帽子是一個民族的符號,甚至可以說是旗幟,它包含著風俗習慣、審美取向、製作技藝、發展軌跡等元素。總之,它是一種文化。就佩戴者而言,它又是一種身份和地位的象徵。 維吾爾人的帽子更是豐富多彩,變化萬千。要認識維吾爾人,你得先認識他們的帽子。
樣子樣子,維吾爾語「各種各樣、很多很多」的意思。維吾爾族男女老少,不論春夏秋冬都有戴帽子的習慣。夏天戴的小花帽叫「多帕」,冬天戴的皮帽子叫「吐馬克」,其中又可分男式、女式兩種。這些戴在頭上的帽子,千姿百態,五顏六色,呈現出獨特的民族特色和鮮明的服飾文化。
維吾爾族婦女人人都是繡花帽的能工巧匠,許多男人更是制帽高手,他們是真正的民間工藝美術家。他們能將豐富多彩的自然形態,通過藝術提煉、概括、誇張、變化而創作出具有鄉土氣息和強烈民族審美情趣的紋樣圖案,製成華麗多彩、各盡其妙的「多帕」和「吐馬克」。所以,對維吾爾人來說,戴帽子已經不完全是為了防暑禦寒,「帽子巴扎」從來都是遊人百看不厭、目不暇接的地方。
維吾爾族的小花帽歷史悠久,地區性強,種類繁多,男女老少戴的花帽也都有區別,但按它們的構成骨式和花紋圖案可分為巴旦木多帕、塔什幹多帕、格來木多帕、奇曼多帕、翟爾多帕、瑪力江多帕、賽蘭多帕、白西塔拉多帕等五十多個品種。這些多帕一般都是手工納繡,把四瓣(也有五瓣六瓣)穹形布片以尖頂為中心,拼縫成拱頂形或金字塔形,再鑲黑絨面邊,最後套在木模上固定成型。繡制的手法多種多樣,主要分為刺線平繡、刺線結繡、串珠片繡、格子架繡、盤金銀繡、十字花繡、鉤花刺繡、扎絨刺繡、綜合繡等。花帽底色多用紫紅、深藍、墨綠、黑等深暗顏色。花紋圖案用色明亮豔麗,對比強烈,主要有黑、白、橘紅、棕、草綠、桃紅、朱紅、金銀等色調。
維吾爾農村,男人們最常戴的花帽叫「巴旦木多帕」。這種花帽因地區不同也有許多變化,但都是黑底白花、四瓣、梭角凸起,帽花是用巴旦本、杏核變形和添加的多種圖案。因花色古樸素雅,簡潔大方備受男人們的喜愛。
圖案似地毯絨面、繡法費工費時的「格來木多帕」:色彩對比強烈,用對格架繡幾何形花紋,像感開的花叢的「塔什幹多帕」:以米學形為骨架,奇曼古麗花枝葉交錯,裝飾效果很強的「奇曼多帕」,這些都是維吾爾族男女青年和知識分子喜愛的花帽,也是饋贈賓客的珍貴禮品。
用金銀線盤繡,立體感強,在陽光下斑瀾絢麗、熠熠閃耀「翟爾多帕」:用串珠亮片鑲嵌,像晶瑩露珠盛開的「瑪力江多帕」,都是女性特別是小姑娘們最喜歡戴的花帽。
「賽蘭多帕」是一種專供宗教神職人員戴的花帽,特點是比一般花帽高,沒有稜角,巴旦木或雙旦木圖案繡在花帽頂部,以免包賽蘭(大白頭布)時被遮住。「白西塔拉多帕」 比一般花帽多一瓣(也有多兩瓣的),帽型較小,紋樣比較簡單,顏色比較清爽,有串珠、平繡、挑花等不同品種,是少男少女常戴的花帽。
還有一種夏天當便帽, 冬天作襯帽的「夏巴克多帕」(瓜皮帽),只用平繡或十字繡繡上四朵小花,有水紋邊,小巧、 清爽、涼快,戴在頭上顯得精神、大方、潔淨、素雅。
維吾爾人冬天戴的皮帽子種類也很龐雜,大小高低變化多端,統彌「吐馬克」。這些帽子大部分用羊皮製作,也有用兔皮、狗皮、狐皮、旱獺皮、水獺皮等製成。
「庫拉克其吐馬克」是黑皮面,有兩隻護耳,是用高檔裘皮製成的帽子,多為城鎮人佩戴。農牧民青壯年常戴的「歐日曼吐馬克」形似深缽,單皮絨毛在內,白皮板在外,頂上有四個稜角,帽幹下簷有黑色毛邊,與白色帽面形成鮮明對比。「賽爾皮西吐馬克」是黑絲絨面在外,帽頂有四條拼縫,帽子下簷外面有突出的褐色毛圈,是南疆一帶中老年人喜歡戴的帽子。「巴依拉能吐馬克」是一種帽面用黑色、咖啡色、藍色絲絨縫合,有一圈很誇張的、用高檔裘皮製作的外簷,外形大如臉盆的皮帽子。這種帽子在以前只有少數有錢人戴,如今許多鄉下人也戴起了這種帽子。
「開術切特吐馬克」是女式高檔皮帽,外形和前面的男帽大致相同,但要小巧秀氣,深度淺,婦女們在佩戴的長頭巾上斜扣一頂這種扁淺的皮帽,顯得非常華貴漂亮。這種帽子在舞臺上經常出現。麥蓋提、巴楚等地的農民,喜歡戴一種斜桶形、 帽身有30~50釐米高的帽子—「英吉沙吐馬克」。據說在英吉沙農村,姑娘要戴著這種高帽子出嫁。還有一種在全世界也要算最小的皮帽一一「塔裡拜克吐馬克」。這種只有在于田、民豐、且末才能看到的小帽子,只有4~5釐米高,口徑僅有6~7釐米,帽頂直徑不到3釐米,形似倒扣的小酒盅。這種帽子當然無法戴在頭上,已婚婦女只好用卡子斜著別在頭巾上。顯然這種帽子沒有任何遮陽保暖作用,純粹是一種裝飾品了。
如果您有機會來新疆,在維吾爾人聚居的南疆走走,您會驚奇地發現,還有一種耐人尋味的現象,那就是在炎熱的夏天,仍有許多人身穿單衣卻頂著厚重的皮帽子。據說是為了保持頭部溼潤,太陽曬不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