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醫必備】拔牙中、拔牙後併發症的預防!

2020-12-23 騰訊網

牙拔除術併發症即拔牙手術創傷直接導致或因創傷而引發的某些局部病症。

牙拔除術是口腔外科最基本及最常用的治療手段,其併發症有多種,比較常見的有出血、感染、牙根殘留、口腔上頜竇交通等等,影響其發生的因素不僅與局部解剖差異和生理、病理狀況關係密切,也與術者的經驗及操作技巧密切相關。

因此,有必要對牙拔除術中及術後有代表性的併發症的成因進行分析,有針對性的提出防範措施及處置。

牙拔除術中併發症

1.暈厥

拔牙術中由於恐懼,疼痛等原因有時會發生暈厥,其發生原因,臨床表現和防止原則與局部麻醉時發生者相同,經適當處理恢復後,一般仍可繼續手術。

2.牙根折斷

牙根折斷是拔牙術中常出現的併發症,造成牙根折斷的原因很多。

如:所拔牙的牙冠破壞廣泛,或有較大充填體,對於一些老年人的牙,死髓牙,根管治療後的牙,牙體組織的脆性大,容易折斷,牙根外形變異,出現彎曲,根端肥大,粗大多根,額外根,根分叉過大等情況,根周骨質因各種病理生理因素(慢性根尖炎,老年人等)緻密性,造成彈性降低或牙根固連等都容易造成牙根折斷(對於短小的小於5mm的短根,根周無炎症,取出創傷大者,可不拔除,後期觀察)。

3.軟組織損傷

牙齦損傷,多為撕裂傷,也是術後出血主要的原因之一;

鄰近軟組織損傷。

4.骨組織損傷

a.牙槽突骨折,拔除上頜第三磨牙時,易造成上頜結節骨折,拔除下頜第三磨牙劈開或挺出時,可造成舌側骨板骨折,拔除上頜尖牙時,容易發生唇側骨瓣骨折。

b.下頜骨骨折,作為拔牙的併發症,下頜骨骨折極罕見,易發生幾乎皆在拔除下頜第三磨牙時。

5.鄰牙,對頜牙損傷

鄰牙有大充填體,全冠修復者,拔牙術中易發生修復體脫落,鄰牙損傷的可能,對頜牙損傷易發生在拔下頜前牙,因拔下頜牙最終脫位力是向上。

6.神經損傷

拔牙時可能損傷的神經有頦神經,舌神經,鼻顎神經,頰神經和下牙槽神經。鼻顎神經和頰神經經常在翻瓣手術時切斷。對於損傷下牙槽神經的,可使用促進神經恢復的藥,如維生素B1,B6,B12等,亦可理療。下牙槽神經多可在半年內恢復,舌神經損傷,恢復較慢,故應力求避免。

7.顳下頜關節損傷

顳下頜關節可能因開口過大,時間過長,而發生脫位,尤其是既往有顳下頜關節脫位史病人,因此術中固定託往下頜十分重要。

8.斷根移位

斷根移位一般有以下幾種情況:

a.上頜竇底位置低或根尖病變破壞了竇底骨質易發生斷根移入上頜竇。

b.下牙槽突舌側骨板愈向後愈薄弱,故下頜磨牙的斷根甚至整個牙均較易被推向舌側,進入下頜骨舌側骨膜下,或穿破骨膜進入舌下間隙,下頜下間隙乃致咽旁間c.拔出上頜阻生前牙時,偶可發生牙或根進入鼻腔。

9.口腔上頜竇交通

口腔上頜竇交通多發生於上頜磨牙取根致牙根移入上頜竇,竇底穿孔,也可因磨牙根尖病變致竇底骨質缺如,搔刮病變時穿破竇底,如小的穿孔(直徑2mm左右)可按拔牙後常規處理,使牙槽窩內形成以高質量的血凝塊,使其自然癒合。

牙拔除術後併發症

1.拔牙後出血

牙拔除後半小時,如仍有明顯出血時,稱拔牙後出血。

出血原因:絕大多數為局部因素。局部因素有牙槽窩內殘留炎性肉芽組織、軟組織撕裂、牙槽骨骨折、牙槽內小血管破裂、較大知名血管破損,如下牙槽血管或後上牙槽血管破裂等。

血塊脫落也可引起出血。發生在拔牙出血當時已停止,以後因創口感染等其他原因引起的出血,稱為繼發性出血。偶有全身因素引起的拔牙後出血。

處理:應同時從局部及全身兩方面著手,必要時應會同內科醫生協同診治。全身因素引起的出血應以預防為主,詳細詢問病史及檢查常可發現這些全身因素。

2.拔牙創感染

一般牙拔除後不發生拔牙創感染,複雜牙拔除和阻生牙拔除易發生拔牙創感染,拔牙創感染分為急性感染、幹槽症和慢性感染3種。

a.急性感染

與拔牙局部創傷大、拔牙前有局部感染灶、患者有糖尿病等有關。多發生於拔牙後第2天,局部或面部疼痛、腫脹以及張口受限。阻生牙以及翻瓣去骨或創傷嚴重的病例術後12~24小時內可出現明顯的面頰部腫脹以及疼痛反應,但在3~5天後可逐漸消退,不屬於急性感染。

防治:拔牙術中堅持無菌操作,儘量減少手術創傷。有局部感染灶者拔牙後嚴禁粗暴的搔刮,以免引起感染擴散。糖尿病患者在病情得到控制的前提下,才能進行拔牙。術前術後給予抗生素治療。

b.幹槽症

幹槽症是拔牙創急性感染的另一種類型,以下頜後牙多見,特別是在下頜第三阻生磨牙拔除術後。在正常情況下,即使是翻瓣去骨拔牙術,其創口的疼痛2~3天後會逐漸消失。

如果拔牙後2~3天後出現劇烈的疼痛,疼痛向耳顳部、下頜下區或頭頂部放射,用一般的止痛藥物不能緩解,則可能發生了幹槽症。

臨床檢查可見牙槽窩內空虛,或有腐敗變性的血凝塊,呈灰白色。在牙槽窩壁覆蓋的壞死物有惡臭,用探針可直接觸及骨面並有銳痛。

頜面部無明顯腫脹,張口無明顯受限,下頜下可有淋巴結腫大、壓痛。組織病理表現為牙槽窩骨壁的淺層骨炎或輕微的局限型骨髓炎。

防治:幹槽症與手術創傷和細菌感染有關。所以術中應嚴格遵守無菌操作,減少手術創傷。一旦發生幹槽症,治療原則是徹底清創以及隔離外界對牙槽窩的刺激,促進肉芽組織的生長。

c.慢性感染

主要是由局部因素所致,如牙槽窩內遺留殘根、肉芽組織、牙石、碎牙片或碎骨片等異物。臨床表現為拔牙創經久不愈,留下一個小創口,創口周圍牙齦組織紅腫,可見少量膿液排出或有肉芽組織增生,一般無明顯疼痛。

防治:牙拔除術後應仔細清理牙槽窩,特別是慢性根尖周炎的患牙,根尖炎性病灶不刮治乾淨,即可發生拔牙術後出血,也可形成慢性炎症而長期不愈。多根牙拔除時應防止殘根遺留。

如發生慢性感染,應拍攝X線片,了解牙槽窩內病變情況,是否有異物遺留,牙槽窩的癒合情況等,然後在局麻下,重新進行牙槽窩的刮治,讓血液充滿後,消毒紗布棉卷壓迫止血,並給予口服抗生素治療。

相關焦點

  • 拔牙禁忌大盤點,拔牙前後要注意什麼?最全的信息都在這裡了.
    拔牙前還需要有充沛的精力和體力,如剛熬完夜或長途旅行剛結束時、過度勞累後都應避免拔牙。患高血壓、糖尿病等如患有上述疾病,可能因此產生嚴重併發症,甚至危及生命。建議在有效控制系統疾病下拔牙。有嚴重的心血管疾病、高血壓>180/100mmHg及空腹血糖>8.88mol/l的患者禁忌拔牙。拔牙最佳時間應儘量選在上午,此時間休息充分、藥物作用最佳、術後觀察時間充裕。
  • 拔牙後,怎樣促進牙齦傷口癒合?
    1、緊咬紗布: 拔牙後,牙醫會在傷口上放一塊紗布止血。一定要緊緊咬著它,按著傷口才能起到止血的作用。如果血還在一直流,你可能需要調整紗布的位置,讓它更好地壓著傷口。 不要說話,以免紗布鬆開,導致傷口流出更多血,延緩血液凝固。
  • 美女牙醫給自己拔牙、補牙......
    你看照片裡,這位穿著白大褂的女醫生,坐在凳子上,左手拿著鏡子,右手拿著拔牙工具,親手拔下了自己口腔右側的第二顆磨牙(右下排第七顆牙齒)。昨天晚上7點45分,她還在朋友圈裡曬出了拔牙的照片,隨圖配文還是「拔牙怎麼一點都不痛呢」。這基本功和膽量,真是夠硬啊,就連醫生都行也被她驚呆了。
  • 上午拔牙更安全?空腹不能拔牙?拔牙前後一定要注意這些事!
    :拔牙並非隨時隨地想拔就拔,必須注意「天時、地利、人和」。拔牙選擇上午拔更安全,儘量避免下午拔牙,因為拔牙後如有出血等不適,好及時找醫生處置。防止到晚上特殊情況處置不便。上午拔牙的患者,應保證早餐的質量,避免空腹拔牙,以免因緊張導致低血糖反應。拔牙前還需要有充沛的精力和體力,如剛熬完夜或長途旅行剛結束時、過度勞累後都應避免拔牙。
  • 拔牙後吃什麼好 拔牙後注意事項
    有了牙齒,我們才吃的了東西,如果牙齒出現了症狀,需要拔牙,那麼疼痛可想而知,牙疼要人命嘛。那麼拔牙後吃什麼好?有哪些注意事項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拔牙後吃什麼好1、拔牙2小時後方可以飲水和吃半流食如稀飯、細麵條等,不要吃太燙或太硬的食物,也不要飲烈性酒,不要吸菸,不要吃辛辣食物。2、推辭應酬,不可酗酒,充分休息及睡眠是必要條件。
  • 小夥拔牙後去世?專家為你揭秘拔牙真正的風險
    拔牙中有一些禁忌症需要注意:部分人群不適宜拔牙,如白血病患者、高度惡性淋巴瘤患者;而有一些人則必須在特定條件下才可以拔牙,如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控制在8.88mmol/L以下,女性患者要避開月經期以及妊娠期的前三月和後三月。另一方面,患者必須詳盡地向醫生匯報自己的身體狀況,包括既往史、過敏史等,這非常必要。如病人有長期使用抗凝劑的用藥史,也需及時告知醫生。
  • 年輕小夥拔牙10天後腦出血死亡 網友:好可怕,拔牙需謹慎
    手機中還有他與醫生的溝通記錄,信息中顯示,劉國帆向該醫生表達了拔牙後流血不止的問題,醫生也對其進行了回復,告訴他要注意血壓和凝血,如果需要縫針可以前往醫院。其姐姐告訴記者,事發後,她在網絡上查詢「病毒與白血病的關係」,「家庭醫生在線網」的一位醫生回答,病毒感染是白血病發生的一個因素。因此,劉國帆的家人認為,他的去世與拔牙有關。據悉,劉國帆去世後,其家人前往長沙中諾口腔醫院,但始終沒有得到明確的答覆。目前,他們已經向長沙市雨花區醫調委提交了相關鑑定證據,等待著醫調委對此事進行調解。
  • 別再以為拔牙事很小,尤其這些人需謹慎……
    11.惡性腫瘤如牙位於惡性腫瘤中或已被腫瘤累及,單純拔牙可能刺激腫瘤引起擴散,應視為禁忌。放射治療前,位於照射部位的患牙,應在放射治療前至少7-10天拔除或完成治療。在放療期間和放療後5年應禁止拔牙。02要告知牙醫自己的身體狀況在拔牙前,一定要告訴牙醫目前自己的全身情況及精神狀態。如患有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血液病、肝炎、腎臟疾病、甲狀腺功能亢進症、惡性腫瘤、精神疾患等系統病史,應該暫緩拔牙。
  • 拔牙記
    於是掏出手機,聯繫了當牙醫的我的美麗溫柔聰明可愛的高中學姐,預約了回杭州後去拔智齒。 下地鐵去浙二的路上要過一座叫萬安橋的石拱橋。坡不高,矮矮的。查了一下還是杭州民國時期的東河第一大碼頭。萬事安康,寓意不錯。 國慶還沒結束,浙二就已經不少人了,行色匆匆奔向不同的科室。接診的醫生拿著口腔鏡看了看我的牙就讓我去拍ct了。
  • 小夥拔牙流血不止致腦出血死亡?拔牙的這幾個注意事項,你得牢記
    此新聞一出引起了大家的熱議,不少人表示:拔牙而已,怎麼會搞出人命呢?紛紛表示不敢去拔牙了。平時拔牙會存在哪些風險?其實,對於健康的成年人來講,其拔牙的風險是非常的小。但最主要的是拔牙後的併發症,也就是術後可能會存在出血以及感染的情況。
  • 拔牙後頭疼怎麼辦,頭痛怎麼緩解?拔牙後要注意什麼
    拔牙後引起頭疼的原因不同,恢復的時間和方法也因人而異。 一般情況下,拔牙後是不輕易出現頭疼現象的,如果出現,考慮為以下兩種情況: 1、普通性頭痛:這種有可能是自身免疫力低或者沒有注意休息導致的頭疼,普發性較高,一般調整好休息時間,1~2天就可以好轉;
  • 我拒絕了牙醫的根管治療,直接拔牙:不受二茬罪,不花冤枉錢
    不知曾幾何時,一套套先進的牙醫診療手段出現,漂白、矯正、烤瓷牙、種牙等等,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價格不菲,少則幾千,多則十幾萬。雖然價格不菲,但是採取這些治療後的美觀效果也極佳,依然讓很多人趨之若鶩,尤其是對容貌比較看重的年輕人,更是不惜花費重金治療牙齒。
  • 拔牙後要冰敷還是熱敷?重點圈起來,要考!
    拔牙後當天不要漱口、不要用拔牙側咀嚼食物、不要頻繁舔傷口、不要反覆吸吮、吐唾,儘量少說話或不說話以免由於口腔內負壓的增加而破壞血凝塊,增加感染的風險 冰敷具有收縮血管,消除炎症的作用,可以有效防止拔牙術後的血腫、腫脹、感染、炎症等併發症,並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患者拔牙術後的疼痛。但拔牙24個小時則需要局部熱敷了,因為熱敷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加速拔牙創口的癒合。
  • 疫情期間約不到牙醫 男子竟自己用鉗子拔牙
    男子自己用鉗子拔牙 據英國《每日郵報》10月14日報導,疫情期間,很多人的生活都受到了影響。42歲的英國男子Chris Savage不僅失去了收入,還因為封鎖政策無法預約牙醫。無奈之下,他只得親自動手,用鉗子拔出了自己的兩顆牙齒。
  • 這些人一定不能拔牙,不然後果很嚴重
    有些人覺得很煩,也有些人故意隱瞞一些病情,這樣做肯定是不對的,醫生詢問病史,並不是隨便問問的行為,而是此種疾病會影響到牙齒的治療,特別是拔牙時,有些病人不能拔牙。心臟病是目前中老人的常見病,一般來講,心臟病人如心功能尚好,為I級或II級。
  • 拔牙疼嗎 拔牙之後如何護理
    所以在一般醫院裡,都會使用麻醉藥來減少患者拔牙的恐懼心理,而一些有條件的醫院裡面還會使用笑氣彈,同樣也是回了消除病患心理恐懼的,一般在拔牙結束後的2-3小時,麻藥作用慢慢退去,如果拔牙過程中創口比較大的患者,還是有可能感到疼痛的。拔牙後入耳和護理1、有出血傾向的患者,拔牙後最好暫時不要離開,待半小時後請醫生在看看傷口,是否血已止住。
  • 拔牙術後不慌張 注意事項要記牢
    很多人在拔牙後都會擔心,比如,剛拔完牙需要怎麼做?拔牙後能吃什麼?對此,南京市口腔醫院口腔頜面外科醫師謝狄亞表示,確實,拔牙的創傷有概率會出血和感染,需要好好護理,有許多細節需要注意。下面一起來看看,謝主任分享的拔牙後相關注意事項。
  • 拔牙疼不疼?拔牙後如何妥善護理,醫生告訴你4個注意事項
    有些創口較大,患者疼痛感更明顯一點,敏感度程度不同的患者對拔牙的痛感強烈度也不同。拔牙畢竟是硬生生從身體上取掉一個小物件,疼痛多少會有,不過都在可以忍受的範圍內。最重要的是拔牙後的護理,對緩解疼痛,早日康復尤為重要,還能防止拔牙後帶來的多種併發症。這樣做讓你幫你安然度過拔牙恢復期。
  • 牙醫:全身麻醉風險更高!還有4種人拔牙前後也要謹慎
    講到拔牙,一般大家頂多想到血流不止,不會將拔牙手術與死亡聯想在一起,事實上拔牙仍有致死風險,最近就有一名女子在拔牙後往生,疑似與拔牙手術有關
  • 26歲小夥拔完智齒後感染死亡,拔牙為什麼有風險?
    一方面,口腔中含有數百種微生物,它們能隨著拔牙的創口而進入到血液中。對於大多數人而言,人體免疫細胞能夠清除這些細菌。但是對於類似白血病患者等自身免疫力較低的人群,因此而導致細菌感染的機率會大大提升。另一方面,拔牙時難免出血,拔牙時所使用的器械會沾上患者的血液,如果沒有嚴格消毒,僅用一般的清水衝洗或者消毒液的浸泡是不能殺滅殺死附著在上面的病菌的。尤其是牙科醫生所使用的口腔牙科手機,在停止運轉的瞬間,「手機」頭部呈負壓狀態,患者口腔中的唾液、微生物、血液等會回吸入「手機」內部。如果器械消毒、滅菌不規範,極易造成交叉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