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常說「得中原者得天下」,中原地區為何如此重要?

2021-01-19 老張聊史

古代中原其實指的是整個華北平原,並不是河南,古代沒有河南,河南地理區域很小。華夏九州以冀州為中心,冀州不僅地理範圍最大,而且歷來說得也很明確:冀州為天下之首,天子之常居,帝王之所都。也就是說,這裡是天下的中心,國家政治的中心,現代人把中原理解成河南,在古代,中國人認為中國是整個世界的中心,所謂中原的範圍其實指的是整個華北平原的範圍,因為這塊地方是漢族的中心根據地,中原的意思並不是指中國領土的中部,而是指漢族的領地。

至於中國的政治中心,歷代說法都很明確,指的就是冀州地區,也就是明清時期直隸省的大致範圍,包含今天河南北部,山東西部,遼寧西部,內蒙南部,京津冀及山西,這些地方是冀州故地,拋開山西就是直隸省故地。這片地域幾乎涵蓋了中國大部分帝王的老家以及歷史上最著名思想家聖人的老家,影響力自然非同小可,不然也不會是華夏之首,天子常居地,帝王之所都的地方,也稱其位帝王故地。翻看歷史,起於關中的勢力,也必然要先得這片區域,不然很難取得勝利,也很難站位腳跟,後續也幾乎是被這片區域推翻,關中與冀州真的是兩塊相愛相殺的地方。

「得中原者得天下」是古民族共識,最早可見於「逐鹿中原」一說。中原地帶一無屏障二無縱深,怎麼從黃帝蚩尤開始,就始終是歷朝歷代主要戰場呢?個人看法有兩個原因:一是搶奪皇權及繼承文明的合法性正統性,中華民族以黃河文化奉為主流,佔領了黃河中下遊的廣袤平原地區,就可法居道統制高點以命四方諸侯。二是搶奪糧食重要生產儲存區,畢竟倉裡有糧心不慌,中原地區氣候特徵物種類型灌溉條件都有豐富資源,這在農業為主的國家是至關緊要的經濟基礎。

戰國七雄一半在中原地區,洛陽開封歷來是王朝建立後國都首選之地。歷史上無一王朝從中原統一天下,但歷史上無一王朝不是從丟掉中原而走向敗亡的。從殷商到蔣家王朝的敗落恰恰證明了:得中原者得天下,失中原者失天下。得天下和在哪裡起兵有關係嗎?秦起西戎滅六國入主中原,漢起江淮滅暴秦入主中原,唐自太原宋自封丘明起兵於安徽,元清來自北疆蠻荒之地,但這說明不了什麼,只有他們取得中原這個的王朝標誌,能夠「入主中原以令天下」的時候,才可以說他們得到了天下。

其實得中原得天下並不是說起兵中原,而是為了全國統一開拓國力和經濟發展選擇在中原地區,比較適宜發展的地方或者隨歷代帝王選擇的地方,而中原泛指的是有華夏族人的地方,並非一個單獨的地區。中原大致是以現在的河南省為中心的區域,包括山西陝西河北山東安徽江蘇湖北等部分,歷史上如果是強大王朝,必須控制這個區域。沒有看到哪個王朝不控制這個區域成為大國的。像三國時代的吳國蜀國只能偏安一隅。解放戰爭期間的淮海戰役就是在這個區域,楚漢相爭也是這個區域。

得中原者得天下,是結果而非開始,並不是說非要從中原起兵爭奪天下。不論說從關中還是河北等地起兵,最後如果不佔據中原,則不算是統一華夏,大義上無法號令天下,政達四方。不論是秦漢晉隋唐宋元明清,這些朝代,大家還是比較認同能代表當時的中國,因為都佔據了中原地帶。東晉、南宋等佔據割據一方的政權,一般都說是偏安一隅,而非中華正統。

相關焦點

  • 究竟哪裡才是中原!
    古時候中原是兵家的必爭之地,俗話說得中原者得天下,可見中原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是何等重要。中原腹地無論農業還是經濟都能為國家提供優質的資源,不光如此,中原還是中華文明的開端,中華文化也在中原生根發芽,早在春秋時期,當時的楚莊王在和周朝使者相交中問到:鼎有多重?
  • 為什麼自北宋之後,再沒有朝代在中原地區建立都城了?
    中國自古有「東都洛陽,西都長安」之說,無數改朝換代,重大的歷史事件大多都是圍繞著這兩處地方展開。洛陽和長安的歷史文化底蘊深厚,也是中國其它歷史古城所不能相比擬的。洛陽,是中國古代建都時間最早,歷時最長,朝代最多的古城,中華民族主要的文明發源地「母親河」黃河,靜靜的流淌過洛陽地區。
  • 何謂之華,何謂之夷——論「中原天下觀」與「華夷變態論」
    得中原者得天下,中原到底是現在什麼地方?              引自搜狐博客 幸福的勝子這裡曾經一度瀰漫著戰爭的硝煙,無數朝代在這裡建都,你唱罷來我登臺,好不熱鬧。這裡也就成為古代中國的核心地區。中原地區是中國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歷史最長,古都數量最多的地區。
  • 作為中華文明的搖籃,古代的中原到底有多大?都包括哪些地方?
    都說夜郎自大,覺得自己就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國家。其實早年間的國人也很自高自大,覺得自己就是天底下的一哥,是當仁不讓的中心。所以我們祖先才給自己取名中國,把中國的中心叫中州,中原;對周邊地區成為邊陲、邊塞、邊疆和蠻夷。因為過去交通不發達,科技不發達,中國人認為世界很小,中國很大,有這樣的錯覺也很正常,因為放眼四海,中原地區的文明的確最發達。
  • 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原包括哪些地方?為什麼楚國被稱為蠻夷?
    中原和蠻夷這兩個詞,不能只看字面意思,還要從廣義和狹義去理解。 「中原」一詞,最早見於《詩經》。如《小雅·節南山之什·小宛》:「中原有菽,庶民採之」。如《詩經·小雅·吉日》曰:「瞻彼中原,其祁孔有」。 要理解這個詞,先要說一下《詩經》。
  • 被群雄逐鹿的「中原」究竟是哪兒?都包括哪些地方?
    數千年來,「中原」一直被視為中國政治、文化、經濟、交通中心,這裡也是華夏文明的搖籃,中國自古也有「得中原者得天下」的說法。因此,雖然中國地域廣闊,但是真正的核心疆域卻是中原地區,想要問鼎天下,必然要逐鹿中原,所以某種意義而言,「中原」也能夠泛指中國。那麼,中原到底有多大?
  • 為何古代史上鮮有北伐成功的案例,似乎除了朱元璋,再沒人成功?
    中國古代能夠稱得上大一統的政權,從秦始皇統一六國開始,包括秦朝、漢朝、西晉、隋朝、唐朝、元朝、明朝、清朝。可以說除了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外,所有的朝代都不是由南向北統一的。秦朝是戰國七雄中秦國以關中地區為根據地,向東統一關東各國;秦朝被推翻後,劉邦從漢中奪取關中,遵循秦朝的統一軌跡,完成統一,建立漢朝;西晉則以中原地位,外加關中、兩淮等戰略要地,以消耗戰吞併蜀國和吳國;隋唐雖然是兩個朝代,但是也都是延續北魏時期以來,位於關中和隴右的關攏集團,也算是同秦漢時期的統一軌跡相差不多。
  • 西域那一帶有多重要?為何古代中原國家,會堅持不斷往西域打
    中國古代從漢武帝開始,就一直在往西域那一塊打。以至於那時候中國古代的地域,從漢朝到唐初的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是從中原往西域延伸出了狹長的一塊。 西域這狹長的一塊,對古代中國的意義是十分重要的,我們現在把從那一塊往西亞及歐洲延伸的那條路稱作是「絲綢之路」。
  • 郭靖去的中原也曾是我們十分嚮往的地方
    圖片來源於網絡中原,又稱華夏、中土、中州,是指洛陽至開封一帶為中心的黃河中下遊地區。狹義上指今天的河南省。與外族對應時,中原又泛指中國。中原,本意為「天下至中的原野」,後演變為指黃河中下遊地區。黃河中下遊地區是華夏文明和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中原地區的人類活動可以追溯到有巢氏時代。
  • 在古代,河南信陽為何總是兵家必爭之地?地圖一看便知
    在古代時,河南信陽為何總是會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呢?其實這個原因也並不複雜,信陽古稱義陽、申州,又名申城,地圖就可以看到信陽位於鄂豫皖三省的交界處。信陽自古以來便是中部地區經濟發展與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它雖然處於中原,但又是鄂豫皖三個國家經濟增長板塊的結合部,是京廣線和京九線兩縱經濟帶的腹地,它是三省通衢,是江淮河漢之間的重要戰略要地。
  • 都說「逐鹿中原」,中原究竟是指哪裡?
    我們華夏族所在的地方就是中原,秦朝,漢朝時期中原就是陝西,山西,河南這塊,唐朝時期還是這三個地方。畢竟,我們在宋代以前我們世代居住的地方就是在北方,後來五胡亂華,我們的祖先被迫去了南方,開始對南方有所建設,建立了國家,然後中原就是河南,湖北,湖南等地方,逐鹿中原的典故出自於韓信的軍師蒯徹。
  • 我國古代的中原、劍外、塞外和南洋分別指哪些地區
    中原又稱中土、中州、華夏,是指洛陽至開封一帶為中心的黃河中下遊地區。狹義上指今天的河南省。當與外族對應時,中原又泛指中國。中原,本意為「天下至中的原野」,是華夏文明和中華文明的發祥地,是華夏民族的搖籃,被視為天下中心。
  • 古代戰場上為何西北少數民族喜歡彎刀,而中原喜用直刀?
    而這五十六個民族中,有一個人數眾多的民族,這便是漢民族,在古代也稱漢民族的人為中原人。其他民族也自然而然的被稱之為少數民族,例如古代的蒙古族突厥可汗一類。 雖說人人都嚮往和平,但是不同的國家之間總會因為一些事情而發生爭執,戰爭也就在所難免了。一提到上戰場作戰,自然是少不了配備精良的武器了。
  • 古代潁川郡為何多產名士?潁川地處中原的風俗文化奠定了基礎
    中華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而在這片中華大地上自古便流傳著"天下名人,中州過半",指的是當今位於中原的河南省,故此一直是一個戰略要地,改朝換代也未曾改變。與此同時,該地也是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當中多數思想的發源之地,可想而知誕生了許多名人。
  • 《大秦賦》中本為周王室養馬的秦人,為何能從西陲小國,統一天下
    夏商周時期,華夏民族的生活空間,主要集中於長江以北、黃河以南地區,因而這塊地區也就是我們古代常說的中原。特別是在東西周時期,華夏民族人口有8成都匯聚於此,這才有「得中原者得天下」的言論。
  • 本為周王室養馬的秦人,為何能從西陲小國,成為統一天下的秦帝國
    ,因而這塊地區也就是我們古代常說的中原。古人云:「周代華夏之統一最終將源於中原之國」。而長江以南、黃河以北、函谷關以西的地區,基本上毫無一統的潛力,西周、東周諸子百家,最初一致認為,中原諸國才可誕生天下之主,而秦、蜀、楚、中山等國,因封地太過偏遠,地緣政治優勢不大,因此,這些國家極難出現天下霸主。然而,取代周朝、統一春秋戰國的國家,恰巧就是不被世人看好的秦國,那麼,地處西北西陲的秦國,為何能夠在亂世中脫穎而出,最終一統天下呢?
  • 一個河南省竟然可以分成五個地區,你是哪個地區的?
    河南,古稱中原之地,是中華文明以及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發祥地。所謂得中原者得天下,早在4000多年以前,當時稱為豫州的河南就成為中國九州的中心,其簡稱也因此得名。但你知道嗎?作為一個省,河南本身也劃分了幾個地區,由於歷史與地理因素的影響,通常會將河南省劃分為豫北、豫南、豫東、豫西和豫中五地區。
  • 古代中原王朝為什麼不放棄西域
    你是中原王朝伸出的一隻小手,其中有這麼一座狹長的走廊。就是這比較狹長的一塊往西廊,就是絲綢之路這條路承載了中國對外的交流貿易的重要使命。然而以我們今天的角度來看,對外交流貿易是對國家發展非常重要的。可是古人並不這麼認為,有些反而認為這是文化的融合,讓中華文明不純,他們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呢?中國古代的經濟體系是農耕經濟這個體系最大的特點就是自產自銷。
  • 古代北伐為何如此艱難?
    自古以來長城防線是漢族人抵禦北伐遊牧民族的第一道防線,若是長城防線失守,中原基本上就無險可守了。 至於黃河防線,黃河防線雖不能說是一點作用都沒有,但總體來說作用不大,一旦長城防線崩潰,中原基本上就只能放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