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評審團主席生日這天,坎城電影節正式宣布推遲

2021-01-09 澎湃新聞

原創 深焦DeepFocus 深焦DeepFocus

寫在前面:

北京時間3月20日,坎城電影節正式通過官方網站宣布推遲開幕時間,從原定的五月底推遲到六月底七月初。當然,從目前情況看,這也僅僅是電影節官方安撫人心的權宜之計——在正式通告中,官方表明這一推遲只是眾多選項中最主要且簡易的那個選項,換句話說,要不要應用那些次要而複雜的選項,還要視新冠肺炎在歐洲的發展態勢而定。不過這種事,誰又說得準呢?

電影節推遲,心塞的不只是藝術總監蒂裡耶·福茂,評審團主席大概也很難過。畢竟,這恐怕是幾十年以來坎城電影節第一次遇到如此大的危機,且至今仍不無取消的可能,這個大獎恰好讓斯派克·李中上了,而他還是歐洲三大電影節史上第一位非裔主席!

可以說斯派克·李的電影生涯正是從坎城起步的:1986年,斯派克·李以長片處女作《穩操勝券》入圍坎城電影節的導演雙周,獲得青年電影獎。此後,他的三部作品陸續入選坎城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分別是1989年《為所應為》,1991年《叢林熱》和2018年《黑色黨徒》。在2018年坎城主競賽的激烈競爭下,《黑色黨徒》還斬獲了評委會大獎,也在後來的奧斯卡收穫最佳改編劇本獎。儘管斯派克·李一次也未能摘得金棕櫚,但坎城電影節主席的殊榮已經是對他整個電影導演生涯最大的肯定。

這一主席之選中的政治性考量也不言而喻。雖然近年來坎城的評委會組成一直受制於政治正確而飽受詬病,但作為整個非洲裔電影人最傑出的代表,斯派克·李無疑是當代美國電影最重要作者,他強而有力的激進政治姿態貫穿了他的整個創作生涯,也使得他成為了當代文化和電影領域當之無愧的黑人運動領袖,銀幕上的馬丁·路德·金。

作為斯派克·李的第三部長片作品,《為所應為》不僅是1989年《電影手冊》並列第一電影,獲得了兩項奧斯卡提名,也早已成為黑人電影史上不朽的經典。這部由斯派克·李自編自導自演的獨立電影,與90年代黑人政治運動相呼應,這部電影無疑生動地刻畫出憤怒與暴亂,顯示出斯派克·李的過人洞見。這種真誠毫不掩飾的政治態度也成為他日後電影的代名詞。除此之外,斯派克·李還把美國黑人街頭文化中布魯斯強烈的律動感和斑斕顏色凝聚在了這部電影的美學中,形成了其獨樹一幟視聽語言。

為所應為:舞之蹈之

為所應為

Do the Right Thing (1989)

導演: 斯派克·李

編劇: 斯派克·李

主演: 奧西·戴維斯 / 丹尼·愛羅

類型: 喜劇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語言: 英語 / 義大利語 / 西班牙語

片長: 120 分鐘

作者

文森﹒坎寧安

譯者

XL

校對

柯斌

編輯

parallel

On Film / Essays — Jul 23, 2019

電影評論 2019年7月23日

音樂伴隨他始終。《為所應為》(Do the Right Thing, 1989)甫一開場,映入眼帘的,是陛階上的年輕人。熾烈的陽光,令人眩暈神迷;放音小王子拉希姆(Radio Raheem)的身影和伴隨他的音樂,同樣令人目眩耳聵。拉希姆一言不發,和善地凝視著年輕人。

《為所應為》劇照

比爾·努恩(Bill Nunn)飾演的拉希姆身形健碩。鏡頭中,他總是佔滿整個畫面,無形地淡化他周遭一切;他的便攜收錄機,總是迸著Public Enemy的《Fight the Power》,替他發聲。他走到哪裡,音樂就跟到哪裡。這是對他的最佳比擬,至或是讓人過目不忘的形象:無可簡化、難以再現、四面襲來、活力迸射。片中,他幾乎不說話;只是專注地調節音量旋鈕。透過音樂,這邊廂,似乎可以認知他個中秉性;那邊廂,卻又得以感知他別樣特質。僅此一瞥,片中,拉希姆看似落落不群,實則貫穿始終。(譯按:片中,拉希姆的便攜收錄機是Promax J1 Super Jumbo,可參閱https://nmaahc.si.edu/object/nmaahc_2014.270.2。)

《為所應為》劇照

全體人類和個人生命經歷,無疑多姿多彩;它不可能直白單調地呈現出來。本質上說,將斯派克·李(Spike Lee)匠作裡生命熔爐視作對人性探討的話,不免顯得輕率、流於泛泛。因為人性是如此變幻繁複,如此剛愎墮落;人性搖移難測,卻往往劫數註定,常常企圖通過努力來彌衡。人性,生來固有之;人性之外,亦固有之。

影片開場,鏡頭簡明疏離,巴裡﹒亞歷山大﹒布朗(Barry Alexander Brown)輕快流暢的剪輯,構建出一派複雜的社區世界。的確,影片的色調至為關鍵。當然,金錢、財產、不斷融化地遙遠冰蓋、騎自行車紳士小夥身穿印有伯德(Larry Bird)的凱爾特人T恤衫、升華的性、轉瞬流逝的遺產、放大的萬物、布魯克林令人暈厥的燥熱和不時讓人窒息的(斯派克·李電影角色所喜愛)躁動音樂等等,同樣至為關鍵。

《為所應為》劇照

《為所應為》(Do the Right Thing, 1989)所構建的社區世界,雖然顯得褊小,卻經過細緻審視,遠不似其表面看來那麼平素普通。人性困境肆意鋪展,在炎炎夏日裡,令人惶惑不安。引人注目的另一幕中,羅茜·佩雷茲(Rosie Perez)飾演的年輕母親蒂娜(Tina)深處崩潰邊緣:在鐵道旁逼仄公寓裡急躁穿行的她,操著西班牙式英語吼向幫她照看兒子的母親。她直直朝外走去,穿過昏暗;繼而穿過自窗戶透過來的菱形橙色光照,疾速轉身。她看似會跌出屏幕,跌落到我們的地板。

其後,在無比撩人的親密時刻、直白袒露的物化時刻,導演斯派克·李第二人格自我演繹的、蒂娜男朋友、她孩子的父親和影片非傳統主要角色——穆奇(Mookie),口中感念著造物主,用冰塊塗抹蒂娜的雙唇、棕色的腿和乳房。仿佛要給蒂娜做即興活體解剖。提及在其電影中首次獻影的佩雷茲,李似乎如是說,她,她是位新人,完全真實的新人。

《為所應為》劇照

不過,斯派克·李的電影總以悲劇告終:血肉橫飛、警棍飛舞、水火交爭。導演的藝術手法,多數源自其對瑣碎事件和於此相關的人群的著力刻畫。猶如給觀眾逐次介紹喧囂家庭裡的每位孩子,導演每次展示一兩個面孔,最後,這些面孔呈現出一幅生動群像。

奧西·戴維斯(Ossie Davis)飾演的市長老爹,一位自封的酗酒街道主任。露比·迪(Ruby Dee)飾演的嬤嬤,一位善用對話來創作俳句的詩人,老是坐在窗臺,看著路邊過往;她似乎沒有真正的名字,而只有簡單明了的關係稱呼。逗趣老男三人組,坐在刷著消防紅油漆的屋前街角,老生常談,老聲常嘆。

在導演這第三部影片裡,其卓越才華已然淋漓展現:洋溢奔放的情感,和讓角色既個性鮮明又活靈活現的視覺風格。片中角色總是顯得誇誇其談,卻帶著出人意料的脆弱;劇作飽含不假思索的智慧和都市化街頭詩意。漫溢繽紛色彩和平素人際探知的人道視覺風格,則是導演創作的澎湃動力源泉。

《為所應為》劇照

隨後,《黑潮》(Malcolm X, 1992)令丹澤爾·華盛頓(Denzel Washington)聲名大盛;《迷惑》(Bamboozled, 2000)讓飾演遊吟詩人的薩維恩·格洛弗(Savion Glover)和湯米·戴維森(Tommy Davidson)取得難以置信的成功。《決堤之時:四幕安魂曲》(When the Levees Broke: A Requiem in Four Acts, 2006),這部電影描繪那些因美國政府玩忽職守應對颶風卡特裡娜而罹難的受害者,故事生動,寓意得宜。

厄內斯特·迪克森(Ernest Dickerson)著重對稱和同步運動的攝影、露絲·卡特(Ruth Carter)色彩交織而生動的服裝設計和懷恩·託馬斯(Wynn Thomas)將貝史蒂(Bed-Stuy)打造成迷離、虛空舞臺的布景設計,共同構建出《為所應為》(Do the Right Thing, 1989)的創作架構。此種創作脈動,宛如得以讓觀眾早早一瞥可憐拉希姆簡潔肖像的效用。這脈動衍生出斯派克·李著名的遊走風格,首見於隨後的《爵士風情》(Mo』 Better Blues, 1990),而不見於《為所應為》(Do the Right Thing, 1989)。(譯按:sister,北美非正式用語中,用於非洲裔美國人向黑人婦女打招呼。Bed-Stuy,貝史蒂,全稱是Bedford-Stuyvesant,貝德福德—史岱文森,是位於紐約布魯克林中北部的非洲裔美國人聚居社區,也是《為所應為》片中的背景社區。)

《為所應為》劇照

構象無處不在。薩爾氏聞名披薩店(Sal’s Famous Pizzeria)內收銀臺後,掛著教宗約翰·保羅二世(Pope John Paul II)的畫像。問題源自披薩店的名人牆。毫無二致地,店內名人牆掛著諸如弗蘭克·辛納特拉(Francis Albert Sinatra)、阿爾·帕西諾(Al Pacino)和約翰·特拉沃爾塔(John Travolta)等人已然褪色的照片。這名人牆是丹尼·愛羅(Danny Aiello)飾演的薩爾(Sal)和兒子——理察·埃德森(Richard Edson)飾演的維託(Vito)、約翰·特託羅(John Turturro)飾演的皮諾(Pino)——的精神啟發。

吉安卡羅·埃斯珀西多(Giancarlo Esposito)飾演的巴金奧(Buggin Out)希望名人牆掛些卓有名望的黑人照片,如此一來,得以更好匹配披薩店黑人主顧群體。塞繆爾·傑克遜(Samuel L. Jackson)飾演的地方電臺節目主持人可愛爹地先生(Mister Señor Love Daddy),身邊掛滿凱斯·史威特(Keith Sweat)、惠特妮·休斯頓(Whitney Houston)、特蕾西·查普曼(Tracy Chapman)和安妮塔·貝克(Anita Baker)等人的海報。

《為所應為》劇照

羅傑·格午埃文·史密斯(Roger Guenveur Smith)飾演的史麥利(Smiley)步履蹣跚地兜售著潦草塗飾的馬爾科姆·艾克斯(Malcolm X)和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合照;這是另一種展現二者固有公眾形象的方式,不同於在聖殿入口外擺攤的虔誠藝人叫賣聖母塑像和袖珍畫像。斯派克·李的稟賦在於對其角色形象不可動搖地、近乎篤定地刻畫。

回到角色穆奇(Mookie)。在角色中,穆奇飽含危險地、富於成效地跨越顛覆界限,而塑造成典型。或許,斯派克·李想要刻畫的這位迷失、並不英俊、全然無傷大雅的年輕人,抑或是導演自我刻畫,在《為所應為》(Do the Right Thing, 1989)上映三十年後,依然鮮活如新。同樣,讓電影得以不可言表般精確地預知出我們身處的時代。穆奇的扮相:復古道奇隊衫、精緻局部變色螢光短褲和珍藏版耐克鞋,儼然就是當下一位時髦黑人小夥。

《為所應為》劇照

現今,把他隨意扔到貝史蒂,扔到布希維克(Bushwick),扔到哈萊姆(Harlem),抑或扔到下東區(Lower East Side),沒人會多瞧他一眼。他用的一條飾有尼克斯隊經典標識的毛巾,近時也重新流行起來。不成想,他的苦痛,諸如諷刺滿滿的疏離、低微的收入和隨後警察對朋友的謀害等等,歷久彌新。

《為所應為》(Do the Right Thing, 1989)上映之際,是繼《穩操勝券》(She’s Gotta Have It, 1986)和《黑色學府》(School Daze, 1988)獲得成功之後,那時,斯派克·李儼然已經成為一名年輕有為的電影製作人。因此,基於影片上映後所帶來重大而迅猛的影響,上映應被稱作釋放。斯派克·李親睞喜劇,憐愛黑人同胞,也傾注投身於當時的政治。隨著時間推移,他發現自己身處紐約種族焦慮的間歇性炎症之中:零星爆發的種族主義暴亂,又斷斷續續在街巷中平息。

《穩操勝券》劇照

斯派克·李將這部種族交融的巨作獻祭給埃莉諾·邦珀斯(Eleanor Bumpurs)、麥可·格裡菲斯(Michael Griffith)、阿瑟·米勒(Arthur Miller)、埃德蒙·佩裡(Edmund Perry)、伊馮·斯莫伍德(Yvonne Smallwood)和麥可·斯圖爾特(Michael Jerome Stewart),並致獻給他們的家人。他們六位都是黑人,均被警察或白人暴徒殺害。這些名字,都被寫成歌曲。

無獨有偶,史麥利(Smiley)在金博士頭上塗畫的皇冠和讓—米歇爾·巴斯奎特(Jean-Michel Basquiat)用來緬懷過往黑人英雄的皇冠如出一轍。震驚於同為塗鴉藝術家的斯圖爾特被謀殺,巴斯奎特繪製《毀滅——麥可·斯圖爾特之死》(Defacement - The Death of Michael Stewart, 1983),以志紀念。

《毀滅——麥可·斯圖爾特之死》

影片《為所應為》(Do the Right Thing, 1989)結尾,拉希姆被警察用警棍勒住窒息而亡後,民眾為拉希姆的枉死抱不平。一開始,低聲訴說;繼而,群情激昂。一連串名字成為二十出頭年青人口中的慷慨陳詞;民眾念誦著名單裡的名字,包括最新入列的拉希姆。一如當代的觀眾,可以清楚、完整地列訴出崔溫·馬丁(Trayvon Martin)、拉科安·麥克唐納(Laquan McDonald)、桑德拉·布蘭德(Sandra Bland)和菲爾蘭多·卡斯蒂爾(Philando Castile)等人的名字。

1991年,在《為所應為》(Do the Right Thing, 1989)上映兩年後,暴亂猶如皮疹在皇冠高地(Crown Heights)迅速蔓延,加劇了黑人和猶太人之間的緊張局勢。這場暴亂完全映襯著影片描繪的黑人和義大利人、以及更小範圍的黑人和韓國人之間的衝突。同年早間,在美國大陸的另一端,羅德尼·金(Rodney King)被一夥交通警察以暴力制服。

《為所應為》劇照

電影上映十年後的1999年,紐約警察朝無辜的幾內亞移民阿瑪竇·迪亞諾(Amadou Diallo)射擊四十一槍,將午夜離家的後者射殺。時間快進到電影上映二十五年後的2014年,厄運降臨到埃裡克·加納(Eric Garner)頭上:同樣魁梧的身材,同樣為社區所愛戴,同樣在人行道無辜窒息而亡;和拉希姆的命運驚人般相似。

回到1989年,箇中評論家擔憂影片會引發黑人觀眾的暴亂。這是多麼奇而不察的憂慮!現實已然為這暴亂之火供應著源源的火種。斯派克·李電影中攸關死亡、憤怒和暴亂的終極刻畫,無疑是完全翔實而生動的。

九十年代黑人政治態度符號幻化於當時令人憂慮不安的兩難境地。《為所應為》(Do the Right Thing, 1989)關切和指明基於正義的憤怒,算是對前述兩難境地先兆式表達。可以絲毫不誇張地說,影片從聲調和視覺上幫助構建了那個年代。影片片頭字幕的字體和三角波紋線條,均為後來經典黑人情景喜劇所使用,諸如《馬丁》(Martin, 1992 - 1997)和《我的女友》(Living Single, 1993 - 1998)等;片中高超實用的俚語,其後為約翰·雷吉扎莫(John Leguizamo)的單人秀和旺達·塞克絲(Wanda Sykes)的單口特別節目等沿用。

《為所應為》劇照

帶著其圖騰式勝利和新教式自由開明的民權一代,已然遠去。狂熱地後繼一代,以黑人藝術和黑人民權運動這對雙生政治藝術民族主義為代表,也逐漸隱退。輪到導演斯派克·李一代,他們開始審視前人的成就,嘗試漸進的融合。影片中喧囂混亂的時刻自然地嘲諷著當下的社會,有如格溫多琳·布魯克斯(Gwendolyn Brooks)六十年代晚期詩作《暴亂》(Riot)中的詩句一般。

窮人總是汗流浹背、衣衫襤褸,

(不像溫尼特卡那兩位講究的黑小夥)

他們滿身臭味,朝他走來。

他們櫛風沐雨,他們皮膚黝黑、聲音洪亮。

他們無拘無束,他們落拓不羈。

而且,影片同樣飽含著至為真誠的、毫不掩飾的、對精誠團結的渴望。是的。戶外閒聊三人組之一、保羅·班傑明(Paul Benjamin)飾演的ML,對薩爾氏披薩店所在史岱文森大街(Stuyvesant Avenue)對面雜貨鋪韓國老闆取得經濟立足嘆惋不已;夥伴們則揶揄他,作為一名西印第安移民,可是同樣乘船,飄洋過海,棄舟登岸,來到紐約。

《為所應為》劇照

在這個國家、這座城市,ML的生活同化模式明顯有別於雜貨鋪韓國老闆,正如他們不同的膚色。但這種融入是如此迅速、如此真實、如此富於戲劇。有如史蒂夫·樸(Steve Park)所飾演索尼(Sonny)和吉妮·楊(Ginny Yang)所飾演金(Kim)貿然來到美國取得商業成就一般,ML當初也是抱負滿懷而來的。

斯派克·李父親比爾·李(Bill Lee)譜寫的北美大草原風弦樂,透著對布魯斯的熱愛,古老的美洲歌謠集,外加循環播放的Public Enemy韻律,配以詹姆斯·布朗(James Brown)樣帶,混合而成電影原聲音樂。同樣,在片中,也可以縱情一賞多樣語音和多種語言。箇中著名的一組鏡頭:一眾角色的逐幀畫面中,直面鏡頭,呼喊著飽含種族特色的汙言穢語,信口而出,滔滔不絕。鏡頭中湧現的眾多口音,顯得怪異可笑。甚或,箇中偏執,都盡顯多元。

《為所應為》劇照

約翰·特託羅(John Turturro)的棕色皮膚和蓬卷頭髮無聲訴說著種族模糊性。皮諾(Pino)厭惡「黑鬼」,卻熱愛「魔術師」埃爾文·詹森(Earvin Johnson)。皮諾的恫嚇絲毫不能動搖他弟弟維託(Vito)與穆奇(Mookie)之間兄弟般友情。

由斯派克·李妹妹茹瓦·李(Joie Lee)所飾演穆奇的妹妹婕徳(Jade),片中深為薩爾(Sal)迷戀。暴亂平息後,穆奇和薩爾來到披薩店門前,一開始,兩人言辭尖刻,爭鋒相對;臨終了,兩人似乎尋求到和解。巴金奧(Buggin Out)提醒穆奇「保持本色」;而蒂娜(Tina)祈求穆奇勇擔男人職責。人人都被賦予不同角色,人人卻都無可抉擇。

斯派克·李本質上是位謹小慎微的綜合論者;抑或悲觀地看,他顯得理解包容,而往往陷於多源對立境地。如果我們期待他變得不同,不免會失望。斯派克·李尊重愛戴激進主義者;欽佩他們對自我種族和人民熾烈無比、無窮無盡、顯而易見的熱愛,儘管他們最終都未能實現平生抱負。

《為所應為》劇照

片尾字幕前,來自馬爾科姆·艾克斯(Malcolm X)和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語錄呈現屏端。前者為自衛中的政治暴力作辯護;後者態度全然相悖。此種難以理解的辨證對立,大體上表徵出九十年代以來的種族政治現實。

《為所應為》(Do the Right Thing, 1989)至為稱當的文化英雄,莫過於納爾遜·曼德拉(Nelson Mandela)。雖然,貫串全片,對他隻字未提;但隱約間,他一直盤亙在全片之上。某種程度上,斯派克·李緊緊地將故事限定為類似於南非少數白人族群統治的動態社會背景,而非泛述美國多數白人族群統治的驚駭社會圖景。

《為所應為》劇照

全片中,薩爾和其兩個兒子是僅有的白人,除開那位自行車小夥。影片上映不到一年,曼德拉獲釋出獄;接著,沒過多久,成功當選總統。後來,這位昔日抵抗壓迫、投身暴力革命、狂熱抗爭權利的激進主義者,搖身變為捍衛和平的全球象徵。

拉希姆,一位保持真我、熱愛音樂的講究人,刻畫成可以容納對立兩極的角色。片中他第一次開口說話,是在他向穆奇展示那對四指連戒。它們經過悉心保護,看起來很鋒利,甚至讓人覺得有點危險。一隻鑄有「愛」,一隻鑄有「恨」。

《為所應為》劇照

鏡頭直接面對著他,他身後成排鋪展的褐砂石房屋,宛若特藝彩色輔助攝影臂,將他扁平化到背景中;戒指閃閃發光,他T恤衫印有聳目標語:「貝史蒂,決死一戰。」,他眼神遊離,等等,都矗於鏡頭前。他對著鏡頭揮拳展示那對戒指,演繹著愛與恨持續上演的爭鬥。兩者互為依存、勢均力敵。兩者你方唱罷我登場。愛剛在這邊取得勝利,恨已然在那邊搖旗示威。

斯科塞斯的電影人生—《電影手冊》對話馬丁·斯科塞斯

CC、箭影接連特價,杜琪峯最滿意電影完美洗藍

沒幾個人真正進過DAU,他就是其中之一

曾經帶來真實和沉浸的長鏡頭,如今更多彰顯庸俗和虛假?

走向年度「霸權」《鬼滅之刃》的逆襲之路

喬安娜·霍格:一張女士自畫像

原標題:《在評審團主席生日這天,坎城電影節正式宣布推遲……》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坎城迎來首位黑人評審團主席 王家衛亦曾擔任此職
    參考消息網1月16日報導臺媒稱,美國導演斯派克·李1月14日獲聘任為2020年法國坎城電影節評審團主席,成為這項電影界盛事的首位非洲黑人後裔評審團主席,這讓他為此感到既驚喜又自豪。據臺灣「中央社」1月14日報導,坎城電影節每年5月在法國蔚藍海岸舉行。而執導《黑潮》及《為所應為》的斯派克·李,成為擔任這項全球規模最大電影節評審團主席的首位非洲黑人後裔。62歲的斯派克·李表示,能締造歷史,讓他「同時感到驚訝、開心、驚喜與自豪」。
  • 凱特布蘭切特擔任威尼斯評審團主席
    時光網訊威尼斯電影節組委會今天宣布:奧斯卡影后凱特·布蘭切特將擔任今年的第77屆威尼斯電影節評審團主席。今年的威尼斯電影節將於9月2日至12日舉行。布蘭切特在2018年坎城電影節頒獎典禮凱特·布蘭切特曾擔任2018年坎城電影節主席,那屆的金棕櫚給了是枝裕和電影《小偷家族》。而今年坎城電影節的評審團主席也在前天宣布,為美國的黑人導演斯派克·李。
  • 坎城電影節延期,評委會主席斯派克李「非常同意」
    新京報訊 (記者 李妍)3月20日,第73屆坎城電影節宣布或將延期舉行,主競賽評委會主席斯派克·李在接受外媒採訪時,稱完全同意坎城組委會關於延期舉行的決定,表示在新冠肺炎疫情下,為了世界人民的生命,愛好得退居次席。
  • 坎城電影節「失約」五月
    3月19日,迫於疫情在全世界傳播帶來的影響,坎城電影節組委會宣布,電影節已經確定無法在原定的5月12日至23日舉辦,決定延期.目前組委會已有多個備選方案,其中可能性最大的時間,是在6月底、7月初舉辦。坎城國際電影節的重要性,絕不止於找到十幾部影片主競賽,並在其中對數部優秀影片進行嘉獎這麼簡單。
  • 時隔80年,法國補辦因納粹而取消的首屆坎城電影節
    參與該屆威尼斯電影節評委工作的三位法國影評人回到巴黎之後,立即向傑伊部長反饋了這一情況,他們決定要另起爐灶,辦一個能與威尼斯電影節相抗衡的全球性電影節。「所以說,坎城電影節最初是一個政治行動,反法西斯的行動。」負責在奧爾良擔任這遲到了的1939年坎城電影節主席一職的法國影評人安託萬·德貝克(Antoine de Baecque)在接受《好萊塢記者》採訪時說到。
  • 坎城評審團揭曉:「蜘蛛俠」女友、德普前女友在列
    69屆坎城電影節官方海報  搜狐娛樂訊 (哈麥/文)第69屆坎城電影節評審團揭曉,澳大利亞導演、編劇、製片人喬治-米勒擔任主席。另外四男四女來自法國、美國、義大利、匈牙利、丹麥、伊朗、加拿大的電影人擔任評委。
  • 朱麗安·摩爾獲坎城影后 評審團獎現「雙黃蛋」
    第67屆坎城電影節頒獎禮於當地時間24日晚在坎城電影宮舉行,今年入圍影片實力很強,不過各個獎項也都算得上實至名歸,爭議不大之餘也顯得有些平淡。紐西蘭女導演簡·坎皮恩領導的本屆評審團,最終將最佳影片金棕櫚獎頒給了土耳其導演努裡·比格·錫蘭執導的《冬眠》,評審團大獎授予義大利女導演愛麗絲·洛瓦赫的《奇蹟》。
  • 柏林電影節動態:傑瑞米·艾恩斯擔任評審團主席
    1905電影網訊隨著舉辦時間的臨近,第70屆柏林電影節的各項準備工作也在有條不紊地向前推進。近日,柏林電影節組委會宣布,傑瑞米·艾恩斯將擔任主競賽單元評審團主席。作為英國最傑出的演員之一,傑瑞米·艾恩斯,能擔任本屆柏林電影節的評委會評審團主席,算是實至名歸。艾恩斯1948年9月19日出生於英國,他在多塞特一所寄宿學校裡過度了四年的光陰,在此期間,他參演了幾部學校劇,同時還是學校樂隊的成員。他早先立志當一名獸醫,可後來讀了大量戲劇書籍,認為舞臺更適合於他。之後,他進入英國布裡斯託老威克戲劇學院,並積累了豐富的表演經驗。
  • 坎城電影節日程
    專訪章子怡:我一直在被打壓中成長   又一年坎城電影節落下帷幕  20年前,《低俗小說》在坎城奪下金棕櫚。》(丹麥)·《標靶》(韓國)·特別展映·《金錢之水》·《操場》·《紅色軍隊》·《塞拉耶佛的橋》·《傑羅尼莫》·《論人與戰爭》·《擁有者》·《熾熱》·經典修復單元
  • 文娛早報|坎城電影節將再度推遲或取消 迪士尼《心靈奇旅》和...
    坎城電影節將再度推遲或取消因新冠疫情,法國總統馬克龍於巴黎時間4月13日宣布,法國至少要在7月中旬,才能舉辦大規模群眾性節日或活動。而在此前,坎城電影節組委會曾宣布,將大概率推遲到6月底、7月初舉辦,馬克龍的新規,將會讓坎城電影節再度推遲,甚至直接取消。目前坎城電影節組委會目前尚未作出回應。迪士尼宣布《心靈奇旅》和《瑞亞和最後一條龍》改檔4月13日,迪士尼宣布旗下兩部動畫北美檔期變更。
  • 坎城電影節發布官方海報 義大利美女舞姿迷人
    著名美女影星克勞迪婭-卡汀娜歡脫起舞  搜狐娛樂訊 備受全球影迷關注的第70屆坎城國際電影節,今日發布了官方宣傳海報。作為70周年的特殊紀念年份,今年的坎城海報也特別跳脫常規思維,將義大利著名美女影星克勞迪婭-卡汀娜在年輕時候跳舞的照片放在了海報中央。克勞迪婭-卡汀娜的這張照片拍攝於1959年,她當年剛剛成名,青春逼人,她的迷人舞姿無疑是在為70歲的坎城慶生。
  • 深度解析坎城電影節為什麼最牛 - 2015第68屆坎城國際電影節_娛樂...
    這裡是一個能讓新導演一步登天,中生代導演正式加冕,老導演重拾盛譽的夢幻之地。電影人都會對它抱有持久的想像,無論它多麼偏激、傲慢、刁鑽還是不公,他們都會把最終的結果定義為先鋒,歸類為對最高級電影藝術的推崇,這就是身處國際世界電影節巔峰的坎城。   坎城電影節生下來就這麼神聖嗎?
  • 坎城電影節推遲後 電影宮容納流浪漢
    時光網訊 今年的坎城電影節由於冠狀病毒疫情,由原計劃於5月12日-23日間舉辦,有可能推遲到6月底7月初左右。據巴黎路透社報導,往年舉辦電影節的地標性建築物坎城電影宮因此空了下來,開始接收無家可歸、無處可去的流浪人士。
  • 坎城電影節宣布大幅擴展其Cannes XR計劃將推2300平方米展覽空間
    編譯/VR陀螺坎城電影節電影市場專為沉浸式和增強現實內容推出的Cannes XR(坎城XR)部分即將擴大規模。Positron總部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其還將贊助一項新的VR電影獎項,稱為「 Positron Visionary Award」,該獎項將由業內同行組成的評審團在10個選定項目中選出大獎得主。提交程序和陪審團評獎仍在進行中。坎城XR於去年推出,是一種讓沉浸式和增強現實項目在電影領域內找到合適定位的方法。
  • 威尼斯電影節將如期舉行!不受疫情影響9月2日開幕
    日前,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主席羅伯託·西庫託接受義大利媒體《安莎社》採訪,確認了今年第77屆威尼斯電影節仍將於9月2日至9月12日如期舉行。羅伯託同時還談及了與坎城電影節的合作情況,「與坎城電影節的合作,一切皆有可能。
  • 坎城電影節順利開幕,但諸多新問題懸而未決
    開幕片《喪屍未逝》主創在第72屆坎城電影節開幕式上。  本文圖片 視覺中國 法國當地時間5月14日,第72屆坎城電影節正式啟動。典禮紅毯上的焦點所在,莫過於是開幕片《喪屍未逝》(The Dead Don’t Die)劇組。
  • 在坎城連看12天頂級文藝片,《冬眠》獲大獎不冷門
    第67屆坎城電影節也是過去三十多年來運籌帷幄的電影節主席吉爾·雅各布「在位」的最後一屆,仿佛在向這位「老校長」致敬,「坎城校友錄」上那些閃閃發光的名字都來了:達內兄弟、肯·洛奇、邁克·李、努裡·比格·錫蘭、大衛·柯南伯格、奧利維埃·阿薩亞斯、阿託姆·伊戈揚、河瀨直美……這些名字近十年來近乎成為坎城電影節的「釘子戶」。
  • 65屆坎城電影節落幕 "愛"再奪金棕櫚麥德斯贏影帝
    中新網5月28日電 法國當地時間5月27日晚(北京時間5月28日凌晨),第65屆坎城國際電影節正式閉幕。本屆影展各獎項「歸屬地」公布:最佳影片金棕櫚大獎由奧地利導演麥可•哈內克平憑《愛》摘得,不負眾望。影帝、影后方面則分別由《狩獵》男主角麥德斯•米科爾森、《越過群山》女主角科斯米娜•斯塔坦和克裡斯蒂娜•弗羅託獲得,值得讚許。
  • 文娛早報|哈維·韋恩斯坦被判監禁23年 坎城電影節拒絕保險公司...
    好萊塢製片人哈維·韋恩斯坦被判監禁23年據《好萊塢報導》3月11日消息,電影製片人哈維·韋恩斯坦被控強姦案公布判決,紐約州最高法院法官James Burke宣布,判其監禁23年,並正式註冊為性犯罪者。此前,曼哈頓的一個12人評審團裁定,哈維·韋恩斯坦被指控的5項罪名中2項有罪,分別是強姦和犯罪性行為,另外3項無罪,其中包括掠奪性性騷擾罪和強姦。哈維·韋恩斯坦2019年12月出席庭審。
  • 坎城電影節無法如常舉行,會改為線上直播嗎?
    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訊(記者 鄒松霖)據CNN、Deadline等多家媒體消息,當地時間周一晚,法國總統馬克龍宣布採取新措施,禁止包括節日活動在內的所有大規模群眾性節慶或公共活動,直到7月中旬。這就意味著已經因疫情被推遲到6月底、7月初舉行的第73屆坎城國際電影節將無法按照該計劃舉行。對此,坎城國際電影節組委會於4月14日作出回應,表示贊同馬克龍的觀點,但組織者仍抱有希望稱,今年坎城國際電影節很難按往年的形式舉行,但具體在何時、以何種形式舉行,組委會仍在努力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