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真實的顏色是...
你在夜空中所觀測到的每一顆恆星可能都比太陽更大更明亮。在5000多顆亮度超過第六等級的恆星中,只有少數大小和亮度和太陽相等,其餘的都要更大更明亮。在500個亮度超過第四等級的恆星中(這包括幾乎所有肉眼可見的恆星),所有恆星基本都比太陽更大更明亮。在地球上人類肉眼可見的最明亮的50顆恆星中,明亮度最低的是半人馬座阿爾法星,但它仍比太陽明亮1.5倍,即便如此在地球北半球大部分地區觀測它都非常困難。
在黑暗的夜晚你無法看到上百萬顆恆星。無論商業廣告、詩歌或者歌曲是如何描繪的,在地球任何地方都無法看到上百萬顆恆星。這是因為它們距離地球不夠近,且自身亮度也不足。在條件非常好的夜晚,既沒有月亮也遠離任何光源,視力極好的人一次也只能最多看見2000-2500顆星。
紅色代表炙熱,而藍色代表冰冷——這一概念是錯誤的!我們往往認為紅色的事物是炙熱的,而藍色則是涼爽的。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紅色發光的壁爐是炙熱的,而冰,尤其是在冰川和極地地區,顏色則接近藍色。然而我們這麼說是因為日常的經歷是很有限的。事實上,隨著溫度的改變加熱物體的顏色也會發生變化,紅色代表了加熱物體在可見光下能夠發光的最低溫度。隨著溫度越來越高,顏色會逐漸變成白色最終變成藍色。因此天空中紅色的恆星是「最冷的」,而藍色的才是最炙熱的。
恆星是黑色天體。黑色天體可以100%吸收落入它的電磁波輻射(包括光、無線電波等)。一個簡單的比喻便是一個內部被刷成黑色的磚爐,唯一的開口便是一扇小窗戶。所有透過窗戶照射進來的光都被磚爐吸收,外側沒有反射任何光,簡言之它是個完美的吸收者,這一原理也同樣適用於恆星。然而,這只是說黑色天體會吸收所有照射在它上面的輻射能量,並不影響它再次釋放能量。對恆星來說,它會吸收所有落入它的輻射,同時會向太空釋放比吸收的更多的輻射。
並沒有綠色的恆星。儘管有謠言稱有的恆星看似綠色,包括氐宿四但大多數觀測者尚未發現任何恆星是綠色的,這種顏色只可能是望遠鏡產生的光學效應,或者個人視覺和對比度的特殊怪癖。恆星會釋放光譜,包括綠色,但是人眼-大腦的聯繫機制會將顏色混合,從而導致很少看見綠色。一個顏色在整個輻射中佔主導地位,但在恆星的波長和密度範圍內,綠色會與其它顏色相混合,使得恆星看起來更像白色。對恆星來說,從低溫到高溫一般的顏色順序依次為紅色、橙色、黃色、白色和藍色。因此從人眼可以辨別的角度看,並不存在綠色的恆星。
我們的太陽是顆綠色的恆星。太陽是一顆綠色的恆星,更準確來說,是一顆綠色-藍色恆星,它的峰值波長位於光譜綠色和藍色的過渡區。這一事實非常重要,因為恆星的溫度與它釋放的最主要波長的顏色有關。對太陽而言,它的表面溫度為5800k,相當于波長為500納米,也就是綠色-藍色。然而,正如第五點所述,當周圍有其它顏色時人眼會很難看到這個顏色,因此太陽的顏色看起來像是白色甚至是黃白色。
太陽是一顆矮恆星。我們總認為太陽是一顆「正常」恆星,從很多方面看它的確如此,但事實上它是一顆矮恆星。你可能聽過白矮星,但它並非一顆正常恆星,而是死亡恆星的屍體。因此,除了「正常」恆星(就是可以通過可持續的穩定氫聚變而產生自身能量的天體),還存在「矮恆星」,「巨星」和「超巨星」。巨星和超巨星代表了恆星的終結階段(年老),而大多數恆星都處於進化的漫長的成熟期,統稱為矮恆星。雖然它們大小各不相同,但整體來說比矮恆星要更小,因此有時候也被稱為黃矮星。
恆星並不會閃爍。恆星看起來在閃爍,尤其是當它們靠近視平線時。例如有一顆恆星天狼星,它閃爍和閃耀是如此頻繁以至於有些人認為它是UFO。事實上,閃爍並不是恆星的特性,而是地球混亂大氣層的特性。當恆星的光穿透地球大氣層時,尤其是當恆星靠近視地平線時,它必須經過很多層密度不一的大氣層。這會對光產生輕微的影響。光會最終到達人眼,但是光的每次偏移都會導致它的顏色和密度發生輕微的變化,從而產生恆星「閃爍」的假象。
你至少能看到2*1019英裡遠。在晴朗的夜晚,你至少能看到2*1019英裡遠,這一距離相當於地球至天鵝座α天津四的距離。天津四非常明亮以至於在北半球幾乎都能看見它。而另外一顆恆星eta carina大約是4.4*1019英裡遠。但它更昏暗,對北半球的觀測者來說觀察它並非易事。在某些條件下,距離分別為1.5*1019和1.8*1019英裡遠的仙女座星系和三角座星系也清晰可見。
黑洞並不會吞噬。很多作家將黑洞描述為會「吸食」周圍的一切事物。也有不少人擔心大型強子對撞機創造的「迷你」黑洞會吞噬周圍的一切事物。但事實並非如此, 一般來說黑洞也不會吸食。
這並不僅僅是語義學的區別,更涉及過程和結果的區別。「吸」這個詞是通過吮吸來實現,就像吸塵器的工作原理,但黑洞是吸引物質。物質被強大的引力作用吸引至黑洞內。引力是自然界的一種基本力量,所有的物質都具有引力。雖然這一區別看似細微,但從物理學角度來說卻是根本性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