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江蘇網訊 記者黃鎮 通訊員張明 「過去,老百姓開膏方是為了治病;現在,老百姓的生活幸福指數高了,膏方逐漸成為當下人們養生調理,冬季進補的流行方式。」江蘇省名中醫、南京市中醫院腎病科主任醫師孔薇告訴記者。10月23日一大早,南京市中醫院正式開啟新院區第一鍋膏方的熬製。
膏方作為中醫傳統進補的一大劑型,南京市中醫院 「金陵膏滋」流傳至今已有百年,因講究辨證論治、「一人一方」,具有調理、滋補、治療三大作用,深受市民喜愛。
中醫傳統膏方對製作工藝要求非常高,需要「精心熬製、冬竹攪拌」,從煎煮、過濾,到濃縮、收膏,都有一套標準化流程,需要嚴格遵循。「好的膏方可以看到掛旗,可以滴水成珠。膏汁呈掛旗狀,就說明膏方熬製的濃度適中,既沒有太濃稠,也不會太稀。」南京市中醫院藥學部主任夏勤邊攪拌邊說,「掛旗」是用竹片在膏裡攪拌後拿出來,膏藥會像一面旗一樣掛在竹片上。「滴水成珠」則是收膏時,取一點膏滴在水中而不會溶化。
在南京市中醫院就有專門的藥師負責膏方藥材的選擇,確保藥材的質量。選用了道地藥材後,膏方製作的程序一點都不能少。
精選的道地藥材浸泡適當時間,然後加入5-10倍量的水,在蒸汽夾層鍋裡煎煮兩個小時,之後取藥汁去渣。南京市中醫院首席制膏師楊炳火說,反覆煎煮兩次後,將所有的藥汁放在桶內,沉澱12個小時,再用中火慢慢濃縮。最後一步就是加輔料收膏了,比如加入冰糖、阿膠等。實際上,最初煎煮時,鍋裡的水大概有8萬毫升,到最後成稠狀藥膏,只有不到2000毫升,「縮水」了40倍,藥品的精華全在膏方裡了。且膏方製劑的生產應該對相關從業人員的資格、製作工藝的流程、中藥材的把關、加工場地衛生條件、基本設施、成品的消毒滅菌包裝、膏方的性狀、質量的抽檢等方面予以規範,才能保證市民可以放心地服用膏方。一些「速成膏方」,其實都不能被稱作膏方,夏勤介紹,製作上偷工減料不僅使膏方口感不純正,也會對藥效帶來負面影響。熬好膏除了嚴格按照膏方製作流程外,還需增設靜置沉澱環節,在收膏前,將所有的藥汁放在桶內,沉澱12個小時。因為藥材煎煮後的煎液會混入一些雜質,通過沉澱可以使得藥汁更為純正。
記者在門診大廳發現,不僅南京本地市民過來定製膏方,聞訊趕來的外地居民也不在少數。「我脾胃虛,別的沒有什麼問題,就想過來調理調理。」來自句容的王女士不到八點就來排隊了。南京的朱女士目的很明確,「我皮膚暗沉,就想通過膏方來讓皮膚健康,紅潤。」皮膚科石紅喬建議說,膏方不同於保健品,會根據朱女士的情況,量體裁衣,開具一劑辯證精確的養生滋補膏方,讓她變美。
「膏方以補虛為主,需要空腹服用,便於吸收。一般早上服用一次,每次以一片或一勺為單位。待一周較為適應後,可增加至一天兩次,早上空腹吃一次,晚上睡覺前吃一次,服用周期大約是一兩個月。」孔薇提醒,吃膏方的這段時間應忌食生冷、油膩、煎炸、海鮮、辛辣及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免妨礙脾胃消化功能,影響膏劑吸收。
【來源:中國江蘇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