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2月16日鯨媒體主辦的2019 年度 TEC (Think for Education Conference)教育創想大會(以下簡稱 TEC 大會 )上,學慧網憑藉在行業中的技術創新、行業影響力、發展前景等優勢,榮獲「2019 年度最佳科技創新企業」獎,成為教育行業領軍企業與新銳企業的代表。
活動當天學慧網CEO高燕老師受邀出席,並以《教育為本,科技為翼,回歸職業教育應有的價值》為主題做了專業的分享。
以下為高燕老師在鯨媒體TEC大會中分享內容。
1. 教育為本,科技為翼
作為一個職業教育的機構,怎樣堅持教育的本質?在這個過程當中,科技為我們賦予了什麼樣的價值?
回想人類歷史上幾次大的技術的進化,每一次都為社會的進步,包括我們生存生活的方式帶來了巨大的改變,甚至是顛覆。時至當下,我們處在人類歷史第四次的技術革命當中,這個技術革命是以新技術的應用,包括基因、生物、AI技術等等,這樣一些新型技術為特點的一次技術革命。
在這一次技術革命當中,我們也註定會看到很多產業將會被重塑。
那麼,在重塑所有傳統行業的過程當中,技術到底在發生什麼價值?一個新事物出現的時候,大家對於這個新的形態會有非常高的期望。就像當時在線興起的時候,很多人就認為線下註定消亡,但塵埃落定之後才發現O2O才是很多行業形態的歸宿,「Online」本身作為一個渠道和載體在很多方面都難以取代線下。在線教育也經歷了同樣的歷程,當這個形態和模式變成了全行業所共有基礎的時候,我們還會回到一個重新的競爭起點,那就是要回歸教育的本質。
2. 身處第四次技術革命中,教育在「重塑」與「回歸」
重塑的是什麼?是教育的模式。
基於在線技術,可以搭建一個更加高效且相對完整的在線學習循環。
「教」
在線的模式和傳統線下的模式,不太一樣的是,在線的「教」可以用最好的老師面對所有的學員,優秀的教育資源永遠是稀缺的。通過在線的方式,可以在同一時間內讓全國各地的學員同時享受最好的資源。
「學」
利用在線直播技術,可以實現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智能助教。從學員的開班提醒,到課程的智能排課,到整個學習過程當中,包括智能助教給學員的一對一的輔導,提升高能效率。
「練」
可以統計學員作答問題的次數以及正確與否,聚焦自己知識薄弱點進行更有效率的學習,這是藉助智能題庫達成個性化反饋。
「評」和「測」的環節
在測評環節,我們提供智能閱卷,會對學員學習結果和學習行為進行評估,而且會通過大數據的對比,和全網的其他學員進行PK。這樣一來,學員能夠更加了解在茫茫人海當中,和其他學員相比處於一個什麼樣的水平,更加激起學習的動力。此外,基於在線的遊戲化學習可寓學於樂,提高個性化互動過程中的情感度。
於是,通過這樣的在線平臺,可以更加便捷高效地實現一個覆蓋「教、學、練、測、評」的閉環學習過程的打造。由此可以看到,有了技術的加持,我們真的可以以更加集約的方式在虛擬的世界中搭建出更加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模式。
整個技術對於職業教育模式的重塑,大家是有目共睹的。
回歸的是什麼?我們回歸的是教育的本質
在上述的在線學習閉環中,我們不難看到不管是老師還是學生,都可以從重複性的簡單的工作當中解放出來,而把我們的心思更多地投入到更有價值的學習和教育本質當中。
那看回學慧網所在的職業教育行業,我們的教育的本質和價值到底是什麼呢?從2011、2012年左右開始,在就業市場上,我們能夠看到大量的企業求賢若渴,但同時也有很多人不再容易找到相應的工作,而這裡其實是一個結構性的錯位。也就是說,企業最需要的人和最想找工作的人身上帶的勞動和技能是錯位的。而職業教育目前就應該在這個領域發揮更大的價值和作用。
現在的職業教育領域的投入財政要佔到50%~60%。但支持整個經濟結構轉型的過程當中是勞動力升級,但是靠財政是遠遠不夠的。從去年開始,一系列的政策導向告訴我們,市場化的職業培訓力量要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因此,作為一家在線職業的培訓機構,想回歸根本就要考慮我們在社會上應該發揮的價值是什麼?就是促進就業。促進就業的背後是幫助勞動力進行能力的升級,從而促進整個國家的產業升級,這才是我們作為一家職業培訓機構應該擔任起來的社會使命和責任。
因此,在技術的幫助下,我們希望所有的教學主體,能夠回歸根本,專注於給學生帶來這些實實在在的價值,正像我們品牌的標語所說,我們希望所有學員來到這個平臺上收穫的不僅僅是證書,而是自己真正職業競爭力的提升。
3.學慧網的技術教育觀
技術沒有價值觀,但是技術的應用必須有
任何一個新的技術出現的時候都有一些好的應用和不好的應用。同樣是大數據採集和人工智慧,有很多人,有很多領域。而我們希望所有先進的技術的應用都是為了造福學員和為學員服務的所有主體,我們會一直堅持自己的這種技術教育觀。
技術解決人做不了的事,人做更有價值的事
大家覺得AI來勢洶洶,如洪水猛獸,它們來了以後很多人的工作會被它搶去,所以一直在爭論AI對於我們來說是福是禍?我個人認為,技術和人之間的關係至少在現在這個階段,絕大多數AI技術的應用,其實是基於對人的靜態和行為數據進行深度學習後發展出來的機器智能,所以我不覺得它會替代所有人類的工作。那些飽含價值、情感、和人性的東西,到今天為止人工智慧還不能夠替代人。但是在技術的加持下,人就可以回歸教育本質,做那些不可替代的激發學生學習動力、因材施教的個性化教育。
人與技術相互加持,挖掘教育更大的價值
說到未來,我認為人和技術應該是好朋友。AlphaGo打敗了圍棋高手的時候,大家說太可怕了,有一天它會把人打敗。但是當時的AlphaGo只是大量地分析了人類對弈的數據,它進行了比人要強大太多倍的計算,所以有人說它是以「蠻幹」打敗了人的直覺。
但是回歸到根本,如果沒有世界上無數位圍棋高手對弈的結果的輸入,它不能進行這樣的深度學習的話,AlphaGo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訓練出來那麼高的智能。所以現在到將來大部分人工智慧的發展依然要依賴於人的幫助,而那些更有價值的、更重要的必須有人來完成的工作,因為有了AI的幫助,也可以讓人可以有更多精力投入其中。所以從長遠來看,我們認為人和技術應該相互加持,做好朋友,我們各司其職地去做好賦能於人、賦能於心,千人千面的個性化教育。
4.技術之於教育的未來:順應教育消費升級
望向未來,技術之於教育的未來,教育消費的升級也是必然的趨勢。
類比兩個例子:原來我們吃拉麵,可能首先需求是吃飽,到了後來不愁吃,要謀求好吃,再到後來,光好吃還不夠,到日本吃一蘭拉麵,感受的僅僅是拉麵嗎?不是,而是要彰顯一下我的消費個性。
手機也是如此,一開始滿足的是通話的基本功能,但是後來是手機不能只是通話,還要好玩、好看。
細分到每個教育行業當中,也會看到教育行業的升級。從無到有,教育從最開始是改變人生存和生活的技能,到後來也許有些人就是為了滿足人性深處求知慾的好奇的精神,再到後來,學員對學習平臺、學習內容的選擇也要彰顯自己的個性。教育必須是以人為本,因此如何去應對教育消費的升級?這是我們每一個教育同仁都要持續思考的事情。
最後做一個簡單的總結,我覺得技術永遠會持續迭代更新,但作為一個教育從業者,我堅信教育的本質會亙古不變。2019年大家已經感受到了資本寒冬,如果望向2020年,可能情況不會再差,但是不會那麼快地比今年更好。在所有的不確定性和模糊性當中,只有堅持我們所做的事業的價值本質,我們才能以不變應萬變。因此學慧網會一直堅守我們自己的品牌價值主張,也會堅守著我們的使命和願景:賦能教育生態,讓每一種職業夢想都有實現的可能。
教育做的是幫助學習者發生認知的改變、知識的習得,以及幫助他們做技能的提升,這件事不容易。所謂的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我們會說,在整個教育行業當中,我們需要堅定的長期主義,在這樣一個大環境不看好的情況下,也希望所有的同行能夠一起攜起手來以教育為本,科技為翼,良性競合,共同推進行業的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