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4日,出席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的代表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外合影留念。新華社發
高鳳林多次攻克發動機噴管焊接技術世界級難關,為「北鬥」組網、「嫦娥」落月作出突出貢獻。資料圖片
袁隆平考察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試驗示範田。新華社發
【探尋精神源頭 彰顯時代價值·第二十一期主題:勞模精神】
【光明日報社主辦 上海市委宣傳部、浙江省委宣傳部協辦】
1950年9月25日,北京,全國戰鬥英雄代表會議和全國工農兵勞動模範代表會議召開。會上,毛澤東同志稱讚英雄模範是「全中華民族的模範人物,是推動各方面人民事業勝利前進的骨幹,是人民政府的可靠支柱和人民政府聯繫廣大群眾的橋梁」。
70年後,2020年11月24日,北京,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勞動模範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是共和國的功臣」「在長期實踐中,我們培育形成了愛崗敬業、爭創一流、艱苦奮鬥、勇於創新、淡泊名利、甘於奉獻的勞模精神」。
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
趙佔魁、王崇倫、時傳祥、王進喜、鄧稼先、袁隆平、屠呦呦、鍾南山、巨曉林、高鳳林、洪家光……在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湧現出許許多多的勞動模範,他們以高度的責任感、卓越的勞動創造、忘我的拼搏奉獻,譜寫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動人讚歌。
社會主義是幹出來的。與祖國同成長、與時代齊奮進,一大批在各行各業作出突出貢獻的勞動模範、先進工作者,只問耕耘、不計得失,在工作中努力拼搏,矢志不渝,胸懷祖國,不求索取。
新時代是奮鬥者的時代。「十四五」時期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但面臨的國內外環境正在發生複雜深刻變化,需要解決的問題越來越多樣、越來越複雜。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擘畫了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藍圖,實現這一宏偉藍圖,需要奮鬥,需要實幹,需要勞動創造,需要大力弘揚勞模精神。
1.對崗位熱愛敬重、對工作著迷痴情、對事業執著堅守
隆冬時節,王府井大街,人來人往,川流不息。全國勞動模範張秉貴的塑像,在有著「新中國第一店」之稱的北京市百貨大樓前靜靜矗立。
1955年,36歲的張秉貴來到這裡當售貨員。他把小小櫃檯視作展示北京乃至中國形象的「大舞臺」,在平凡崗位上練就了令人驚嘆的售貨「一抓準」和算帳「一口清」技藝,把為人民服務的理念與做好本職工作密切結合,憑著「一團火」服務精神,30多年接待顧客近400萬人次,卻沒跟人紅過一次臉、吵過一次嘴。
對崗位熱愛敬重、對工作著迷痴情、對事業執著堅守。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勞動模範愛崗敬業、爭創一流的精神特質一脈相承,有著跨越時空、歷久彌新的恆久價值與獨特魅力。
「兵工事業開拓者」吳運鐸「只要我活著一天,我一定為黨為人民工作一天」;鐵人王進喜「寧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中國航空發動機之父」吳大觀「不研製出自己的發動機,死不瞑目」;「鐵路小巨人」巨曉林懷揣「學好技術,建設祖國」的信念,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努力為鐵路電氣化運營維管作出自己的貢獻」……
2015年4月28日,北京人民大會堂,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暨表彰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大會隆重舉行。習近平總書記在大會上強調:「任何一名勞動者,要想在百舸爭流、千帆競發的洪流中勇立潮頭,在不進則退、不強則弱的競爭中贏得優勢,在報效祖國、服務人民的人生中有所作為,就要孜孜不倦學習、勤勉奮發乾事。」
為者常成,行者常至。
生產的鋼絲繩遠銷40多個國家和地區,應用於世界最高橋梁北盤江特大橋、最長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最大射電望遠鏡中國天眼——全國勞動模範、貴州鋼繩(集團)有限公司二分廠技術員、高級技師周家榮,30多年就幹了一件事,在生產鋼絲繩上做文章;全國先進工作者,連續9年駐村扶貧、被村民稱為「閨女」的國家稅務總局亳州市稅務局幹部劉雙燕,以幫扶村為家,為貧困群眾真做事、做實事,不僅讓深度貧困村朱集村脫了貧,還將其打造成省級「美麗鄉村」示範點……
幹一行愛一行精一行,廣大勞動者用丹心熱血詮釋對黨和人民的無限忠誠;飛天夢、登月夢,每次夢圓都留下勞動者奮進的足跡;改革開放40多年快速發展的中國奇蹟,每個行業、各條戰線都活躍著勞動者拼搏的身影。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
「大國工匠」顧秋亮,把載人潛水器組裝精密度做到「絲」級,助力「蛟龍」入海;「大國工匠」周永和,精準吊裝拼接4450塊反射面板單元,只為「天眼」與星空對話;「大國工匠」高鳳林,多次攻克發動機噴管焊接技術世界級難關,為「北鬥」組網、「嫦娥」落月作出突出貢獻……大國重器驚豔亮相,重點工程順利實施,離不開日復一日的實幹、持續不斷的鑽研、追求極致的努力。
2020年1月18日,一張鍾南山院士在趕往武漢的高鐵上閉目休息的照片,瞬間刷屏。
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鍾南山、張伯禮、陳薇、張定宇等挺身而出,衝到抗擊疫情一線。4.2萬名醫務工作者逆行出徵,馳援武漢。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不僅在醫療衛生領域,各行各業、各條戰線的勞動者堅守崗位、攜手戰疫,用大義擔當刷新中國速度、凝聚中國力量,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鬥爭在短時間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
2.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
2020年11月2日,湖南省衡陽市衡南縣清竹村。經測產專家組評定,袁隆平團隊研發的雜交水稻雙季畝產突破1500公斤大關。「這意味著每畝可以多養活5個人,也意味著離我的『禾下乘涼夢』更近了一步!」聽到測產結果,袁隆平非常激動。
為了實現這個夢想,50多年來,袁隆平不辭辛勞,始終耕耘在農業科研第一線。從大海撈針般尋找天然雄性不育株野生稻,到開展超級雜交稻攻關,「追求高產更高產」的目標從未改變,一步一個腳印,助力中國人牢牢把飯碗端在自己手裡。
於艱苦奮鬥中砥礪意志,在未知領域裡創新探索,以袁隆平為代表的中國勞模群體,似盞盞明燈,照亮了民族復興之路。
——在創造中勞動,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日新月異。
上海航天設備製造總廠有限公司對接機構組班組長王曙群,30多年來先後參與「神舟」「天宮」「天舟」「嫦娥」生產和發射任務,攻克多項關鍵技術瓶頸;金川集團銅業有限公司貴金屬冶煉分廠提純班班長潘從明,20多年來紮根一線,練就了從冶煉「廢渣」中提取稀貴金屬的高超本領……從青藏鐵路、南水北調、西氣東輸、港珠澳大橋等超級工程,到「蛟龍」潛海、「北鬥」巡天等科技奇蹟,再到汙染防治、脫貧攻堅等民生事業,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每一次跨越,無不凝結著廣大勞模的汗水與智慧。
——在傳承中奮進,提振起同心實現中國夢的精氣神。
恢復生產60多年來,在「老英雄」孟泰、「走在時間前面的人」王崇倫、「當代雷鋒」郭明義、「時代楷模」李超的帶領和感召下,鞍鋼職工接續奮鬥、勇於創新,相繼湧現出各級勞動模範5000餘人;2020年,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6人榮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弘揚「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東風精神」、新時代北鬥精神,一代代航天人腳踏實地、仰望星空,在薪火相傳中創造輝煌業績;疫情期間,各行各業勞動模範毫不退縮逆行武漢,保障火神山雷神山醫院用電安全,加速開展疫苗科研攻關……他們以硬核的擔當和崇高的品質,在應對危機中升華民族精神。
——在創新中出彩,中國勞動者風貌盡展國際舞臺。
「金牌工人」許振超打造的「10小時保班」服務品牌享譽世界航運市場;大慶油田1205鑽井隊把井打到了伊拉克、南蘇丹;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總體設計部苗建印班組,為嫦娥三號研製出不足於美國製造五十分之一重量的「冷暖衣」;吉林通化東寶的冷春生主持完成3000公斤重組人胰島素原料藥項目,使中國人胰島素品牌躋身世界三大品牌……走自主創新之路,以技術賦能勞動,伴隨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中國智造」正在成為諸多行業領域的全球領跑者。
「面對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一個國家發展能否搶佔先機、贏得主動,越來越取決於國民素質特別是廣大勞動者素質。」布局未來,習近平總書記把目光定格於新時代的勞動者,他號召:「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
這是一串閃亮的數字。截至2019年年底,全國共有技工院校2392所,實現全日制招生142.95萬人,在校生規模達360.31萬人;「十三五」期間,我國已建成世界規模最大的職業教育體系,目前全國共有職業學校1.15萬所,在校生超過2800萬人……大批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不斷湧現。
這是一個可期的未來。2019年8月,俄羅斯喀山,第45屆世界技能大賽在這裡舉行。中國代表團63名參賽選手參加了全部項目的比賽,獲得16枚金牌、14枚銀牌、5枚銅牌和17個優勝獎,榮登金牌榜、獎牌榜、團體總分第一。從「數量紅利」到「素質紅利」,從人口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邁進,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動力強勁。
而今,「勞模創新工作室」遍布全國,崇尚勞模、學習勞模、爭當勞模的濃厚社會氛圍已經形成。2020年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倡議書中的鏗鏘誓言——「勤於學習創新,爭做本領高能力強的奮鬥者」,恰是數以億計勞動者的共同心聲。
3.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回國短短7年,著名地球物理學家、吉林省特等勞動模範黃大年為了祖國需要,燃燒了自己的一切:陸地大功率電磁勘探系統、無人機航磁探測系統、無纜自定位萬道地震勘探系統……他帶領400多名科學家創造多項「中國第一」,為我國「巡天探地潛海」戰略填補多項技術空白。
儘管能力和貢獻早已足夠,學校催他申報院士,他卻說要把手邊的事做好,名頭不重要;參加學術會議或講座,他能一口氣準備十幾頁的材料,可讓他填報個評獎材料,卻半頁紙都寫不滿。
歷史的天空風雲變幻,卻總有相似的星光交相輝映。以黃大年為代表的勞模群體,避開了利祿之途,選擇了崎嶇難行的前進道路。但是,他們踏出的每一步都渾然有力,匯聚成牽引時代前行的強大力量。
「我就是一塊鋪路石,我要做更多的鋪路工作。」我國光學界優秀人才蔣築英,和別人共同研究取得的科研成果受到光學界的重視,被邀請出席學術報告時,他讓與他合作的同志去,把榮譽讓給別人。
學成歸國的鄧稼先,為了國防科技事業的發展,甘願在漫漫戈壁灘奉獻青春熱血,名字和身影從此銷聲匿跡,直到1986年因病臨終前,他那長達28年的秘密經歷才得以披露。
…………
儘管每位勞模留下了不同的人生印記,但淡泊名利、甘於奉獻卻是他們身上共同的鮮明符號。
在共和國石化技術開拓者——中國科學院院士陳俊武看來,「奉獻小於索取,人生就暗淡;奉獻等於索取,人生就平淡;奉獻大於索取,人生就燦爛」。當聽說單位按照相關政策給他預留了一套180平方米的安置房時,他堅辭不受。
在「當代雷鋒」郭明義心中,無私奉獻是承諾,更是集賢令。自他牽頭成立愛心團隊以來,截至2019年11月共發起2000多次愛心捐款、無償獻血,團隊也從最初的幾十人,發展到遍布全國的1400多個分隊、230多萬名志願者。
無論所處何時,無論身處何業,不求索取、不為名利的高尚品質,不辭辛苦、甘願付出的精神風貌,始終是廣大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的重要行動指南與價值追求。模範引領,榜樣帶動,精神傳承,在面對黨和國家需要時舍小我為大我,用行動譜寫了一曲曲動人的讚歌。
時傳祥以「寧願一人髒,換來萬家淨」的崇高精神,在平凡的崗位上無私奉獻一生。北京環衛集團固廢物流公司員工孫志寶,把時傳祥視作「心目中的榜樣」,工作20多年來始終堅守環衛崗位一線,開著抽糞車行駛在首都的大街小巷,還利用工餘時間主動給同事講解車輛構造和保養維修知識,用行動「把無私奉獻的品質傳承下去」。2015年,孫志寶榮獲全國勞動模範榮譽稱號。
「我生在油田,長在油田,從小就知道鐵人『跳泥漿池壓井噴』的故事。」大慶油田第二採油廠第六作業區採油48隊採油工班長劉麗,工作27年從一名採油工成長為專家型人才。「這些年虧欠比較多的就是我的女兒,從小對她陪伴呵護少。」多年來,她舍小家顧大家,傾其所學幫助員工技能提升,累計培訓1.5萬多人次,其中65人被聘為高級技師、技師。2020年,劉麗榮獲全國勞動模範榮譽稱號。
薪火相傳書寫新篇章,銳意進取奮進新徵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生動體現,是鼓舞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風雨無阻、勇敢前進的強大精神動力。」
傳承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奉獻熱血和生命、青春和才智、辛勞與汗水,腳踏實地把每一件事做好,新時代的每一位勞動者將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託,開啟新徵程,揚帆再出發。
光榮屬於勞動者,幸福屬於勞動者!
(本報記者 王昊魁 王璡 任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