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李詠生教授供稿。
拔罐是以罐為工具,利用燃火、抽氣等方法產生負壓,使之吸附於體表,造成局部瘀血,以達到通經活絡、行氣活血、祛風散寒、解疲止痛、消腫抗炎等作用的療法。拔罐療法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古羅馬及古希臘也曾盛行。在近年的運動會上,該療法被眾多奧運健兒所青睞,他們身上的拔火罐印記再次引發了全世界的關注。
在以前的報導中,研究者的關注點多在於拔罐處的皮膚溫改善、血壓、熱效應以及血氧含量或者受試者的客觀感受評分,儘管這些能夠說明拔罐有療效,但其科學證據以及作用原理仍未得到很好的闡釋。
陸軍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重慶新橋醫院)全軍腫瘤研究所教授 李詠生
2月20日,Cell Physiol Biochem雜誌(IF=5.104)在線發表了陸軍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重慶新橋醫院)全軍腫瘤研究所李詠生團隊題為「Anti- Versus Pro-Inflammatory Metabololipidome Upon Cupping Treatment」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率先使用小鼠拔罐模型,運用Waters I-Class UPLC聯合Sciex6500 Qtrap超高效液相-質譜聯用儀建立的脂質代謝組學平臺,揭示了拔罐療法導致體內抗炎/促炎脂質代謝譜的變化規律,為拔罐療法的潛在機制提供了科學支撐。碩士生張琦、研究實習員王湘和博士生顏桂芳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李詠生是通訊作者。
該研究發現,拔罐後健康小鼠體內抗炎脂質顯著升高(如PGE1, 5,6-EET, 14,15-EET, 11 10S,17S-DiHDoHE, 17R-RvD1, RvD5 和14S-HDoHE),而促炎脂質(如12-HETE 和TXB2)明顯下調。課題組進一步發現拔火罐療法能減少脂多糖誘導的腹膜炎老鼠模型腹腔液中的促炎介質TNF-α及IL-6的產生。在體外實驗中,5,6-EET, PGE1明顯下調了未受脂多糖處理的巨噬細胞中TNF-α的水平,而5,6-EET, 5,6-DHET顯著抑制了IL-6的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在脂多糖處理後的巨噬細胞中,14,15-EET 和14S-HDoHE顯著抑制了TNF-α及IL-6的水平;17-RvD1, RvD5 和PGE1可抑制TNF-α;然而,TXB2 和12-HETE進一步上調了脂多糖介導的TNF-α和IL-6的水平。因此,該研究說明拔罐可引起體內抗炎、促消退脂質成分的升高,促炎脂質的減少,為其促進機體免疫自穩提供了科學依據。
據悉,李詠生教授為華中科技大學醫學博士,美國哈佛醫學院博士後,國家中組部 「青年千人」,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35歲以下最具潛力腫瘤醫生」入選者。現為陸軍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腫瘤科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陸軍軍醫大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肝癌脂質代謝組學。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項,參與課題及申請專利15項,發表文章50餘篇,累計影響因子(IF)大於200。
以第一/通信作者在Immunity、Cell Reports、Oncogene等雜誌共發表SCI論文17篇,其中13篇IF>5。論文被Nature,Science,Cell,PNAS 等著名雜誌正面引用 1000餘次,2篇論文被F1000收錄。兼任美國免疫學家協會(AAI)、美國微生物學會(ASM)、美國癌症研究協會(AACR)、歐洲腫瘤免疫協會(EATI)會員、重慶市免疫學會理事、重慶市中西醫結合學會腫瘤免疫治療專委會委員等;Frontiers in Immunology副主編(Nature Publishing Group);Current Cancer Therapy Reviews客座編委(Bentham Science Publishers);同時還是Critical Care Medicine、Journal of Molecular Medicine (Springer)、Journal of Hematology & Oncology、Cancer Letters等15個SCI雜誌特邀審稿人。
陸軍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重慶新橋醫院)全軍腫瘤研究所李詠生團隊
李詠生教授創建了陸軍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脂質代謝組學平臺,現已能檢測脂肪酸、甘油酯、磷脂、固醇等多種脂類介質,並與哈佛醫學院、密西根大學、牛津大學、中科院、華中科技大學等著名高校和研究所建立了良好穩固的國內外合作,多次舉辦和受邀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課題組在脂質組學和腫瘤免疫領域有較好的工作積累,已在前期研究工作、技術培訓、轉化醫學平臺搭建方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