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傑去世前,曾在武則天身邊埋下了一顆定時炸彈,徹底解決大唐隱患

2020-12-18 騰訊網

狄村是狄仁傑的故裡,在太原市老城區南郊,村旁西北有狄母手植的槐樹,稱「唐槐」,並有「狄梁公故裡」石碑。

狄仁傑墓位於洛陽城東十二公裡的白馬寺旁,為一圓形土丘。墓前今存碑石兩方,較大的石方上書「有唐忠臣狄梁公墓」八字。據《彭澤縣誌》記載,狄仁傑任彭澤令期間,將囚犯免除死罪,囚犯以土在獄側積成小丘,稱為「縱囚墩」,後人就在這座「縱囚墩」上建立了狄公祠。

也因為狄仁傑名氣太大,世人為其留下了很多文學作品,清朝時期就存在的《狄公案》,很可能是目前描述狄仁傑破案最早的文學作品;西方有名的漢學家高羅佩所著的《大唐狄公案》,甚至,還被芝加哥大學加入到了學生的書單裡,成為學生必讀書目。

狄仁傑的一生,可以說是宦海浮沉。現今,關於他的文學作品就更多了,有票房可觀的電影《血濺畫屏》;有收視率俱佳的電視劇《武朝迷案》。《神探狄仁傑》全劇更是被分為了三部,多達一百八十餘集,可見,大家對狄仁傑喜愛之深。

其實,狄仁傑也是位政治權謀高手,但是,在文學作品中,對他政治才能描述得少之又少。與其他文學作品不同的是,狄仁傑依仗武則天的信任,最終將她扳倒了。說到這裡,我們則充滿著疑惑:為什麼狄仁傑要費盡心思扳倒武則天?他用了哪些驚人手段?

狄仁傑本是并州太原人,經歷高宗和武則天兩個朝代,在武則天時期政治建樹達到頂峰。曾出任過并州都府法曹、侍御史、大理丞、豫州刺史等諸多職務。狄仁傑多年來潛伏在武則天周圍,並且,藉此不斷培植自己的勢力,最終,成功的扳倒了武則天,將大唐還與李氏王朝。

他這般謀劃深遠,手段高超,城府之深,令後人嘆服不已。

狄仁傑家族世代為官,祖父狄孝緒,貞觀年間任職尚書左丞;父親狄知遜,任職夔州長史。狄仁傑通過科舉考試中舉,出任汴州判佐一職。當時,工部尚書閻立本受命出任河南地區道黜陟使,狄仁傑遭小人構陷被告到公堂,閻立本負責審理此案詢問真相。

審理期間,閻立本發現狄仁傑是個不可多見的人才,於是,便向皇上推薦,狄仁傑由此出任并州都督府法曹。儀鳳年間,高宗執政狄仁傑深受器用,升任大理丞。狄仁傑盡職盡責、執法廉明,一年時間,就判了許多積壓已久的案子,涉及一萬七千多人,且沒有冤叛誤判案情發生。

自此,狄仁傑名聲大噪,成了大家認可,斷案如神、懲處奸惡的法官大人。為了維護封建法度,狄仁傑不怕冒犯一國之君,敢於向上諫言。儀鳳元年,即公元六七六年,時任武衛大將軍權善才,因失誤砍掉昭陵內一棵柏樹,高宗皇帝下令要殺了他。

狄仁傑認為罪不至死,便奏請收回旨意,令高宗很不愉快,再次下旨非殺了不可。狄仁傑勸阻皇上:「如果,因權善才一時失誤而誅殺他,千百年後,後人會認為您是明君還是昏君呢?」狄仁傑也表示:「不接旨行事,就是怕置皇上於不仁不義的境地。」

高宗這才幡然醒悟,於是,免去了權善才死罪。

自此,狄仁傑的社會聲望日漸提高,為表嘉獎,武則天賜他紫色長袍和猶龜綬,並用金色墨汁在紫色長袍上寫下「敷政木,守清勤,升顯位,勵相臣」十二個字。公元六九七年十二月,即神功元年十二月,武則天將狄仁傑召回宮裡,任門下侍郎,協同鳳閣、鸞臺一同處理朝中政務,並加授他為從三品官員,同時,負責政務的上傳下達工作,並恢復其宰相一職。

這個時候,狄仁傑這位潛伏在武則天身邊最厲害的高級間諜,順利成為武則天執政期間的左膀右臂。

成語「唾面自乾」由來與歷史人物婁師德有關,意思是:「別人吐了唾沫在自己臉上,不要擦乾,應該讓其自己風乾。」往往比喻遭遇侮辱卻能極度隱忍的態度。

婁師德,出生於鄭州原武,字為宗仁,與狄仁傑同是唐朝宰相,性格較為隱忍。婁師德弟弟出任代州刺史時,特地來向他辭行,告別之際,兄弟二人對「唾面自乾」進行過討論。婁師德建議:「別人向你臉上吐唾沫,應該保持微笑,讓它自由風乾。如果擦掉, 別人會覺得失去快感,那那人還會繼續憎惡你。」

婁師德貴為當朝宰相,能往他臉上吐唾沫的人自然不多,至於他有沒有做到「唾面自乾」,我們不得而知了。

婁師德謙讓隨和、肚量大,被大家廣泛稱讚,後人更稱他是「宰相肚裡能撐船」。婁師德和狄仁傑二人同為當朝宰相,能力卻有所差別。狄仁傑在同類裡比較拔尖,婁師德要平庸很多。婁師德生性與人隨和,狄仁傑卻看不慣他能力平平卻能與自己平起平坐。

因此,狄仁傑欺負起他來更是不遺餘力。但是,任憑狄仁傑怎麼欺負,婁師德都不為所動,毫無怨言。外人反而看不下去,紛紛認為狄仁傑做得太過分了。狄仁傑向來高傲自大,自然沒有人敢從中調解。最後,還是武則天看不下去,親自出面做狄仁傑工作。

武則天執政時,某天散朝後留下狄仁傑,問他:「你知道為什麼我那麼重用你嗎?」狄仁傑回答道:「我做事向來不依靠別人,皇上能重用,想必一定是因為欣賞我的文章和品行」。狄仁傑的回答在武則天意料之中,但是,狄仁傑的語氣卻令她有些不快。

武則天喝了口茶,平靜地說道:「你只回答對一點,當初我對你不了解,提拔你也是有人推薦。」狄仁傑聽後,特別吃驚,內心充滿疑問:「究竟是誰推薦自己?」武則天則即使給他三次機會,甚至,再給他十次機會,他都猜不出來。

狄仁傑再問:「到底是何許人也?」武則天告訴他:「你能有今天的成就,得虧了婁師德當年多次推薦。」看著狄仁傑難以置信的表情,武則天命人將當年的奏摺櫃取來,讓狄仁傑打開一探究竟。 柜子裡十多封推薦信,內容都是力薦狄仁傑,希望皇上對他委以重任。

而落款人均為:婁師德。

狄仁傑看後覺得無地自容,也感慨自己能有今天的成就,全依仗婁師德的大力推薦。然而,自己非但沒有領情,還一直擠兌婁師德。婁師德也並沒有居功自傲,一直默不作聲地忍受著。想到這些,狄仁傑感到很諷刺,自己深深反思著這一路走來的歲月。

狄仁傑是個破案高手,深受朝廷認可。同時,他也是個敢於反對一切朝堂勢力的反對派。

某次,唐高宗前往汾陽宮視察情況,當地官員為了討好皇帝,提出開一條御道,狄仁傑堅決反對,最終,修建御道計劃被叫停。左司郎中王本立依仗皇上的寵幸行事乖張,朝廷上下都很怕他。唯獨狄仁傑絲毫不怕,逮到機會就彈劾他。儘管高宗刻意袒護,狄仁傑仍無所畏懼。最後硬是扳倒王本立,一時間朝堂上下一片肅然。

狄仁傑這般特立獨行,為他積攢了不少人氣,使得尚未登上帝位的武則天對他刮目相看。武則天登上皇位後,狄仁傑深受重用。

公元七零零年,即久視元年,狄仁傑升職內史(中書令)。

同年夏天,武則天到三陽宮避暑,有胡僧邀請武則天觀看安葬舍利儀式。本就信奉佛教的武則天答應了邀請,狄仁傑立即跪到武則天馬前勸阻,告訴武皇:「佛是少數民族信奉的神,還不足以令當今天子屈從。這個胡僧如此詭計,想邀請陛下到兵車之地不妥當。」

於是,武則天收回旨意,下令中途折返。

同年秋天,武則天想要建造一尊浮屠雕像,預計費用高達數百萬,國庫財政不足,武則天則下令讓天下的僧侶布施錢財來補足。狄仁傑上書規勸皇帝,如來佛祖設立佛教的本意是以慈悲為懷,又怎會勞人傷財,要些華麗的東西。如今水災旱災不斷,邊境尚不安寧。如此耗費人才物力,一旦某個地區突發災難,怎麼去拯救?狄仁傑再三勸說下,皇帝收回了旨意。

狄仁傑任職宰相期間,武則天對他信任有加,其他朝臣更是無可啟及。狄仁傑依仗武則天的親睞,常在朝堂上據理力爭,武則天也常常屈就聽他建議。

可以說,在武則天執政時期,狄仁傑的政治手段越發老練,連手段毒狠的來俊臣都不是他的對手。狄仁傑深受武則天器重,居宰相高位,此時,武承嗣也洋洋得意,朝廷上下,他唯一懼怕狄仁傑,根本不把其他人放在眼裡。

武承嗣一直覺得狄仁傑是自己成為皇嗣路上最大的阻礙,於是,便指使來俊臣誣告狄仁傑謀反,將他逮捕入獄。當時的刑法規定:「犯人主動認罪可以減刑。」迫於無奈,狄仁傑只好認罪,狄仁傑用這招成功蒙蔽了來俊臣,使來俊臣放鬆警惕。

在獄裡,狄仁傑趁獄史不注意的時候,將準備好的上訴書放入自己棉衣裡,請獄史告知家人領走。狄仁傑兒子隨即成功的將上訴書交到了武則天的手上,武則天親自召見狄仁傑,問他承認謀反原因。狄仁傑表示:「為了免於死在來俊臣的鞭下,才承認謀反。」於是,逃過一劫。

此事之後,武承嗣便成了狄仁傑的眼中釘。

並且,狄仁傑借著武則天信任,在立儲時更是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

武則天對狄仁傑親睞信任有加,很少直呼其名,常稱他為「國老」。狄仁傑年老後,武則天待他更是不錯,在朝堂上,特許狄仁傑不行跪拜之禮,還告誡朝中官吏,不是國家大事就不要勞煩狄公。狄仁傑在朝堂上地位甚高,無人可與之比肩,這也使得他對皇位繼承人有諫言權。

武則天侄子武承嗣一直想成為太子,始終在謀劃以達到目的。狄仁傑則大打親情牌,告誡武則天:「立太子事關重大,要考慮諸多因素,首要考慮自己。好的繼承人能按照自己的規劃來執政,還能在自己離世後受到供奉;繼承人選不好的話,則會導致目前一切被推翻,將來連自己的靈位都沒人供奉。所以,繼承人的最佳人選,必然是與自己血緣最親的兒子,只有親兒子執政,才會設太廟供奉自己,而侄子則不可能為姑媽立廟。」

這番說辭成功的打動了武則天,武承嗣成為皇儲的想法破滅,武則天兒子李顯順利的成為了太子。李顯成為太子,在體制上,狄仁傑也免於遭武承嗣的清算,李唐王朝更是由此完成了復闢。並且,狄仁傑生前借著機會向武則天大力推薦荊州長史張柬之為宰相人選:「此人雖年老但足智多謀,是位宰相之才,將來也定能為國家鞠躬盡瘁。」張柬之升任司馬後,狄仁傑再次借著機會向武則天推薦,張柬之最終順利的升任到了宰相。

可以說,張柬之是他成功在武則天身邊埋下的一顆定時炸彈,只是,武則天始終沒有察覺到罷了。

公元七零零年,即久視元年,狄仁傑病逝,武則天知道後,廢朝三日,悲慟感嘆「朝堂空也」,可見,狄仁傑在武則天心中地位之高。現流傳於世的狄仁傑著有文集十卷,《家範》一卷。此外,《全唐詩》、《全唐文》等文集還收錄有他的詩詞、奏疏、文告等作品。

隨著時間流逝,武則天也日漸衰老,朝廷局勢更是難以控制,張柬之看時機成熟,於神龍元年,發起了軍事政變,僅僅半個小時便一舉取下張昌宗、張易之二人人頭,政變取得勝利。不久後,唐中宗李顯繼位,李氏王朝重掌大局,狄仁傑先後被追封為司空、梁國宮。

後人點評這段歷史,認為相比於狄仁傑的老辣,武則天則顯得更單純,單純地相信狄仁傑,結果,才導致自己被扳倒。足智多謀的狄仁傑為了避免死後被清算,便借張柬之之手,成功的扳倒了武則天,恢復李唐大業。不論史書如何高度評價狄仁傑,也難以掩蓋他對武則天的背叛。

當然,對於狄仁傑談笑間便能使周朝毀滅的本領,世人甚是驚嘆。

相關焦點

  • 狄仁傑死前,無意間留下3顆「定時炸彈」,5年後讓武則天身敗名裂
    但是狄仁傑始終是一個讀書人,心中揮之不去的是「道統」,他心心念念的還是那個高祖李淵的「李唐王朝」。武則天的賞識讓狄仁傑很是為難,武曌當政雖是乾坤顛倒,但是大唐國力日強。不過在聖曆元年(698年),武則天的侄子武承嗣、武三思謀求為太子,武則天也差點答應,李唐天下危機四伏。基於種種,狄仁傑雖沒有推翻武則天之心,卻不能眼睜睜地看著李唐落入武家之手。
  • 狄仁傑和武則天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為何狄仁傑死後,武則天哭了
    許多人都佩服武則天的個人才能,作為歷史上第一位女皇,她的魄力與能力是不多見的。但在歷史上,人們對於她的私生活也有很多傳言。特別是在武則天執政時期,最為依重的便是大名鼎鼎的狄仁傑。狄仁傑盡心輔佐武則天,可謂武則天的左膀右臂,深受武則天的寵信。
  • 狄仁傑晚年做了2件大事,一件光復大唐王朝,一件讓武則天退位
    相信大家對武則天和狄仁傑的故事都不陌生,有很多影視劇先後拍過他的生活,但那些只是根據民間故事來戲說的。歷史上真正的狄仁傑曾有過兩次當宰相的經歷,他的仕途可不像劇中那樣順利。當狄仁傑六十歲時,才被武則天任命為宰相,任地官,同平章事。
  • 武則天有一個心病,被狄仁傑輕易戳破,大唐皇位從此重歸李氏
    武則天若想讓「武周」代代相傳,毫無疑問,武承嗣是最佳人選。然而,武則天在有兒子的情況下,強行讓侄子繼位,這就面臨巨大的阻礙,武則天內心也非常猶豫。 於是,武則天召來群臣,多次暗示自己的想法,試探他們能否將武承嗣或武三思立為太子。大臣們畏懼武則天的威嚴,都沒有提出建設性的建議。只有一個人敢於說出自己的想法,這個人就是狄仁傑。
  • 狄仁傑勸武則天遠離二張兄弟,武則天說了什麼,狄仁傑啞口無言?
    而李治去世之後,武則天的事業真正開始,她有的是耐心對付李唐宗室和朝臣,為了那個位置,武則天做了充足的準備,這一準備就是六年多的時間,從684年正式臨朝稱制到690年秋天正式登基為帝,武則天足夠冷靜,硬是在男權社會登上了權力的最頂峰。
  • 狄仁傑和武則天不得不說的事兒
    狄仁傑所處的唐前期,正是一個新舊交替的時代。那麼狄仁傑的舉動,武則天自然是看在眼裡。若干年後在任命狄仁傑為宰相的詔書裡,武則天是這麼說的:「雅達政方,早膺朝寄」,意思是狄仁傑很能幹,早就擔當朝廷重任了,可見她很早就開始注意狄仁傑了。狄仁傑這時候出來當官,他的命運自然也就與武則天分不開了。可以說,狄仁傑這一生,是武則天最好的助手,又是她唯一的對手,正是狄仁傑,最終把武則天的大周又帶回了大唐。
  • 狄仁傑勸武則天「保重身體」,但武則天一句話,讓狄仁傑啞口無言
    畢竟有很多任皇帝在武則天登基這一年,早就已經去世多年了,甚至有很多少年皇帝年僅十幾歲就逝世了,可見武則天註定是一位傳奇人物了。歷史上的女子身份社會地位是極低的,但是在唐朝這一年,卻達到了驚人的高度。女子再也不用拘泥於家宅鬥爭,也可以和男子一樣入朝為官,武則天跟前最寵愛的宰相上官婉兒就是一位女子。
  • 大唐王朝曾遭遇四次滅亡危機,都被山西人救了
    大唐盛世的影響力無需多言,至今世界各地的華人聚居區都被稱為「唐人街」,中國傳統服飾被稱為「唐裝」。不過大唐也曾屢遭危機,從武則天奪權,到安史之亂、黃巢起義,唐朝都曾遭遇生死考驗,然而挽救大唐的重要人物都是山西人。
  • 歷史上,狄仁傑最後的下場如何?
    六十一歲的狄仁傑至此進入武周朝堂的最高中樞,繼續施展他的抱負,並成為武則天執政時期的得力臂膀,國家幹城。狄仁傑一心要匡扶大唐,但是心裡明白不要和武則天正面對抗,只要武則天百年後把皇位傳給自己的親兒子(中宗李顯和睿宗李旦),那麼天下終歸還是會回到李家的手中。所以,當武則天流露要出把皇位傳給自己的侄子武承嗣的時候,狄仁傑抓住機會向武則天諫言說:「姑侄之親,怎麼能和母子相比。
  • 慶陽寧縣「梁公碑」 大唐名臣狄仁傑光耀隴原(圖)
    原標題:寧縣「梁公碑」,大唐名臣狄仁傑光耀隴原據說狄仁傑早年曾被小吏誣告,工部尚書閻立本時任河南道黜陟使,在審問之時發現他是個德才兼備的人才,稱讚道:「你真可以說是滄海遺珠啊。」後世遂有了「滄海遺珠」一語。  狄仁傑善於斷案,儀鳳年間,狄仁傑任大理寺寺丞。他在一年內判決大量積壓案件,涉及一萬七千人,卻無一人冤訴。  武則天垂拱二年(686年),狄仁傑被外放為寧州刺史。當時,御史郭翰巡察隴右,彈劾了大批州縣官吏。
  • 《狄仁傑之深海龍宮》定檔,徐冬冬飾演武則天,連凱飾演狄仁傑
    要說到古代人物IP類型,那麼「狄仁傑」系列肯定要算其中之一,據不完全統計,關於狄仁傑系列的電視劇和電影就有五十多部,古裝懸疑電影也一直都是觀眾喜愛的類型之一。在劇荒的日子中,一部名為《狄仁傑之深海龍宮》的電影宣布定檔2月21日跟大家見面。
  • 狄仁傑一直想恢復李唐王朝,為何武則天還很信任他?
    到了武則天時代,狄仁傑得到了信任和重用,升遷頻仍,官至宰相。武則天很敬重狄仁傑,從不直呼其名,而是尊稱為「國老」。狄仁傑前來見她時,她不讓狄仁傑行跪拜之禮。當狄仁傑去世後,武則天痛哭流涕地稱「朝堂空矣」。 武則天信任狄仁傑究竟到了什麼程度?這裡說一個故事。
  • 狄仁傑為武則天解夢
    有一天晚上武則天竟然做了一個奇怪的夢,他就夢到一隻鸚鵡,這隻鸚鵡和其他的鸚鵡最大的不同就是這隻鸚鵡的一對翅膀竟然是斷的,武則天就弄不明白了,鸚鵡的翅膀怎麼就會斷呢,所以武則天就覺得很奇怪啊,但是自己就是想不到這是為什麼,所以次日武則天就問閣老狄仁傑這個夢是什麼意思啊,狄仁傑聽了武則天說完這個夢之後就開始想怎麼解釋這個夢了,狄仁傑想好之後就開始回答武則天,就是這鸚鵡的有一個字不就跟皇帝的姓一樣嗎
  • 狄仁傑:武則天的親信,變成家喻戶曉神探,這位荷蘭人功不可沒!
    犯顏直諫,力勸武則天還位於李氏,使得唐朝社稷得以延續。就算是這樣,武則天對狄仁傑的器重絲毫未減,常尊稱他為國老,從不直呼其名。晚年的狄仁傑像告老還鄉、頤養天年,可是武則天不捨得放他離開,一直把他留在身邊幫他效力。儘管如此,她還是會告誡官員,若非有重要的國家大事,就不要去打擾狄公了。
  • 狄仁傑臨死前的一個布局,瞞過武則天,讓李唐子孫們興高採烈
    因為讓武則天確立李顯為接班人,事實上,不管後來有沒有「神龍事變」發生,也就註定了武周江山將變成李唐江山。因為只要武則天一死,李顯當了皇帝,李顯肯定就會把江山變過來的。就算李顯不變過來,朝中大臣也會促進他變過來。在古代男尊女卑的社會,李顯沒有理由反對大臣們的意見。狄仁傑是聰明人,他肯定想得到這一點。
  • 武則天重用酷吏,狄仁傑為何還能善終
    在來俊臣得勢的時候,他曾多次誣告狄仁傑謀反,並把狄仁傑打進了牢監。武則天愛惜狄仁傑是個正直的名相,不僅對他加以保護,而且還不斷地提升和重用他。此外,武則天還把他尊稱為「國老」,並且給予了特殊的禮遇。大臣們都看著狄仁傑,希望狄仁傑出來為權善才求情。狄仁傑走上前,對高宗說:「我聽說遵循皇上的意思,權善才是忤逆主上,我覺得其實並不是這樣,忤逆祖上,在夏桀、商紂的時代是難以發生的事,但在堯舜時代這些事很容易發生。我很幸運趕上了像堯舜一樣的時代,所以我不懼怕會得到比幹那樣的下場。
  • 狄仁傑為何如此得寵,在武則天身邊如魚得水,讓人百思不得其解
    可是凡事都是有例外的,在古代的時候有這麼一個女人成功登上了皇位,這個女人的名字叫做武則天。武則天在當上皇帝之位之後所做出來的這些舉措,也讓很多人都非常幸福。在武則天在位期間,狄仁傑是武則天比較信任的臣子,後來幽州一案,讓狄仁傑鋃鐺入獄。可是轉了一圈之後他竟然成功的全身而退,或許做到這樣的只有狄仁傑這麼一個人,難道狄仁傑跟武則天之間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嗎。
  • 狄仁傑勸武則天戒色,她卻給狄仁傑看了看牙齒,狄仁傑只好退下
    經過艱難萬險,站在了權力的制高點,但是卻失去了許多東西,高處不勝寒,她的一生經歷了太多的生離死別,有掌握了至高的權力,這個時候她變得非常的孤獨,作為一個女人她也有寂寞的時候,但是身邊卻沒有人可以陪伴她,這都是在於她的威嚴。
  • 武則天連親人都不放過,為何讓狄仁傑得以善終?
    然而,在武則天身邊仍有很多名臣,比如魏元忠、狄仁傑、婁師德等等,那麼為何武則天連親人都不放過,卻讓狄仁傑得以善終呢? 一、狄仁傑城府極深,善於變通 能在武周一朝混得風生水起的,沒有一個簡單角色,其中最出色的就是狄仁傑。天授二年,狄仁傑官拜鳳閣鸞臺平章事,實際上就是宰相。
  • 武則天要立親侄子為太子,狄仁傑一句話,武則天才恍然大悟
    導讀:武則天可以說是歷史上最出名的皇帝,武則天即位的時候已經67歲是歷史上上位時間年齡最大的皇帝,去世的時候82歲,同時武則天侍奉唐太宗、唐高宗兩位皇帝,也是中國封建王朝歷史上唯一一個女性稱帝的人。在武則天執政後期因為年齡變大的原因,武則天已經沒有前期那麼英明開朗,寵愛男寵使得朝中大臣怨聲載道。在武則天末期武則天年邁對於立誰為太子一事曾經非常糾結。武三思是武則天的親侄兒,武則天非常疼愛她甚至超過對自己的兒子,武三思經常讓自己的姑姑立自己為太子,武則天心中也願意,當時武則天認為畢竟是自己的親侄子,也是武家氏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