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媒介批評角度看社交網絡時代的「群體性孤獨」

2021-01-13 人民網

摘 要:社交媒體自出現以來,以即時、便捷、互動等特徵迅速橫掃全球,其構建的社交網絡更是給人類生活帶來前所未有的衝擊與變化,與此同時,給人們的內心世界也帶來潛移默化的影響。筆者認為,社交時代人們之間的聯絡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更加頻繁緊密,但實際上卻潛移默化地讓人們越發孤獨和焦慮。這種孤獨不是個別行為,而是在網絡環境的虛擬反饋下形成的群體性孤獨。本文將從媒介批評角度,綜合運用傳播心理學的相關理論知識與研究成果對「群體性孤獨」現象進行分析,重點探討該現象背後的成因。

關鍵詞:群體性孤獨;媒介批評;社交網絡時代

一、社交網絡時代

在傳播學史上,許多學者從不同的研究領域對媒介技術或手段在社會發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進行過深入地考察。麥克盧漢曾提出媒介即訊息、媒介是人的延伸的觀點,他開拓了從媒介技術出發觀察人類社會發展的視角;麻省理工學院教授雪莉·特克爾(Sherry Turkle)創造性地選用「實地考察」和「臨床診斷」相結合的新思路,對人與信息技術的關係進行了長達15年的研究,成為當下人與技術關係領域首屈一指的社會心理學家。她在《群體性孤獨》一書中說到:「我們為了連接而犧牲了對話。大家都熟悉這樣的場景:家人在一起,不是交心,而是各自看電腦和手機;朋友聚會,不是敘舊,而是拼命刷新微博、微信;課堂上,老師在講,學生在網上聊天;會議中,別人在報告,聽眾在收發信息。所有這些現象都可以歸結為『群體性孤獨』。我們期待他人少,期待技術多。[1]」她認為,我們依賴社交網絡這種虛擬空間,一旦脫離虛擬,孤獨感就隨之而來。換言之,人們想要藉助社交網絡來擺脫內心的孤獨感,結果卻多多少少地陷入了一種「群體性孤獨」當中。

二、社交網絡時代與「群體性孤獨」

1.「群體性孤獨」概念

目前搜索各種文獻資料還沒有對「群體性孤獨」概念的相關闡釋,大多數文章提出這個詞是由於雪莉·特克爾(Sherry Turkle)的著作《群體性孤獨》,她在書中描述了當下讓人匪夷所思的一種現象:人們為了保持親密渴望能夠「在一起」,但同時又渴望能夠「在別處」,即同時進行多種任務處理。縱然可能已經身處於熱鬧的人群當中,人們還是樂於通過社交網絡能夠連線到其他的地方,同身處別地的人時刻保持聯繫。更有甚者,哪怕是在參加約會、和同事們共事的時候也會出現出這類讓人尷尬的「人群中的沉默」的情況。雪莉·特克爾(Sherry Turkle)稱之為「Alone together」 [2]。

2.社交網絡時代「群體性孤獨」現象

《中國青年報》曾面向社會做過一個關於上網體驗的民意調查,調查人數將近兩萬,涉及三十個省份。調查數據顯示:有63.6%的人感覺花費過長時間上網讓人「變得內向」;還有57.3%的人覺得整日依賴或沉迷於社交網絡使人「更加孤獨」[3]。因而可知,網絡並非療治孤獨的良藥,相反,如果人們在虛擬的社交網絡花費過多的精力與時間,容易深陷其中不可自拔,久而久之容易使人逃避現實生活轉而沉溺社交網絡,從而與身邊親朋好友產生情感的疏離、關係的冷淡,情況嚴重者,更有可能出現沉默寡言、情緒波動較大、現實社交關係逐漸淡漠等類似「孤獨症」的心理跡象。例如淘寶網銷售的「虛擬情人」服務,通過購買「聊天時長」,客戶可以在一定時間內獲得一個「虛擬好友」,可以與客戶暢所欲言,聆聽客戶傾訴,或者幫客戶排憂解難。通過相關數據,某些網店的這種虛擬社交服務的月成交量成千累萬。有客戶這樣評價:「很多時候,我其實並不在乎對方是誰,我只是想有一個情緒宣洩,感情寄託的對象來陪伴,排解孤獨。」「虛擬情人」的出現與流行反映了當下現實社會存在很多孤單的個人,他們在現實社會感受到了壓力、不信任,願意抽離到虛擬空間,寧願與陌生人或者虛擬的朋友而不願與身邊的人來傾訴。當今這種現象越來越嚴重,人們這種內心世界無法排遣的孤獨不是個別人才有的情況,體現的是當下一種群體性的孤獨。

三、社交網絡時代「群體性孤獨」現象成因分析

當下社會是一個取得聯繫和保持聯絡非常便捷的時代,所謂的「分開」和「獨處」都失去了原來的意義,我們通過「掌媒」自由自在聯繫他人的現實並未排解人們內心的孤獨感,甚至還逐漸強化著這種感受。社交網絡將人們從自我孤獨中解放出來,卻又導致人們難以從技術需求中逃脫出來,於是陷入另一種孤獨,甚至逐漸異化為一種對孤獨感的消費,而這只會讓人陷入「內心孤獨寂寞——轉向網絡尋求慰藉——更加感到孤獨——繼續上網尋求安慰」的惡性循環當中。「群體性孤獨」作為一種社會性的心理危機正日益蔓延。筆者將從宏觀的社會環境和受眾的微觀心理角度出發,探析「群體性孤獨」現象的成因。

1.「地球村」上的孤獨村民——「擬態人」和「容器人」

每一種新媒介出現和普及,都會伴隨著與這種媒介相關的異常社會現象。「地球村」的概念是麥克盧漢提出的,當時的預言已經隨著技術的突飛猛進迅速成為了現實,然而處在互聯互通的「地球村」的「村民」卻不同程度地患上了「群體性孤獨」的時代疾病,成為當下我們不得不面對的媒介病理現象。在傳播心理學的研究中,有學者提出了「擬態人」的概念。社交網絡時代人們通過Facebook、微博、微信朋友圈、個人空間等方式塑造了一個「完美」的網絡身份。儘管使用的是真實身份,但是在社會網絡中展現的卻是自我加工後重新塑造的自己,即所謂的「擬態人」。出於自我認同的需求和他人認同的渴望,大眾傾向於選擇自己較為滿意或者積極的一面對外進行展示分享,本無可厚非,因為從心理健康角度來講,這能促進自我與外界正常交流,達到使人愉悅的作用,但是這種「自我展示」不可避免帶有表演或者作秀的成分,所以每當在網上發布關於自己的信息時,會思前想後,擔心自己在網絡上的發言影響到現實中的人如何對待自己,這逐漸變成了一種負擔,形象塑造的不確定性讓其焦慮不安,沉迷於「表演」的背後是難以掩飾的孤獨。

日本傳播學者中野牧在《現代人的信息行為》一書中用「容器人」的概念來形容現代人的媒體依賴症。他認為,在以電視為主的媒介環境中成長起來的現代日本人的內心世界就像是「罐狀」的容器。這個容器孤立封閉,為了擺脫孤單狀態也希望與外界接觸,但這種接觸只是一種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對方的內部。從表面看,上網和看電視都是在缺少現實互動的狹小空間內進行,但實質上網絡比電視更加缺乏約束。因此,「容器人」這種生存狀況不僅沒有隨著技術的發展逐漸消減,而是更變本加厲了。網絡「虛擬實在性」使人們常常沉溺於屏幕,而忽略了屏幕外的真實時空。長時間沉溺於社交網絡形成的性格孤僻、情緒抑鬱、內心空虛、無責任感、人際交往障礙等人格異化問題,使其在線上線下判若兩人,慢慢陷入「精神真空」的心理危機中,從而產生孤獨感。

2.人們自我暴露的異化和自我麻醉——「自我呈現論」和「信息按摩」

美國社會學家戈夫曼提出過著名的「自我呈現論」,他把社會中的人看作是舞臺上表演的藝人,他們通過預先給自己設定一個形象,通過表演來展示自我形象並努力爭取好的效果。換言之,人們會依據自身內在的需求、動機和渴望,行使各種方法和手段來控制和展示自己的外在印象,並渴望獲得他人肯定或正面的評價。一旦得到他人的認同或鼓勵,自我想要展現的積極性就會顯著提高。據史丹福大學的調查,早在2000年,全球具有強迫性上網傾向的網民就超過了20萬人。這不禁引人深思,既然社交網絡並不能從根本上讓人排解孤獨,那為什麼網民還是不斷將視線和精力放在屏幕中的社交空間,不間斷地一次次刷屏,如同患有強迫症或網癮症般依賴社交網絡,對其依戀地不能自已?筆者認為,可以用麥克盧漢的「信息即按摩」(message is massage)的理論來解釋。網際網路產生以來,傳播的意義不再主要體現在傳播的內容方面,更多的是轉移到研究媒介效果方面。媒介自身的這種「按摩」作用對人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社交媒體通過各種碎片化的信息來填補我們的信息渴望和認同焦慮,暫緩了我們的心理疲憊,能起到暫時性的麻醉效果,但並不能將我們從孤獨的沼澤地真正解救出來。

3.社交中的媒介依賴心理:「網癮症」

當今世界,隨著無線網際網路和移動終端的迅猛發展,網絡無處不在。長期生活在舒適網絡環境裡的人們對網絡的感覺就好似魚兒對水般依戀,一旦抽離,就十分容易出現不知所措、煩躁難耐的「戒斷」症狀。如果說「網蟲」的說法是早期人們對網絡迷戀者的一種調侃,那麼到了社交網絡如此發達的今天,「網癮症」則發展成了當下一大時代通病。長時間沉溺於網絡環境,降低了現實中與人交往的溝通成本和面對面溝通所帶來的壓力。虛擬代替現實的交往方式的錯位,更有可能導致自閉傾向的性格,對現實生活日益冷淡疏離,反而會產生另一種空虛和孤獨感。正如雪莉·特克爾在《群體性孤獨》中所說:「我們對科技的期盼越來多,卻對彼此的期盼越來越少。我們好似處在一個完美風暴的靜止中心,渾然不覺已成為科技的奴僕。」我們應當反思,技術的發展是否正在對社會產生一種翻天覆地的變革——即人操縱工具的時代轉變成人成為工具的一部分的時代。

四、結 語

媒介與人的關係,是媒介分析、媒介批評的核心問題。社交網絡逐漸給人們聯繫溝通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給人們內心建立起一座牆,人們的價值觀、行為習慣、心理體驗都在無形中接受著媒介的改造。技術是極具誘惑的,因為它能彌補人性中脆弱的一面,當人們習慣性地依賴技術,全身心投入到虛擬網絡空間,會不同程度地影響著大眾心理,形成一種群體性的麻木和孤獨。媒介飛速發展給個體內心世界帶來的改變與衝擊值得引起關注。希望隨著時代的進步,本文討論的社交媒體時代「群體性孤獨」的現象能夠引起大眾的關注,也希望大眾們能從社交網絡中抽離出來,真正將技術看作是為我們所用的一種工具,而不是生活的全部。

參考文獻:

[1] (美)雪莉·特克爾著.周逵,劉菁荊譯.群體性孤獨[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28.

[2] 黃衝.萬人民調:83.2%受訪者坦言網絡改變了自己的性格[EB/OL].http://media.sohu.com/20120524/n343967914.shtml,2012 -05-24.

[3] 張婧妍,周惠懋.群體性孤獨:針對掌媒使用依賴的中日比較[J].新聞界,2013(15):69-74.

[4] (美)尼葛洛龐帝.胡泳譯.數位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

[5] (加)馬歇爾·麥克盧漢.何道寬譯.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6] 方建移,章潔.大眾傳媒心理學[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

[7]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8] 我們從未如此熱鬧,卻又從未如此孤獨——論社交網絡中的自我呈現[A].第三屆華中地區新聞與傳播學科研究生學術論壇獲獎論文[C].2012:24.

(責編:馬瀟(實習)、宋心蕊)

相關焦點

  • 「媒介批評」越寫越好啦!高分修煉冊08
    上一期,大家熟悉的「藍檸檬」學姐,對四川大學的常考考點——「媒介批評」進行了講解和作業點評。今天,「藍檸檬」學姐將繼續帶領大家進行「媒介批評」撰寫練習。這次一共有10位同學提交了媒介批評的作業,學姐都看啦,絕大部分同學的完成度都不錯,但多多少少也都存在些小問題。
  • 社交行為的底層邏輯:六億人的孤獨從何而來
    編輯導語:現代都市中的許多人,或多或少的都會感到「孤獨」,有的人享受著這種孤獨,有的人畏懼這種孤獨,孤獨似乎以不同的形態存在於每個個體當中。這種孤獨感,似乎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本文作者為我們揭露了社交行為的底層邏輯,看看六億人的孤獨到底從何而來。一、引言正文開始前,先講一個故事吧。
  • 積極研究媒介批評促進傳媒健康發展 - 新聞記者
    暨南大學董天策教授認為,嚴格地說,媒介批評與新聞閱評確有本質的差異:媒介批評是守望媒介的價值正義,富有人文理想,具有鮮明的學術理性;新聞閱評則是從管理媒介的實際需要出發而開展的閱讀與評論,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性質,最終體現為管理部門對媒介的操控。廣義地看,新聞閱評應當是具有中國特色的一種媒介批評方式,將其納入媒介批評的範疇具有現實的合理性。
  • 「媒介批評」作業講評,快來對比檢驗下自己的水平!高分修煉冊07
    材 料 分 析我們先來審題(未看題目及材料的同學可點擊劃線文字查看)。在考場中,我們拿到媒介批評材料,首先應當讀題幹明確寫作要求,然後分析與梳理材料中包含的事實,確定寫作內容。其次,我們要從上述材料中找出媒介批評寫作的角度。齊魯晚報在上述事件中,有上述三個行為。針對第一個行為,我們可以從「媒體在災難報導中做好正面引導」「媒體兼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等讚揚的角度去分析評價。
  • 粉絲文化流變:媒介變遷背景下中國粉絲的成長簡史
    媒介激變背景下的互動型粉絲進入網絡時代以來,網際網路先是在PC端營造了一個龐大的賽博空間,資訊向門戶網站聚集,網友向貼吧、論壇及其他網絡社區聚攏,但真正的普世性變革來自於移動網際網路的橫空出世。2013年,移動晶片需求首次超過PC晶片,並逐漸成為智能終端產業的引領者,隨之而來的是即時通訊、社交互動、行動支付、手機購物、在線直播等網際網路全生態應用場景的蝶變,重社交類發布媒介、信息流類分發媒介、泛知識類分享媒介、短視頻類直播媒介等多樣態的媒介激變也由此迎來爆發。新媒體時代強勢降臨,粉絲的角色身份得到充分的延伸與拓展。
  • 放棄探究時代精神 網絡文學就是「長不大的孩子」
    一時代有一時代的文學,剖析、評鑑一時代「特長的文學」,是文學批評的重要使命。網絡文學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文學發展的重要亮點和「特長」。網絡文學批評建構符合中國網絡文學特色的話語體系,形成具有前瞻性的輿論導向和正確的價值規範,剖析網絡文學發展的精神困境和產業鏈弊端,闡釋經典之美,已是時代重託。
  • 引火燒身的日本「美術館女子」企劃:社交網絡時代的藝術鑑賞
    但在這些頗受好評的舉措中,一個同樣依靠網絡的名為「美術館女子」的企劃卻意外「翻車」,上線沒幾天就在一片罵聲中匆匆下架。活動本身對於性別平等意識的缺乏無疑是導致它失敗的最大原因,但在批判的聲浪中所凸顯出的關於藝術鑑賞方式的討論雖然可能被疫情所放大,卻也是網絡時代不得不面對的核心矛盾之一。
  • 線上社交能否成為解藥?
    「要主動參與線下面對面的交談,以此來彌補線上交往由『身體缺場』所帶來的不足,用真正的『在一起』來療愈孤獨的人群,建立更好的生活。   @雲都網絡:網絡社交只是現實社交的一個拓展,是現實社交的一種補充,所以可以利用但不能迷戀與依賴,更不能因為網絡社交而影響到現實社交中的人和事。
  • 社交媒體時代的網絡輿情治理:美國的教訓與啟示
    美國是社交媒體的發源地,隨著其國內各社交網絡用戶量的激增與社交媒體信息傳播力的突顯,社交媒體開始全方位地改變美國的政治生態。當前川普政府錯誤利用社交媒體操縱公眾輿論傾向,進一步加劇了美國的政治極化和社會撕裂。社交媒體時代的美國網絡輿情治理困境,對社交媒體日益發達的中國殷鑑不遠。
  • 在水瓶時代裡,水瓶座就會特別幸福嗎?選擇自由還是選擇孤獨
    拿生活來說,很多人只奔波於公司和家庭,兩點一線,社交圈子變得非常的窄了,想找朋友聊天、逛街、吃飯,對方未必能夠抽空時間陪你,畢竟TA也有自己事情要忙碌。你只好選擇一個人吃飯、一個人看電影,甚至一個人去醫院。好像孤獨患者似的,你不忍心打擾別人,也同樣不想被人打擾。你享受這一份自由,你會拿手機拍一段視頻上傳到網絡上,你會獲得無數的點讚,你會享受社交平臺的關注。
  • 沉迷與輕信、網絡暴力低齡化 媒體聚焦青少年媒介素養如何提升
    河北省石家莊市橋西區草場街小學的學生在觀看網絡安全知識展板。新華社發共青團中央維護青少年權益部、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5月13日聯合發布的《2019年全國未成年人網際網路使用情況研究報告》顯示,32.9%的小學生網民在學齡前就開始使用網際網路。在新媒體時代,媒介素養,即使用、解讀、評價各種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識、技巧和能力,尤為重要。
  • 深化新時代媒介管理學研究
    當前,我國媒介管理面臨哪些新境遇?深化融媒體時代媒介管理研究、構建中國特色媒介管理學體系,對於促進中國未來傳媒事業發展有哪些現實意義?近日,記者圍繞這些問題採訪了相關專家學者。技術迭代改變媒介生態隨著融媒體技術的發展,我國媒介的面貌、結構、數量、技術、管理方式等發生了很大變化。
  • 無需共時的賽博社交:虛擬陪伴下,我們真的不再孤獨了嗎?
    而這種意識與意識的互動、交鋒、融合、衝撞則是「賽博社交」的過程。賽博社交與傳統意義上的社交有何不同?暫且拋開在媒介1.0時代就出現的社交方式(書信往來與口語交流)不談,先來對比其與公共論壇(虎撲、知乎、微博等)及通訊軟體(微信、QQ、簡訊、陌生人社交軟體等)上的社交模式有何異同。首先,賽博社交無需共時。
  • ...以媒介變革為契機的「愛欲生產力」的解放——對中國網絡文學...
    目前最有代表性的觀點有兩個:一是「通俗文學論」,從通俗文學的脈絡出發,將其視為被「五四」新文學壓抑的通俗文學在網絡時代的復興;二是「新媒介文學論」,從媒介變革的角度出發,將之定義為在網際網路環境中出現的文學形態。筆者一直持後一種觀點。
  • 韓國「N號房」背後的意見領袖傳播與媒介倫理問題
    「N號房」運營者通過在社交網站上發布高薪兼職信息吸引女性,隨後添加對方社交帳號,進一步掌握對方的身份證、個人照、電話號碼、住址、其他社交帳號甚至家人朋友的聯繫方式,哄騙她們上傳裸露照片和變態不雅視頻,並以此為由進行威脅
  • 「微時代」:美學批評的空間意識建構
    「微時代」美學批評的空間意識建構面臨著如何能夠「不是把空間當作獨立的數量,而是當作與感知著的身體有關連的意向性對象」的問題,需要認真思考:第一,今天的美學批評除了可以繼續在原有的藝術經驗範圍內從事自己的活動以外,還將不得不嚴肅地思考如何改變「只能通過將藝術經驗轉換為現實存在經驗的方式來解決美學的理論乏力與無力」這樣一個問題。
  • 網絡社交的表情符號時代
    「笑cry」和「doge」兩個表情符號因為《牛津詞典》的年度詞彙評選活動成為一個社會話題,實際上包括它們在內的很多表情符號早已經是我們網絡社交生活的一部分。某種意義上說,我們或許已經進入了一個表情符號時代。  微信裡總得裝幾個「表情包」  微信是相當流行的一種網絡社交工具。在微信的個人頁面上,「表情」是專門的一欄項目。
  • 賀根民:《金瓶梅》媒介文本的意義生產——以知乎社區為例
    受眾分析素為媒介研究中的重要話題,無論何種方式的媒介生產,抑或操持何種路徑的媒介批評,其媒介效果評價還得歸結於受眾行為的分析上。網絡環境中的文本解讀,期待受眾結合個人閱歷和人生體驗來進行生產性閱讀。古希臘阿波羅神廟柱子上的箴言發人深省:「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
  • 生於網絡社交時代的兒童,該如何面對「成為網紅」
    不可否認,在當下人人皆網紅的時代,兒童不可避免地會參與其中。那麼,這一代生於社交網絡的兒童,究竟該如何認識網紅?幾年後,長大的他們又該如何面對童年的轉型呢?專家表示,不必用異樣眼光看待網紅這個新興職業,年少成名不是壞事,關鍵是如何引導孩子正確認識並看待自己。
  • 康益豪|《交往在雲端:數字時代的人際關係》(薦書)
    這本書反映了社交媒體和數位技術的最新發展,明確了新媒體帶給我們的困擾,同時也指出我們當下對於新媒體的評價與歷史上關於早期通信技術的討論其實並無兩樣。書中討論了我們應該如何使用中介化語言和非語言行為來發展社區和社交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