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蓮友,大家好。
週末班有一對素寶寶,姐姐7歲,弟弟不到三歲 ,弟弟很粘媽媽,吃飯、走路、讀書、習禮都只認媽媽,粘媽媽黏得很緊。在世間人看都很正常,確實三歲前都要在媽媽的呵護下長大。但是做為佛弟子的父母要明白,兒女只是借我們的因緣來到這個世間。成家生兒育女不是為了自己小家庭過好日子,而是要為再來人創造度化眾生的環境。從小得到儒釋道聖賢系統的教育,十二歲之前通達世間法,少年出家,最後能回歸自性,成佛度眾生。歷代祖師大都是這樣培養出來的,都是走這條路的。都是這樣示現的。像省庵大師,出生在書香門第,幼年童年少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儒家傳統文化的系統教育,父親早逝,母親篤信佛法,七歲就帶他去皈依,他十五歲出家,就受具足戒,有一次大師到善仁寺,忽然一僧撲地而死,大師頓然感悟生命之無常,因而警策自身應精勤修行。他嚴持戒律,不離衣缽,日中一食,脅不著席。一輩子沒有躺下睡過。大師二十五歲時,專志研究大乘性相,小乘方等經典等。恆曆三年,二十八歲終於三觀十乘之旨,性相二宗之學,無不融會貫通。紹曇法師授其為天臺正宗靈峰四世。二十八歲就做祖師。大師三十四歲時前往阿育王塔瞻禮佛陀舍利。大師在塔前先後五次燃指供佛,一心想往生西方淨土,發四十八大願,感得佛陀舍利大放瑞光。大師作詩講:"迦文滅度二千年,舍利於今尚燦然。自慶宿生何善利,得瞻光相塔門前。一顆如珠綴小鐘,青黃赤白現何窮。自心還見自心相,不是如來色不同。殿含寶塔塔含空,塵塵剎剎本自融。八萬非多一非少,毫端應現寶王宮。醫王雖去藥還留,慚愧痴兒病未療。讀罷涅盤遺教品,傷心不覺淚長流。"大師每年在佛涅盤日,廣集大眾,諷誦經典,禮佛作供。並對大眾宣講《遺教經》和《佛說阿彌陀經》,與禪宗教旨是心是佛的奧旨相結合,遍益大眾,達到三根普攝,利鈍全收。大師四十九歲圓寂,更是瀟灑,圓寂前自己沐浴更衣,面西趺坐而寂。弟子們悲涕不已。這個時候省庵大師又睜眼環視大眾說:"你們不要傷心,我去去就來,生死事大,各自淨心念佛可矣。"言畢合掌稱佛名號安然而寂。大師生於清朝康熙二十五年(西元1686)八月初八日誕生,圓寂於清朝雍正十二年(西元1734)四月十四日,住世四十九年,僧臘二十五載,住世間雖不算長久,但對淨土宗所作的貢獻卻深廣無比。
末學很羨慕省庵大師的行持,如果末學往生後再來娑婆世界,一定是先選好父母,從小受到儒釋道三家良好的教育,少年出家。青年開悟,壯年成佛作祖度眾生,英年完成使命坐化回極樂,人間瀟灑走一回。
佛法當中說,『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淨土』。《無量壽經》也講:若有眾生,雖種善根,作大福田,取相分別,情執深重,求出輪回終不能得。情執是我們世間人講的恩愛,它不是好事,可是世間人都以為這是好事,這是美事。佛告訴我們這樁事究竟是什麼事?是輪迴的根。你真能把這樁事情搞清楚、搞明白,真放下了,那恭喜你,你永遠脫離輪迴了。純情是什麼?一絲毫理智都沒有了。純情墮在哪裡?純情墮阿鼻地獄,所以這不是好事情。說明六道輪回根本的原因是什麼?情執,情執是深重的煩惱,情覺悟了它是智慧,迷了的時候它是情。佛在經上常講『煩惱即菩提』,覺悟的時候煩惱是菩提,迷了的時候菩提是煩惱。諸位一定要曉得,智慧無量無邊,煩惱也是無量無邊,這一迷一切迷,把你自性裡頭,無量無邊的智慧統統變成煩惱、變成情執;一旦覺悟之後,所有一切無量無邊的煩惱,又恢復成為無量無邊的智慧,一念之間;一定要覺,一定要明白。六道眾生所講的情、所講的愛,他前頭有一個基本的原則在,性識無定,換句話說,它的情無定,它的愛也無定。今天愛了,明天不愛了;今天有情,明天無情了,不定。
所以你一定要懂得,世間人不管怎麼樣跟你講情、講意、講愛,你一定要心裡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覺悟,那是什麼?虛情假意,可別當真,當真你就上當了。上什麼當?生死輪回,不是真的。真的愛、真的情,跟諸位講,佛菩薩才有,永遠不變。因為佛菩薩的性識是定的,凡夫眾生性識是不定的。所以佛菩薩那個情,真的情、真的愛,他不用情跟愛的名詞,他用慈用悲;慈悲就是真情真愛,永遠不變,這我們一定要搞清楚。我們要學佛菩薩,對一切眾生真正有情,真正愛護,永恆不變,這就是佛經上講『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這是佛在一切經裡面,可以說四十九年佛常說,不知道說了多少遍,目的都是提醒我們。佛當年講經說法,天天有新來的聽眾,佛很慈悲,『佛氏門中不舍一人』,有一個人新來,重要的開示沒有聽到,佛都要重複說一遍。迷失了自性,心性不定,這個裡面生出來的情與愛是短暫的,是很容易生變化,決定不是真的。我們必須要學佛,佛的情、佛的愛是真的,永恆不變。而且他情與愛是清淨的,一塵不染;是平等的,不是對這個人愛,對那個人討厭,沒有,盡虛空、遍法界。對佛菩薩敬愛,對地獄、餓鬼、畜生也敬愛,這個敬愛一定是平等的,不會說對佛菩薩多一分,對畜生少一分,決定沒有這個現象。為什麼?他這大愛是從自性裡面流露出來,是真心裡面本具的德能。
《無量壽經》經題上講『清淨平等覺』,他的慈悲、他的大愛與清淨、平等、覺決定相應。如果與清淨、平等、覺不相應,那就是性識無定。為什麼?意識心作主。我們凡夫用心意識,心意識不定,這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所以一切六道眾生不能夠出離生死輪回,主要的原因在此地。由此可知,我們這一生念佛想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就常常講要看破、要放下。這是放下裡頭第一條,要把世間的虛情假意放下,徹底放下。放下之後提起,提起諸佛菩薩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放得下,提得起。提起諸佛菩薩的大愛,你能夠捨己為人,什麼都能犧牲,什麼都能捨棄,為利益一切眾生,這就效法諸佛菩薩。
所以要把親情轉為清淨法緣,這個素寶寶長得端端正正,父親受了菩薩戒,媽媽受了五戒,是很難得的因緣,孩子的舅媽就是末學的善知識。跟他媽媽達成共識後,為了斷孩子的情執,末學跟孩子講,你要學本領照顧好自己的媽媽,也要照顧天下的媽媽。老粘自己的媽媽是長不大的,中午出去吃飯路上跟老師一起走,吃飯時可以跟媽媽一起吃,可以嗎?他說可以。到了中午到樓下整隊要去素菜館吃午餐,站隊時他死活都不肯離開媽媽,勸了三次後末學就出手,把他抱到地下車庫想找個地方關起來,他還是拼命哭喊要找媽媽,末學就讓他們先去素菜館,就帶著他回教室,決定不去吃飯了。結果回到樓下,他就說不再哭鬧,要跟老師好好說話,以後去吃飯都跟著老師走不再粘媽媽,要學本領長大照顧自己的媽媽和天下的媽媽。末學說男子漢說話要算數的,他很認真、很肯定的說到做到。從這一次他就不再粘她媽媽,現在習禮的時候最有威儀、最標準的就是他。培養再來人,首先要斷親執。我們看再來人的母親都是與凡人不同,像憨山大師的母親,為了斷憨山大師的情執,在憨山大師八歲時,他不想離開母親去求學,很粘母親,母親把他推到河裡差點淹死,是憨山大師的祖母把他救起來,祖母怪媳婦太無情,母親卻說:「必須斷絕了他的愛戀之情,才能使他認真讀書啊!」憨山大師的成就,都是母親成全的。所以佛弟子不成家則已,成家就要立志向培養聖人。做再來人的增善緣,成就再來人弘法度生。家裡面的緣好,家親眷屬一起念佛,全家移民到極樂世界,好事!不是你一個人走,全家去,到極樂世界真的還在一起。如果不到極樂世界,說來生再能夠在一起,相當困難,為什麼?每個人造的業因不一樣,六道裡頭是隨業流轉,自己做不了主,這個事情不能夠不知道。
言歸正傳,我們繼續來學習《無量壽經》勤修堅持第四十六品,請看經文:
【佛告彌勒。諸佛如來無上之法。十力無畏。無礙無著。甚深之法。及波羅密等菩薩之法。非易可遇。能說法人。亦難開示。堅固深信。時亦難遭。】
我們上節課講到「十力無畏」,這個「無畏」是指「四無畏」。佛在說法度生的時候,教化眾生不會有膽怯,這是講無畏。為什麼佛無畏?就是因為佛都做到了。做到了再給人說,就不會有膽怯;做不到就說,心裡就會感覺到不好意思,甚至忐忑不安,說的時候也就不能夠給人足夠的信心。這四無畏在「泉池功德第十七品」已經講過,講的是極樂世界的泉池水聲,自然就流出「十力無畏聲」。這裡再簡單提一提,「十力」就早
上已經講過了。「四無所畏」就是指:
第一、一切智無所畏。佛在講法的時候就可以明言,明明白白地告訴大家,我已經是一切智人,我什麼都知道;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絕對沒有妄語。講這個話是真實說,沒有畏懼心。那你這麼說了,人家可能就來考你,看你是不是一切智人。可能有人問你:那邊的樹林總共有多少樹?你要一口就要答出來。然後別人真的去數,你說得一點沒錯;就是不光是會講佛法,世間的所有的事、理,你全部通達。
第二個是漏盡無所畏。佛在大眾中,敢於明白地說:我已經斷盡了一切煩惱。你敢這麼說嗎?你不敢。為什麼?就會有那些外道來故意考驗你。你說你斷煩惱,好,那我試一試你有沒有煩惱。收買了一個女孩,肚子那裡安一個盆,這衣服套在外面,好像懷孕了一樣,到僧中大哭大鬧,說:「這個什麼佛陀,把我肚子都搞大了。」這真有其事,那佛陀這時候聽了會不會惱羞成怒,「妳怎麼能侮辱我?妳要還我清白。」那你就是有煩惱,你看這麼一點考驗就把你考倒了。佛此時沒有煩惱,依然是巍然不動;不用講話,受辱不怨,絲毫都不受影響。所謂「清者自清,濁自濁」,清白的人自然就是清白的,汙濁的人也清不了,清白的人濁不了。所以佛就在那裡,巍然不動安坐的時候,這護法神看不過眼了,變了一隻小老鼠,跑到這個女孩的衣服裡,把那個綁盆的繩給咬斷了,那個盆咕隆咕隆就掉下來了,大家就哄堂大笑,馬上就真相大白了。佛根本都不用動,不用說一句話,不必去澄清,這就是沒煩惱的表現。那倘若真的你被羞辱,這時候沒有護法神來咬斷那個繩子,那你也得忍著;甚至可能她不是懷一個假的盆,她可能真的懷孕了,這時候怎麼辦?
古代有一位高僧,就是這樣。他很用功地修行,結果附近村裡面,有一對男女偷行淫慾,大概就是這個法師的前世冤家,這個女的竟然跑到寺院,她已經懷孕了,跑到寺院裡面指著那個法師說:「是他強迫我的。」大家都用異樣的眼光看他。法師這時候也是巍然不動,只淡淡地說一句:「我沒有做這個事。」但是那個女的又哭又鬧,大家不能不相信;最後把孩子生下來了,就丟到寺院裡面,給這個法師來養,說:「這是你的孩子你自己養。」
於是這個法師就把孩子接收下來,養了十六年,這時候那個女的才良心發現,跑到寺院裡面跪著求懺悔,把事實真相說了,證明這個法師是清白的。你看忍了十六年,這個事怎麼能這麼忍?在僧中人家怎麼看他?那面子根本沒處掛,但是法師仍然,好像沒有發生事一樣,該怎麼做就怎麼做。人家誤會,人家冤枉,人家譏嫌,全當自己消業障,斷自己的煩惱;消自己的宿業,長自己的福慧,這才能有大成就。你想要大成就都得大忍,小忍就有小成就,大忍就有大成就,不忍就什麼成就都沒有。
第三、這是說障道無所畏。佛在大眾之中,自己惑業,所有的這些障道法,全部都消盡了,給大家做一個示範。「你看惑業消盡了,障礙都消除了,就是我這個樣的」。如果不是真實的,那說這個就成了大妄語了。
第四、說盡苦道無所畏。佛在大眾中說戒定慧等諸法,是盡苦的正道,把苦消盡的正道。這所謂是「苦集滅道」,苦由集生,集就是惑業,就是煩惱;滅就是涅槃,由道生。所有的這些道品、正道品,佛都已經成就了,所以把苦都已經消盡。佛敢這麼說,都是因為有實證,那麼講經說法才無所畏。所以我們如果發願,將來要弘法利生的話,現在就要努力修行,要有修有證,那你講經說法,這真正是無畏了;而且你講的全是自己已經體驗過的,講得就很親切、很真實,不是照本宣科而已了。大眾聽了之後,才會深深地信服。
下面說,「無礙無著,甚深之法」,「無礙」就是通達無礙。這個無礙的境界,是一切都不二。生死與涅槃不二,煩惱與菩提不二,所謂入不二法門,這就是無礙。《華嚴經》所說的「四無礙法界」:第一、事無礙的法界,事情的事;第二、理無礙;第三、理事無礙;第四、事事無礙。
這個事無礙法界是什麼?對於一切眾生的色心等法,色就是指物質的,心就是指精神的這個層面的,這些諸法一一的差別之相,這叫事法界。在這種事法界當中,沒有障礙。
第二個是理法界。就是對於一切眾生色心等法,雖然是有差別,但是你能明瞭通達,都是同一體性,這叫做理法界。是講理體,事法界是講事相,對理體、對事相都通達沒有障礙。
第三理事無礙。理是由事而顯的,這「託事顯理」;那事又形成了理,事一定有理,理跟事就是互融,互相圓融的,這個就叫做理事無礙。如果理跟事不能圓融,那就有礙了。就好像阿羅漢,證得理了,知道一切皆空;但是他們事上有礙,對於眾生的差別相不能了知,更不肯發大菩提心去度眾生,所以事有礙。那理跟事之間也有礙,證了理體,他就住在理體上,而不肯去融入事相之中;把理跟事就割裂了,這就是有礙了。菩薩能夠通達理,又通達事,理跟事之間也是無礙的,理不礙事,事不礙理,這些都是菩薩的境界了。
到第四個階段就是「事事無礙」的法界,這只有法身大士證得。事事無礙是什麼樣的?就是一切的事相,一一都是「稱性融通」,一一都是理性,互相彼此能夠融通;也就是「一能融多,小能融大」。因為一跟多都是理性,小跟大都是一個理性,同一理性當然可以互融。不僅是在理上互融,在事相上也是互融的;正所謂須彌納於芥子之中,微塵裡頭能顯國土,小大互融。而且重重無盡,不是指一重的事事無礙,是無量重的事事無礙。
譬如說,這微塵裡頭有國土,這是一重。我們隨便拈一個紙巾,這紙巾裡面有十方國土,諸佛在裡頭說法,你知道嗎?那這個紙巾裡頭的國土,當然也有微塵,也有一個定弘在裡頭拿著個紙巾。那他手上拿的紙巾,裡頭又有國土,重重無盡。就好像定弘法師拿著一個鏡子,手上拿著鏡子,然後對著一個大的鏡子對照。定弘法師發現那個對面的鏡子裡頭,有定弘法師拿著個鏡子。對面那個定弘法師拿著的鏡子裡頭,正在照對面的那個鏡子;對面那個鏡子裡又有個定弘法師,又是拿著個鏡子;那個鏡子裡又有鏡子中照著定弘法師,定弘法師又拿著個鏡子又照,重重無盡,你說有多少重?理論上也是無有窮盡的。事實就是如此,微塵、國土就是這樣互融互攝,重重無盡,這是事事無礙的法界。
《無量壽經》所講的,正是如來四無礙的法界。所以這個「無礙無著,甚深之法」,這真的是甚深,不是凡夫的境界,也不是二乘聖人的境界,甚至都不是一般菩薩的境界,完全是法身大士以上的境界。「無著」就是講,沒有執著的念頭。如來一點執著都沒有,教我們成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教我們成佛,成無上正等正覺。然而《金剛經》上,佛說:「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
剛剛讀《金剛經》,初入門的人讀了這些話,感覺到糊裡糊塗的,雲裡霧裡。佛怎麼明明教我要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反過來說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那既然沒有這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那你還要我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幹什麼?所以有個大學教授讀了《金剛經》之後說,這釋迦牟尼佛講《金剛經》,好像兩桶水倒來倒去。這都是以凡夫的情見,去理解如來「無礙無著甚深之法」,根本都不得其門而入。所以這佛經,「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大學教授都解不了。佛講這個話,就是破我們凡夫的情見,根據蕅益大師的《金剛經破空論》,這是一部他老人家對《金剛經》獨到的註釋。他說:「無上菩提,超情離見,即是究竟彼岸,不但無非法相,亦無法相可得,故雲無有定法名無上菩提」。
佛為什麼會說沒有定法叫做無上菩提?因為無上菩提是超越我們的凡情,離開我們的見。我們有見、有知見,就不能夠得無上菩提,甚至根本都不能領會無上菩提的境界。所以必須要放下我們的情見,這個無上菩提才能得到。所以無上菩提它不是一個相,既不是非法之相,也不是法的相。「非法」一般就是指,世間的這些五欲六塵、障道的這些法;「法相」就是佛法,戒定慧等等,這些道品。無上菩提既不是非法相也不是法相,所以這個叫做「無有定法,名無上菩提」。
所以你要認為成佛是成什麼樣的一種境界,成為什麼樣的一種狀態,又是什麼樣的感覺,或者有那種什麼樣的神通,那全都錯了。這些都是我們凡夫的情見,把它當作一個實實在在的東西,可以取、可以證、可以說。所以如來就破我們這種情見,「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這個無上菩提都是超情離見的,那所說的這些法,如來所說的法,說無上菩提,也是超情離見,所以說無有定法如來可說。實相涅槃的彼岸,是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言語說不出來了,你的心思也想不到,所以稱為「不可說、不可取」。
但是在不可說、不可取的這種境界之中,如來以四悉檀的因緣,就是方便來攝受眾生的因緣,也可以說。這種說,實際上只是為了隨順「四悉檀」,四悉檀,我們之前講過。第一是世界悉檀,令眾生歡喜;第二是生善悉檀,令眾生修善的,生善悉檀又叫為人悉檀;還有第三是對治悉檀,就是破惡,破除眾生的煩惱惡業;最後第四是第一義悉檀,入第一義。佛最後就是誘導眾生入第一義,第一義實際上是不可說,前面的就可說。所以隨順眾生,如來示現有所說法;而所說一切法,無非就是誘導眾生入第一義。因此所說的句句都是超情離見,離過絕非,離四過絕百非。所以叫做不可取、不可說;也不能說是法,也不能說是非法。
因此如來所說的法,就像蓮花出於水而不著水,沒有水不行,但是又不著水。佛講這些經文,不用語言文字不行,但是又不著語言文字。如同日月不住空,太陽、月亮就在空中;它又不是釘在空中不動,是在空中能夠運轉不息,所以能夠光明遍照。
所以我們學佛聞法,要懂得離言說相,離文字相,離心緣相。你如果取著名字、言說,乃至取著心緣念的這些境界、這些法,那就體會不得如來所說真實義。所以如來說的「無礙無著甚深之法」,就是因為凡夫不可以用自己的情識、知見去了知,那怎麼辦?下手處就是你聽經聞法就專心地聽,思想集中,不要中間打結,或者是偏離。講到某個地方你突然起了疑情,這什麼意思?有這個疑情,這是個結,怎麼辦?先把它放下,放下了繼續往下聽,不要卡在那,你卡在那,那就住著了,就像日頭和月亮就釘在空中動不了了,那你就先存疑。《論語》裡面稱為「缺疑」,孔老夫子教弟子也是這樣的,叫缺疑,就是存疑。
有這個疑不是壞事,「小疑則小悟,大疑則大悟」,但是有疑不是你老是跟著這個疑過不去,老卡在那。你先把它放下,就存在你的心裡頭,以後忽然會有因緣,你這結一下就打開了。所謂「觸類旁通」,接觸了相似的這些法理,那以前聽的想不通的地方,忽然就通了。或者是通過念佛修行、修定,這自然以前的結就通了,打開了,這個就叫做悟,這就是用無著的心來學法。如來所說法是無著之法;你如果用有著的心,那你就學不到,真所謂是南轅北轍了。
好,我們再看「非易可遇」。這個甚深的法,因為是無礙無著的,所以叫甚深,超越我們凡夫情見的。還有「波羅密等菩薩之法」,這些是菩薩法,雖然相比如來的佛法來講,稍微容易懂一些,但是它也是甚深的,波羅蜜就是度彼岸之法。所謂「六度萬行」,這是菩薩的修行,這些佛法、菩薩法都非易可遇,不是容易遇到的。前面講了,能夠聞到這樣的法、能夠信受,都是因為前世「曾作佛道,故非凡人」。如果不是過去曾作佛道,你就遇不到這個法;縱然遇到了這個法,你也不能領會,不能相信,等於是沒遇到。
「能說法人,亦難開示」,說法本來就不容易,甚至世尊說《阿彌陀經》,勸導眾生信願念佛,求生淨土。十方諸佛都讚歎,說釋迦牟尼佛能「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讚歎。能說就不容易,能說這個法的人,確實亦難開示。因為這些法都是超情離見的,不是我們凡夫能夠那麼容易體會的,語言文字很難表達;這是不能用思、議去領會。像本經第三品說的,「非是語言分別之所能知」,所以能說法的人也很難開示。
「堅固深信,時亦難遭」。如果有人對這樣的一種一切世間難信之法,能生起堅固的信心,這個信心能夠不動搖,這個也是難遭難逢。這種人是難能可貴,為什麼?他都是因為過去生中供養無量諸佛,由彼如來加威力故,才能得能信如是廣大法門。我們再看下麵經文:
【我今如理宣說如是廣大微妙法門。一切諸佛之所稱讚。付囑汝等。作大守護。】
這是佛付囑,付囑彌勒菩薩以及聽經的大眾,要守護這樣的大法。佛在這裡講,「我今如理宣說」,「如理」就是契理,契合實相之理。如實地、稱性地來宣說這樣一個「廣大微妙」的法門。什麼叫「廣大」?這個法門能圓滿具足萬德,普被群機,所有一切根機的眾生,都能修這個法而得成就,所以叫「廣大」。
什麼叫「微妙」?眾生念佛,這個善根福德就頓同諸佛,這是蕅益大師講的,「以持名故,善根福德同佛」。你現在雖是凡夫,但是一念佛的時候,一下子善根福德就跟諸佛一樣了,這叫神妙難思,不可思議的,所以叫微妙。
這個法門是「一切諸佛之所稱讚」,這裡頭包括兩個意思:第一、就像本經第二十三品,講「十方佛讚」。十方無量無邊的諸佛,都稱讚無量壽佛不可思議功德,這是講諸佛讚阿彌陀佛。
第二個意思就像《阿彌陀經》裡所說的,「彼諸佛等,亦稱讚我不可思議功德,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稀有之事,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這是諸佛稱讚釋迦牟尼佛,能夠在這個五濁惡世當中,來講淨土法門,這是稀有難得。當然釋迦牟尼佛也是一樣去稱讚十方諸佛,個個於彼國土,出廣長舌相來說淨土法門,勸導一切眾生都修淨土,速得成佛。所以「一切諸佛之所稱讚」,就是佛佛互讚。大家首先都讚阿彌陀佛,然後彼此都讚歎。我讚阿彌陀佛,他也讚我,彼此互讚。
現在釋迦牟尼佛又將這個法門,「付囑汝等,作大守護」。「汝等」就是指當時與會的這些大眾,包括諸大菩薩,包括諸大阿羅漢、諸大弟子,也包括天龍八部一切鬼神。當時大會的眾生無量無邊,那以誰做代表?彌勒菩薩做代表。在唐譯本裡面,這個文這麼說的:「汝阿逸多,我以此法門及諸佛法,囑累於汝。汝當修行,無令滅沒。如是廣大微妙法門,一切諸佛之所稱讚,勿違佛教而棄捨之。當令汝等獲不善利,淪沒長夜,備眾危苦。是故我今為大囑累,當令是法久住不滅,應勤修行,隨順我教」。
這唐譯本確實是好,怪不得蕅益大師就想,選擇唐譯本來註釋。這一段是佛將流通這部經的大任,付託給彌勒菩薩。這一段的經文,唐譯本、宋譯本、漢譯本、吳譯本都講得詳細,就唯獨魏譯本,康僧鎧的本子就一句話帶過,說:「是故我法,如是作,如是說,如是教。應當信順,如法修行」。這魏譯本一句話,唐譯本講得是最詳細。可見得世尊在這裡,等於是把這個大法往下傳,傳給誰?傳給未來佛—彌勒菩薩。
定弘法師剛開始學佛,就常誦《地藏經》。每次讀到地藏菩薩在忉利天宮,蒙佛付囑那一段,就特別感動。地藏菩薩說:「世尊,您老不要憂慮,這末法的眾生,只要他們能夠有一點一滴的這些善根,我都百千方便,去使令他們於無上道終不退轉。」世尊就出金色臂,摩地藏菩薩的頂,說,「我就把末法時代的眾生全都付囑給你了,你要好好護念他們」。就是地藏菩薩的使命,就專門護持眾生。第一、不墮三惡道,第二、能於無上道不退轉。在這裡我們看到,世尊也是類似在忉利天宮那樣,把這個廣大微妙法門付囑給彌勒菩薩。跟彌勒菩薩說,你要修行,不要令這個法斷滅。
所以你們知道彌勒菩薩修什麼法嗎?他也修淨土法門,很多人只是知道,彌勒菩薩修唯心識定,唯識的大專家。人家唯識觀,其實也在修念佛。念佛與唯識這是不二的,是心作佛,現在是心是佛,那不就是唯識嗎?心現識變,心作心是。所以這是世尊付囑給彌勒菩薩的,說「汝當修行,勿令滅沒」。所以彌勒菩薩那肯定聽佛的話,等覺菩薩如果還不孝順、不聽佛話,那這眾生學誰的?他肯定要做眾生的最好表率,所以彌勒菩薩也是念佛的,也是求生淨土的。
你到極樂世界一定能見彌勒菩薩,在《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就說了,你到極樂世界馬上就見到彌勒菩薩,他就在那;當然同時他也在兜率內院,無障礙的。這裡也提醒我們,要守護這個法門,必須我們自己要修行;你不真修實幹,你就不能夠守護這個法。所以「大守護」意思就是說,我們要大修行,勇猛精進地信願持名、求生淨土,給眾生做個好樣子;然後隨緣來為眾生演說這個法門。只要有因緣,那就去跟大眾宣講;沒有因緣,我們就先做,做出來給他看。這叫「為人演說」,先演後說,這樣能夠令這個法久住不滅。
所以佛在這裡說,你們「應勤修行,隨順我教」,不要違反佛的教誨,而棄捨這個法門。這樣就令汝等「獲不善利」,淪落陷沒在長夜中,「備受危苦」了。換句話說,你不往生,你就得受苦了,這是佛苦口婆心地勸導。佛在這個靈山大會上,將這個法門,在大眾中正式付囑給彌勒菩薩。我們就知道,彌勒菩薩當來下生,他也一定會講《無量壽經》。因為這部經是一切諸佛必講的,其餘的法未必會講,這個法是必講;十方諸佛個個出廣長舌相,都講這個法,無一例外的。下面經文說:
【為諸有情長夜利益。莫令眾生淪墮五趣。備受危苦。】
這都是唐譯本的話,世尊在這裡殷重地付囑,那我們看到了,就不要置身於度外。這不關我的事,這是他付囑彌勒菩薩的,我又不在現場;那你就把自己扔到了佛門以外了。我們看了這個文就要直下承當,佛講這種付囑的話,就是對我講的。這個護持正法的使命,我要當仁不讓,不能推諉責任。所以要弘揚淨土法門,這樣能夠「惠以眾生真實之利」,這是佛付囑的本意。
所以「為諸有情長夜利益」,一切有情眾生,在生死的苦海之中沉淪,這個法就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他出離之路;引導一切有情出離苦海,所以這裡叫做「長夜利益」。夜晚見到光明了,得到真實的利益;如果得不到這個法,就會令眾生繼續淪落墮入五趣之中,五趣就是六道。具足地受諸多的危險和痛苦,正受苦的就是三惡道,人天好一些,還沒那麼苦;但也很危險,所以合在一起,六道就叫做「危苦」。這五趣就不講阿修羅道,阿修羅包含在每一道,只講人天加三惡道。所以佛在這裡以大慈悲來付囑,要我們護持這部經。怎麼個護持法?下麵就說了:
【應勤修行。隨順我教。當孝於佛。常念師恩。當令是法久住不滅。當堅持之。無得毀失。無得為妄。增減經法。】
先看到這,「應勤修行」,應該勤勉地依這部經來修行,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如果菩提心還沒有發,現在就要發。真正發了菩提心的人,什麼樣子的?他一定是不忍眾生苦,不忍聖教衰。他會全心全力,寧捨身命都要護持正法,因為唯有正法才能夠給眾生帶來究竟的利益。現在佛法可以說很衰了,戒學、定學、慧學都很衰。戒是佛法的基礎、根本,要復興佛法,先從這個根本復興起。那怎麼做?還要自己先做,應勤修行,你要嚴持戒律,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戒學就包括了觀慧在裡頭,所以教理的學習就幫助我們持戒。
蕅益大師講,「若無念處慧,徒誦木叉篇」,木叉就是波羅提木叉,就是戒學、戒法。你能夠誦比丘戒、菩薩戒,誦得很流利,但是沒有念處慧,四念處,四念處也通大乘法,就是觀慧。
如果沒有修觀慧,你只是誦戒,只是在戒相上非常用心地學,也不得定、不得慧;頂多只有人天福報,想修出離也不可能。我們修定主要用念佛,修慧還是要用經教。建立正知正見,能夠處處保持正知正見,這就是修觀;能夠心定下來執持名號,這就修止;止觀雙運,定慧等持,這樣你的戒就能夠踏到實處。由戒得定,這叫定共戒,定共戒就是得三昧了,念佛三昧;由定生慧,智慧現前了,能破煩惱,這就是道共戒。我們「應勤修行,隨順我教」,如來的教誨我們要隨順,不違逆,認真地修。
下面說,「當孝於佛,常念師恩」,這是講要尊師重道。孝,最初級就是對父母,由對父母進而對師長。對師長盡孝,就是要依教奉行,要「隨順我教」。不能夠師心自用,自以為是,我自己覺得這樣做是對的。違背了師長的教誨,違背了佛陀的教誨,這就屬於離經叛道,這罪很重,古人這個罪最重的就是大不孝。
所以《孝經》上講,「五刑之屬三千,其罪莫過於不孝」。一切刑罰要懲治的,大不孝的這個人是最重的。我們對佛,既然身為佛子,就要「當孝於佛」,常念自己師承的恩德。這個師,最根本的老師就是釋迦牟尼佛,稱為本師;然後本師就輾轉地傳下正法,一直到我們的親教師,親自教我們的師長,我們都要念恩,知恩報恩。報恩最重要的就是依教奉行;不是說,我買多少好吃的給師長,師長才不要。你討好師長,不會令師長歡喜;你真正在那裡腳踏實地地修行,這就是師長最歡喜的。
下面說,「當令是法久住不滅」。這世間只要有人在修這個法,這個法就不滅;如果沒人修了,這法就滅了。就像戒法,戒法如果現在都沒有人持了,那這個戒法就
滅了。戒法滅了,僧寶就滅了;僧寶先滅,跟著三寶就慢慢就滅掉了。淨土法門也是,我們要好好地修,因為這個法是給眾生帶來最殊勝的利益的法,我們為了自己為了眾生,就要好好地修,令它「久住不滅」。在這世間時間愈長,度化眾生就愈多。不僅要自己修,還要多宣揚,令更多的人來修這個法。
「當堅持之」,應當要堅持下去,不要改變。「無得毀失」,不要把它毀棄掉,改修別的法門了,這就違背了佛教了。
佛在這裡講,無得毀失。在唐譯本裡就講,「勿違佛教而棄捨之」。你棄捨這個法就是違佛教了,那你還是佛教徒嗎?這話說起來,都是很不客氣的,這佛在經裡面自己說的。也不要懶惰懈怠而不修了,這就失了這個法了。
「無得為妄」,就不要虛妄地改變這個經的意思。「增減經法」,經裡頭這些字、句,都應當按照佛原原本本所說的。所謂「離經一字,便同魔說」,你自己添了自己的意思在裡頭,哪怕添一個字,那就是魔說了。我們看到這,感覺到似乎佛已經預料到、看到,當然天眼洞視,肯定能看到。《無量壽經》將來必然有人會集,所以在這裡是提醒會集的人,「無得毀失,無得為妄,增減經法」。
這就是印光大師講的,會集是極不容易的事。你如果自己添加了意思,改變了經意,那這個因果過失就大了。如果改變的跟佛的意思是相同的,這還好,但是這個例子也不能開。你能夠改,雖然沒算改錯,但是後人要是看不懂這個經文的意思,他也跟著改;這人改一下,那個人改一下,改到最後,千百年後這經本就面目全非了。所以經只能是會集,不能有增減;增意思、減意思,這都不對。
所以古時候王龍舒,魏默深他們都曾經會集《無量壽經》,都遭到印祖的批評,就是因為他犯了這個過失。所以不得已,夏蓮居老居士就再度來會集,那就是秉著不增不減,不改原意的原則。真的,你自己有時間可以研究研究五種原譯本,跟這個會集本對照,定弘法師就做過這個工作。這五個原譯本都擺在案頭,然後一段一段地來對,你就知道夏蓮老所會集的經文,真的沒有一個字是自己添加,無一字不出於原譯。只是重複的經文把它刪掉,囉嗦的五六個字的,把它縮成四個字,意思都沒有增減。
而且是博採五種原譯本之精華。好比這一品,魏譯本只有一句話,但是其他四個原譯本,所有的這些,魏譯本沒講到的,全部都會在這裡,就成為這一品,「勤修堅持第四十六品」。那就是不減,佛所講過的意思都沒有減少的,你在會集本裡全都能看到。如果不看會集本,那你就非得看五種原譯本了;你要是看一本兩本,這意思恐怕就有漏。好,再看下面,這最後一段:
【常念不絕。則得道捷。我法如是。作如是說。如來所行。亦應隨行。種修福善。求生淨剎。】
這八句話,是本經長行文的最後一小段,底下是偈頌了,可以說就是本經長行文的總結,也可以說是淨宗的總結,這個是淨宗的結束語。淨宗的精髓、如來的密藏,就在這裡和盤託出。
「常念不絕」,常念,第一是念本經,《無量壽經》大家得常念。像「往生正因」第二十五品就說,開宗明義就講,要往生西方怎麼樣?「聞此經典,受持讀誦,書寫供養,晝夜相續,求生彼剎」。這部經你聞了之後,要受持、要讀誦,書寫供養,這都不能間斷,這是常念的意思,「常念不絕」,不要斷絕。
「非是小乘」第四十三品又說,「於此經中,生導師想」。在前面「受菩提記」第四十四品說,「由於此法不聽聞故,有一億菩薩,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有眾生,於此經典,書寫供養,受持讀誦,於須臾頃為他演說」等等,「彼人臨終,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滿中大火,亦能超過,生彼國土」。這都說到,不聞此經就會退轉;聞到此經,縱然遇到滿中世界的大火都能超過,往生極樂,所以這部經要常念不絕。這部經所宣說的,正是如來一乘願海、六字洪名的無上功德。所以我們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必得往生,這就是常念的意義之所在。
所以這個常念就是念這一句彌陀名號,這句阿彌陀佛不絕口地念,就是淨念相繼。這樣念法到臨命終時,佛一定來接引,慈悲來加持護佑,令你的心不亂,而決定往生;一得往生就登不退,就圓生四土,究竟涅槃。所以佛講,常念不絕就則得道捷,得到這個道就非常快速,這是修行的捷徑。
古人稱持名念佛法門,為「徑中徑又徑」,參禪就屬於捷徑,所謂明心見性,見性就成佛,這捷徑;而念佛法門是無上深妙禪,所以稱為徑中徑,捷徑當中的捷徑,這都是古人講的。念佛有四種,持名念佛又是一切念佛法門當中的捷徑,所以稱為徑中徑又徑,捷徑中的捷徑又捷徑,就是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就「常念不絕,則得道捷」。
現在時間到了,有講得不妥的地方請大家多多批評指正,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