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井荷風的名篇《邪與媚——關於浮世繪》中,總結了早已凋零的浮世繪,「最耐人尋味的東西,它的身上可能具備兩種品質:邪與媚。浮世繪就有這樣的品質。邪與媚的統一,讓感觀的享樂的世界有了豐富的質感,沉甸甸地,如晚熟的高粱,所有的穗子都垂下來了,富足的,殷實的,直達天邊。」
浮世繪的字面意思為「虛浮的世界繪畫」。「浮世」來自佛教用語,本意指人的生死輪迴和人世的虛無縹緲。即,此岸或穢土,即憂世或塵世。
江戶時代,描寫風景及百姓的風俗人情,主要是多彩的版畫被稱為「浮世繪」。此名稱的由來是因為當時描繪「浮世」的歌舞伎和花街柳巷的風俗。1670年菱川師宣將單一墨色印刷的木版畫賣出,故被稱為「浮世繪」的創始人。起初,市場上僅有單一墨色印的畫(墨摺繪),但不久出現了[赤版],以紅為主色,再加印黃和綠,在日本繪畫史上打開了新的境界。
18世紀中葉,由於歌舞伎的繁盛、木版技術的進步以及浮世畫深受人們歡迎,鈴木春信創造出彩色印刷的浮世繪----錦繪。於是以畫美女而聞名的大師鈴木春信、鳥居清長和喜多川歌麿先後出現。他們都能繪畫出非常雅致而美麗的日本女性,但是他們的作品沒有個性、缺乏活力,而且往往暗示出那是個頹廢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