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帝國 • 古埃及

2021-02-18 雨蝸書櫥

古埃及(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343年,鼎盛時的疆域面積為105萬平方公裡)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位於非洲東北部尼羅河中下遊地區,國土緊密分布在尼羅河周圍的狹長地帶,是典型的水力帝國。古埃及文明形成於6000年前(公元前4000年)左右,前王朝開始於5500年前(公元前35世紀)左右,美尼斯統一上下埃及,建立第一王朝,終止於公元前343年波斯再次徵服埃及。其間,共經歷了前王朝、早王朝、古王國、第一過渡時期、中王國、第二過渡時期、新王國、第三過渡時期、後王朝、外族統治時期10個時期31個王朝的統治。古埃及在十八王朝時(公元前15世紀)達到鼎盛,南部尼羅河河谷地帶的上埃及疆域延伸至現在的蘇丹到衣索比亞,而北部三角洲地區的下埃及除了現在的埃及和部分利比亞領土以外,其東部邊界越過西奈半島直達迦南平原。古埃及有自己的文字系統、完善的政治體系和多神信仰的宗教系統,其統治者稱為法老,因此又稱為法老時代或法老埃及。古埃及的居民由北非的土著居民和來自西亞的塞姆人融合而形成,其特徵是:高身材,黑頭髮,低額頭,密睫毛,黑眼珠,直鼻子,寬臉型,闊肩膀,黑皮膚,體魄健壯。古埃及人受宗教影響極大,舉世聞名的金字塔就是古埃及人對永恆觀念的一種崇拜產物,也是法老的陵墓。除了金字塔以外,獅身人面像、木乃伊也是埃及的象徵。對古埃及的研究在學術界已經形成一門專門的學科,稱為「埃及學」。古埃及文字創於前3500年,是一種稱為聖書體的象形文字。這種文字是人類最古老的書寫文字之一,多刻在古埃及人的墓穴中、紀念碑、廟宇的牆壁或石塊上,所以被稱為「聖書體」。1799年,法軍上尉皮耶•佛罕索瓦•札維耶•布夏賀在尼羅河三角洲的港口城市羅塞塔發現了「羅塞塔石碑」。石上刻有三種文字,分別是聖書體、世俗體和古希臘文。歷史學家一直不明白石刻上「聖書體」的意思,直至1822年,法國學者尚•佛罕索瓦•商博良第一個理解到,一直被認為是用形表義的埃及象形文,原來也是具有表音作用的,這重大發現之後成為解讀所有埃及象形文的關鍵線索。由於古埃及文化有顯著的星神崇拜,天文學觀測和記錄由祭司負責。每年夏天,當天狼星在黎明前升起之時,尼羅河就開始泛濫,因此古埃及人認為天狼星是掌管聖河尼羅河的神祇,因此他們建造神殿,祭祀天狼星。另外也有人認為金字塔是用來觀測天狼星而建造的。通過對天狼星準確的觀測,埃及人確定一年(天狼年,即一種恆星年)的長度為365.25天,與現在的計算長度相當接近。古埃及人賦予太陽濃重的宗教色彩,代表太陽的神祇就有數種,其中最重要的有拉和阿頓等,很多法老都以自己是拉或者阿頓的代表來統治埃及。公元前三世紀的曼涅託,將從美尼斯開始至馬其頓亞歷山大徵服為止的埃及歷史分為三十個(或三十一個)王朝,現在學者又在此基礎上將上古埃及史分為以下幾個時期:1、前王朝時期(金石並用時期,約公元前4500~前3100年)2、早王朝時期(1~2王朝,約公元前3100~前2686年)3、古王國時期(3~6王朝,約公元前2686~前2181年)4、第一過渡時期(7~11王朝,約公元前2181~前2040年)5、中王國時期(11~12王朝,約公元前2040~前1786年)6、第二過渡時期(13~17王朝,約公元前1786~前1567年)7、新王國時期(18~20王朝,約公元前1567~前1085年)8、第三過渡時期(21~25王朝,約公元前1085~前653年)9、後王朝時期(26~31王朝,約公元前653~前332年)10、馬其頓希臘人和羅馬人統治時期(公元前332~公元642年)從第1到第4時期,是奴隸制國家形成和統一王朝出現的時期,第5至第7時期是統一王國重建和帝國時期,第8至第9時期是埃及奴隸制國家衰落和陷於外族統治下的時期。涅伽達文化Ⅰ時期:又稱阿姆拉特時期,約公元前4000~前3500年,埃及出現了私有制和階級關係的萌芽。在屬於這個時期的一些墓穴裡發現的陶器上,刻有一些符號;各個墓中都有其自己的統一符號,這大概是其私有權的記號。在這個時期之末,涅伽達地方1610號墓中的一個黑頂陶罐上,發現了作為王權標誌之一的紅冠形象(以眼鏡蛇作為其標誌)。在屬於涅伽達文化I時期與涅伽達文化Ⅱ時期之交的一個墓中(涅伽達1540號墓)發現的一塊陶片上,畫著一個象徵王銜符號的荷魯斯鷹神的形象(這也是王權的標誌之一)。這說明王權也已萌芽。在狄奧斯波裡帕爾弗,還發現一段城牆的模型,這表明了社會不安定因素的增長,甚至戰爭的存在。涅伽達文化Ⅱ時期:又稱格爾塞時期,約公元前3500~前3100年,在埃及,私有制逐步確立,階級逐漸形成。從這時的墓葬情況可以看出,在一些地方,階級分化十分嚴重。在涅伽達和希拉康波裡兩地,發現了與十分簡陋的普通人墓極不相同的畫墓。如希拉康波裡的畫墓,用磚坯砌成,在墓牆上有繪畫,其內容是有關戰爭(水陸戰)的場面,可能反映了墓主人(學者們認為可能是國王)生前的某些活動。從格伯林發現的一塊紡織品殘片上的繪畫,也反映了階級分化的情況。這塊紡織品上畫了一些船,一些人在划槳,還有一人端坐於其上,此人顯系貴族。在蠍王權標頭上,國王頭戴象徵王權的白冠(以鷹為其標誌)、腰系牛尾,其形象比普通人高大得多。這時留下來的象牙板上有被捆著雙手的戰俘的形象,這些戰俘將淪為奴隸。在蠍王權標頭上,還有奴隸勞動的情景。此權標頭上的旗幟上吊著的田鳧,學者們認為是表示平民的表意符號。在涅伽達文化Ⅱ時期出現了文字,不過還很原始。在涅伽達文化Ⅱ後期,隨著私有制的確立和階級的形成,在埃及出現了國家。這時的國家很小,人口也不多,埃及人稱這種小國家為斯帕特。在當時的埃及,這樣的小國家有若干個。在這些小國家裡,有一個以政府機關、王宮、神廟為中心的城市。反映這個時期存在戰爭的雕刻和繪畫不少,除了上面提到的畫墓中的水陸戰圖外,還有阿拉克出土的象牙刀柄上的水陸戰圖、戰場調色板等。這時,王權已經形成,象蠍王權標頭上的蠍王,可能既是行政首腦,又是軍事首領,併兼任祭司長,主持祭祀,領導農業,興修水利。不過,這時埃及國家剛剛形成,貴族的勢力必定還很強大,國王的權力大概還要受到貴族的約束,國王還不是專制君主。在希拉康波裡,發現了前王朝末期兩個國王蠍王和卡王的文物。關於蠍王,在北方今開羅附近的圖拉也發現了有他名字的文物。結合蠍王權標頭上的圖刻內容,學者們推測,他可能對北方進行過徵伐,甚至可能控制了這個地區,這是最早的有關埃及統一的證據。古埃及人以名為「美尼斯」的國王作為他們歷史的正式開始,他們認為是這位國王統一了上埃及和下埃及。學者們現在認為,這位傳說中的美尼斯也許是那爾邁。在那爾邁調色板上,描繪了他在儀式上身著皇家盛裝,成為埃及統一的象徵。公元前3世紀,埃及牧師曼涅託繪出了美尼斯之後埃及法老的世系表,將其分為30個王朝。這一體系沿用至今。在早王朝時期的約公元前3150年,第一位法老鞏固了他在下埃及的統治,定都孟斐斯。在那裡,他們可以控制富庶三角洲地區的農業和勞動力,以及通往黎凡特的利益豐厚的商路。法老們不斷膨脹的權力和財富反映在他們精心製作的石室墳墓和考究的埋葬儀式(用於歌頌死後被神化了的法老)上。法老們建立了強大的王權以使他們對國家土地、勞動力、資源的控制合法化,而這些對古代埃及文明的生存和發展必不可少。第一王朝:公元前3200年~前2850年。從美尼斯到卡,共有八位法老。第二王朝:公元前2850~前2686年。從霍特普司克摩伊到卡斯克摩,共有六位法老農業生產力的發展是古王國時期建築、藝術、科技取得驚人進步的基礎,而完善的中央政府使這些成為可能。在維齊爾的指導下,國家官員徵稅、協調水利工程,以提高農作物產量,徵用農夫進行建築工程,建立司法系統維護和平與秩序。富裕和穩定的經濟保證了財政的盈餘,使國家有能力主持建設紀念性質的巨型工程和讓皇家工場委託製作傑出的藝術品。喬塞爾、胡夫和他的子孫們修建的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和法老們的權力)令人難忘的象徵。中央政府重要性的上升隨之而來的是被法老承認土地擁有權並供養的官吏和書吏階層。法老也會將土地用於修建陵寢或贈與地方神廟,以保證死後對自己的崇拜。這樣五個世紀的封建統治逐漸削弱了法老的經濟實力,到古王國後期,法老已經無力維持龐大的中央機構。法老的權力下降了,地方統治者隨即開始挑戰法老的權威。再加上公元前2200年到公元前2150年的嚴重乾旱,最終導致國家陷入被稱為「第一過渡時期」的長達140多年的飢餓和動蕩之中。第三王朝:公元前2686~前2613年。從納特裡克特—吉塞到胡尼,共有五位國王。焦瑟統治時代是權力和勝利的開始,此時出現了以沙卡拉的階梯金字塔建築群為代表的恢宏壯觀的石頭建築。該建築群的設計師、作家兼學者的伊姆荷泰普成為史書上首批出現的偉人之一。這一時代是強而有力的中央集權君主製得以發展的時期,君主坐於孟斐斯,分派各省總督統治全國。第四王朝:公元前2613~前2494年。從斯內夫盧到斯克普斯卡夫,共有六或七位法老。從金字塔的雄偉程度來判斷,斯奈夫魯、胡夫和哈爾夫的統治時期為這個時代的頂峰。在達夏爾,梅頓和基薩修築的金字塔顯示出王朝的治國有方、經濟繁榮。第五王朝:公元前2494~前2345年。從烏斯卡夫到烏納斯,共有九位法老。最著名的是薩胡蕾和吉德卡雷•伊塞西。在這一時期,「太陽崇拜意識」迅速發展,在沙卡拉的烏尼斯金字塔牆上刻著著名的金字塔銘文。第六王朝:公元前2345~前2181年。從泰蒂一世到女王尼託克裡斯,共七位國王,包括佩比一世和活了上百歲的佩比二世。雖然第六王朝的文治武功顯赫一時,曾組織過遠至非洲南端的軍商遠徵,但一些省督不斷膨脹的權力使中央集權的孟斐斯備受威脅,而引發了內亂。在第一過渡時期(公元前2181~前2040年),古王國後期中央政府崩潰後,政府已經無法維護經濟穩定。地方統治者無法依靠國王幫助及時化解危機,接著發生的食品短缺和政治辯論升級為饑荒和小規模內戰。儘管存在難題,但地方統治者不再對法老進貢,而利用新獲的獨立維護各省的繁榮。一旦掌握了自己的資源,各省經濟上變得更加富足,社會各階層更大更好的墓葬證明了這個事實。在創作力爆發之際,各省的藝術家繼承和調整了古王國時期服務於王權的文化主旨,書吏們發展和豐富了文學的風格,表現出這一時期的創造力和樂觀。從對法老的效忠中解脫後,地方統治者開始互相爭奪領土和權力。到公元前2160年,耶拉孔波利斯的統治者統一了下埃及,而底比斯的因提夫家族統一了上埃及。因提夫家族不斷在北方擴張勢力,南北朝之間的衝突不可避免。約公元前2055年,底比斯軍在門圖荷太普二世率領下擊敗了耶拉孔波利斯統治者。埃及的再次統一,開創了經濟和文化復興的新時期。第八王朝:公元前2181~前2130年。共有八到二十七位法老,但名字無文獻可查。第九王朝:由赫拉克利奧坡裡斯的19個王組成,統治了409年。第十王朝:北方公元前2130~前2040年。共有六位法老,有三位名叫凱蒂。第十一王朝:南方公元前2130~前2040年。共有三位法老。在中王國時期(公元前2040~前1786年),中王國的法老們恢復了國家的繁榮和穩定,刺激了藝術、文學和紀念性建築工程的復甦。第十一王朝的門圖荷太普二世和他的繼承者們從底比斯統治全國。約公元前1985年,維齊爾出生的第十二王朝建立者阿蒙涅姆赫特一世將首都遷往法尤姆綠洲的伊塔威。在那裡,第十二王朝的法老們實行了富有遠見的墾荒和灌溉計劃,以提高這一地區的農業產量。此外,對努比亞的再徵服獲取的領土中富產石料和黃金,人民被驅使在三角洲東部修建防禦建築,稱為「大公牆」,用於抵禦外族入侵。擁有可靠軍隊、穩定政治和豐富農礦業財富,國家的人口、藝術和宗教繁榮起來。與大力推崇神靈的古王國形成鮮明對比,中王國時期經歷了一種被稱為「民主化」的「個人虔誠」增長。據說,依據這種信仰,所有人都能支配一個靈魂並能在死後陪伴神靈。中王國文學的特點是詭辯的主題和自信而雄辯的人物風格。浮雕和肖像雕塑藝術精湛,細節上盡善盡美,達到了新的技術高度。中王國的最後一位有為之主——阿蒙涅姆赫特三世允許亞洲移民進入三角洲地區,以為他的採礦業和水利工程提供充足的勞動力。但這些充滿雄心的水利工程和採礦活動,與他統治後期尼羅河泛濫不足聯繫起來,透支了經濟,加速了國家衰落,最終在公元前14世紀和公元前13世紀進入「第二過渡時期」。這次衰落期間,外來的亞洲移民開始控制三角洲地區,甚至建立了希克索斯王朝。第十一王朝末期:公元前2060~前2000年。三位蒙圖霍特普法老,第一位在約公元前2040年統一埃及。第十二王朝:公元前2000~前1786年。七位法老名阿門埃瑪特或塞索斯特裡斯,最後一位統治者是女王塞貝克內菲盧雷。如同世界上其他國家一樣,穩定總是和動亂互相交替。各省分權勢力和其他歷史上至今仍然不明的勢力,毀滅了從第十二王朝傳續下來的底比斯政權,埃及分裂成許多的諸侯國。在第二過渡時期(公元前1786~前1567年),約公元前1650年,中王國衰落,居住於三角洲東部城市阿瓦瑞斯的亞洲移民隨之奪取了這一地區並逼迫中央政府遷往底比斯。在那裡,法老們成了附庸,稱臣納貢。外來統治者效仿埃及統治模式,也將自己描繪為法老,把埃及要素融入到他們的青銅時代文明中。希克索斯人在侵略埃及的同時,帶來了西亞軍事技術,對埃及產生了重要影響。南遷後,底比斯的國王們發現自己被夾在北方的希克索斯王朝和它的努比亞盟友——南方的古什之間,100多年在沉悶和不作為中度過。到公元前1555年,底比斯的軍隊終於強大到可以挑戰希克索斯王朝。衝突持續了30多年,法老陶二世和卡摩斯最終打敗了努比亞人。卡摩斯的繼任雅赫摩斯一世成功地在一系列戰役中讓希克索斯王朝永久地退出埃及的歷史舞臺。之後的新王國時期,軍隊成了優先考慮的核心問題,法老們籍此擴張埃及的疆界,維護他們在近東的優勢。第十三王朝:公元前1786~前1674年。約有四十位法老,其中有幾位名叫塞貝霍特普。一些法老同時在法老的北部、中部、南部統治。從公元前1730年開始,這些國王只不過是西克索法老的封臣。第十六王朝:公元前1674~前1567年。第十六王朝被稱為「小西索克」王朝,只存於三角洲東部。「大西索克」王朝有五位法老,包括一位基安和兩位阿拉比。第十七王朝:公元前1674~前1567年。十位法老統治底比斯及周圍地區。他們是西索克的封臣。最後三位法老塔阿一世、二世和卡莫西斯,開始和北方的西索克人鬥爭。在新王國時期(公元前1567~前1085年),新王國的法老們通過維護邊境安全和加強與鄰國的外交確立了一個空前繁榮的時代。圖特摩斯一世和他的孫子圖特摩斯三世時的軍事徵服讓埃及的勢力擴張到敘利亞和努比亞,鞏固了人民的忠誠,打通了急需的銅和木材的進口通道。新王國的法老們推崇太陽神阿蒙,開始大興土木,對它崇拜的基點是卡納克神廟。法老們還修建了一些紀念碑為自己的(現實或虛幻)成就增色。兩位法老之間上臺的是女法老哈特謝普蘇特,她通過宣傳使自己的權力訴求合法化,她統治時期的特點是停止對外戰爭,派遣商業探險隊聯絡龐特,開展與鄰國的貿易;以及修建了位於卡納克的典雅的停靈廟,一對巨型方尖石塔,一個小禮拜堂。儘管取得很大的成就,但在她死後,她的過繼外甥圖特摩斯三世大量毀掉刻有她名字和形象的塑像,希望抹去這位篡位母后的統治痕跡。約公元前1350年,阿蒙霍特普四世出人意料地登上王位,開始了一系列激進且無秩序的改革,威脅到新王國的穩定。他改名埃赫那頓(字面意思為「阿頓的僕人」或「阿頓光輝的靈魂」),將以前不起眼的太陽神阿吞吹捧為最高的神,禁止對其他神的崇拜,打擊了僧侶集團的權勢,還將首都遷往新城埃赫塔頓(意為阿託恩的視線,即今天的阿馬爾那)。他對外國事務置若罔聞,全神貫注於他的新型宗教和藝術風格。在他死後,對阿託恩的崇拜很快被禁止,首都遷回了底比斯。後來的法老圖坦卡蒙、伊特努特·阿伊、哈倫海布迅速抹去了阿蒙霍特普四世的所有記載,這段短暫的時期被稱為阿馬爾那時代。第十八王朝結束於最後三位法老——圖坦卡蒙、伊特努特·阿伊、哈倫海布,他們死後都沒有後裔。18歲的拉美西斯二世,或稱拉美西斯大帝,於公元前1279年繼承王位,他是埃及歷史上修建神廟、樹立方尖石塔、生育子女最多的法老。大膽的軍事領袖,拉美西斯二世率軍抵抗西臺的入侵,雙方在卡迭石戰役中死傷慘重,最終在約公元前1258年締結了有史以來第一份被記載的和約。埃及的財富讓它成為侵略者,尤其是利比亞人和海洋民族垂涎的目標。起初軍隊還能抵禦這些侵略,但埃及最終失去了敘利亞和巴勒斯坦。外患在腐敗、盜墓賊、動亂等內部問題輔助作用下急劇惡化。底比斯的阿蒙神殿大祭司們聚斂了大量土地和財富,他們勢力的膨脹在第三過渡時期分裂了國家。第十八王朝:公元前1567~前1320年。從阿赫莫西斯到霍朗赫布,共有十四位君主,其中有四位圖特摩斯,四位阿門諾菲斯。王后阿謝普蘇特、阿肯納吞和圖坦卡蒙,都屬於本王朝。第十九王朝:公元前1320~前1200年。九位拉美西斯王族法老,包括拉美西斯一世、二世和塞蒂一世、二世。第二十王朝:公元前1200~前1085年。十位君主,除了第一位名叫賽特納克特之外,其餘都叫拉美西斯。在第三中間期(公元前1085~前715年),公元前1078年,拉美西斯十一世去世,斯蒙迪斯一世取得埃及北方的統治權。南方則在底比斯阿蒙神廟的大祭司的有效統治下,後者僅在名義上承認斯蒙迪斯的權威。這一時期,利比亞人已經在三角洲西部地區定居,移民的首領們開始逐步取得自治權。公元前945年,利比亞王子舍順克一世控制了三角洲地區,建立了所謂「利比亞王朝」或「布巴斯提斯王朝」(布巴斯提斯是首都),即第二十一王朝,持續200多年。舍順克也通過將自己的家族成員安置在重要僧侶位置上控制了埃及南方。利比亞統治腐朽的同時,它在三角洲地區的對手開始在利安託波力斯興起,庫施威脅於南。約公元前727年,庫施國王皮耶侵入北方,佔領了底比斯,並最終佔領了三角洲地區。到第三過渡時期結束時,埃及原本深遠的影響力大打折扣。它的外國盟友淪為亞述的勢力範圍。到公元前700年,兩國間的戰爭終於不可避免。公元前671年到公元前667年,亞述人開始攻擊埃及,遭遇塔哈爾卡和他的繼任者坦沃塔瑪尼的堅決抵抗,埃及贏得了幾次勝利。但最終,亞述人將庫施人趕回努比亞,佔領孟斐斯,洗劫了底比斯神廟。第二十一王朝:公元前1085~前945年。在塔尼斯統治的有斯門代斯、普蘇賽奈斯一世和二世。在底比斯統治的有埃裡霍斯和皮納傑姆。亞述人沒有長期佔領埃及的打算,統治權落入二十六王朝一系列稱為「賽特王」的諸侯手中。到公元前653年,賽特王普薩美提克一世藉助唯利是圖的希臘僱傭軍驅逐了亞述人,並在希臘人的幫助下建立了埃及的第一支海軍。希臘的在埃及影響急劇膨脹,三角洲地區的城市納奧克拉提斯成了希臘人的家園。建都塞易斯的賽特王們見證了這次短暫而充滿生氣的經濟文化復興。然而好景不長,公元前525年,強大的波斯帝國在岡比西斯二世率領下開始了對埃及的徵服,最終在貝魯西亞之戰中抓獲了法老普薩美提克三世。岡比西斯二世於是採用法老稱號,但卻遠在蘇薩的家中統治,將埃及劃為總督區。公元前5世紀有幾次較成功的反抗波斯的起義,但埃及從未能永久地驅逐波斯人。在波斯的統治下,埃及與賽普勒斯、腓尼基被一同劃入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下的第六總督區。波斯第一次統治時期也被稱為第二十七王朝,結束於公元前402年。公元前380年至公元前343年,最後的本土王朝、第三十王朝統治埃及,結束於奈科坦尼布二世。公元前343年,波斯人短暫地恢復了對埃及的統治,也被稱為第三十一王朝。但不久後,在公元前332年,波斯統治者馬薩塞斯將埃及拱手讓給了亞歷山大大帝。第三十王朝:有188年的統治期,這時期埃及達到鼎盛時期。第三十一王朝:共165年的統治期,經濟繁榮,但埃及人注重保守文化,所以開始衰落。公元前332年,亞歷山大大帝在幾乎沒有遇到波斯人抵抗的情況下,被埃及人當成解放者佔領了這片土地。亞歷山大的繼承者託勒密仿照埃及模式建立了政府機構,定都亞歷山大。這座城市試圖展現希臘統治者的權威,並以著名的亞歷山大圖書館為核心,成為了文化和學術的中心。亞歷山大燈塔照亮了許多船隻的航程,保證了城市間貿易的暢通。託勒密王朝的統治者將商業和創收行業作為發展首選,例如紙莎草紙的製造業。 希臘文明並沒有取代埃及的傳統文明,託勒密王朝的統治者扶持埃及歷史悠久的傳統,以保證人民的忠誠。他們建立了埃及風格的神廟,維護傳統的宗教儀式,把自己描繪成法老。兩種文明的許多傳統融合了,希臘和埃及元素融合的諸神兼具多重神性,如塞拉皮斯。古典希臘風格的雕塑也影響了傳統埃及的藝術題材。儘管希臘統治者試圖緩和埃及人的情緒,託勒密王朝還是面臨叛亂、家族權力鬥爭,以及伴隨託勒密四世之死而來的亞歷山大裡亞的暴亂。此外,由於羅馬嚴重依賴埃及的糧食進口,羅馬人對埃及的政治狀況也大有興趣。持續不斷的叛亂、野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強大的敘利亞對手動搖了王朝統治,以致埃及淪為羅馬的保護國,並最終成為其一個行省。屋大維在亞克提姆海戰中打敗了馬克·安東尼和託勒密王朝的克利奧帕特拉七世後,埃及在公元前30年成了羅馬帝國的一個行省。羅馬人嚴重依賴埃及海運輸出的糧食,羅馬軍隊在皇帝任命的長官的控制下,鎮壓叛亂、強徵重稅、打擊強盜,而後者此時已經成為嚴重的問題。亞歷山大裡亞逐漸發展成為東方重要的商業中心,充滿異國風情的埃及奢侈品在羅馬十分暢銷。雖然羅馬人比希臘人更加敵視埃及人,但很多傳統如木乃伊和對傳統神靈的崇拜保留了下來。法尤姆畫像藝術繁榮,一些羅馬皇帝也將自己描繪為法老,雖然不及託勒密統治者的程度。羅馬統治者遠離埃及,無法履行國王的職責。地方政府機構風格上羅馬化,更加接近本土埃及王朝。公元1世紀中期,基督教在亞歷山大裡亞紮根並傳播。與其他宗教不同,基督教試圖使異教徒皈依,威脅到當時流行的傳統宗教,引來了對基督徒的迫害,在公元303年戴克里先的大清洗中達到頂峰,但基督教最終獲勝。因此,埃及的傳統宗教逐漸沒落。儘管埃及人仍然說他們的語言,但隨著神廟祭司的減少,能讀懂象形文字的人越來越少。而神廟有時也會改建為教堂或遺棄於沙漠。公元395年,羅馬帝國被分成東西兩部分,埃及屬東羅馬帝國,繼續歸「新羅馬」的皇帝管轄。640年,埃及被阿拉伯人佔領,隨之開始阿拉伯化。至12世紀,已普遍使用阿拉伯語,皈依伊斯蘭教,延綿數千年的古埃及文明被阿拉伯文明取代。1517年,埃及開始受奧斯曼帝國統治,1798年~1801年受法國統治,1869年後英國勢力侵入。埃及最終在1922年取得獨立,1953年建立共和國,但它已經是一個阿拉伯國家了,帝國的背影在黃昏最後一絲夕照中慢慢隱入了歷史的夜幕。

相關焦點

  • 存在六千多年的古埃及文明,是怎樣消失的,都因這個帝國
    存在了六千多年,最後因為這個帝國消失了。古埃及文明出現的時間非常早,古埃及文明最早形成於約7450年前下埃及的法尤姆地區,也就是公元前5450年。到了公元前3150年,南北埃及完成統一,並建立了世界上首個大一統國家。這個國家一直傳承了三千多年,在公元前332年的時候被其他勢力統治。
  • 古埃及史之埃及帝國時代最後的大法老(拉美西斯三世國王)
    拉美西斯三世(BC1219年-BC1155年),是古埃及帝國新王朝時期第20王朝最為傑出的政治家與軍事家。其共在位32年之久,是第20王朝時期的第二位法老。同時,此時的古埃及帝國,雖然相較第十八王朝和第十九王朝時期的強大,已經頗具日薄西山的意味;但是拉美西斯三世法老依舊為帝國曾短暫地「中興」,成為古埃及帝國最後一位大有作為的「大法老」。
  • 古埃及史之「古埃及的拿破崙」圖特摩斯三世
    古埃及的新王國時代,是一段「輝煌燦爛」的不朽傳奇,又是誕生著諸多在世界歷史上具有傳奇色彩的政治家、軍事家與外交家的偉大時代。古埃及新王國時期(BC1567-BC1085),它是由第18王朝、第19王朝和第20王朝三個國力較為強盛的奴隸制王朝所構成。
  • 古埃及人為什麼把「屎殼郎」作為護身符?
    >首次從古埃及聖書體文字直譯由復旦大學金壽福教授翻譯古埃及《亡靈書》中譯本一本古埃及「神秘符號」圖釋大全一本智慧諺語集結《古代埃及帝國》[美]溫迪·克裡斯坦森 著本書講述古埃及由史前時期向文明時期的過渡、國家的統一及其對外擴張,描繪出一幅清晰、生動的古埃及人的歷史和生活畫卷。書中解釋了宗教在古埃及政治生活中佔有如此重要地位的原因、誰處於埃及社會金字塔的頂端、埃及兒童玩哪些遊戲,以及埃及最後屈服於羅馬帝國的原因。
  • 古埃及帝國遺留的神廟:修建於四千年,置身其中什麼感覺?
    從小就覺得古埃及是一個神聖而又遙遠的時代和地方,提起古埃及就會覺得頭皮發麻,不知道幾千年前這片肥沃的土地上到底存在著怎樣一群充滿智慧的人類,他們又是怎樣靠著超凡的智慧,為我們這些後世的人留下了這麼多壯觀的遺蹟。
  • 古埃及文明的消亡
    到四世紀,公元前558年波斯人成功從米底王國的統治下取得土地,統一了伊朗高原,走上了對外擴張的道路,公元前525年,波斯帝國君主岡比西斯二世,在穩定了帝國新徵服的兩河地區後,揮師南下徵服了仍處在動亂之中的埃及第二十六世王朝,埃及就此成為波斯帝國的一部分,直至公元前332年,新崛起了希臘馬其頓王國,在國王亞力山大的率領下,從波斯人手中奪下了埃及,亞歷山大親自前往沙漠深處的太陽神廟朝拜
  • 古埃及簡史
    第十九王朝的第二代法老塞提一世、第三代法老拉美西斯二世都奉行軍事擴張政策,這一時代的古埃及成了一個龐大的帝國,疆域橫跨北非和西亞,北至今天敘利亞境內,南到今天蘇丹西北部。從第二十六王朝(公元前664年~公元前525年)起,史學家稱為古埃及後期。公元前525年,埃及被波斯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徵服,歷史上把波斯的統治稱為「第二十七王朝」,但實際這時埃及是作為波斯帝國的一個省,由總督統治的。
  • 新冠期間遊南美(3)——秘魯秘境,失落的印加帝國
    ——庫斯科2020年的除夕,我們從秘魯的首都利馬飛往印加帝國的古都庫斯科。(星象圖)印加帝國的天文、曆法、農耕都很發達,偏偏沒有文字。文字是文明的要素,沒有文字,如何統治一個龐大的帝國呢?(馬丘比丘)2、失落的天空之城——馬丘比丘第二天正月初一,才是此行的重頭大戲——尋找失落的天空之城馬丘比丘。
  • 《亞特蘭帝斯:失落的帝國》的音樂製作都有誰?
    《亞特蘭帝斯:失落的帝國》的音樂製作都有誰?2001年迪士尼出品《亞特蘭帝斯:失落的帝國》,該片是迪士尼公司出品的第40部經典動畫長片。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這些音樂製作人吧!
  • 盛極一時的古埃及文明是如何逐漸消亡的?
    公元前525年,波斯帝國君主岡比西斯二世在穩定了帝國新徵服的兩河地區後揮師南下,徵服了處在動蕩之中的埃及第二十六王朝,埃及就此成為波斯帝國的一部分。直到公元前332年波斯帝國退出埃及,除了當地貴族曾成功短暫復闢外,埃及全境都處于波斯帝國的統治之下。
  • 探訪世界雙遺產馬丘比丘,尋找失落的印加帝國
    其中,最出名的就要屬馬丘比丘了,被稱為「失落的印加帝國」,如今也是世界七大新奇蹟之一。每天從世界各地,都有很多人慕名而來,路途的艱辛也十足給遺蹟增添了太多的憧憬。所有想到馬丘比丘的人都必須先飛機到秘魯首都利馬,然後巴士或飛機到庫斯科,再包車到歐雁臺,換乘昂貴的觀光火車,在熱水鎮坐巴士直達馬丘比丘。
  • BBC紀錄片古埃及人,告訴你整個埃及興衰史
    今天給各位小夥伴們講述關於古埃及的紀錄片,保證一定讓大家的好奇心過足了癮。埃及的命運置於其年輕的法老掌中而後者此前從未見識過戰爭如果反抗軍獲勝,埃及文明將化為齏粉這史詩般鬥爭的編年史於3500多年前被刻於卡納克神廟的石牆上它記載了一個嬌寵慣了的王子如何被戰爭轉變並將他的王朝改塑成一代帝國
  • 【古埃及君王譜】古埃及新王國時期:埃及第十八王朝(一)
    > 第十八王朝,是古埃及新王國時期的第一個王朝,也是古埃及歷史上最強盛的王朝。之後阿赫摩斯將反抗侵略的戰爭擴大為侵略戰爭,先後攻擊敘利亞巴勒斯坦和努比亞,使埃及帝國的勢力範圍延伸到境外,向北到達白布羅斯(今黎巴嫩境內),向南到達布衡(en:Buhen,位於尼羅河第二瀑布附近)。從此,埃及以軍事帝國的姿態傲視鄰國,古埃及歷史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期——新王國時期。
  • 「Edison-失落的世界-古埃及文明」埃及金字塔與法老的詛咒之謎
    在古埃及歷史中,大部分法老的壽命都比較短,平均在40歲左右。然而前面我們提到的拉美西斯二世,卻足足活了90多歲,他成功的熬死了12位享有繼承權的兒子。拉美西斯二世在位的67年裡,被譽為古埃及最輝煌鼎盛的時期。他的一生大部分都在做三件事,打仗,娶妻生子,搞建築!
  • 世界主要文明地區進入帝國時代的時間及帝國版圖的面積
    人類的文明主要分布在亞歐大陸,自東向西可以分為中國、印度、中東、歐洲四大板塊,而中東又可以分為兩河文明、古埃及文明、波斯文明三部分。接下來,我們就看一下各文明在何時進入帝國時代。1、中東——兩河文明和古埃及兩河地區和古埃及的文明遙遠的猶如人類的上一次文明。
  • 人類史上最早的會戰:古埃及3萬名士兵,卻不知對方布下天羅地網
    這場戰爭的雙方,分別是屬於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古埃及帝國和小亞細亞的西臺帝國。西臺帝國,在當時是屬於短時間內迅速崛起的新星帝國,而古埃及則是傳統的老牌大帝國,只是在公元前14世紀,古埃及的法老對於軍事建設有所懈怠,所以讓西臺帝國有了可趁之機。
  • 古埃及三千年史:古埃及第一王朝1
    此外為了加強對下埃及的控制,他在尼羅河三角洲附近,即今天的開羅附近創立了帝國新的首都----白城,它後來被改稱的名字更為後人所熟悉----孟斐斯,又稱吉加普特,其意為「普塔神之宮」,希臘文「埃及普託斯」由此而來,這也是埃及國家歷史名稱的起源的原因之一。國都位置的確立,使國家的政治與軍事中心集中於此,對於初步統一,尚未真正掌控國家命脈的帝國來說意義是非常重大的。
  • 【一仝攝影】埃及懷古(2)—— 卡爾納克神廟,古埃及帝國遺留下的最大最壯觀的神廟,一部讀不完的史書
    卡納克神廟位於埃及城市盧克索北部,是古埃及帝國遺留的一座壯觀的神廟。
  • 方尖碑:古埃及文明特徵的象徵
    方尖碑(obelisk)是古埃及的另一件傑作,是古埃及崇拜太陽的紀念碑,也是除金字塔以外,古埃及文明最富有特色的象徵。
  • 奇蹟、野蠻與文明——新巴比倫王國與後期古埃及
    公元前612年,新巴比倫王國聯合米底人攻陷了亞述帝國的首都尼尼微,曾橫跨亞非,強盛一時的大帝國就此灰飛煙滅。在此之後的較長一段時間裡,再也沒有哪個國家有能力在西亞和北非佔據統治地位,西亞和北非進入了一段諸雄並立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