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周夢蝶」是怎樣一個故事,莊子為何會有這麼古怪的想法?

2021-01-19 網易新聞
莊周夢蝶出自《莊子·齊物論》。原文為: 「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 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

莊周夢蝶的寓言故事,以夢的虛幻及人與蝴蝶之間相互幻化,給人留下無限想像和思考的空間。 莊周借夢抒發了對自由生活的嚮往和精神家園的希冀,在莊周夢蝶的虛實之變中,流露出莊周現實世界中的「有待之悲」、虛幻世界中的「無待之美」,以及夢醒之後的徹悟之真。

「有待之悲」

莊周《逍遙遊》說: 「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 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風之積也不 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裡則風斯在下矣」。 大船若要前行則離不開充足的水,大鵬鳥在天空飛翔,看似自由自在,但是需要藉助大風和自己的羽翼,若是風不夠大,自己的翅膀就 很難打開,就更談不上飛翔了。人生在世,總是有這樣那樣的依賴,人生難免會受到這樣那樣的束縛和限制,所以一個人是很難獲得真正自由的,這就是現實中的「有待之悲」。

無待之美」

莊周藉助於夢變成了一隻蝴蝶,自由自在地飛翔。這是現實生活中的「有待之悲」讓莊子感到無奈,只有在夢中,才能忘掉憑藉之物,達到自由的狀態。莊子追求的是一種逍遙自在、不受約束的生活,這樣的生活是符合人的心意的,所以是快樂的、美好的。世間萬物,只要 順其自然天性,就能獲得愉悅和幸福,而順其自然,就意味著要擺脫外界的限制,像那美麗 的蝴蝶,張開翅膀自由的在自然之中飛舞。這是一種極美的「無待之美」,但是它只會出現在虛幻世界中,在現實 世界中是不可能實現的。

莊子認為人與物皆應有絕對的自由,即使現實生活中有各種束縛,但心靈是可以自由翱翔的。所以到底是莊子夢見了蝴蝶,還是蝴蝶夢見了莊子,這是一個深層次的哲學問題。莊周最終還是意識到了自己與蝴蝶的區別,在夢醒之後,完成了對生命的思考。這個夢讓莊周完成了心靈的超越,使他的心靈從此超然物外,順應自然,笑看雲捲雲舒、花開花落。

中國古典哲學有一個重要思想叫「天人合一」,指的是人與自然是一個整體,二者應該和平相處。莊周在內心深處是非常親近自然,熱愛自然,希望與自然融為一體的。《莊子》中說: 「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人與自然本是一體的,只是人的天性被各種東西束縛了,不能順本性發展,要想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就要打破這些限制。

莊子強調人與萬物是平等的,他的《齊物論》宗旨便是 「凡物皆無不好,意見皆無不對」。莊子認為生死不過是形式的轉化,要以樂觀的態度來面對。這種「萬物齊一」的思想包含了豐富的辯證法思想,在中國哲學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按照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法,夢是對現實自我的壓抑所造成的本我的潛意識回歸。 「莊周夢蝶」 時,並沒有認為到這是虛幻的夢境,只有當他醒來時才發現自己是做夢了。人的一生有很多夢想,人生就是在做著一個或長或短的夢。莊周在夢中實現了穿越,莊周夢蝶是對人生意義的終極性反思,是一種求道的心理投照,是對宇宙的求索和驗證,這裡麵包 含了有限認知對無限領域的把握及如何把握和把握的可能性問題。

莊周的夢象徵著未知的領域,「莊周夢蝶」將人的主動性與被動性、有限性與無限性、已知與未知等充分地展示出來。未知領域用「蝴蝶」來構建,那個未知的世界是色彩斑斕、自由自在的,這是對未知世界的一種神往。莊子到底有沒有走進蝴蝶的夢境?這一點既不能肯定也無法否定,但這種哲學思維品質是可貴的。 莊周夢蝶通過莊周與蝶的互為主體性,對生命之真進行了深刻反省,將人的欲望導引到更高的一層精神境界,通過「不知死,焉知生」的哲學,真正發現了生的意義。

莊子是一個外冷內熱的人,他始終對社會和人生報以人文主義的哲學關懷。莊子所處的時代是一個諸侯爭戰,道義被赤裸裸的暴力所代替的激烈動蕩的時代,在莊子眼中,人生充滿 了不確定的悲劇因素。「人之生也,與憂懼生,壽者惛惛,久憂不死,何苦也?」生老病死,苦難重重,這是人生悲劇的根源所在。所以在《逍遙遊》中,莊子希望破除周圍事物的依賴關係,無所待而遊於無窮,達到無己、無功、無名的境 界,最後獲得絕對的逍遙至境。

雖然莊子在 《逍遙遊》中追求的是一種「無待」的人生,但是在現實中,莊子還沒有擺脫「有待」的現實。在《逍遙遊》中庄子說: 「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彼於致福者,未數數然也。此雖免乎 行,猶有可待者也。」這在莊子看來,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御風而行的列子尚且不能完全達到「無待」的逍遙境界,那麼常人就更不可能了。

莊子一心所追求的「無待」的境界在現實中是不可能真正實現的,莊子正是對受到束縛和限制的「有待」的現實生活大失所望,才追求一種可以擺脫現實羈絆的「無待」的人生逍遙境界。這種境界現實上卻是根本不存在的,最終還不得不回 到「有待」的現實,這是多麼悲哀和痛苦的事情,也許這就是人類 的宿命。

「莊周夢蝶」就是莊子在這種「有待」的悲觀宿命論的影響下,發出的對現實人生的哲學思考,流露出生命無常的人生虛無感。 莊子對現實的存在產生了疑問,如果夢足夠真實,人們又怎麼來區分現實 與夢呢? 「莊周夢蝶」中,莊周發出了「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的疑問,自己到底本來就是一隻蝴蝶,在夢中變成了一個叫做莊周的人呢? 還是一個叫莊周的人,在夢中變成了一隻蝴蝶?

儘管「莊周夢蝶」充滿了人生虛無的悲劇意識,但莊子沒有走向的悲觀主義或虛無主義,最終還是清楚自己和蝴蝶還是有區別的,「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 莊周之所以會陷入思維的怪圈,是因為莊子「有待」的 悲觀宿命論使他感覺到現實人生的虛無,在「莊周夢蝶」中把現實與與夢境進行了交織。莊子一直在追尋存在的真實,但是現實與思維世界的相對主義 卻使得他陷入思辨與認識的循環之中,當感覺夢足夠真實時,就 對真實存在的事物本身產生了懷疑,也即對自己的存在世界產生了懷疑,使得夢為蝴蝶而懷疑自己成為了蝴蝶,產生了「人生如夢」的感受。

莊周和蝴蝶都是現實的存在,但是當把這種場景置換為夢中時,莊周與蝴蝶的界限就模糊了,因為在理念世界的夢中蝴蝶是真實的,那麼理念的真實與現實存在的真實到底何者才是真實呢?這就是笛卡爾提出的「我思故我在」的命題, 因為對懷疑對象的思考本身就證明懷疑主體的存在,所以莊子「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在無法明確的區分二者時,對二者都產生了懷疑,甚至對存在本身的真實性予以懷疑。

莊子之所以會對存在的真實性 進行懷疑,是因為人的感官對外部世界的感知往往不可靠。當人處於現實世界時,通過感官來感知現實世界,完成對外部世界的認識。而人夢境中的世界是來源於人處於清醒狀態時,感官對現實世界感知並存儲於人腦中的,無論人處於清醒或者睡夢時,人對外部世界的感知都是人的思想的產物。在夢的世界裡,現實世界與理念世界的客觀界線被消融了,人們分辨不出夢中世界和現實世界的不同,那又有什麼證據可以證明現實的存在不是另一場大夢呢?

「莊周夢蝶」是一個無限的循環,「我是誰」 的尖銳問題始終未得到解答 。「莊周夢蝶」 以對個體存在的追問得出了人生的悲劇認識 , 但莊子卻反要在現實生活中去超越 悲劇人生。

人類生活的目的最終是為了追尋幸福和快樂,在生產力沒有高度發達、物質還沒有極大豐富的時代,如何能夠讓自己的心靈實現自由,如那蝴 蝶翩翩起舞。

「莊周夢蝶」的寓言可以給我們很多啟示。不管人生要經歷多少磨難,有多少羈絆, 都要堅守內心的寧靜,成為一個精神自由之人。在面對困難時,要用一顆平淡的心去看待,既然無法避免世間的「有待之悲」,「無待之美」也只能在虛幻世界中實現,那麼就要用好心態去面對一切,才能達到逍遙自在的美好境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說莊子才是真正的英雄主義?張潮:讀懂莊周夢蝶你就明白了
    張潮:讀懂莊周夢蝶,你就讀懂了莊子把莊子的英雄主義濃縮起來,只有短短的四個字,莊周夢蝶。這個在中國歷史上少見的浪漫故事,用其獨特的思辨精神影響了後世2000多年。清代文人張潮,在《幽夢影》中對莊周夢蝶的故事做出了最精確地解讀:「莊周夢為蝴蝶,莊周之幸也;蝴蝶夢為莊周,蝴蝶之不幸也。」如果用當下流行語來解釋的話,就是:「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 莊子 罔兩問影與莊周夢蝶
    ——《莊子·齊物論》 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自喻,自謂。從前莊周夢見自己變成了一隻蝴蝶,翩翩飛舞自由自在,十分得意!評:從一個夢境來訴說一種美感,一個精神的世界。自莊周夢蝶後,蝴蝶成了中國文化的一個符號,象徵了自由自在,代表了某種美感理想。至如梁祝化蝶的悽美故事,感人肺腑。
  • 亳州文創喜迎新成員——莊子文創產品!
    當莊子故裡遇上創意產品會碰撞出什麼樣的火花呢?大家期待已久的莊子文創產品終於來啦!今天小亳帶來了已投入生產的十餘款文創產品我們先睹為快▼莊子文化系列莊周夢蝶——紙雕燈莊周夢蝶——快客杯鯤鵬傳說——茶具套裝逍遙遊禮盒套裝蒙字晴雨傘以上文創產品融合了莊子文化元素對莊周夢蝶、鵬程萬裡等著名典故進行提取讓莊子文化藉助這些文創產品得到進一步的推廣
  • 《莊子》一書晦澀難懂,不妨先當作一本文集閱讀
    《莊子》是諸子百家道家學派的經典著作,書中體現了莊周的學術思想。莊周不僅是一位思想家,他還是一位文學家,這本著作有很強的文學性。《莊子》中有很多生動有趣的寓言故事,比較著名的有「望洋興嘆」。《莊子·秋水》中寫道,秋天的時候黃河之水泛濫,河神沾沾自喜,覺得全天下的水都匯聚到了黃河。
  •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這則小寓言到底要表達什麼意思?
    惠子名惠施,是「名家」的代表人物,其事跡多出現於《莊子》中。是莊子的好朋友。「名家」以擅長辯論著稱,所以莊子在自己的著作中,多次提及自己與惠子辯論的事跡。了解了惠子之後,我們再來看一看二者之間的辯論,到底是怎樣一個過程。
  • 《莊子》到底有多重要
    《莊子》,又名《南華真經》,是戰國時期的一部經典著作,其中傳遞了濃厚的道家哲學思想。我們大部分都接觸過莊子的思想,《莊子》中最出名的篇章之一《逍遙遊》就被初中課本所收錄,並作為中高考必背的篇目。還有如「莊周夢蝶」、「子非魚」以及「庖丁解牛」等故事,想必大家都有所了解。
  • 莊子是怎樣看待生死的?
    但是,光停留在無用之用這個層次,還不能完全做到「全生保身」,在進一步探求的基礎上,莊子提出達到「全生保身」第二個層次,即要處於「材與不材之間」。莊子認為,為人「全生保身」,既不能表現得完全有用,也不能表現得完全無用,而應該處於「材於不材之間」。《山木》中有這麼一個故事:莊子行於山中,見大木,枝葉茂盛。伐木者站在旁邊卻不砍伐,莊子為他原因,他說:無所可用。
  • 莊子和涸轍之鮒的故事
    春秋戰國時期,莊子家裡畢竟貧窮,有一次他的家裡已經斷了糧,揭不開鍋了,向來穩重的莊子也開始著急了,畢竟人不能餓著靜靜等候理想世界的到來,至少還得有點兒裹腹的食物以讓自己能夠生活下去不是。莊子一聽監河侯這麼說,便很是生氣,於是他就給監河侯講了這麼一個故事,他說:「昨天我在路上行走的時候,突然聽到路邊傳來一陣喊救命的聲音,我四處張望,最後在一車轍印裡面看到了一條鮒魚,鮒魚看見我便忙大聲呼喊救命,我問它怎麼啦,它說它從東海而來,被衝到了這裡,希望我給它一桶水救救它。
  • 戰國時期莊子和孟子荀子是一個時代的人,但是他們為何不曾見面
    在戰國時期,中國乃至於全世界都出現了一個文化空前繁榮的時代,那個時期,無數的思想學術被提出,甚至有一些到了現代都依舊是人類的最高的哲學命題。那時候的古代中國,儒家分化成荀子和孟子兩個學派,而道家也有莊子繼承。
  • 讀《齊物論》,了解莊子怎樣讓風和蝴蝶進入了文學
    《莊子》的語言好到了極點,兩千年來,中國的文人都被壓在他的五指山下,而且還沒幾個人敢說自己讀懂了《莊子》。這裡不多談他的思想,我們主要來看看他開創了哪些傳達感知的文字方式。我覺得,如果沒有莊子,中國文學就不是後來的面貌,我們的精神世界也會有很大不同。
  • 如果莊子世界中的人物有朋友圈,莊子會給誰點讚?
    該熱搜話題下有這樣一段話:「擁有朋友圈自由的人一定很快樂,他們可以盡情的發自己想發的內容,哪怕沒有互動,哪怕沒有人關注,只想有個無人打擾的空間,不必擔心別人內心的想法,盡情釋放自己的喜怒哀樂。」(@有故事的皮同學)於是,發朋友圈或不發朋友圈,這是個問題。
  • 《莊子》中記載的四個夢,各個光怪陸離,夢蝶只是其中之一
    在中國古代,莊周夢蝶的故事十分有名的故事,很多人認為這個故事很浪漫,莊周夢見了蝴蝶,亦或是蝴蝶夢見了莊周。亦真亦幻,如夢如露。世人大概只知道莊周夢蝶,卻不知道,在《莊子》中,莊周還做過其他三個夢,每一個夢都光怪陸離,超出了人們的想像。
  • 睡眠與智慧:莊子夢蝶,悟出大道理
    這是一個簡單有趣、富有詩意、背後卻蘊含深奧哲理的典故,出自於《莊子·齊物論》: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
  • 莊子的三世三生,與莊子對話的骷髏,為何不願有來生?
    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困境,雖然惠子這個人不是很討喜,但是必須承認,他還是比較清醒的,於是莊子來到梁國,拜訪自己的老朋友惠施,雖然不知魚之樂,然而他此時已是梁國的宰相,身居高位。莊子說著自己「迷蝴蝶」的困惑,而眼前的惠子卻在想另一件更現實的事情:以莊子的學識,勝我百倍,如果他來到梁國,勢必會搶了我的飯碗。
  • 是莊周夢蝶還是蝶夢莊周?從三篇文章中論莊子的哲學思想
    莊子用這個故事要表達的就是:實際上分給猴子的橡子總數在本質上沒有區別,無非是三升與四升顛倒了一下,但猴子們的感覺卻是不一樣的,就像人類社會,非要把各類事物分出個是非善惡,隨之就會因此而心生喜悅之心或厭棄之感,這與猴子的行為又有什麼分別呢?
  • 從論語莊子故事到電影男孩丹尼,一個沒有腦袋的世界為何這麼可怕
    文/於凡諾一有一部黏土動畫電影《男孩丹尼》,電影的世界,在一個所有人都沒有大腦的城市裡,只有丹尼一個人有腦袋,只有他一個人能看清楚這個城市的所有荒謬。最終他也忍受不了孤獨寂寞和冷清,毅然走上了斷頭臺,也成了一個無頭的人。
  • 莊子做過五個夢,除「夢蝶」,其餘四個光怪陸離,構成其逍遙之道
    但是,古代的人卻不是這麼認為的。《夢的解析》的作者弗洛伊德說:「就我們所知,古人都以為夢有重大的意義和實際的價值,他們都從夢裡尋求將來的預兆。」「莊周夢蝶」的故事想必大家都聽說過,莊子夢蝴蝶是莊子渴望的境界,言明了什麼才是真正的逍遙。可是有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除了「莊周夢蝶」這一個夢境之外,莊子還記錄了自己的其他四個夢境,「夢」則是構成莊子精神世界的一大要素。
  • 人生三大境界,莊子講了三個故事,其中一個還拍成了電影
    莊子是戰國時期的思想家、哲學家,也是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莊子的思想既有豐富的哲學思考,又有浪漫的情感所託,莊子的特別之處,在於他特別善於講故事,以故事來間接傳達他的哲學觀點。他的故事是神話,又是寓言,類似於今天的魔幻文學,充滿了想像力與場景感。
  • 莊子:一個人既能看到分別,又能抱樸守一,就是悟了道
    《莊子.齊物論》中有一個經典故事,莊周夢蝶。很多人知道這個故事,卻不知故事背後的「道」。今天,我們通過解析「莊周夢蝶」,來讀懂《齊物論》。莊子的《齊物論》告訴我們:一個人既能看到分別,又能抱樸守一,就是悟了道。
  • 莊子能為自由觀念做什麼貢獻?
    莊子當然不屑於作後者,但也不願學前者——他審時度勢,以為「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理想主義只能招致殺身之禍:一身不保,如何救天下?他承認自己能力有限,對這個無道的世界無可奈何,只能想想怎樣苟全性命。他不得不與世俗妥協,但又不甘心一味屈從俗世繩墨。為此,他把身心分作兩塊:身在人間世,心做逍遙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