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張叢博
5月8日是世界微笑日。這是由世界精神衛生組織在1948年確立的唯一一個慶祝人類行為表情的節日。提到微笑,你是否會聯想到文物、詩詞裡的迷人微笑?
而就在最近兩天,演員劉敏濤表情管理的話題屢登熱搜榜。她在一檔綜藝節目中演唱《紅色高跟鞋》時,面部表情豐富有趣,被網友形容為「三分薄情、三分譏笑、四分漫不經心」。
雖然這種表情被認為是小說中才有,但記者發現,其實在唐三彩仕女俑等文物中都能找到對應的影子,這種跨越時空的默契表情,讓人會心一笑。
當然,除了搞怪的漫不經心的微笑,文物中迷人的微笑也不少。現藏於洛陽博物館的北魏泥塑佛面,就被稱為「洛陽的微笑」。
這件北魏泥塑佛面出土於北魏洛陽永寧寺塔基,眼眉、臉頰以上都已缺失,但她那豐滿鮮活的臉龐,挺直高頎的鼻梁、輪廓清晰而柔和的嘴唇,依稀流露出寧靜、雍容與慈祥,引人無限遐想,因而也讓它擁有了「東方的蒙娜麗莎」的美譽。
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那永恆的微笑,讓人過目不忘。她莊嚴神聖,她雍容華貴,她慈悲安詳,她微閉的雙眸凝視著人間,神秘的微笑帶給芸芸眾生希冀。
◆古詩詞裡的笑有風情萬種,亦有沙場豪情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李白的臉上,是放肆的開懷大笑,毫不掩飾那種得意,甚至可以配上「我得意地笑」這樣的BGM。
楊玉環的笑在一個「媚」字,一笑傾人城,再笑傾人國。有道是白居易筆下的「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電影《妖貓傳》中楊玉環
最扣動心弦的笑是情人的笑,情竇初開時聽到佳人的笑聲,註定會上演一出情感戲碼。「牆裡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消,多情卻被無情惱。」蘇軾記錄下了這種浪漫文藝片鏡頭。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慨嘆歷史讓人唏噓,來了兩三好友,一壺濁酒喜相逢,這種笑裡有豪邁有無奈,是翻開三國畫卷,總忍不住吟誦楊慎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刀光劍影,大漠孤煙,聽著琵琶聲聲似乎催人出徵,也要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在夜光杯之中,「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徵戰幾人回?」哪個熱血男兒,不被王翰的豪情打動?這是血氣方剛漢子心靈深處最柔弱部分的千古絕唱。
讓人肅然起敬的,是譚嗣同視死如歸的笑,「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從這個光明磊落的仰天大笑之中,人們看到了志士的絕命報國情懷。
世間最動人的笑,要數孩子們天真無邪的笑。回鄉的賀知章寫下「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時,內心雖然有久客異鄉的傷感,但這種家鄉孩童的笑,便是迎接他的最親切的禮物。
◆ 古人也會翻白眼,「白眼」鼻祖阮籍見到俗人愛丟白眼
被網友熱議的劉敏濤表情包裡,不經意丟的一個白眼非常搶眼。
「白眼」一詞最早能追溯到「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身上。《晉書·阮籍傳》記載:「籍又能為青白眼,見禮俗之士,以白眼對之。及嵇喜來吊,籍作白眼,喜不懌而退。喜弟康聞之,乃齎酒挾琴造焉,籍大悅,乃見青眼。」
故事是說,籍又能做青眼和白眼,見到庸俗的人,就用白眼看人家。嵇喜庸俗,雖為吊母喪而來,阮籍仍作白眼對之,喜不高興地退下了,喜的弟弟康聽說了,就帶著酒拿著琴來造訪,籍十分高興,於是用青眼看他。
阮籍
青,黑色。青眼,眼睛正視時,眼球居中,故青眼表示對人喜愛或尊重。眼睛斜視時則現出白眼,故後世以青眼表示對人尊重,白眼表示對人輕視。
像阮籍這樣的名士,丟個白眼會被認為真性情。唐朝戴叔倫《行路難》也表達過類似的態度,「白眼向人多意氣」,敢於當面向人啪啪丟白眼的,是真性情。
而一般人肯定會被視為不禮貌或者輕視。唐朝大詩人杜甫在《丹青引贈曹霸將軍》中,表達對曹操後代曹霸將軍,淪為寒門百姓遭遇的惋惜。「途窮返遭俗眼白,世上未有如公貧。」意思是,你到晚年反而遭受世俗的白眼,人世間還未有人象你這般赤貧。
魯迅也寫過「白眼」,他在《哀範君三章·其一》一詩中寫道,「風雨飄搖日,餘懷範愛農。華顛萎寥落,白眼看雞蟲。」意思是,在風雨飄搖的日子裡,我懷念著好友範愛農。早生的白髮,只剩下稀稀落落的幾根,翻起眼白,蔑視那些爭權奪利的害人蟲。
來源:大河客戶端 編輯:李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