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民駒簡介
黃民駒1947年4月21日出生於廣東中山。
職業棋手、西洋棋高級教練、專欄作家。服務廣東西洋棋隊數十年,培養了多名國際特級大師:彭肇勤、李師龍、餘少騰、梁充、李若凡和國際大師:鄧孔亮、呂小莎、鄺穎慧、龔倩雲、徐桐等。1994年——2003年間,帶領廣東隊獲得過7次男子全國團體冠軍,以及2次女子全國團體冠軍。其中隊員彭肇勤曾三次進入世界女子八強並獲男子國際特級大師稱號。李若凡也曾獲亞洲錦標賽女子個人冠軍。
多年來致力於俄羅斯西洋棋訓練體系的研究,翻譯了近40本經典著作,組成一個內容豐富的西洋棋訓練智庫,是西洋棋界研究、訓練用的珍貴資料,十多年來在國內不脛而走,深受眾多棋手、教練的喜愛。
在地方及中央報刊上發表近百萬字的文章,堅持不懈地推介西洋棋,影響頗大。
下面內容摘自 黃民駒「全國教練員培訓班」講稿,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在專業棋隊裡,最基本的訓練形式是拆棋,棋手分成兩方來討論棋局,一正一反,就像在法庭上打官司,正方舉證證明自己的想法,反方則尋找其漏洞予以駁斥,如此不斷深化對局面的認識,逐漸逼近實質,接近真相。
鮑特維尼克強調,分析能力是棋手最基本的實力。
在棋隊裡,要求隊員每下一個對局都要做評註。科斯堅紐克的三重複盤,波羅岡每盤棋的三點教訓。其實,棋手提高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認識錯誤,不斷克服毛病的過程。
提倡在訓練中逐漸形成固定的分析拍檔。
鼓勵學生的創見。13歲的卡斯帕羅夫發現菲舍爾對局裡的分析錯誤,受到恩師的讚揚。批判能力是最寶貴的能力。
對弈的安排多種多樣。仿照比賽的熱身對弈,快棋對弈,指定布局的對弈,指定局面(它比亞)的對弈,解題競賽(規定時間)。
分析局面還有模擬實戰中出現的各種情況,進行「情景訓練」:比如,如何爭取主動權,如何兌現優勢?劣勢局面如何防守?如何求必勝?沒王后的棋怎麼下?針對用時緊張的訓練等等。模擬的都是實戰中經常碰到的問題。
比如,如何求必勝?我們都會首先收集一批相關的對局:例如,卡斯帕羅夫在1981年蘇聯冠軍賽最後一局執黑贏圖克馬科夫,1987年兩卡對抗賽最後一局,在11:12落後的情況下如何求勝的對局。還有參考俄羅斯特級大師圖克馬科夫寫的《棋戰中的冒險與投機》一書。
如何兌現優勢,也是棋隊裡經常研究的課題:我們收集了大量展示各種手段,包括形勢轉換、兌子、「兩個弱點法則」等等的對局例子,從技術上,也從心理上去解決問題。
爭奪主動權,就是採取各種措施來換取局面,改變局面的性質,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對手,讓自己可以積極主動地引領戰鬥的進行。
換取局面可以有各種措施。不是非棄兵、棄子不可,也可以走強有力的控制局面的著法。例如藉助在敵陣建立「前哨」的手段來奪取主動權就很常見。
但在開局、中局爭奪主動權,比較多的要藉助到棄兵甚至棄子的強悍手段(往往又分為戰術棄兵和戰略棄兵,或稱為局面性棄兵),才能調集力量從事複雜的組合,這就尤其需要培養爭先借勢的意識,激勵隊員的鬥心鬥志。
我建議:在青少年的訓練中,多一些研究棄兵開局吧,不光是因為出於爭奪主動權的目的,需要培養孩子們的英雄主義和敢於冒險的精神,而且也是為了讓孩子們擺脫下棋靠死記棋譜的書呆氣,養成獨立思考,具體分析,精準造型的創作才能。
已故的烏克蘭天才棋手,伊·李卜裡茨基曾經寫到:「現代『甘必特』難於掌握但也令人擊節讚賞的地方,就在於它給獨立思考開闢了廣闊的天地,因為在『甘必特』中是不可以沿襲前人老路的。對於過多沉溺於理論變例的人來說,運用『甘必特』思想來作為培育、鍛鍊棋藝上獨立思考的出色工具,那是非常有益的。」(《現代西洋棋理論問題》)
如何幫助自己的學生形成自己的開局節目?
學會欣賞開局的Idea(構想),培養對開局的興趣,是形成自己一套開局節目的基礎。象棋開局像一個花花世界,各路風景奇異,引人入勝,只要走進去看看,你就會感覺到其中趣味。這是形成自己開局節目的基礎。例子:雙馬防禦、蘇格蘭開局、尼姆佐維奇防禦的「休勃涅牆壁」等等。
每個開局都有自己獨特的布局構想,有自己的戰略戰術主題,有獨特的陣勢架構(尤其是中心的兵形結構)以及常用的戰略戰術手段。
關於研究開局。千萬不要讓孩子們「背」變化,要「背」構想。
現在還有個新趨勢,就是在開局研究中著力研究典型局面。許多不同的開局,都有共同的結構(特別是中心結構),由此決定了它們具有一些共同的規律。比如,在后翼棄兵、尼姆佐維奇防禦、英國式開局、卡羅康防禦等不同開局,常常都會出現中心有「d」線孤兵的結構,我們就可以放在一起去研究,可以收到舉一反三的效果。上世紀80年代蘇聯棋手就已經這樣做了。
從上世紀80年代直至2000年初淡出棋壇這20多年間,卡斯帕羅夫一直被認為是在開局方面最具創意,最多新創的棋手。除了天賦,他還特別的勤奮,每天都在研究、探討。
關於少年時代的卡斯帕羅夫如何研究開局,他的啟蒙教練尼基丁作了這樣的記敘:
「鮑特維尼克、特沃列茨基以及我,在開頭那些年不僅讓他做作業變得儘可能的有趣,而且考慮到學生的年齡,使他處於半棋手的狀態。不過,以資料的豐富多彩為支點的吸引力逐漸消失,加利學會了像大人一般認真工作。鮑特維尼克很樂意和加利克討論象棋戰略的普遍問題。特沃列茨基把他趕進殘局的天地,而我則和小夥子一起構建開局節目的大廈,並挑選一些有助於他把對局下得更有內涵,更亮麗的資料。不過我也沒有拔苗助長。首先應該確定他的象棋口味,而且應該在什麼地方調整一下,而這隻有在研究象棋戰略基礎的過程中才能做到這一點。
在解答我們的習題時,加利克逐漸學會分析開局局面,不管這些局面是否他所喜歡的那種類型。研究布局時,他習慣對每一個局面都有看法,它在尋求對我們作業的回答時得到展開。這就導致布局新構想的產生,對於他來說不會變成勉為其難的事情,或者是追求的目的本身,而是變成通常在尋求解答的過程中的一種中間成果。1975年5月,他寄來第一篇布局分析,在一個他未曾用過的開局裡發現了新招。那是在亞塞拜然少年隊訓練時,特級大師巴吉洛夫提議小夥子們討論一下在1.Nf3 d5 2.g3 Nf6 3.Bg2 Bf5 4.c4 e6 5.Qb3之後形成的局面,並評估5…Na6一著。這是作為回家的作業。加利克推翻了特級大師的想法:6.Qb5! c6 7.Qb7 Nb4 8.Ne5! Nd7! 9.Nd7 Nc2 10.Kd1 Na1 11.e4! de 12.Ne5! Bg6 13.Ng6 hg6 14.Be4,黑方應該認輸了。一個新的布局分析家就這樣誕生了。
直到1976年中期,我們的團隊出現了薩卡洛夫,在考慮不斷改進加利的弈棋技巧,提高他在複雜局面中的分辯能力,當然還有出色記憶的同時,開始對布局節目作系統的加工。我從一開始,就規定加利克有必要選擇寬闊的開局節目,這不完全是為了讓對手難於做準備。廣泛的開局節目將會使他每一次選擇布局,其戰鬥性質都能夠適應對弈當天的風格,比賽形勢甚至他的心情。
在研究某個布局之前,加利克必定會觀看向他推薦的一些範局,這些範局顯示出基本的布局微妙以及具有代表性的一些錯誤。收集這樣的對局是一件精細的工作,做得好壞取決於教練是否博學以及他的象棋實力。任何信息資料不僅必須「美味可口」,而且要去除不必要的雜質,在規模上適宜才能帶來最大的好處。最初的階段,我從莫斯科不總能掌握加利獨立研究的工作量。他對一切都那麼有興趣,渴望知道更多更快。這就導致信息的過分飽和,得到一種有意思的症狀,我把它稱為「自認為無所不知病」。粘力強而且容量大的記性抓住了一切,統統吸入其中,但思考的進程落後於閱讀。形成對變化的機械記憶,但來不及梳理它們,在腦子裡混雜成無序的,因而不大有用的亂團。彼得羅相把這種綜合病症稱為「收藏信息」病。現在它成了大多數年輕棋手,特別是外國的年輕棋手的毛病。在西方,象棋的電腦化大大增加了信息的容量。
克拉拉給我寫信,說加利克這時期好似昂奮的巴布亞人。在為對局做準備時,他總是急衝衝地從一種走法轉向另外一種走法,不知道應該在什麼地方停下來細心想一想。他是那麼在意變化和構想,以致在構思的時候天生的協調感不見了。「現在他下得比一年前差了」——引起遙遠的巴庫親人的恐慌。我就不會耽心,因為相信到了另一個月,一切知識都將會在記憶裡被擺放到相應的位置,那時候由自以為「無所不知」所引發的昂奮,就會變為對自己實力的從容自信。一段時間內從莫斯科來的信息傳送簡化到最低限度,很快一切就變得規範了。
1976年底青年賽前夕,我們第一次為比賽作了專門的布局準備。加利克頭一次可以「用兩隻手」來下棋——第一步可以挺起任何一隻中心兵,而應1.e4,則可以用「c」兵選擇或長或短的步伐來回應。」
摘自 黃民駒「全國教練員培訓班」講稿,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西洋棋教練應該如何選材
西洋棋是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
西洋棋高級教練給青少年棋手的一些建議
我們怎樣做西洋棋教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