳朵不太好之外,一點看不出是個「90後」。
她眼神很好,毛衣織得很專註:認真盯著手中的毛線,三股並成一股,一針一針變成一隻袖子。之所以要織這個袖子,是因為方阿姨身體不好,每個禮拜要去醫院打針提高免疫力。邵奶奶怕女兒著涼:「冬天太冷了,我給她這裡開一個洞洞,針可以扎進去,省得脫下來了。」
69歲的方阿姨老家在金華的,所以邵奶奶是杭州金華兩地居住。「90後」邵奶奶不僅能熟練使用智慧型手機,還會打開微信聊天。在微信聊天界面裡,都是孩子們發來的小視頻,「這是我的重孫子。」邵奶奶說。
邵奶奶可是一個老網民。她關注了不少居家生活、養生、菜譜等方面的公眾號。而微信、頭條、抖音上的推送也經常看,竟然還喜歡上嗶哩嗶哩。
說起自己的媽媽,方阿姨話也多了。「至少有5年網齡了,那時候她就看大家用智慧型手機,我女兒問她要不要用,我媽就說要。」
自從有了智慧型手機,邵奶奶變得不愛看電視,手機的推送成了主要信息來源,「養老金提高了還是她和我說的。」方阿姨說。
有時候想孩子們了,邵奶奶就會撥通視頻電話,跟孩子們嘮嘮家常。
回憶都是愛,父母是永遠的避風港
在方阿姨的印象中,小時候母親是嚴肅的,對方家姐弟三個的學習抓得很緊。也正是因為這樣,方家姐弟三個最終都通過努力完成高等教育,取得高級職稱,事業上有了不錯的成就。
幼時父母親的一些做法,也深深地影響著方阿姨的一生。「我父母都是醫務工作者,小時候父親一有空就在一邊看書學習,母親每天晚上會給我們講故事,每次進城帶回的禮物中都有連環畫等。」當同齡孩子在野外瘋玩的時候,方阿姨幾個孩子卻要跟著父親在午休時間去看人體器官的標本。
看著織袖子的母親,方阿姨也很感慨。她告訴記者,小時候物資匱乏,那時候母親做的最多的是鞋子:「把舊衣剪裁成鞋底的模樣,一層層糊起來,然後用麻繩納鞋底,鞋面用的是新布料。」
當母親在做這些的時候,父親就在一邊看書。儘管父親已離開很多年,這個溫馨的場景一直定格在方阿姨的腦海中。方阿姨家族中,讀書的好家風傳承下來了。方阿姨這輩的下一代,大多走得更遠了:有的去了美國常青藤大學,有的去了英國、日本留學。
等方阿姨自己也成了母親,她很感謝自己繼承了母親的心靈手巧:「我女兒八九歲的時候,我去新華書店買回來日本童裝書籍,照著樣子做衣服,背帶褲,燈籠褲,白襯衫加個紅色蝴蝶結領子還做成木耳邊,很多時候這些衣服還會被人要了去。」
方阿姨說,只要母親一直在,自己就是女兒。
(責編:王麗瑋、張麗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