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外公打草鞋:翻過山,越過嶺,草鞋還能走多遠?

2020-12-23 憶子讀書

一天在網上選歌聽時,一首叫做《打草鞋》的歌名躍入眼帘。歌詞是這麼寫的:哥哥上山去砍柴/妹妹跟著追上來/不是叫哥回家去/比著腳印打草鞋……

對於草鞋,估計很多夥伴都不知道是什麼,但對於從農村走出來的我來說,比著腳印打草鞋,這是多麼讓人熟悉的場景。小時候,我經常蹲在外公家的門檻上,看著外公用木棍量下自己的腳,再把一捆順溜的幹稻草使勁兒捶打,再一根一根放在手中搓成繩子樣,雙手麻溜地轉來轉去,僅一頓飯的功夫,一雙草鞋就打好了。

在外公還年輕時,村裡人和他一樣,一輩子蝸居在大山腳下,農忙完後就喜歡捆把稻草回來打草鞋。他們常年穿著草鞋,上山砍柴,下地鋤草。在他們的眼裡,草鞋防滑又耐穿,連續穿幾個月也不會爛,好過皮鞋上百倍。

這麼耐穿的草鞋,兒時還能看到外公和幾個老人在穿,可到了如今,即使在農村地區也早已尋不到蹤跡了。人們紛紛換上了時髦的皮鞋或運動鞋,就連老人們也穿起了兒女們親手做的針織鞋了。

只是當草鞋離生活越遠時,我越懷念當年守在外公身邊看他打草鞋的日子。我想,外公打草鞋的那些歲月,見證了草鞋是如何興起,又是如何快速消失的。而對於富有鄉土氣息的草鞋文化的沒落,我們除了感嘆時代發展迅速外,更應悟透草鞋文化的內涵和魅力,傳承它所蘊含的智慧和美德。

01、外公腳上的那雙草鞋,是我們老祖宗在生產勞動中智慧的結晶

說起打草鞋,外公自己估計也說不清是怎麼學會的。母親曾告訴我,自她懂事起,外公就能自己搓稻草打草鞋了。那時他雙手還沒後來那麼麻利,打一雙要花大半天時間,草鞋模樣怪裡怪氣,外婆穿在腳上還會嗔怪他。每當這時,母親記得外公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有你穿的,還嫌這嫌那。」

正如外公所說,在那個缺衣少食的年代裡,有草鞋穿就該知足了。我想,這也許就是草鞋在民間流傳幾千年的根源。

據史書記載,早在原始社會時,我們的祖先就會織草鞋了,而且材料不只是稻草,還有麥秸,玉米秸,北方還有烏拉草等。鞋子有繫繩的,也有拖鞋。

由於社會生產力非常低下,遠古祖先們只能赤腳走動,雙腳經常被刺或被咬傷,迫使他們不得不尋找方法來保護雙腳。因此,常年在山間田野裡勞作的人們發現稻草等農作物的秸杆韌性很好,可以織在一起編成鞋,既防刺又耐磨防滑,是爬山幹活的理想鞋型。就這樣,草鞋被人們做出來了,穿草鞋成了民間很常見的事。

進入封建社會後,做鞋子的材料多了起來,但皮、布等做成的鞋子只能供社會中上層人士享用,廣大平民不僅買不起也買不到,因此草鞋一直被人們穿在腳上。在古典名著《三國演義》中,劉備未發跡前就是靠賣草鞋為生。

所以外公會打草鞋,也是繼承了咱們祖先的智慧。經過幾十年的經驗積累,外公打草鞋越來越快、越來越好,全家十幾口人的鞋子都是他用稻草一根一根編織而成的。每次他會給每個人打好幾雙鞋子,穿不完就各自存起來。

說來也奇怪,不管是在民國的戰亂時期,還是在建國初期的艱苦歲月裡,外公從來沒想過用草鞋去換點錢。只要夠家人們穿了,他便將沒用完的幹稻草杵在牆角,穿著草鞋出去忙他怎麼也忙不完的農事,爬他怎麼也爬不完的大山。

如此年復一年,外公農閒時依然會打草鞋,他的孩子們穿著他打的草鞋慢慢長大,成了勞動的一把好手。我想,外公看到大家都有鞋子穿,內心肯定充滿欣慰和自豪。只是他不知道的是,接下來的幾十年裡,流傳幾千年的草鞋文化將快速走向沒落。

02、翻過大山越過高嶺,草鞋的沒落竟然如此徹底

70年代末,母親穿著草鞋嫁給了同村的父親。外公給母親籌備了一些嫁妝,其中就有三雙鞋子:草鞋,布鞋和當時流行起來的解放鞋。草鞋是外公親手織的,布鞋是外婆親手做的,解放鞋是外公外婆省吃儉用買來的。

雖然草鞋和布鞋都是兩老自己做的,但母親從此幹活時只愛穿解放鞋。外公要是看見了就問:「草鞋怎麼不穿?」

母親回答道:「草鞋沒這鞋舒服,腳底板又髒又溼。」

聽母親這麼一說,外公撇撇嘴,嘟嚷道:「草鞋才舒服,又不滑,要那乾淨做什麼。」

把腳全包進鞋子裡的舒適感,對於穿了一輩子開口草鞋的外公來說是難以體會的,但年輕一代的人都體會到了。隨著農村的快速發展,城裡流行的解放鞋等新式鞋子也快速湧入進來,成為人們平日裡常穿的鞋型。與草鞋比較起來,這些新式鞋子不僅時髦、輕便,也不進水,冬天穿起來很暖和。

就解放鞋這一鞋型在70年代以後的普及程度,當時有官方數據統計出來:城市體力勞動者穿解放鞋的有90%,農民穿解放鞋的也達到了40%。

之後,更時髦的運動鞋傳到農村,很多年輕人改穿了運動鞋;再後來,皮鞋、膠鞋、塑料鞋……越來越多的時興鞋子湧入山裡,人們穿在腳上不僅舒服,還時髦好看。

農民腳上鞋子的不斷變化,暗示了農村群體正在快速融入進新時代的發展潮流中,人們的日子也變得紅火起來。而那開口露腳的草鞋,既不美觀又不保暖,被人們很快遺棄掉了。只是外公怎麼也改不了穿草鞋的習慣。他會駝著背仍從田裡捆來幹稻草,再用錘子使勁兒打軟,再氣喘籲籲地搬來草鞋耙……而幼小的我就坐在門檻上,看他一搓一揉地織起來。

外公90歲高齡時,腳上依然穿著草鞋,慢慢走到家後面的小山上撿點木柴,或者去田壟上割些豬草。要是碰到別的老人改穿了時興鞋子,外公嘴裡還不忘嘀咕著:「草鞋好穿,草鞋才好穿。」

3年後,外公因病去世。他的草鞋就放在他的床底下,但外婆給他穿了一雙新布鞋。從此,外公遠離了人類世界,即使這裡有他摯愛的親人,還有他摯愛一生的草鞋。

隨著外公那一輩人慢慢老去,草鞋在我們那大山裡已慢慢絕跡,沒人穿草鞋,更沒人會打草鞋了。

03、進入新時代後,我們還能從草鞋文化中傳承些什麼?

隨著時代的發展,草鞋總逃不過壽終正寢的命運,就像人總會年老離去一樣。但一直守護著我們祖先的草鞋,看著人類從羸弱不堪一步一步變得強大,再到了如今擁有可摧殘一切的巨大力量,似乎總在用一種平和的方式提醒我們:草鞋可以被淘汰,但草鞋文化的一些內涵卻值得人類代代相傳

草鞋是勞動人民在生產中摸索發明出來的,因此,從勞動中找智慧和創意,是個人進步和人類發展的永恆法則。

在世界名著《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寫過這樣一句話:

我只相信一條:靈感是在勞動時候產生的。勞動,才是一切鈍感的最好的醫生。

這句話也道出了草鞋誕生的根本原因。祖先們辛勤勞動,才有了穿草鞋的靈感;祖先們穿著草鞋世代勤耕細作,才有了人類文明的輝煌歷史。因此,草鞋早已不只是一雙裹腳的鞋子,而是代表了一種從勞動中找智慧和創意的精神。

對於生活在新時代的我們,這種精神同樣適用。在實際生活中我們遇到的各類問題,要學會靠自己的雙手去尋找答案。比如我們在工作中遇到的棘手難題,人際交往中的溝通以及親人之間的交流等,都需要自己融入進去,用切身感知形成符合事情發展的判斷。指望別人的經驗之談來依樣畫葫蘆,也許只能一輩子活在無知中。

因此,草鞋不管如何沒落,它所蘊含的勞動智慧總在閃閃發光,值得後世人永久傳承。

草鞋代表了老一輩人勤勞節儉、艱苦奮鬥的傳統美德,這種美德正是如今年輕一代所缺少的。

在我的印象裡,外公穿了一輩子的草鞋,只在大冷冬天裡,才拗不過家人穿上外婆老早做好的布鞋。很多老一輩人和外公一樣,早上穿著草鞋出門幹活,晚上拖著草鞋抹黑回來。在艱苦的環境中,他們依然不忘勤勞奮鬥,用自己的力量撐起一個家,一個村,乃至一個國以及整個人類。

但這才過去幾十年,我們這代人似乎早已忘了勤勞和奮鬥的真正含義。有些人依然甘當啃老族,在父母的蔭蔽下過活;還有些人確實辛苦工作,加班加點,但一轉身就開始揮霍無度,買名牌,買奢侈品,以為「自己賺的錢自己花」是天經地義的事,殊不知一個新冠病毒的全球肆虐,就造成了全球過億的失業狂潮,很多人就此身無分文,借貸四起。

我想,外公堅持一輩子穿草鞋,除了他認為舒服外,還有他自己都未曾意識到的「勤儉」習慣的推動。而這種習慣,不管是面對艱苦的環境,還是應對人類時刻有可能遭遇的突發事故,都不可或缺。這種習慣美德,值得我們學習和繼承。

在人類發展的新時代裡,草鞋文化更代表了環保和資源再利用的生態理念。

去年,澳大利亞一場燒了4個月的大火,把很多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上;今年,一場席捲全球的新冠病毒,讓全人類陷入深思:人和自然,為什麼這麼水火不相容?

對於這樣的問題,我想可以從草鞋上尋找到一些答案。

記得外公做草鞋時,材料就是幹稻草,有時加些麻繩,做工也非常簡單,就一雙手在那轉來轉去。可以說,草鞋天然不浪費資源,又不製造汙染,穿破後還可以當作肥料扔進田地裡,從生命開始到結束都在變廢為寶。

這種環保和資源循環利用的理念也許正警醒著日益繁忙的現代化建設。我們放眼看去,哪一個人類行為不是在和這種理念背道而馳,比如擁擠在馬路上的汽車的尾氣,不斷排入大江大河的汙水,不斷被沙化的綠地,以及因此而導致的全球氣候變暖,海平面不斷上升等……

也許我們不是故意為之,但缺乏環保和資源循環利用的理念,我們卻無時無刻不在幹損害自身的壞事。因此,倡導與自然和諧的理念和行為,真的值得每一個人嚴格遵守,比如垃圾分類,比如超市袋子收費等。

自外公去世後,我再也沒見過草鞋了。但我總認為,草鞋不應就此沒落,草鞋文化的內涵和魅力不應就此消失,它應和過去幾千年一樣,一直伴隨著人類的發展。

寫在最後:

這個月的12號,是外公去世的第14個紀念日。那年我剛參加完高考沒幾天,外公就永遠離開了我們。也許因為這份特殊的原因,我一直對外公和他穿草鞋的樣子記憶猶新。他生於民國戰亂年代,經歷過開國後的艱苦歲月,最終迎來了好日子。只是,不管時代如何變化,外公從沒離開過他的草鞋。

也許對於外公來說,草鞋早已不只是一雙鞋子。但細細思考下,對於整個人類來說,草鞋又何止是一雙鞋子。草鞋文化代表了我們祖先的智慧,勤勞節儉,艱苦奮鬥的傳統美德,也代表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良性生態理念。而且,這份生態理念,不管是現在還是將來,都值得我們代代傳承。

Hello,大家好,我是憶子。歡迎點讚並關注@憶子說人生,用越來越好的文字,和你一起走向越來越好的人生。

相關焦點

  • 長徵草鞋的前世今生
    窮苦人創造的草鞋,造福於為窮苦人民打天下的紅軍,巧了不是。整個革命歲月裡,包括井岡星火、長徵鐵流、抗日雄圖等時期,草鞋都是我軍指揮員的必備品。打草鞋的稻草隨處可尋,戰士們一入伍,除了掃盲,學習軍事基礎知識外,還需掌握編草鞋的技術。
  • 【東江湖山裡人家腳上穿的草鞋】
    熟悉獨白和悠揚的歌曲把人送回到了久違的故鄉,離鄉愁釋放,不至於病入膏肓,故鄉每件事物昨天還是思念的傷,今天又成了回憶中美麗風景;歸來吧!那些浪跡天涯的遊子,家鄉有人在期盼,父母還在等你回家吃飯。        打草鞋根據草履蟲的倒形狀進行,要說複雜還真不簡單,工具,模具,製作材料,鞋的形狀要求各地不同,編織上差異大,不一一細述。
  • 彭政文/爺爺與草鞋
    看到這雙草鞋,我就想起了我的爺爺!因為爺爺和草鞋,都是我生命中,永難忘卻的記憶!      大人一雙光腳板,小孩也是兩隻赤腳丫。雙腳走在碎石或荊棘叢生的羊腸小道上,不是碰破了皮,就是紮上了刺;常常鮮血淋漓,疼痛難忍。於是,草鞋,就隨之應運而生。
  • 【封面作家】鄒 燕:瞎子的草鞋
    剛爬到村口那段陡峭得讓人腿肚子發顫的隘口,腳上穿的草鞋鞋幫突然斷成兩截。女人習慣性地彎下腰杆看鞋,背篼裡的娃兒梭出來直飈到山崖下。那條路是進出村唯一的路,孩子飈下去那截是在斷裂的崖石縫裡摳出來的小道,下面往上面看直不起腦殼,上面看下面一溜光,每個梯步擠不下一隻腳,因此得名「老虎口」。每個下街去趕場的人能順利來回,都算得上從「老虎口頭」走了一遭。
  • 從草鞋到作戰靴,中國軍人走出了怎樣的步伐?
    在諸多老紅軍的回憶文章裡,當時除了槍彈,排在第一位的便是草鞋。部隊出發時,根據地父老鄉親依依不捨地送別紅軍,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他們送給紅軍戰士最多的是鞋子。一位姓鐘的老媽媽走了好遠的路,非要把自己親手做的鞋子送給紅軍,紅軍戰士指著挎包上吊著的草鞋,委婉謝絕。鍾媽媽說,鞋還怕多?走路,打仗沒鞋哪行呀?
  • [創作大賽] 父親的草鞋 || 周功緒
    父親雖然走了近二十年,但他那美麗的身影一直銘記在心,尤其是他那穿草鞋「爬雪山,過草地」,勤奮耕耘的樣子,一直浮現在我的眼前。上個世紀初,在農村讀過書的人寥寥無幾,而我的父親有幸地讀過幾年私塾,他除認識不少的文字外,一手算盤和會計業務在我們隊裡算是很有名氣。因此,他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未下放前,在我們埡子口二隊會計的崗位上一幹就是幾十年。
  • 傳統老手藝在創新中復活 76歲大爺編織「創意」草鞋
    而隨著生活條件改善,草鞋看不見了,打草鞋這門手藝也漸漸淡出我們的生活。不過,27日記者在句容後白鎮西馮村了解到,76歲的羅業雙大爺利用業餘時間重新拾起這門老手藝,用稻草和碎布編織起了「創意」草鞋,使得粗糙的草鞋有了濃烈的「時尚感」。紅、黃、藍、綠,眼前這些色彩斑斕的草鞋,就是羅業雙編織的「創意」草鞋。羅大爺回憶,他年幼時草鞋是生活必需品。
  • 小時候穿過的輪胎草鞋,還有多少人能記得起?
    輪胎草鞋武岡人網:黃三暢清理老家的舊物,發現一雙輪胎草鞋。記憶的陶罐也就被打開了。上世紀七十年代,時興輪胎草鞋。我那個堂嫂子託媒人告訴我的堂兄弟,她要一雙輪胎草鞋!我的堂兄弟也聽話,特意到鎮裡買了一雙。堂嫂子是穿著輪胎草鞋大步走著過門的,贏得一路的讚美。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隊裡好多婦女都學她,都穿上輪胎草鞋。後來她當上婦女隊長,有一次她領著全隊的青壯年婦女送公糧,一路二十多雙輪胎草鞋,成了一道矚目的風景線。村裡有一個人是教師,暑假的一天和我們當農民的一起到山上砍柴。
  • 小時候爺爺就像劉備一樣不停地織草鞋
    老家的春暖花開印象中爺爺總是坐在老家的門口曬太陽,一邊曬太陽一邊織草鞋。我還小,什麼也不知道,爺爺原來由爸爸安排在縣人民醫院住了一段時間的院,爸爸說,爺爺大字不識一個,有次從醫院出來到處溜達,拿著10元錢買了一根3分錢的冰棒就走了,買冰棒的人是熟人,喊都喊不住,後來還跑到爸爸的單位還錢。
  • 八路軍穿布鞋,國軍穿草鞋:最終勝負,已在士兵腳上決定
    作者:風千裡 「那時候我們都穿草鞋:北伐剛出發的時候穿稻草鞋,過仙霞嶺到浙江才穿麻草鞋。一個月發一雙布襪子,長途行軍,襪子頂多只能穿一兩個禮拜,所以大家都赤腳;公家發的草鞋也穿不了多久,所以有的也自己打。」
  • 一級出門還帶草鞋?隊友如果是這樣出裝 絕對是大神!
    王者榮耀中每個英雄在開局都會有初始的300金幣,不少玩家都是一出門秒買一雙價值290金幣的草鞋,但是草鞋在前期的性價比其實是非常低的,僅僅提供30
  • 遵義草鞋賣到了國外!這位湄潭媳婦有點牛
    可是,湄潭縣湄江鎮金華村的黎彩芬,不僅把民間丟掉多年的草鞋手藝給找了回來,同時,她編制出來的草鞋還供不應求,還受到很多年青人的追捧,並銷往了加拿大、馬來西亞等地。這究竟是怎樣的一雙草鞋呢?為了讓草鞋更有紅色情懷,黎彩芬還在時尚的草鞋上繡制了紅紅的五角星。黎彩芬製作的這些草鞋,除了有著濃鬱的文化特色和時尚元素之外,同時還有很好的實用價值。黎彩芬:這個麻叫鮮麻,鮮麻作為草藥有止血、消炎、殺菌的功效,用鮮麻做成草鞋,夏天易出汗容易滋生細菌,這個鞋穿在腳上殺菌、吸汗還透氣,還有一個對腳底有按摩作用,被我稱為天然的按摩師。
  • 駐馬店平輿縣農村冬天,穿大棉襖草鞋,80後兒時的回憶
    小時候不運動時在家我就穿草鞋,那時草鞋是冬天保護腳的神器。草鞋底是木頭做的,鞋幫是麻繩做的,穿時用一塊布包著腳,草鞋裡再墊上麥秸稈(這種麥秸稈是軟的)就這樣穿上草鞋,別提多暖和了。總之那時候雖然條件差,不過還是挺快樂的。一到冬天滑冰、堆雪人、打雪仗,再家沒事穿著草鞋,暖和和的也挺舒服。一冬天伴隨著快了過去了。
  • 【旅遊資訊】遂川婦女重新拾掇起編織草鞋傳統手藝
    12月8日,遂川縣泉江鎮盤珠村婦女重新拾掇起編織草鞋傳統手藝在縣城紅色街區展示給人們看。隨著時代的發展,生活條件的提高,草鞋基本上看不見了,編織草鞋這門傳統手藝也漸漸淡出了人們的生活。但遂川縣一些農婦拾掇起這門老手藝,把這手藝給大家展示出來,用一把稻草編織起了草鞋,編織草鞋有選草、搓條、捻平、挽圈、編織、丈量等10餘道工序,缺一不可。編織草鞋是個辛苦活,編織草鞋的工具在草鞋架上做,草鞋架結構簡單,但需要木質堅硬的木頭製作。草鞋架由座子、勾弓、鬆緊軸和耙齒及草鞋絆組成。
  • 淘寶上賣草鞋的莆田女鞋工:100個農村老太為她供貨,月入六萬
    「就是一雙草鞋,還是我自己打的。」當時,梁孝蘭用山上的青麻和稻草打了一雙。除了花去兩、三天的功夫,幾乎沒什麼成本。成年後,梁孝蘭去過國內最知名的鞋產業帶莆田打工,日子漸漸好轉。留著寨子裡的年輕人也逐漸脫下草鞋,換上更好的鞋子。讓梁孝蘭沒想到的是,連村裡人都不再穿的那種土得掉渣的草鞋,如今居然能在網上賣出好價錢。
  • 昌寧小夥編出中國最大草鞋,在抖音上火了!還得了「世界之最」
    草鞋編織,大田壩叫「打草鞋」。雖叫草鞋,但製作材料主要是竹麻,配以少量棉線、碎布條、棕絲等。大田壩草鞋具有做工精細、美觀耐穿、涼爽舒適、吸汗養腳的特點,深受人們喜愛,而且特別適宜走山路。大田壩草鞋按編織工藝和材質分為三類:粗草鞋、細草鞋、線草鞋。
  • 八路軍繳獲大量日軍軍靴,為何還穿草鞋?老兵們說出了真相
    我們都知道抗日戰爭,對於我們國家來說是一段無比苦難的歷史,這期間無數戰士為了保家衛國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八路軍當時武器裝備落後,物資緊缺,很多戰士都穿著草鞋上戰場,經過幾天幾夜的行軍後
  • 從草鞋到喬丹鞋,這支農民籃球隊講述富陽常綠鎮七十年滄桑巨變
    當年當地有一支「草鞋籃球隊」。如今60年多年過去了,草鞋升級成「解放鞋」、回力鞋,又發展到現在的喬丹鞋,籃球也已經成為了常綠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穿著草鞋,推著獨輪車,車前掛上一個籃球,走街串巷,就是那時候的日常。」章柏鋼說,當時生活條件有限,籃球是球隊唯一的裝備,自然也就沒有球鞋了,日常穿的草鞋直接上場打球。
  • 「在麗水」小編探店(一):草鞋換粥
    為何取名 草鞋換粥?相傳在唐代,遂昌金礦開採的鼎盛時期,有一對精明的夫婦在金礦附近開設了一間粥鋪,一日三餐向礦工免費施粥,並用新草鞋換取礦工腳上的舊草鞋,以此收集沾留在草鞋上的金銀礦渣。當時遂昌的金礦有很多礦工,辛勞整日卻難以實現溫飽。「草鞋換粥」對於窮苦的礦工來說無疑是天大的好事。於是粥鋪門庭若市,草鞋換粥者絡繹不絕。若干年後,礦工依然是礦工,而粥鋪老闆卻已坐擁黃金百兩。
  • 嶽雲鵬翻唱翻過了一道山越過了一道彎什麼歌?《最親的人》完整歌詞
    近段時間以來,在抖音上面有一首特別好聽的歌曲,其中的一句歌詞是「翻過了一道山越過了一道彎」,這是一首什麼歌呢?據悉,這首歌的歌名是《最親的人》,一起來看一下這首歌的演唱者及歌詞介紹。  1、抖音翻過了一道山越過了一道彎叫什麼歌  「翻過了一道山越過了一道彎」是歌曲《最親的人》這首歌中的一句歌詞,原唱是陸海濤,在各大平臺上被嶽雲鵬翻唱火了起來。  《最親的人》這首歌是由張維作詞、徐一鳴作曲、陸海濤原唱的一首歌,這首歌在2015年8月22日的時候正式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