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銀行、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中心、人民日報社新聞協調部共同主辦「國家助學貸款助我成長」主題徵文活動中,共評出入選作品100篇,上海市共有8篇作品入選,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陳白強同學的作品「祖國伴我成長,我為祖國擔當」成功入選。
個人簡介
陳白強,男,1999年出生,曾獲國家勵志獎學金、上海市十佳資助宣傳大使、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數學競賽三等獎、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優秀班幹部、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優秀學生二等獎、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優秀學生三等獎、上海工程技術大學自強甲等。
入選作品
祖國伴我成長,我為祖國擔當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 陳白強
一、貧困學子,獲得希望
我是一名來自貴州省的貧困學生。我認為自己不單單是一名貧困生,更是一名有夢想、有志向的貧困生。
在進入大學之前,家裡的經濟條件不是很好。每次談到大學費用的話題,我的母親總會說:「你只管好好讀書就可以了,其餘的事情不是你考慮的。」我也了解到大學生是可以貸款讀書的。於是就沒想過大學費用的事情。
直到錄取通知書下來的當天,看了那高昂的學雜費和平時生活費,心中不免有一絲沉不住氣。在上海這種繁華的大都市裡,貧困顯得更加脆弱。
2017年9月14號,我進入了大學的校園,真正知道了有很多資助政策可以幫助我這樣的貧困學子完成學業。
報到之時,無需繳納學費和住宿費,可以通過綠色通道辦理註冊報到手續。不僅如此,還可以申請國家助學貸款、國家助學金、學校的勵志助學金。這樣一來,大部分的學費和生活費困難就基本解決了。
學校還設有愛心屋,每學期有一定的愛心幣可以換購日常生活用品。並且學校還提供勤工助學崗位,不僅能在老師那裡學到一些課堂上學不到的東西,每個月還可以有幾百塊的補貼來解決自己的日常生活開銷。
就這樣,一個來自貴州的貧困學子在上海這樣的大都市裡也可以像其他同學一樣正常地生活,不用考慮任何的經濟負擔,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之中。
二、不停前進,追逐夢想
所有的準備都是為了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我自己也明白學習的機會是多麼的來之不易。在大一,我積極參加班團競選,擔任班級班長,還加入學生會,為老師、同學、班級服務,加入社團,拓展自己的興趣愛好,擔任宿舍樓長,為同學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活學習環境。
大學生主要是以學習為主,我努力學習每一門課程。在大一結束時,我的GPA排名是專業第二名。我愛好理工科,由此我也通過校內插班轉入學校的車輛工程專業。
除了學習之外,我經常參加課外活動,獲得諸多獎項。比如學校年度人物——勵志之星、五四青年團校的優秀學員、數學競賽三等獎、校優秀學生幹部、校黨的知識競賽個人獎第二名、校優秀學生、優秀學生獎學金、自強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
若沒有國家資助政策的幫助,我怎麼可能會像普通同學一樣認真學習,更不會奢想獲得這些獎!
三、資助宣傳,傳播大愛
每當想起自己能夠有機會在這樣的大城市裡學習,我就不免想到國家、老師、朋友對我的幫助。我也希望自己有所作為,去回饋這個社會。
恰逢校內資助宣傳大使競選,這激起了我內心的想法。我想用自己的愛心傳遞黨和國家的關懷與溫暖,讓更多貧困學子及其家庭感受到資助的溫暖與力量,幫助他們更好地追逐青春夢想。
2018年的暑假,是我人生當中最充實的一個假期。回到家鄉遵義,我就開始製作微信公眾號。在推文中我將資助政策分為綠色通道、助學貸款、獎學金、助學金、學費減免、勤工助學等板塊。系統、全面地展示了資助政策,利用公眾號的傳播性讓更多的家庭知道我國有哪些資助政策。
除了製作微信公眾號,每日的空餘時間我都會去家鄉附近的街道、社區。詳細了解當地學生對資助政策的需求以及學生、家長獲取政策的渠道、途徑。此外,結合自身受助情況跟學生及學生家長分享了自己在大學校園安心學習、健康成長、勵志成才的故事,為許許多多困難學生送去政策的同時也送去了希望,讓眾多不久將步入大學的貧困學子消除了求學的後顧之憂。
為了能讓更多人接觸到國家的資助政策,我決定製作一個微電影,生動、立體地展示資助政策,讓國家資助政策能入耳、入腦、入心。對他們進行思想「資助」,通過由「扶貧」到「扶志」,讓更多的寒門學子能夠意識到讀書的重要性。
於是,我提前回到學校,組織假期留在學校的同學一起拍攝。大家都肯定我的想法,歷經半個月左右的時間,一個簡單但直接明了的微電影製作成功。
就這樣三步走,將我目前現有的資源做到宣傳最大化。讓更多人看到國家的資助政策,讓貧困家庭沒有任何對金錢的後顧之憂,讓貧困的高三學子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之中。
同時,我也得到老師和上海市學生事務中心的肯定,獲得上海市十佳資助宣傳大使的稱號。這也鼓勵我繼續向前,為祖國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
我,一個貧困學子。拿到錄取通知書時曾因費用巨大而倍感壓力,但在國家資助政策的幫助下,現在的我能夠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中。不僅如此,我現在還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幫助那些和我一樣的貧困學子。祖國伴我成長,我為祖國擔當!
出品 |黨委宣傳部新媒體中心
來源 | 學生工作部(處)、研究生工作部
編輯 |楊曉瑞
責任編輯 | 萬慧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