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揭秘:每1秒鐘就會有1萬億個中微子穿過你的身體

2021-02-06 北京新青年

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日本科學家梶田隆章和加拿大科學家阿瑟-麥克唐納,他倆因為發現中微子震蕩而獲得2015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

圖為阿瑟-麥克唐納。

對於不少人來說,因為平時工作忙,沒時間關心,對中微子不是很了解,更別提中微子震蕩了。恰好在下以前看過大量關於中微子的資料,今天寒木就來詳細說說。

中微子是什麼

中微子,中微子,名字中既然有一個「子」,這說明它是一種小粒子;同時它還有一個「中」字,說明它跟我們熟悉的中子一樣,也不帶電,中性的;還有一個『微』字,說明中微子非常非常小,比中子電子還要小得多得多,甚至於,以前的科學家們還認為中微子是沒有質量的。只是後來,人們才認為,中微子是有質量的,但非常非常小,有點接近零。也正因為這樣,中微子非常神奇,它的速度非常快,不到1秒鐘,它就能穿過地球。

別說地球,它甚至能穿過太陽。太陽每分每秒都在產生大量的中微子,平均每秒鐘,會有好多萬億個來自太陽的中微子穿過每個人的身體。

中微子怎麼發現的

既然中微子嗖一下就穿過了地球,穿過我們每個人的身體,怎麼去抓住它?抓不住它,你又怎麼證明存在中微子這種粒子?

事實也是如此,當初,中微子只是一種推測出來的粒子而已。而這裡面,故事還挺有趣。

話說,好幾十年前,全世界的物理學家們被一個問題深深地困擾著,這就是『貝塔衰變』中能量不守恆的問題。

貝塔衰變很好理解,咱們以碳元素為例。碳元素排在第六位,通常它的原子核裡面有6個質子和6個中子,可是呢,有的碳原子核裡面卻有8個中子,6加上8等於14。所以,咱們把這類原子叫做碳14。

碳14很神奇,它們會向外發射電子。原來呀,碳14的原子核很不穩定,它裡面的某個中子有變身術,會變成1個質子加上1個電子!

這下就好玩了,你想呀,原子核裡面的1個中子變成質子和電子後,那原子核裡面豈不是會多出一個質子?既然質子多了1個,那它就不能再是碳元素了,它變成了氮元素,因為氮元素排行老七。

早在100多年前,對於碳14的這種現象,被當時的科學家們稱為——貝塔衰變!

說完了貝塔衰變,咱們再來說說能量不守恆又是啥情況。

還是拿碳14來舉例,碳14發生貝塔衰變的時候會放出能量,而能量由電子帶走,所以貝塔衰變時,會發射電子。按道理,電子具有多少能量應該是固定的,可奇怪的是,就算是完全相同的幾個碳14原子,它們發生衰變時,發射出來電子,能量竟然不一樣。

咱們來打個比方,有幾把完全一樣的手槍,當然,手槍子彈也是完全一樣的。可現在呢,朝相同的方向射擊,有一把手機能把子彈射到300米遠的地方,有一把呢,只能射到270米的地方,還有一把更可憐,只能射到250米遠的地方。你們說這奇怪不奇怪?

為什么子彈射程不一樣?

是不是有的子彈,彈藥比較少,有的比較多?是不是每個碳14都不一樣?

但是,你怎麼證明兩粒碳14不一樣?無法證明,所以,所有的碳14是一模一樣的!

怎麼辦?

面對這個問題,當時的科學家們可是傷透了腦筋,不管怎麼折騰,總是找不到原因。搞到最後,實在實在是沒辦法了,當時的著名科學家波爾只好說,我猜,能量守恆定律可能不是正確的。至少在微觀世界,能量守恆定律是不通用的。

圖為波爾。

這下,波爾可是栽了個跟鬥,鬧了笑話。因為能量守恆定律是我們這個宇宙的法則,它還從沒失效過。如果為了解釋小小的貝塔衰變,就輕易推翻能量守恆定律,那這代價也太大了。所以,很多科學家對波爾的這種解釋很彆扭。尤其是那個叫泡利的科學家,他非常不爽,因為泡利這人是個極度追求完美的人。可是呢,不爽歸不爽,他一時也找不到別的解釋。

圖為泡利。

後來,物理學家們決定召開一個會議,共同商討這個當時物理學上最大的謎題。而泡利本來是要參加的,可是最後,他臨時有一個舞會,而且他說,無論如何他不能缺席這個舞會。就算不能參加,泡利也想發表自己的看法,所以在1930年12月4日這一天,他寫了一封信給參加會議的人,這是一封名垂青史的信,在信上,泡利說「我有一個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想法,為了確保能量守恆定律的正確性,我認為在貝塔衰變的過程中,除了發射出電子外,還有一種神秘的看不見的粒子,就是這種粒子帶走了部分的能量……」。1931年的時候,他又一次在物理學大會上提出並修正了他的看法。他說:「這種粒子是不帶電的,沒有質量的,也是不與任何物質發生作用的,所以我們是探測不到的。」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泡利說的這種神秘粒子,其實就是中微子。

但是作為嚴謹的科學家,泡利有自知之明,他猜測存在中微子這種粒子後,頓時亞歷山大,甚至有點後悔。

為什麼呢?

因為泡利預言存在中微子,可是中微子無論如何是不能被觀測到的,那這幾乎等於沒說。因為我們可以隨意套用這種預言,比如,寒木也可以預言,咱們每個人的肚子裡面都長著一棵樹,可是無論如何我們是看不到這棵樹的,就算鑽到肚子裡面也看不見。所以,泡利意識到自己犯下了一個非常大的錯誤,他感到很鬱悶,為此,他自己也這樣承認,向別人寫信:「我做了件糟糕的事,我預言了一種無法觀測到的粒子……」

泡利是個很可愛的科學家,他不但對自己要求嚴格,對別人也要求很嚴,同時說話很刻薄,他總是喜歡給別的物理學家挑刺,而且不留情面。泡利的這種完美主義是出了名的。一次,他看了一位年輕的物理學家寫的一篇論文後,評價說「這論文不只不正確,它甚至連錯誤都算不上」。還有一次,一個義大利物理學家做完報告,準備離開會議室時,泡利對他說「我從來沒聽過這麼糟糕的報告。」,泡利說完後,他又突然回過頭,對瑞士的一個物理化學家說「我想如果你做這次報告的話,情況可能會更糟糕。」

還有一次,泡利想去一個地方,但不知道怎麼走,一位同事告訴了他。後來這位同事問他那天是否找到了想去的地方,泡利不僅沒有表達謝意,反而諷刺說「在不談論物理學的時候,你的思路總是很清晰。」

你看,既然泡利對別人都這樣,那他對自己就更嚴了。所以泡利預言存在不能被觀測到的中微子後,他的苦惱是可以理解的。

泡利是1958年去世的,在他去世的前兩年,也就是1956年,泡利終於可以揚眉吐氣了,因為美國科學家萊因斯和柯溫探測到了中微子存在的證據,這讓萊因斯在1995年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而柯溫呢,因為他已去世多年,所以沒有獲獎。

泡利按理也應該獲獎,但他老人家早在1945年的時候就把諾貝爾物理學獎拿到手了。

太陽中微子消失之謎

說完了證實中微子確實存在的證據後,科學家們的信心更足了,其中就有一個雄心勃勃的美國科學家,名叫戴維斯。他準備在地下1500米深處探測那些從太陽發射出來的中微子。

中微子穿透力超強,不到一秒的功夫,就把整個地球給穿過去了。怎麼探測?別急,中微子並不是從來不跟任何物質發生發應,它還是會跟某些特殊的原子發生反應,比如氯原子和氫原子,只是非常少而已,100億個穿過地球的中微子中,大約會有一個中微子與物質發生碰撞。

100億中只有1個,這也太少了,但是別忘了,宇宙中所有的恆星還有地球上各種核電站無時無刻不在產生中微子,所以中微子非常非常的多,平均每秒鐘就會有1萬億個中微子穿過我們每個人的身體,中微子是宇宙中數量最多的粒子之一,茫茫的宇宙空間中,大約每立方釐米的體積內就有300個中微子。

那麼,戴維斯為什麼非要在地下1500米深處探測中微子呢?在地上不挺好?

因為地面上有大量的來自宇宙空間的射線,這些射線會干擾實驗。所以,咱們國家大亞灣的那個中微子探測裝置同樣也是設在大山裡面,為的是讓厚厚的巖石擋住各種射線。

戴維斯的實驗是這樣的:

他將615噸四氯乙烯液體灌入地下1500米深處的一個大池子裡,然後數十年如一日地等待中微子的降臨。根據天體物理學家對太陽的認識,經過嚴密計算太陽發射中微子的數量情況,戴維斯得出結論,他那個裝滿四氯乙烯的大池子每天應該能捕獲一個中微子。然而,經過多年的觀察,平均下來,他四天才能逮著一個。其餘的中微子跑哪去了?當時,也就是1968年左右,科學家們很困惑,要麼是戴維斯的實驗不精確,要麼是天體物理學家們對於太陽的認識有錯誤。戴維斯一年又一年不斷地完善實驗,最終結果還是一樣。

戴維斯說,我的實驗沒問題。

言下之意是,太陽中微子消失之謎,責任不在我,可能在天體物理學家的頭上。

可是呢,天體物理學家們也很委屈,他們算啊算啊,計算了好多遍,最終還是堅定地說:我們對太陽模型的計算絕對沒有錯!

奇怪了,既然誰都沒有錯,那到底誰錯了呢?這就是著名的「太陽中微子消失之謎」。

戴維斯不管那麼多,還是常年在那1500米深的金礦裡幹著捕捉中微子的偉大事業,他這一幹就是30年。在這30年中,他總共才探測到大約2000個中微子。

後來呢,在日本的神岡,同樣也有一個大型中微子探測器,叫超級神岡探測器,由一個叫小柴昌俊的日本科學家負責領導。經過多年的實驗,小柴昌俊他們也發現,確實存在中微子消失的現象。

哦,原來這不怪戴維斯,因為兩個探測器都同時證明了中微子消失的現象。那麼,為什麼會有一部分中微子消失呢?1998年的時候,這個謎題終於被解開了,因為在這一年,超級神岡探測器證明了中微子具有一種神奇的本領——中微子在飛行的途中會變身!就像悟空能變成一隻小豬一樣。

中微子家族有三兄弟,這三兄弟分別叫「電子中微子」、「陶中微子」、「繆中微子」。這三種中微子在飛行的途中會互相變化,飛一會兒,你變成我,再飛一會兒,我又變成你。它們總是變來變去的,這種現象就叫做中微子振蕩。

中微子振蕩示意圖。

太陽中微子消失之謎解開了。戴維斯那個老舊的中微子探測器,只能探測到電子中微子,而其它的兩種是探測不到的。也就是說,當電子中微子飛到地球上後,搖身一變,成了繆子中微子後,探測器就探測不到了,所以,並不是中微子消失了,而是它變成了另一種當時還沒有能力探測的其它中微子而已。戴維斯沒有錯,天體物理學家對太陽的計算也沒有錯。為了表彰戴維斯和小柴昌俊在中微子研究上的貢獻,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戴維斯和小柴昌俊同獲20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圖為小柴昌俊。

梶田隆章

上文咱們說了,超級神岡探測器由小柴昌俊負責領導,而今年獲諾貝爾獎的梶田隆章恰好受業於小柴昌俊。

小柴昌俊曾經說:「在繼承我衣缽的弟子當中,有2人足以獲得諾貝爾獎」。這裡的兩人,其中一個就是指梶田隆章,而今年,2015年,梶田隆章果然就獲獎了。

梶田隆章的獲獎理由是:預言並發現了中微子震蕩的存在!

圖為梶田隆章。

關於中微子的實驗

1998年,科學家們曾經做過這樣的實驗,就是先在一個地方人工發射中微子,當這些中微子穿過250千米厚的地層後,成功地被另一個探測器檢測到。從發射到檢測到,時間間隔只有短短的0.00083秒,並且證實,檢測到的中微子是來自人工發射的那個方向。

科幻一下,以後要是發明出中微子通信,那地球兩端的人,就可以利用來回穿過地心的中微子打電話了……

1987年2月23日,幾個天文臺同時觀測到大麥哲倫星雲中,1顆叫做『SN 1987A』的超新星開始爆發。消息公布後,科學家們馬上檢查埋在地下的中微子探測器,結果發現,在天文臺發現超新星爆發之前,幾個探測器已經提前3小時捕獲了共24個來自超新星的中微子,這其中就有11個中微子是被超級神岡探測器探測到的。雖然,在這次超新星爆發中,科學家總共只捕捉到了區區24個中微子,但是,科學家們能根據這個數量,大體推斷出這次超新星爆發的規模和其他一些重要情況。自從這次觀測到超新星的中微子後,又一門新學科誕生了,那就是中微子天文學。我們知道,宇宙中存在大量的星際塵埃,對光有很強的遮擋作用,這讓我們難於探測到遙遠宇宙的奧秘,而中微子呢,它恰好可以穿過大量物質,所以中微子以後能夠為我們帶來宇宙極深處的信息。
圖為超新星SN 1987A。
圖為1054年發生的一次超新星爆發後的遺蹟,我國宋朝的天文學家記錄了這次天文事件。
圖為正在注水的超級神岡探測器。

圖為注滿水的超級神岡探測器。

圖為設在南極洲的「冰立方」中微子探測器示意圖。

圖為冰立方地面實驗室。

圖為,一個小探測儀正在緩緩放入鑽好的冰立方的冰洞中。

本平臺旨在介紹更多的最新信息,部分信息轉載自各類紙媒、網媒之所有作品,版權歸作者本人所有,轉載文章目的在於分享信息、提供閱讀,不代表本平臺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若作者或版權人不願被使用,請即與我方公眾號bjnewyouth聯繫,如有侵權本平臺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北京新青年"官方公眾號bjnewyouth,簡稱"北新青",北京本土知性青年信息分享平臺。平臺不定期推出社交酒會、時尚派對、商務交流等互動活動,開闢多元化社交渠道。

相關焦點

  • 諾獎得主小柴昌俊如何成功探測到中微子?
    建好的神岡NDE探測器,表面有1/5覆蓋了光電倍增管(將光信號轉化為電信號),裡面有3千噸水,造價3.5億日元;超級神岡NDE探測器的表面有2/5覆蓋了光電倍增管,裡面有5萬噸水,造價100億日元。
  • 諾獎得主小柴昌俊如何成功探測到中微子
    建好的神岡NDE探測器,表面有1/5覆蓋了光電倍增管(將光信號轉化為電信號),裡面有3千噸水,造價3.5億日元;超級神岡NDE探測器的表面有2/5覆蓋了光電倍增管,裡面有5萬噸水,造價100億日元。他們在觀測數據中找到了集中在13秒內的12個中微子信號 [1,8] (原始論文[8]和諾獎資料[1]說是12個,但是小柴的自傳和科普書說是11個[6,7])。這證明了這個超新星是II型,因為I型不發出中微子。 「中微子」一詞是統稱,其實包括「正」中微子和反中微子。太陽中微子是「正」中微子。超新星發出的中微子是反中微子。
  • 為了籌錢治病,他拍賣了諾獎獎牌!
    萊昂·萊德曼(Leon Lederman) 在今年的諾貝爾獎頒獎季,新晉諾獎得主們接受鮮花和掌聲的時刻,另一位諾獎得主卻在貧困中悄然離開了這個世界,他就是萊昂·萊德曼
  • 30年前,日本在1000米地下「埋」了5萬噸超純水,創建人得了諾獎
    中微子,是組成自然界最基本的粒子之一,被稱為宇宙「隱身人」,每天大約有1000萬億個中微子從人體「穿梭」而過。1956年,萊因斯在實驗中第一次觀測到了中微子,於是獲得了1995年的諾獎;1962年,美國科學家萊德曼,舒瓦茨,斯坦伯格發現「μ中微子」,獲得了1988年諾獎;1968年,美國科學家戴維斯發現太陽中微子失蹤,斬獲了2002年諾獎。
  • 30年前,日本在1000米地下「埋」了5萬噸超純水,創建人得了諾獎!
    中微子,是組成自然界最基本的粒子之一,被稱為宇宙「隱身人」,每天大約有1000萬億個中微子從人體「穿梭」而過。1956年,萊因斯在實驗中第一次觀測到了中微子,於是獲得了1995年的諾獎;1962年,美國科學家萊德曼,舒瓦茨,斯坦伯格發現「μ中微子」,獲得了1988年諾獎;1968年,美國科學家戴維斯發現太陽中微子失蹤,斬獲了2002年諾獎。
  • 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退役
    歷經9年運行,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裝置實現了原定科學目標,完成了科學使命,正式被按下停機按鈕。儀式上,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室向媒體開放。實驗室位於地下100米的山洞中,長約3000米。停機按鈕啟動後,工作人員關閉高壓系統,關閉氮氣系統,移開RPC探測器,打開水池蓋子,能清晰地看到4個探測器。
  • 曾以前所未有的精度發現中微子振蕩新模式,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
    【每秒鐘都有億萬個中微子穿過我們的身體】 中微子是宇宙中最古老、數量最多的物質粒子,從宇宙誕生的大爆炸起就充斥在整個宇宙空間。太陽、地球、超新星、宇宙線、核反應堆,甚至人體都在不停地產生中微子,每秒鐘都有億萬個中微子穿過我們的身體,但無法察覺,它幾乎不與任何東西發生反應,甚至可以輕鬆穿過整個地球。
  • 撼動宇宙的小粒子——中微子
    天問專欄第十六期,帶你走進中微子稱重現場。撰文 | 劉 佳 (普林斯頓大學)責編 | 呂浩然 ● ● ●「如果你把大拇指豎起來,每一秒鐘,就有700億中微子從你的拇指中穿過。」可事實卻是,媽媽試圖阻止中微子在她身體穿行的動作其實並不管用:一顆中微子在太陽內核產生後,只要2秒就可以離開太陽表面,然後以近光速的速度飛行八分鐘後到達地球。它們毫無阻礙地穿過整個地球只需要0.02秒,「所以你的口袋對它們來說根本就是透明的啦!」「不過不用擔心,」我告訴媽媽,「中微子是無害的。」然而,這種無害而又細小的粒子卻在宇宙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 大亞灣實驗功成身退,江門中微子實驗站將接棒,規模要大100倍
    「每一秒鐘有5億億個來自宇宙的中微子以及300萬億個來自太陽的中微子穿過我們的身體,但是我們對此渾然不覺」。大亞灣實驗工程網站如是寫道。
  • 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退役 江門實驗預期2022年完成建設 _ 中國...
    從無到有,走到世界前列,實現跨越式發展據悉,中微子是宇宙中最古老、數量最多的物質粒子,從宇宙誕生的大爆炸起就充斥在整個宇宙空間。太陽、地球、超新星、宇宙線、核反應堆,甚至人體都在不停地產生中微子,每秒鐘都有億萬個中微子穿過我們的身體,但無法察覺,它幾乎不與任何東西發生反應,甚至可以輕鬆穿過整個地球。
  • 為了祖國崛起,這位兩彈功勳放棄兩次諾獎,出徵時說:願以身許國
    這篇論文中證實了泡利關於β譜有明晰上限的預言,有力地支持了中微子假說。這是歷史上第一個證實了中微子存在的證據,也直接將玻爾假說打破,世界科學界為之震驚。是的,沒錯,發表這篇論文的人就是王淦昌先生。當然,雖然有了論文支撐學說,但中微子究竟在哪兒?依舊還是個謎團。
  • 撼動宇宙的小粒子——中微子 | 天問專欄
    · 黃金從哪來:宇宙的鍊金術 ● ● ●「如果你把大拇指豎起來,每一秒鐘,就有700億中微子從你的拇指中穿過。」「700億?!」聽到這個數字,媽媽嚇了一跳,趕緊把手揣回口袋。可事實卻是,媽媽試圖阻止中微子在她身體穿行的動作其實並不管用:一顆中微子在太陽內核產生後,只要2秒就可以離開太陽表面,然後以近光速的速度飛行八分鐘後到達地球。它們毫無阻礙地穿過整個地球只需要0.02秒,「所以你的口袋對它們來說根本就是透明的啦!」「不過不用擔心,」我告訴媽媽,「中微子是無害的。」
  • 《科學美國人》3位作者獲得諾獎,讓我們一起重溫他們寫就的經典
    本屆諾貝爾獎科學類獎項得主共有8位學者,美國共有3位諾獎得主,日本有2位,中國有1位(屠呦呦因青蒿素的發現獲得生理學或醫學獎),加拿大、瑞典各1
  • 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打完收工」
    浸在藍色高純水中的4個中微子探測器出現在人們眼前。 央視新聞圖片 據新華社電 隨著停止運行的按鈕被按下,實驗大廳的水池外罩緩緩打開,浸在碧藍色高純水中的4個中微子探測器出現在人們眼前。 中微子是宇宙中最古老、數量最多的物質粒子,從宇宙誕生的大爆炸起就充斥在整個宇宙空間。然而,由於中微子幾乎不與任何東西發生反應,探測中微子並不容易。 記者在12日舉行的退役儀式上了解到,大亞灣實驗於2011年12月開始運行,2012年3月科研人員宣布發現了一種新的中微子振蕩,並測得其振蕩大小,這一重大發現有助於研究宇宙起源以及理解宇宙中反物質消失問題。
  • 諾獎得主梶田隆章:請為年輕人提供施展才能的研究環境
    拿太陽中微子來說,60年代後半期發現,到30年後的2001年才確定為中微子振蕩。與此相比,才花十年還算快的。獲諾獎之後,我變得很忙,每天被日程追趕著,演講和研究者會議也很多。平均每個月才能回一兩次在富山市的家。沒有了興趣愛好的時間,非要說的話,飲酒也算愛好吧。
  • 分秒必爭的國際競賽:中微子探測
    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裝置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裝置主體是沉浸於碧藍色高純水中4個中微子探測器,現場工作人員有條不紊地進行拆卸。然而,由於中微子基本不與其他物質發生作用,想要探測中微子遠沒有想像中容易。目前使用最廣的方法是在地下深處建造水槽式探測器,捕捉中微子穿過超純水時激發的光線,轉換成為電信號而被記錄下來。研究中微子對物理學的發展和天文學甚至揭示宇宙的起源都有重要意義。
  • 3位華人科學家獲「豪華諾獎」深度解讀
    編者按:王貽芳率領的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團隊因傑出的工作,成為首個獲得科學突破獎的中國科學家,可喜可賀。兩位「80後」青年物理學家傅亮和祁曉亮此次摘得物理學新視野獎亦讓人眼前一亮。  5個國際中微子實驗研究團隊1377名成員共享了此次基礎物理學突破獎,他們近年來在中微子振蕩領域的基礎性發現和探索,開闢了物理學可能突破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的新疆界。  其中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與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勞倫斯國家實驗室的物理學家陸錦標教授領導的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團隊研究成果顯著。
  • 那個曾是「學渣」的諾獎得主去世了:曾經成績倒數第一,卻證明了星星如何爆炸
    來源:[1]小柴昌俊的一生頗富傳奇性:他是一個考入東京大學物理系的學霸,但又是他那一屆物理系學生中的倒數第一的學渣;他負責著名的神岡探測器,在退休前1個多月,這個探測器成為首次探測到超新星中微子的兩個探測器之一。小柴昌俊能力過人,擅長培育人才,他自己成為諾貝爾獎得主,他的一名學生也成了諾貝爾獎得主,另一學生差點也得了諾貝爾獎得主。
  • 從中國到南極:攜手解決中微子質量難題
    來自約翰內斯·古騰堡·美因茨大學PRISMA+卓越研究群的物理學家們領導了一項新研究,這項新研究顯示中微子質量順序問題可能在不久的將來被最終解決, 而這有賴於兩項正在進行中的合作研究——南極的IceCube升級實驗和中國的江門中微子地下實驗(JUNO)。它們將會很快提供物理學家獲取中微子質量順序更加敏感且互為補充的數據。中微子是基本粒子中的變色龍。
  • 首個反中微子排放地圖:有助了解地球內部狀況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9月6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通過分析研究於義大利和日本的兩個探測器提供的數據以及國際原子能機構從400個核反應堆中收集的數據,科學家繪製出一幅反中微子排放地圖,展現反中微子排放情況,該圖有助於科學家了解地球內部狀況,以及早期太陽星雲中行星的形成過程。  對於地球物理學家而言,地殼下發生著什麼的確是一個巨大的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