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羊城晚報 • 2020-09-17 11:22:25
科創板最低募資紀錄出爐!9月15日晚,即將在科創板上市的上緯新材(688585)的一則公告引發市場廣泛關注。公告稱,上緯新材於9月14日完成初步詢價工作,協商確定發行價格為2.49元/股,預計募資總額僅1.08億元,除去3752.53萬元的發行費用,募資淨額僅有7000萬元左右,甚至不及公司2019年7827萬元的淨利潤。而按照原計劃,上緯新材此次科創板上市共擬募資2.16億元,這也意味著募資完成率僅為50%。
A 48家首發企業募資不及預期
不僅募資總額遠低於預期,上緯新材還差點無緣上市。按照2.49元/股的發行定價計算,上緯新材上市時市值約為10.04億元,只能勉強壓線科創板五套上市標準的最低要求,即不少於10億元市值。
公告稱,上緯新材滿足《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股票上市規則》第2.1.2條的第一項標準:「(一)預計市值不低於人民幣10億元,最近兩年淨利潤均為正且累計淨利潤不低於人民幣5000萬元,或者預計市值不低於人民幣10億元,最近一年淨利潤為正且營業收入不低於人民幣1億元。」
上緯新材發行結果緣何不甚理想?公開資料顯示,上緯新材主營業務為環保高性能耐腐蝕材料、風電葉片用材料、新型複合材料的研發、生產和銷售,2017年至2019年,分別實現營收10.24億元、12.38億元、13.49億元,實現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淨利潤分別為5161.35萬元、2437.59萬元、7826.80萬元。
有業內人士認為,上緯新材的發行結果,固然與企業本身及所處行業有關,但註冊制帶來發行市盈率的下降,也是個不可避免的趨勢,這種情況未來可能會不時出現。
事實上,A股市場中面臨發行承銷壓力的IPO企業並非只有上緯新材。Wind數據顯示,截至9月15日,今年以來A股市場已有48家IPO企業出現募資不及預期情況,其中發生在今年下半年的共有30家,佔比高達62.5%。
對此,有分析人士指出,詢價環節,10%的高價剔除和「四數」最低值作為天花板導致的學習效應不斷累積強化,機構往往會選擇抱團給價,不斷下修報價以求不被高價剔除。由於詢價博弈從開始時的投資者之間博弈演化為投資者群體與規則之間的博弈,如果要改變目前的狀況,必須從規則著手,適當進行修訂,以打破目前的博弈狀態,恢復詢價應有的本來面目。
B 近期破發新股數量增多
事實上,隨著新股上市數量增多,如今不僅IPO企業難以實現超募,新股上市後的表現也呈分化態勢,部分次新股甚至出現破發情況。
上周市場波動劇烈,深成指下挫超5%,創業板指跌幅達7.16%。在此期間,多隻次新股破發。羊城晚報記者梳理發現,9月9日,鋒尚文化(300860)成為創業板註冊制下首隻破發的次新股,其發行價為138.02元/股,當天收盤價為133.43元/股;9月10日,美暢股份(300861)、時空科技(605178)、新亞強(603155)三隻次新股相繼破發,首發價格分別為43.76元/股、64.31元/股、31.85元/股。這些次新股均在今年的8月和9月上市,但上市後股價迅速走低。
值得一提的是,凱賽生物(688065)8月12日上市,發行價為133.45元/股,發行市盈率為120.7倍,上市首日僅上漲17.65%,隨後股價持續走低,並在第四個交易日破發,截至9月16日,凱賽生物收盤價為102.51元/股。
另一隻破發次新股瑞聯新材(688550)於9月2日登陸科創板,股價亦是在其上市第四個交易日(9月7日)破發。
破發次新股數量為何增多?有券商人士表示,由於最近新股發行數量過多,所以間或性會出現個別次新股破發,例如一周新股申購數量達到十餘只,市場承接力難以避免有偏弱的情況出現。
Choice顯示,今年以來,IPO整體提速,滬深兩市7月、8月份首發數量就分別達到52家、63家,首發募集資金分別為1098.66億元、647.01億元。9月的前半個月內,首發企業數量已有49家,首發募集資金達352.51億元。
滙豐晉信基金首席宏觀及策略師閔良超認為,新股定價機制發生了變化,且更市場化,不存在顯著低估。疊加近期市場的調整,所以引起了近期新股破發較多的情況。定價機制更加市場化之後,新股破發的情況有可能還會隨著市場的波動而反覆出現,就像股市漲跌一樣,這在未來也會變成一種正常現象。投資者對於新公司、新行業,研究能力需要跟上,只有更準確地挖掘公司的長期價值,才能在投資中長期獲益。
也有業內人士表示,7月以來發行節奏大幅提升,疊加註冊制創業板企業集中上市,新股資金被大量消耗,個別股票出現破發也在正常範圍內。這一現象其實跟定價關係不大,主要還是跟這個市場表現緊密度高,市場行情好,股價走高概率大,反之,則可能走低。(記者 丁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