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抓狗咬有了處理規範
受訪專家:中國醫學救援協會動物傷害救治分會副會長 陳慶軍
我國每年約有4000萬人被貓狗咬傷,毒蛇咬傷人數超過30萬,胡蜂、海蜇、蜱蟲等動物致傷事件也時有發生,嚴重者可造成殘疾甚至死亡。9月12日,中國醫學救援協會動物傷害救治分會發布了《中國動物致傷診治規範》,是我國首部動物致傷診治規範。中國醫學救援協會動物傷害救治分會副會長陳慶軍對該規範裡的內容進行了解讀。
狗咬傷:衝洗之後打疫苗
在與不熟悉的流浪狗接觸,或和寵物狗玩耍時,很容易被其咬傷、撓破。除了外傷,犬咬傷還可能並發狂犬病,臨床表現有頭痛、發熱、厭食、特異性恐風、恐水、咽肌痙攣、進行性癱瘓等。狂犬病潛伏期多數為1~3個月,出現症狀後多在7~14天內死亡,死亡率幾乎100%。
被狗咬傷後,第一時間用肥皂水或在流動清水下衝洗傷口15分鐘。衝洗時避免水流垂直於創面,以減少衝洗造成的組織損傷。一定要在黃金時間6小時內去醫院就診,進行清創和傷口縫合,及時接種狂犬病疫苗,必要時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
養犬者要注意不要與犬過分密切接觸,不要讓它們舔人的口腔、眼睛等黏膜部位,每年在規定日期注射狂犬疫苗和狗六聯疫苗。與不熟悉的狗接觸,應避免眼神對視,忌摸臀部、尾部,以免遭到攻擊。
貓抓傷:一般情況塗碘伏
貓獨立性強,不用早晚出門,飼養較省事,近年深受年輕人喜愛,還有很多人選擇收養流浪貓。與貓接觸時,被抓傷是難以避免的,有時出現出血、疼痛、腫脹、發熱、膿瘡、皮疹、水泡,以及類似狂犬病、破傷風的症狀。
被貓輕微抓傷,用清水衝洗後碘伏消毒即可;局部開放性傷口,應及時壓迫止血,衝洗傷口;有活動性出血,及時到醫院處理;嚴重的貓抓咬後,若出現高熱、伴發腦炎等,建議使用狂犬病被動免疫製劑和抗生素。
生活中與貓接觸要注意幾點:抱貓時,要讓貓有安全感,可託住其後腿和肚子;逗貓時手裡最好有玩具,以免空手被抓傷;不要嘗試抓貓的尾巴;懷裡的貓想下地時,最好將其慢慢放下,避免其跳躍時劃傷自己。收養流浪貓前要先進行疫苗接種和消毒處理;定期給寵物貓接種貓三聯和狂犬疫苗、破傷風疫苗。
蛇咬傷:不要追打要拍照
我國的毒蛇主要分布在華中、華南、沿海等地區,每年被蛇咬傷甚至中毒身亡者不在少數。被無毒蛇局部咬傷後,會有少量外傷疼痛出血,數分鐘自行減輕或消失,無腫脹、壞死。被毒蛇咬傷,傷口多有麻木和劇痛感,且不斷加重,傷肢迅速腫脹,傷口出血少許或出血不止,有的還會出現水/血泡、淤斑、潰瘍和壞死。
不慎被蛇咬了,應立即遠離事發地;如果蛇咬住不放,要用棍棒等驅趕;咬了以後,不要去捕捉和追打;若在水中被咬,人應及時移到岸邊,避免淹溺;記住蛇頭、蛇體、斑紋和顏色,有條件者可以拍下蛇的照片;被咬後去除傷肢的首飾、緊身衣物等,可用樹枝或夾板固定。及時撥打120,急救人員到達前患者若喪失呼吸和心跳,應及時進行心肺復甦。需注意,外出旅遊少去深山老林,若要去須穿好長衣長褲。不要為「獵奇」而將毒蛇作為寵物。
馬蜂叮了:第一時間去醫院
蜂類一般不會主動攻擊人類,但很多人都有不慎被蟄的經歷,嚴重的會出現全身重度過敏反應,從皮膚瘙癢、紅斑、蕁麻疹、血管神經性水腫,再到嘔吐、噁心、腹瀉、呼吸困難、痙攣,出現茶色、醬油樣、洗肉水樣的尿色改變,甚至可致休克和心臟驟停。
被蜂蟄後,應第一時間到醫院救治,越快越好,最好6小時內,不要超過24小時。局部不嚴重者用清水、生理鹽水或食醋衝洗;嚴重、多處蜇傷的,要送往高級別醫院救治。不要自行拔毒針、包紮和塗抹藥膏藥水。
在蜂類出沒的野外,要穿好長衣長褲,戴好帽子、面紗等。遇到蜂窩掉到地上或馬蜂襲來,不要慌張,應遮蔽好露膚部位,順勢臥倒,面向地面,雙臂護頭,手置於肘下,不要大喊大叫。
蜱蟲咬傷:不要自己拔
蜱蟲不能飛、不能跳,一般只能附著在獵物身上,慢慢爬行到吸血地點。正因為如此,被蜱蟲寄生者往往無法立刻發現其存在。在我國,從4月到10月都是蜱蟲的活躍時間。蜱蟲咬人時,假頭插入皮膚,形成黑痣。傷口出現明顯紅腫,有少量血液滲出,局部皮膚有堅硬感,也可出現皮膚潮紅、瘙癢、蕁麻疹、血管神經性水腫,以及呼吸道阻塞症狀,嚴重者可能循環衰竭,最終心臟停搏。
發現蜱蟲咬傷或症狀後,要第一時間就醫,不要自行拔除,否則部分組織容易殘留在皮膚內,誘發細菌性感染。蜱蟲咬傷存在破傷風風險,可注射破傷風疫苗。
硬蜱蟲多生活在森林、灌木叢、開闊的牧場、草原、山地的泥土中,軟蜱多棲息於家畜的圈舍、野生動物洞穴、鳥巢中。去這些地方要戴好帽子、穿長衣長褲,不要去樹叢茂密處打鬧玩耍。外出回家後要檢查身體,尤其孩子和寵物的毛髮遮蔽處。
海蜇蜇傷:用海水衝洗
海邊遊玩時,除了小心溺水,還要注意不被海蜇蜇傷。海蜇帶有毒性,人體被蟄後常有觸電樣刺痛感,數分鐘內出現瘙癢、麻木、灼熱感,以及紅斑、丘疹、風團樣損害,嚴重者可出現水泡、淤斑、表皮壞死,伴有劇痛、奇癢、全身皮膚潮紅,數分鐘內暈厥、過敏性休克甚至死亡。有的延遲性過敏反應,也可能在3~5天後出現症狀。
被海蜇蜇傷後應立即上岸,用海水衝洗患處,切勿用淡水或生理鹽水清洗,以免引起刺細胞破裂,導致毒素大量釋放而加重病情。應儘快到醫院就診。殘留在皮膚中的觸手和刺絲囊,需用刀、鉗子、鑷子等拔除,禁止用手直接接觸。
海邊遊泳,應選擇有防護網的正規海濱浴場,在沙灘上看到海蜇或疑似海蜇的生物,要立即避開。海蜇喜歡躲在陰冷處,在海裡玩耍時,應儘量待在淺水區,不要去深水區。
禽類啄傷:清洗消毒包紮
禽類啄傷多發生在農村,「兇神」包括雞、鵝、鷹、喜鵲、烏鴉、鸕鷀等。除了皮外傷,最常見的是細菌感染,以大腸桿菌和沙門菌為主,症狀包括發熱、紅斑、腫脹、壓痛和流膿。如軟組織損傷,應立即用清水清洗,對局部小創面進行消毒包紮。眼球啄傷,應立即用無菌紗布或乾淨毛巾覆蓋傷口,到眼科就診。生活中,飼養員接觸禽類需要戴好護具,兒童要遠離危險的禽類。
蜘蛛咬傷:早期加壓包紮
被蜘蛛咬傷後,可無牙印、牙痕,部分可見兩個點狀牙痕,有劇烈針刺樣疼痛,可見小片青紫伴周圍發紅,多有皮疹、輕度水腫,有些會出現皮膚周圍水泡或組織壞死病變,嚴重者可出現溶血、橫紋肌溶解、多種血管病變。被咬傷後應保持冷靜,儘量記住蜘蛛的斑紋和顏色,有條件者最好拍下照片,儘量減少傷肢活動,去除受傷部位的飾品。早期加壓包紮有利於減緩毒素的吸收,儘早送往醫院。在有毒蜘蛛分布的地域工作或行走,要穿高筒靴、長襪、長褲,褲腳要扎牢,戴防護手套。儘量避開可疑有毒的蜘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