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神經炎、青光眼、迎風流淚,按摩睛明穴、承泣穴、球後穴效果好

2021-01-15 百年養生

眼睛是心靈的窗口,而眼睛一旦出現了問題,那麼就是大問題,一定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對於迎風流淚視神經炎、青光眼、目赤腫痛等眼部疾病,可以通過按摩睛明穴、承泣穴、球後穴的方式來進行治療和緩解。

睛明穴

睛明穴在人體的面部,目內眥內上方框內側壁的凹陷中。毫針刺法,醫生左手輕推眼球向外側固定,用右手持針緩慢刺入,緊靠眼眶直刺0.3-0.5寸,不提插,不捻轉。因為這個穴位比較特殊,針刺的風險較大,因此要求必須在專業人員的操作下進行。而日常生活當中,我們可以採用按揉的方式來刺激睛明穴。用手指的拇指和食指掐住兩側的睛明穴,然後以穴位為中心進行旋轉按揉,按揉時力度要輕柔,不可用力過度。每次按揉1-3分鐘即可,每天一次,如果用於緩解視疲勞則可不限次數。

承泣穴

承泣穴在人體的頭面部,瞳孔直下,於眼眶下緣與眼球之間取穴。毫針刺法直刺0.5-0.8寸,左手推動眼球向上固定,用右手持針沿眶下緣緩緩刺入,不宜提插捻轉。承泣穴針刺時的要求與睛明穴相同,因為你眼球的距離較近,針刺的風險較大,因此要求必須專業人員操作。而日常生活當中,我們可以採用按揉的方式進行刺激承泣穴,將食指或中指按壓在承泣穴穴位上,然後以穴位為中心,施以一定的力度進行旋轉按揉,每次兩側的承泣穴各按揉1-3分鐘即可,每天一次。兩側的穴位可同時進行按揉。

球後穴

球後穴在人體的頭面部,在眼眶下緣外1/4與內3/4的交界處取穴。毫針刺法醫者左手向上推動眼球固定,用右手持針沿眶下緣略向上方,緩慢刺入0.3-0.5寸。此穴位同樣要求由專業人員進行操作。日常保健可以採用按揉的方式,將食指或中指按壓在球後穴穴位上,以穴位為中心進行旋轉按揉,每次兩側的球後穴各按揉1-3分鐘即可,兩側的穴位可同時進行按揉,每天一次。

這三個穴位的組合對於各種眼部疾病,如眼乾眼澀、目赤腫痛、迎風流淚、內眥癢痛、視物不明、近視、夜盲、色盲、視神經炎、青光眼、斜視等病症都具有非常好的治療效果。

相關焦點

  • 球後穴
    球後穴的準確位置圖取穴方法仰靠坐位。當眶下緣外1/4與內3/4交界處。正坐仰靠位,囑患者閉目,目平視,於眶下緣的外1/4折點處取穴。穴位解剖球後穴下有皮膚、皮下組織、眼輪匝肌、眶脂體、下斜肌與眶下壁之間。分布有顳淺動、靜脈的耳前支,耳後動、靜脈的耳後支,耳顳神經耳前支、枕小神經耳後支和面神經耳支等。
  • 【球後穴】:緩解頭痛,眩暈,目疾,耳鳴,失
    下面跟穴位通一起來看看球後穴位位置圖、準確位置、按摩手法及作用。【按摩球後穴位的作用】按摩球後穴緩解治療近視、斜視、青光眼、早期白內障等眼部疾病【按摩球後穴位的功效】按摩球後穴具有清熱明目的功效。【球後穴位配伍】球後穴配睛明穴、光明穴緩解治療視目不明;球後穴配風池穴、曲池穴、合谷穴、太衝穴緩解治療青光眼。
  • 承泣穴——通治眼乾、眼澀、眼痛的法寶!
    承泣穴屬於足陽明胃經,「承」的意思是受;「泣」指淚、水液。「承泣」的意思是承受從胃經體內經脈流出的氣血物質。《千金方》)中記載承泣穴能夠治療「目不明,淚出,目眩瞢,瞳子癢,遠視漠漠,昏夜無見,目瞤動,與項口參相引。僻口不能言」。
  • 承泣穴 四白穴 巨髎穴 地倉穴 大迎穴 頰車穴 下關穴 頭維穴 人迎穴 水突穴
    承泣穴:(Chéng qì xue)別名:鼷穴、面髎、谿穴。【功能主治】目赤腫痛,流淚,夜盲,眼瞼(目閏)動,口眼歪斜。【穴位配伍】配太陽治目赫腫痛,配陽白治口眼歪斜。【附註】手足陽明經,陽蹺脈交會穴。艾灸:每天艾灸15-20分鐘。對於調理脾胃效果好
  • 光明穴:下肢痿痺、視神經萎縮、視物不明
    光明即明亮的意思,此穴屬膽經,善治眼疾,使之重見光明,故名光明。 【腧穴釋義】 光明。光明,光徹明亮也。本穴物質為陽輔穴傳來的溼熱風氣,上至本穴後,此氣吸熱而變為純陽之氣,天部的水溼盡散並變得光徹明亮,故名。 足少陽絡穴。絡,聯絡也。
  • 每日一穴,瞳子髎穴:是擦亮「心靈的窗戶」
    瞳子髎穴的位置:瞳子髎穴位於面部,眼睛外側一釐米處。目外眥外側0.5寸凹陷中。取穴時採用正坐或仰臥的姿勢。    「瞳子髎穴」。該穴名意指穴外天部的寒溼水氣在此匯集後冷降歸地。本穴為膽經頭面部的第一穴,膽及其所屬經脈主半表半裡,在上焦主降,在下焦主升,本穴的氣血物質即是匯集頭面部的寒溼水氣後從天部冷降至地部,冷降的水滴細小如從孔隙中散落一般,故名「瞳子髎穴」。    按揉瞳子,預防各種眼病    高速發展的經濟為生活帶來了便利,但是也帶來了不少負面影響。
  • 瞳子髎穴是擦亮「心靈的窗戶」
    瞳子髎穴的位置:瞳子髎穴位於面部,眼睛外側一釐米處。目外眥外側0.5寸凹陷中。取穴時採用正坐或仰臥的姿勢。    「瞳子髎穴」。該穴名意指穴外天部的寒溼水氣在此匯集後冷降歸地。本穴為膽經頭面部的第一穴,膽及其所屬經脈主半表半裡,在上焦主降,在下焦主升,本穴的氣血物質即是匯集頭面部的寒溼水氣後從天部冷降至地部,冷降的水滴細小如從孔隙中散落一般,故名「瞳子髎穴」。    按揉瞳子,預防各種眼病    高速發展的經濟為生活帶來了便利,但是也帶來了不少負面影響。
  • 【每日一穴】足少陽膽經 之 瞳子髎穴
    髎:孔穴。本穴在眼睛外方眶骨外的凹陷中,故名「瞳子髎」。由穴外匯集本穴的氣血物質主要為手太陽經上行外散的陽熱之氣、手少陽經向外飄散的溼冷之氣,故本穴為手太陽,手、足少陽之會。太陽、大陽、前關、後曲、前間、魚尾、目外眥、目瞳子、童子髎。太陽穴太:大也。陽:天部的陽氣。
  • 眼睛不老花,首選攢竹穴!
    想要推遲「老花眼」的到來,就要用到我們的攢竹穴,它是明目通絡,緩解和延緩「老花眼」時要用到的首選穴位。攢竹穴也叫眉本穴,意思是指本穴氣血為眉發的根本。關於這個穴位的記載,最早是出自《針灸甲乙經》,攢竹穴是人體足太陽膀胱經上的重要穴位之一。攢竹穴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可以緩解和調理各種眼部病症。如目翳、目眩、目赤腫痛、迎風流淚等,都可以通過按摩刺激攢竹穴來進行調理。
  • 神灸堂 每日一穴 臂臑穴
    主治瘰癧,肩臂疼痛,肩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疾患,急性結膜炎,上肢癱瘓,目疾,目赤腫痛,迎風流淚,頸項拘攣,頸淋巴結核,癭氣,瘰癧,頭痛等,為針麻開胸常用穴之一。特異性 臂臑為手陽明絡之會。穴名解釋   《說文》:「臂,手上也。」上肢統可稱為臂。凡肉不著骨之處,可由肉上下通透者,即稱「臑」。本穴正當上膊肉不著之處,故名之。
  • 按摩哪裡保護眼睛 這些部位不能忽視
    長時間低頭會造成眼壓過高,那是得青光眼(不可逆,不可治癒的眼疾)的主要原因,地鐵裡的低頭族快快記牢!而抬頭過久會讓眼內肌肉和肩頸肌肉緊張酸痛。所以,閱讀視角應該是一點點下垂的角度最好。要像有遠視眼的老人家一樣,讓書本或電腦電視的屏幕離你遠一些,放大字體。2.
  • 安軍明教授談穴位治療近視——承泣穴
    安軍明教授談穴位治療近視——承泣穴 2020-06-30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一穴一方,給你烏髮明目好效果
    網友提問: 馮名雨老師,今天我想老師反饋一個好的消息。 這兩個方法不僅對於明目有效果,如果長期堅持的話,對於白髮的情況也同樣有改善的效果,具體我們分析下 1 醋泡黑豆 1.這個方子,應該很多朋友都聽說過,甚至不少朋友都用過,我把其中常見的幾個疑問點和大家提一下
  • 肘髎穴 手五裡穴 臂臑穴 肩髃穴 巨骨穴 天鼎穴 中府穴 扶突穴 口禾髎穴 迎香穴
    【解剖位置】在肱骨橈側,三角肌下端,肱三頭肌外側頭的前緣;有旋肱後動脈的分支及肱深動脈;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深層有橈神經本幹。【功能主治】肩臂痛,頸項拘攣,瘰癧,目疾。單用此穴針刺,可以治療麥粒腫。再輕輕的逆時針轉動,就可以起到按摩迎香穴的作用了!
  • 天髎穴的功效與作用及其中醫按摩天髎穴的好處介紹!
    本穴物質為肩髎穴傳來的水溼之氣,至本穴後,水溼之氣散熱而化雨冷降為地部經水,冷降的雨滴如從孔隙中漏落一般,故名。  2、手少陽陽維之會。本穴因其位處肩胛,穴內氣血所在的層次為天部,但其氣血的變化為收引冷降,氣血冷降後天部層次就為空虛之狀,陽維脈的氣血則隨之匯入本穴,故本穴為手少陽陽維之會。
  • 掌握正確按摩手法,愛笑的女生沒細紋
    小玊這兩周主要研究了一下眼部護理相關知識,閒餘時也會聽一些眼部護理課程,小本本記筆記總結了一些眼部護理按摩手法。用凡玊的修護眼霜配合按摩手法實行了半個月,淡化黑眼圈效果賊棒,忍不住和各位小夥伴分享!Hot 玊顏煥彩修護眼霜好的眼霜配合正確按摩手法,效果更佳哦眼霜怎麼塗?很多小夥伴會有疑問,眼霜到底是順時針塗還是逆時針塗?
  • 化痰強穴——豐隆穴
    取穴:先找到膝蓋的外膝眼與外腳踝連線的中點,再找到小腿脛骨旁開兩指寬的地方,這兩點的交匯處就是豐隆穴。豐隆穴在足陽明胃經上,胃經是多氣多血的經脈。【名稱】:豐隆【歸經】:胃經穴【國際標準代號】: ST40【特點】:本經絡穴。
  • 整日昏昏欲睡,按摩大敦穴醒醒神!
    這個時候可以按摩一下我們身體上的大敦穴來緩解。大敦穴是足厥陰肝經的經穴,它是肝經的井穴,井是源頭的意思,所以從這裡入手能使肝木之氣源源不斷地流出,來約束坤土。經常按摩刺激大墩穴,可以生發經氣,促進氣血的循環,當人體的氣血充足了,自然就可以頭腦清醒、神清氣爽。此外,大墩穴還可以緩解人們焦躁的情緒,如果遇到心煩氣躁的情況下,不妨試著按摩一下大墩穴,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 按摩膏肓穴能扶陽固衛
    尤其是久坐族更是適合按摩膏肓穴,中醫指出,按摩膏肓穴能扶陽固衛。唐代藥王孫思邈曾在《千金方》中說:「膏肓能主治虛羸瘦損、五勞七傷及夢遺失精、上氣咳逆、痰火發狂、健忘、胎前產後等,百病無所不療」。所以,中醫典籍中也曾有「運動膏肓穴,除一身疾」的說法。建議經常伏案、用電腦的人多做下面幾個動作。1.肘部彎曲,分別向前向後轉搖肩關節各50次,一日三次,這樣可帶動肩胛骨上下旋轉,以運動背部的膏肓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