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李乾兵
生命在奮鬥中精彩,心靈在關愛中升華。
在秦巴腹地漢陰縣,這裡是享譽世界的沈尹默昆仲的故鄉,誕生了三位共和國開國將軍,歷史底蘊深厚,風土人情淳樸,新民風建設和脫貧攻堅成效顯著。尤其是近年來作為社會事業的殘聯工作和助殘活動亮點頻閃,把大愛真情播撒人間,用智慧和奮鬥的汗水繪就出一幅幅助殘志願服務的動人剪影。
讓每一個夢想都美好
為讓更多的殘疾事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漢陰縣積極為他們搭建創業就業服務平臺,通過助殘志願服務,充分發揮他們一技之長,在奮鬥磨礪中不斷展示提升自己的人生價值。
汪宏是一名堅定的助殘志願者。原先有一家汽車美容店,生意還不錯,和大多數人一樣並不是很了解殘疾人這一群體。直到漢陰˙溧陽殘疾人創業就業基地建設落成招商,汪宏把自己的汽美容店搬到基地,店名叫愛車夢工廠,開始帶動殘疾人在自己的店裡就業,才深刻體會其中艱辛。
從今年5月份開始,他先後帶動5名殘疾人在店裡就業,其中一名殘疾人剛來的時候從不說話,性格很急,和家裡人也基本沒有交流,家裡人很著急,只希望他到店裡做個事,避免在家再閒出其他的病。剛來時什麼都還不會,就安排他做簡單洗車的工作。雖然不怎麼說話,但是把工作幹得很好。天天的朝夕相處汪宏開始儘可能為他以後著想。一個年輕人如果沒有一技之長,光靠洗車也無法過上更好的生活,畢竟最後他還是要依靠自己。於是開始讓他學習打蠟、拋光、貼膜等其他技能,並為他購買了相應的資料。在這個過程中慢慢獲得了自信,收入也提高了,家裡人也為他高興。汪宏也感覺到些許之前感覺不到的滿足和自豪。從此也就更加堅定的與帶殘事業綁在了一起,覺得有責任和能力去做這份事業,殘疾人也有能力靠自己讓生活美滿幸福。
讓殘疾人走出家門、走向社會,開始試著幹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逐步掌握一些技能,最後能夠立足並實現自己的夢想。這是漢陰˙溧陽殘疾人創業就業基地建設的初衷。
「給殘疾人搭『戲臺』子咯」一位殘疾人由衷地歡呼,社區群眾交口稱讚。記得去年11月的一天,漢陰縣殘疾人創業就業實訓基地建設項目在平梁鎮棉豐村開工啟動了,該項目設計用地3.0畝,總投資150萬元,由扶貧車間主體、培訓場所和活動廣場三大部分組成,於今年5月建成投入使用,項目資金全部來源於蘇陝捐贈。
像汪宏一樣給殘疾人提供就業平臺其實也很不容易,但他覺得殘疾人更不容易,而今他和他的殘疾工友們相互扶持著一路走來,他用行為影響著更多人投入助殘事業。
殘疾人創業就業互助協會、盲人產業發展協會、五星技能培訓學校相繼進駐。開始了志願助殘、以殘帶殘的徵途。
讓每一個生命都精彩
「我現在每個月輕鬆賺3000多元,不用來回奔波,既照顧了家庭又在家門口賺了錢」。說起和體格健全的人一樣實現自己的奮鬥的價值和意義,邱昌前激情滿懷溢於言表。
邱昌前,三級肢體殘疾,是漢陰縣城關鎮中壩12組村民,以前在廠裡給梓桐服飾李連發做工,現在在家給李連發做加工,李連發給提供機器設備,還帶了兩個學徒,在家辦起了加工小作坊。吳吉明,漢陰縣平梁鎮高梁鋪村七組村民,兒子因意外導致殘疾,現也在家給李連發做加工。他們都是李連發把原材料送上門,做成成品後李連發去回收。
李連發,17歲時因一場意外左腿高位截肢,服裝裁剪技校畢業後飽嘗求職艱辛,就因為是殘疾人被拒絕,所幸被一家私人裁縫店收留,從小學徒成長為一名技術精湛的技師,再到自己開店,再成為漢陰縣殘疾人創業就業協會會長,李連發發誓要讓自己和更多殘疾人能夠體面的生活。如今他的願望實現了。他的梓桐服飾專門做校服和工裝,在漢陰蒲溪鎮有一個生產車間,在縣城繁華商業街有一個形象設計店,殘疾人家庭也有他的加工點。這只是該縣殘疾人創業就業的一個縮影。
同樣,雷發江因眼疾造成雙目失明,2014年靠著家裡的幫助在安康開了一家大的按摩店,員工達到20餘名,不久後關閉。但雷發江並沒有退縮,今年在縣城青楓秀嶺小區又開了一家盲人按摩店。這次雷發江不再貪大求洋,除了自己,店裡只請了一名盲人女技師。同時他還註冊成立了五星技術培訓學校,發起成立了漢陰縣盲人產業發展協會。他說要讓殘疾人都能掌握一門技術,都能自食其力,要把盲人按摩產業做成連鎖。
李連發、雷發江都不止一次的說:能做到今天這個程度,離不開各級政府部門領導的大力扶持,他們要把這種愛傳遞下去。李連發發起成立的殘疾人創業就業互助協會(助殘志願者協會),宗旨就是發揚互助精神,做大做強殘疾人企業,帶動更多的殘疾人就業。
目前,通過互助資金,他們在自身發展壯大的同時,也讓更多的殘疾人實現家門口就業,走上脫貧致富之路。李連發發起成立的殘疾人創業就業互助協會得到了來自陝煤捐贈的100萬元殘疾人創業就業互助資金,協會發展有創業意願的會員121人,由殘疾人創辦的小微企業35家,帶動殘疾人就業32人,迅速帶動殘疾人脫貧致富奔小康。
一枝一葉總關情
如何在脫貧攻堅主戰場發揮生力軍的作用?漢陰縣殘聯大膽嘗試,敢為人先,完善體制機制,全面落實各項關愛幫扶政策,開展智志雙扶活動,積極主動對接全縣脫貧攻堅工作。
目前該縣有持證貧困殘疾人8596人,歷年享受殘疾人護理補貼的有4147人,享受殘疾人生活補貼的6249人,享受殘疾人其他補貼的1235人次,享受重度殘疾人照護服務的有623人,享受基本康復服務7982人次,享受重度殘疾人家庭無障礙改造的621人。這些都是殘疾人專享政策。多年來,漢陰在中省市項目資金安排的基礎上,堅持每年配套資金為殘疾人辦好10件實事,殘疾人兜底保障政策和康復服務工作得到很好落實。殘疾人獲得感、幸福感明顯增強。
相比較正常人而言,殘疾人屬弱勢群體,後天之難讓很多人想一想都望而卻步,加之部分殘疾人自身信心不足。為打通「最後一公裡」,縣殘聯理事會成員及其單位的黨員幹部甘當志願者,為他們跑路代辦,但這僅僅只是一個方面。
旋渦鎮中銀村吳兆培,今年36歲,視力盲一級,現在縣城新街一家盲人按摩店做技師。他說,「他現在享受了最高低保和殘疾人兩項補貼,也能生活下去,但他還想過得更好,他聽說同樣是盲人的雷發江還找了個漂亮的媳婦,還是正常人,他就想好好做按摩」。言語很樸實,也道出了大多數殘疾人的美好願望和心聲。
殘疾人事業是大有可為的事業,因而顯得更加精彩。漢陰縣殘疾人創業就業協會是漢陰殘疾人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發展的一個裡程碑式的跨越。該縣在市殘聯的鼓勵指導下,有縣委縣政府領導給吃的「定心丸」,面對窘況,縣殘聯一般人並沒有為此而動搖,反而更加義無反顧,他們一路走來,以良好的精神狀態和團隊協作情懷,取得了一個又一個成功,儘管艱辛無比,但樂在其中。
雷發和,縣盲人產業發展互助協會會長雷發江的兄弟,從雷發江開按摩店到成立五星培訓學校再到成立盲人產業互助協會,一路都有雷發和的付出。雷發和說,他計劃再幫助他哥開一個盲人體驗館,讓更多人通過親身體驗,來了解這一群體,幫助這一群體。
「實際上來說,人們都願意幫助殘疾人,每次殘聯、殘協、基地有什麼公益事業,都吸引了各方面的目光,都有很多的支持者,這些都是殘疾人事業的原動力。漢陰各敬老院還形成了以殘養殘就業模式,社區工廠、合作社也都相繼把殘疾人嵌入產業鏈條,中國建行開發的雲生產服務也是更多的傾向殘疾人」,漢陰殘聯負責人如數家珍。
今天,漢陰縣助殘志願服務大隊、中隊、各鎮服務站相繼成立,標誌著漢陰助殘事業向制度化常態化邁進。第30次全國助殘日、「雙百」幫扶、送輔具上門、「共享陽光,攜手同行」助盲等活動蓬勃開展,康復、教育、就業、文化、幫困、法律援助等為內容的助殘志願活動,在全縣方興未艾。
編輯:李鵬
責編:鄭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