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大連正在開展大規模人群核酸檢測篩查工作,新冠病毒的核酸採集、檢測過程是什麼?市民應該如何配合?記者進行了採訪。
採集:全過程在1分鐘以內
參與金普新區核酸採樣工作的大連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護士趙越介紹,在咽拭子採集過程中,醫護人員會用拭子適度用力來回擦拭雙側咽扁桃體及咽後壁,收集到混合著細菌、病毒、人體細胞等的分泌物樣本。將拭子投入試管中,並折斷拭杆,使其完全置於管中。每採集一次就要進行手部消毒。「通常是兩個醫護人員配合採集,一人負責採集,一個人負責開、關試管蓋,核對信息,理想狀態下,一分鐘可以完成一個人的採集任務。」趙越說。
運輸:層層包裹後送往檢測機構
本次核酸檢測採取5合1混採檢測技術,也就是五個人的樣本放在一個試管裡,經過裝袋、消毒等,有序羅列在消毒樣本箱中。在清點完數量後,進行封箱處理,被採樣人員的信息也在箱內。
記者從金普新區光中街道了解到,樣本在社區採樣點封箱後,由專業機構專人專車將樣本轉運到街道,再由檢測機構運送至各自的實驗室,進行下一步檢驗。據了解,該街道約有10萬名居民需要進行核酸檢測,負責樣本檢測的既有公立醫院,也有企業。
檢測:涉及4個主要步驟
據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檢驗科精準醫學中心負責人任峰介紹,自19日開始對金普新區進行大規模核酸檢測採樣工作以來,19日、20日兩天該中心共接收了1萬餘管外採樣本,目前檢驗設備和人員24小運轉,日檢測量可實現1萬管以上。
樣本來到實驗室後,第一步是拆開樣本包裝,這個過程要對外包裝逐層噴灑酒精進行消毒,然後對樣本進行標記編號;第二步是提取病毒核酸。放入試劑,震蕩、離心,使得病毒外面衣殼破裂,進而將病毒核酸提取出來。經過冷藏、消毒等處理的病毒核酸將被帶入另一間實驗室;第三步是將病毒核酸加入配製好的PCR(聚合酶鏈式反應,又稱體外DNA擴增技術)體系中,通過螢光實時定量PCR技術,檢測病毒載量。最終獲得實驗樣本的檢測結果。最後,實驗結束後,要進行實驗室廢物生物安全無害化處理。
結果:最快4到6小時出來
據任峰介紹,根據承擔檢測標本量的多少,出結果的時間也有所不同,按照國家相關要求,對於發熱門診患者的核酸檢測,要在6小時內報告結果,爭取縮短至4小時報告;對於普通門急診、住院患者及陪護人員等人群的核酸檢測,原則上要在12小時內報告結果;對於「願檢盡檢」人群的核酸檢測,一般在24小時內報告結果。目前中心正全力推動外採樣本的檢測工作。
如果出現陽性報告,檢驗機構會立即上報市衛生健康委,由市衛生健康委協調相關部門,鎖定人員,進行隔離,對相關人員進行單管單採的復檢程序。
配合:排隊等候不要聚集,避免交談
新型冠狀病毒主要的傳播途徑是呼吸道飛沫傳播和密切接觸傳播,人群普遍易感。市疾控中心提醒廣大市民,在做核酸檢測時一定要戴好口罩,排隊等候不要聚集,避免交談,並保持一米以上距離。具體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1. 核酸採樣前2小時儘量避免進食,半小時內禁止吸菸、飲酒、嚼口香糖;
2. 在採集口咽拭子時檢測者頭後仰,張口發出「啊」音,充分暴露咽喉;
3. 採樣過程中會出現刺激性乾咳、噁心、嘔吐等症狀,檢測者儘量放鬆、深呼吸;
4. 由於個體差異、耐受性、既往病史不同,存在出血、感染、心腦血管意外等少見併發症和不良後果;
5. 如既往患有血液病、咽喉疾病、服用抗凝藥等相關危險因素,需要在採樣前告知醫務人員;
6. 採樣時才能取下口罩,採樣完畢請立即戴好;
7. 採集後立即離開採集點,避免在採集點周圍吐痰,嘔吐;
8. 由於醫護人員防護嚴密,可能聽不清講話,建議市民提前將手機號、家庭住址、姓名、身份證號等個人信息寫在小紙條上,節約時間,提高檢測效率。
核酸是什麼?
核酸其實就是遺傳物質,通俗的說就是基因。以病毒為例,它們的生命形式很簡單,只是外面的衣殼和被衣殼包裹在裡面的遺傳物質組成。病毒的遺傳物質可以是DNA,也可以是RNA,同時又區分為一條鏈與兩條鏈,即分為單鏈DNA、雙鏈DNA、單鏈RNA與雙鏈RNA四種。新冠病毒的遺傳物質是單鏈RNA,它決定了外面的衣殼合成,以及病毒的致病力和傳播力等。
核酸檢測能說明什麼?
核酸檢測是疫情防控的重要手段。不同的病毒有不同的形態,這些都是因為它們攜帶了不同的核酸。所有病毒的核酸都具有其特徵性部分,核酸檢測就是對病毒基因中特徵性的部分進行大量擴增,以達到可以識別出來的檢測量,所以某種病毒核酸檢測陽性可以作為這種病毒感染確診的依據。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就是檢測其RNA中的至少兩個特徵性片段,如檢出則判定為陽性。
半島晨報、39度視頻記者黃鳳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