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很久以前看過一部《中國好漢》,其中給人印象最深的是一個5歲小男孩金沐楊,他能流利地背誦200多個圓周率的數字,而且一字不差,當時他超強的記憶力震驚了臺下許多觀眾和評委。
甚至評委蔡國慶也禁不住誇獎這孩子:太有天分了,將來一定是個數學天才!
事實上歷史上有很多成名的人,都像這個小男孩一樣,從小就有超凡的記憶力,所以要孩子在將來的學習和工作中表現得更出色,那麼家長就不妨在孩子的幼年時期,開始有意識地培養他們的記憶能力。
兒童記憶形成的階段
在一歲之前:記憶很短暫。
兒童在1歲之前,其記憶只是一個短暫的時期,此時其吸收能力較差,在記憶某物時,過一兩天就會忘記。
一至三歲:開始有清晰的記憶。
這一年齡階段的兒童,其記憶時間逐漸延長,並開始被大量吸收,在此期間,他們的記憶更清晰,更有邏輯性。
三至六歲:具有選擇性記憶能力。
兒童3~6歲時,除記憶時間較長外,還開始有選擇地記憶,3~6歲時,就根據自己的喜好、興趣等問題,進行有選擇地記憶。
六歲以後:整合知識,內容,記憶。
從6歲起,兒童就開始把知識和內容結合起來,並對其進行記憶,例如:用符號把標記結合起來,用物體和符號結合起來等等。
事實上,從以上兒童記憶形成的階段,我們可以看到,兒童在6歲之前就是記憶發展的黃金時期,而這段時間的記憶並不算什麼。
曾有心理學家CarolineHowyCollier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發現:6歲之前,孩子就是記憶力的黃金時期,此時,他們所記住的東西,可以在十幾年後回憶起來,而記憶的保存也會隨著語言能力的提高變得容易。
給孩子講故事,然後複述出來。
有一次,他在書中寫道:「當卡爾能聽懂的時候,父母每天都給他講故事,這不僅能培養孩子對世界的親和力,而且能鍛鍊他的記憶,從而激發他們的想像力。」
因此對孩子來說,以講故事的形式教給孩子,孩子不僅特別喜歡聽,而且能很快地記住,但是家長不能讓孩子光聽父母講故事,在講完之後還要讓孩子複述,這樣不斷地進行生動的教育,才能迅速提高孩子的記憶。
運用聽力的方式來激發孩子的記憶。
一般情況下,父母可以用孩子聽覺的方式來刺激孩子的記憶,因為孩子從耳朵聽到的聲音將被傳遞給大腦的感知神經,然後傳遞給記憶中心,從而提升了記憶力。
例如:孩子聽了一首歌,家長可以讓孩子配合這一節奏來唱,這樣孩子就能很快記住;但是如果僅僅是簡單地教孩子背誦歌曲,那就很困難,而這種通過聽覺記憶,更容易記在孩子心裡。
三、學會「歸己」
使孩子學會物歸原主,不僅是一個很好的生活習慣,而且有助於培養孩子的記憶力,「物歸原主」即讓孩子做到「從哪裡取東西,然後放回哪裡」,這樣的要求更有利於寶寶養成在拿東西的時候記住物品的位置,同時也有助於寶寶養成記憶力。
用視覺的方式來激發孩子的記憶。
視力使孩子能通過他所看到的信息,將其輸入他的大腦,使其保持和重現,並且在6歲之前,他們對形狀、光、色、形等都比較敏感,家長在這個年齡時可以多用一些物體或外界來刺激孩子。
和孩子玩一個有趣的記憶訓練遊戲。
一項研究顯示,從小接受記憶訓練的兒童,在小學階段的表現都會非常優秀,在記憶事物方面也會比常人高,我國心理學教授曾表示:「大多數天才都是由於童年時被刺激,導致記憶神經快速發展」。
B兒童在3-6歲這段時間內,大腦處於高速運轉狀態,兒童只有通過充分的活化,調動腦細胞,才能發展大腦的記憶,從小處訓練記憶力的兒童,上小學後成績不會差,這樣就可以避免厭學走下坡路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