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債不還是每個人都深惡痛絕的事情,但你知道嗎國家也會有欠債不還的時候,那一個國家如果欠錢不還會怎麼樣呢,讓華爾街大佬們來告訴你。
第一,阿根廷的輝煌
南美洲東南部的阿根廷在上世紀初期曾經非常繁榮,在歐洲,人們形容一個人家財萬貫時,最常用的就是「他像阿根廷人一樣富有」,以富庶聞名全球的阿根廷一度成為了世界上第七富有的國家。
第二,70年代
然而,好景不長,政府認不清經濟形勢,在自由奔放的道路上一去不復返,再加上政客為了競選成功,百般討好選民,到了70年代的時候,阿根廷已經到了舉債度日的地步。
政府能借到錢的時候,自然是國家穩定,人民安樂,選民都過著大魚大肉的生活。但到了下一任選舉的時候,可就尷尬了,候選人總不能說我們接下來要節衣縮食努力還錢吧,那誰還會選他?所以只能惡性循環,東牆還沒補完,西牆又拆了。
第三,80年代
到了80年代,阿根廷的年平均經濟增長率直接成了負數,物價急劇上漲,失業率猛增,政府一看這不行啊,趕緊請外援,聽信了國際組織的指令,開始實行新自由主義改革。國企全面私有化,最大限度對外資開放市場。這窒息般的操作想想也知道後果。外資全面壟斷了阿根廷的經濟,本國企業大量倒閉,政府喪失了對經濟的調控職能,阿根廷已不再是阿根廷人的阿根廷。
第四,世紀之交
出來混總是要還的,到了世紀之交,債主上門,這個已經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阿根廷進入了史上最嚴重的經濟衰退期,出現在電視上的不再是優美的探戈舞姿和彪悍的高喬牛仔,而是催淚彈釋放的煙霧,被搶的商店店主的哭喊,馬背上的警察,呼叫的遊行者。運輸牲畜的車輛在路上被暴民當街攔下,殺牛分肉,鄰家大媽成了剪徑達人。
第五,欠債不還
短短的半個月的時間裡,總統換了五個,可現實情況就擺在這裡,誰能還得起幾十年的舊債啊,泱泱大國總不能欠債不還吧?咦,要不試試?
試試就試試,阿根廷政府高調宣稱:我們最大的錯誤就是對國民不夠好,沒有全心全意地為本國人民服務。翻譯一下就是,我們沒錢,欠的債不還了。此言一出,在場民眾熱淚盈眶,萬眾一心,賴帳賴得這叫一個理不直氣也壯。
2001年11月,阿根廷政府正式宣布無力償還外債,實施債務重組。債主們驚呆了,我是借給了個假國家嗎?個人或企業違約了,還有法律做保障,國家違約了咋辦,拿著長槍短炮到他們政府大樓裡搶回來嗎?
面對躺平任嘲的阿根廷,債主們也不好辦,無奈只能接受債務重組,利息給不了了,本金也只還30%。畢竟散戶和小公司哪裡有能力對抗一個主權國家呢。但也有人咽不下這口氣,把債務轉讓給了美國的基金公司。
第六,遇到硬茬
這些公司以極低的價格接盤了9%的阿根廷國債,然後開始找阿根廷政府要錢,要求連本帶利還清。阿根廷政府哪裡肯認,一個字,拖,就是不給。但這次碰上的可是硬茬。2012年手眼通天的華爾街大佬直接出手扣押了一艘出海執行任務的阿根廷軍艦,好巧不巧,這艘軍艦還叫做「自由號」,這可是赤裸裸的打臉啊,場面實在太難看。
要是軍艦被擊沉了還能抗議抗議,這欠債沒還被人家扣押抵債,帶給國家的就是純粹的屈辱了。雖然最後在國際海洋法法庭的裁決下軍艦被放行,但華爾街的能量由此可見一斑,以後的日子還長著呢。
華爾街的基金公司依靠強大的律師團隊,成功起訴了阿根廷政府,從紐約聯邦法院獲得了有力判決,凍結了阿根廷的海外資產。同時又通過利益釋放遊說其他政府孤立阿根廷。法律,金融,影響政府,這可是華爾街的拿手好戲。
華爾街的意思很明確,不還錢,就等著被踢出國際資本市場吧。這樣的代價阿根廷哪裡承受得起。2016年的時候阿根廷按要求賠付了這9%的欠款,這場債務之爭才終於落下帷幕,而華爾街的大佬們自然是大賺一筆,光埃利奧特公司的創始人兼CEO保羅·辛格一個人就賺了26億美金。
有趣的是,這筆欠款最終還是以債券的方式償還的,也就是說阿根廷政府是借錢賠付。在耍流氓這一領域,阿根廷跟華爾街比起來是小巫見大巫了。
最後多說一句,這筆折騰了十幾年的債務,總額不過1500多億美元,而這些年間由於政府的失信,至少有一萬億美元蒸發殆盡,遠遠超過了債務本身。還是那句老話,人無信不立,國無信則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