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律詩的八病

2021-03-01 鵝池詩苑


關於律詩的八病

 

 一、什麼叫「八病」

 八病說,又叫「四聲八病」,是齊粱時期沈約、謝朓(tiǎo)等提出的。四聲,指平上去入,四種聲調。八病,是指詩歌創作中聲韻搭配不當帶來的八種弊病。八病之說,本著「一簡之內,音韻盡殊。兩句之中,輕重悉異」的原則,是針對齊粱體的五言詩中要避免的聲律缺陷而言的。唐代近體詩是在齊粱體詩歌的基礎上產生的,探討八病與唐代近體詩的關係,對於詩律理論來說,很有必要。特別是在唐代格律詩成熟之後,再看齊粱時代的八病說,對它就會有一個更全面深刻的認識。

八病之說,始見於唐.李延壽《南史.陸厥傳》、唐.封演《封氏聞見記》等書。但對八病作具體解說的,還是日本和尚空海的《文鏡秘府論》。《文鏡秘府論》是日本高僧遍照金剛於九世紀編撰的一部中國詩文論著作。中國失傳的六朝至唐的許多重要文獻,依靠此書得以保存。據此書解釋,八病中的前四病涉及四聲,後四病與韻母、聲母相關。            

「八病說」幾乎是一切有格律傾向的文體之音韻要求的先源。後代出現的格律詩、對聯,也包括駢賦、律賦、駢文等在音律上的要求,都是在「八病說」的基礎上加以改進或取捨而形成的。所以在古代文學教育中,對八病說是一定要去了解的,所謂「不可盡拘,然不可不知也」。這是音韻學的應用基礎之一,不可掉以輕心。八病開始是針對五言詩而言的,但是其聲律理論同樣適用於一切有韻之文體,賦體亦然。故對其有個了解,將有利於各種有韻的文體的創作。

 所謂八病,那就是說是病症,在文學裡屬於錯誤的東西,只有了解了病症的來源,才能在以後的創作中加以避免,力求儘可能的不得「病」或少得「病」。

 二、「八病說」的具體內容

八病具體為:平頭、上尾、蜂腰、鶴膝、大韻、小韻、旁紐、正紐。其中平頭病、上尾病、蜂腰病、鶴膝病是針對聲調而言的;大韻、小韻病是針對字與字之間的韻而言的;旁紐病、正紐病是針對字與字之間的聲母而言的。

1、平頭

《文境秘府論》說:「平頭詩者,五言第一字不得與第六字同聲,第二字不得與第七字同聲。」平頭詩句如:「芳時淑氣清,提壺臺上傾。」「芳時」與「提壺」相對,同用平聲,故為病句。另外,不是必須每句的前兩個字聲調相同才叫犯病,只要前兩字有一字相同,也叫病。比如:「殘朱猶曖曖,餘粉尚霏霏。」中,「殘」和「餘」是同聲調,都是平聲,這就是犯病。再如:「昨宵何處宿,今晨拂露歸。」中「宵」「晨」是同一聲調,也叫犯病。還有,不是說前兩字要是平聲相同才是平頭病,前兩字同為仄聲,也是犯病,就是說這裡的「平頭」中的「平」字,是指聲調相同的意思,也不單是指平聲。

近體詩中,若五言一聯的第二字與第七字同一聲調,就違背了平仄對立的原則,是詩病。但第一字與第六字都是可平可仄之處,此二字同聲,卻是律句允許的,不算作詩病。由此可見,我們學習八病說,要從兩個方面來分析,一個是八病說的實際內容的表述,另一個就是它在近體詩中的運用,換句話講,八病說中的八病,近體詩中有的是允許存在的,並不把它們全部當作「病」。

2、上尾

《文境秘府論》說:「上尾詩者,五言詩中第五字不得與第十字同聲。」上尾詩句如:「西北有高樓,上與浮雲齊。」「樓」與「齊」相對,同用平聲,故為病句。與平頭病一樣,不是說一定要上聲相同,才是上尾病,「上」是指下句尾字聲調與上句尾字聲調相同的意思。但是,如「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雖然「光」和「霜」同是平聲,同在七陽韻中,近體詩中,這樣的兩句,不叫犯病,因為這兩句是連續用韻的。這種情況《文境秘府論》中所謂「唯連韻者,非病也」。在近體詩中,除首句入韻式外,其餘各聯,奇數句的句腳均為仄聲,偶句的句腳均為平聲,根本沒有同聲的可能性。可見,在非押韻的詩句中,近體詩也是講上尾的。

 這裡要說明的是,這個規則,在近體詩中有一種說法,演變擴展為不押韻的句子,其尾字的聲調要在上、去、入中求變化,最好是上、去、入三聲都有,若是重複,也是病犯上尾。如果是首句入韻的格式,則平、上、去、入四聲都有,就是最好,這就是網上流行的「四聲遞用法」之一,這個內容我們在初2年級就已經學習過了,由於後來的律詩已經簡單分為了平仄,不再試平上去入那麼精微,所以,現在的律詩已經沒有了這個要求,實際上,從聲律的原理來看,「四聲遞用法」無疑是最符合聲律要求的,只是後學者愈發馬虎,以至於持有這種觀點的人不多,從實際作品來看,唐代不少詩人多自覺遵守「四聲遞用法」,至宋明清,則越來越少。

總之,平頭和上尾的毛病,是對於兩句之間的首尾字的聲調而言的,是立足於「對」的觀念之上的,即要求相對而忌相同。

3、蜂腰

《文境秘府論》說:「蜂腰詩者,五言詩一句之中,第二字不得與第五字同聲。言兩頭粗,中央細,似蜂腰也。」,這裡的同聲,不是指聲母,而是指聲調,是指一句之中,兩個節奏之間的聲調銜接問題。蜂腰詩句如:「聞君愛我甘,竊獨自雕飾。」「君」與「甘」同聲,「獨」與「飾」同聲,故為病句。近體詩中,此種詩病,不會出現在五言的平平平仄仄和仄仄仄平平句式中,卻在仄仄平平仄和平平仄仄平句式中出現,這都是兩種常見的平仄句型。可見蜂腰之說,光弄平仄的話,還是四聲遞用法的原理的運用,即第二字和第五字都是仄聲的時候,這個仄聲還是需要有上去入之分;第二字和第五字都是平聲的時候,就要有陰陽之別(陰平和陽平)。

4、鶴膝

《文境秘府論》說:「鶴膝詩者,五言詩第五字不得與第十五字同聲。言兩頭細,中間粗,似鶴膝也。」鶴膝詩句如:「撥棹金陵渚,遵流背城闕。浪蹙飛船影,山掛垂輪月。」「渚」與「影」同聲,故為病句。這個內容說的是前三句之間句腳的關係。由於近體詩常有首句入韻的情況,故第一句和第二句句腳字允許聲調相同,至於第三句與第一句句腳互異,這條要求跟前面所講的上尾病相似。近體詩奇數句句尾,只要求用仄聲字,沒有上去入的區分,並不認為鶴膝是一種病。儘管如此,不少詩人還是在每首詩的奇句句尾上採取四聲遞用,這一點也可以看出唐人對齊粱詩律鶴膝病的尊重和沿承。

5、大韻

《文境秘府論》說:「大韻詩者,五言詩若以『新』為韻,上九字中,更不得安『人』、『津』、『鄰』、『身』、『陳』等字。既同其類,名犯大韻。」「除非故作疊韻,此即不論。」這是說一聯十個字中,除了疊韻字外,都不能用與句尾韻字相同韻部的字。大韻詩句如:「紫翮拂花樹,黃鸝閒綠枝。」「鸝」與「枝」同為支韻,故犯病。這就是我們前面說的「韻字入詩」。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同韻部的字與韻腳相衝,也是犯病。同一韻部的概念要大於韻的概念,如:若押東韻,兩句之中若出現「懂」之類,其韻同而聲不同,也算犯大韻病。這種說法比前面一種更加嚴格,這條規則的設立,是為了突出句尾韻字的音響效果。從聲韻變化的角度上看,用意是好的,但如果每一首詩都要這樣做,就未免太束縛思想了,所以不為唐代詩律取用。不過,唐代詩人還是在詩句中盡力避免或少犯大韻病,以求詩句音響的和諧動聽。這兩種說話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兩句中不得有字與韻相衝。

 梁沈約《宋書·謝靈運傳》云:「夫五色相宣,八音諧暢,由乎玄黃律呂,各適物宜。欲使宮羽相變,低昂互節。若前有浮聲,則後須切響。一簡之內,音韻盡殊;兩句之中,輕重悉異。妙達此旨,始可言文。」這裡的「一簡之內,音韻盡殊;兩句之中,輕重悉異。」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6、小韻。

《文境秘府論》說:「小韻詩者,除韻以外,而有迭相犯者,名為犯小韻病也。」小韻詩句如:「搴簾出戶望,霜花朝漾日」「望」與「漾」同為漾韻,故犯小韻病。再如:「古樹老連石,急泉清露莎。」這裡的:「樹」與「露」,「連」與「泉」同韻,這也是犯了小韻病。

 小韻病實際是指無論與韻字是否衝突,兩句之間的用字,除了疊韻連用外,都不能出現同韻字,這條詩病與大韻近同,是對大韻病的補充與加強,不過要求更為嚴格,要在一聯之中做到除韻字外的每個字都不同韻,這對於作詩來說,同樣難以做到。

7、旁紐

《文境秘府論》寫作傍紐,說:「傍紐詩者,五言詩一句之中有『月』字,更不得安『魚』、『元』、『阮』『願』等字。此即雙聲,雙聲即犯傍紐。」旁紐,指同一類聲母之中相鄰的聲母,其關係稱為「旁紐」,它們所形成的「雙聲關係」,稱為「旁紐雙聲」。其內容是指五言詩中兩句各字不能同聲母,不然,就是犯了「旁紐」的毛病。如「魚遊見風月,獸走畏傷蹄。」這兩句詩中,「魚」字與「月」字的聲母用現代漢語拼音來說就是「Y」,這就犯了旁紐的毛病。旁紐病,是在一聯或一句之中不得用同韻母字的要求之外,進一步提出的一句之中不能用同聲母字的規定。這點不包括雙聲詞。雙聲字和雙聲詞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字是單個的字,詞是詞組,所謂雙聲詞,是聲母相同的連在一起的一個兩字詞組,如:淋漓、躊躇、猶豫、流利、慷慨、吩咐、崎嶇、梗概、孑孓(jiéjué)、密碼、明媚、牛奶、宣洩等,旁紐病意思就是除雙聲詞外,其餘各自的聲母不能相同。這點與《文心雕龍》中所說的「雙聲隔字而每舛(chuǎn)」是一致的,即相同的聲母的字若隔開用就是不符合聲律原理的。

但是由於旁紐的指向僅僅是聲母,而並不是涉及韻與四聲相承的聲調問題,實際讀音中,相衝突的程度就不及下面要談到的正紐病嚴重,特別對於字數比較多的句子而言,若雙聲字相隔較遠,其衝突也相對較輕,如:七言,八言等。因此,在詩作實踐中,這一條同樣也為近體詩律所不取。

8、正紐

 是指一首五言詩之內兩句之中不能雜用聲母及韻母相同的四聲各字,如兩句中已用了金字,便不應用錦,禁,等字,如梁文帝詩:"輕霞落暮錦,流火散秋金.「錦」及「金」聲韻相同,而只聲調不同,這種寫法便犯了"正紐"的毛病。

《文境秘府論》說:「正紐詩者,五言詩『壬(rén)』、『衽』(rèn)『任』、『人』四字為一紐。一句之中,如已有『壬』字,更不得安『衽』、『任』、『人』等字。如此之類,名為犯正紐之病也。」「除非故作雙聲,下句復雙聲對,方得免正紐之病也。」

用現代漢語拼音來說,正紐之病,是說一聯十字之中,用了聲母和韻母相同的四聲各字。病句如:「我本漢家子,來嫁單于庭。」「家」與「嫁」聲韻全同,儘管它們有平聲與去聲的不同,還是犯了正紐病。

 

整理:趙靈梅

相關焦點

  • 次韻範成大先生的七言律詩《病中夜坐呈致遠》
    比如今天拜讀到範成大先生得一首七律《病中夜坐呈致遠》,景美內蘊!於是自娛自樂,次韻範成大先生的這首《病中夜坐呈致遠》,寫一首自己的七言律詩,水平有限,請大家多多批評!竹影先拜讀一下範成大先生的《病中夜坐呈致遠》,全文如下:------------------------------------
  • 《秋興八首之三》:如何寫一首標準的七言律詩?
    《秋興八首》組詩就成於夔州,這八首詩是一個完整的樂章,以憂念國家興衰的思想為主題,以夔州秋景,詩人的身世飄零為基調。在第一首巫山、巫峽秋聲秋色的描寫後,經過第二首獨處古城,翹首北望長安的情緒烘託,第三首寫晨曦中的夔府,秋氣清明,江色寧靜,而這種寧靜給詩人帶來的卻是煩擾不安,抒發自己有志而不遇的慨嘆。
  • 七言律詩的格式是什麼,有哪些講究
    七言律詩的格式是什麼,有哪些講究文/@成長新視點七言律詩,是律詩中的一種風格,遵從了律詩的統一要求,即篇幅固定、押韻嚴格、講究平仄和要求對仗。七言律詩的具體要求,篇幅上,是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押韻上,全篇為四韻或五韻,一般逢偶數句押韻,即二、四、六、八句最後的一個字要同韻;平仄上,要符合平仄律,指在一般情況下,以兩個音節(兩個字)為一個音步,平仄交替安排;在對仗上,是要求三四句、五六句為對仗。
  • 絕句和律詩,都是近體詩,有什麼區別
    絕句和律詩,都是近體詩,有什麼區別文/@成長新視點絕句和律詩,都是中國古代近體詩的一種體裁,兩者相比,主要有起源時間、句子數量和格律要求等三個方面不同。一、起源時間。2、律詩,為全詩八句,超過八句的叫排律。其中,五律,為每句五個字,共四十個字;六律,為每句六個字,共四十八個字;七律,為每句七個字,共五十六個字。六律,也幾乎很少出現。三、格律要求。1、絕句,在格律上雖講究押韻。但對平仄和對仗要求不嚴,有律絕和古絕兩種風格,各有特點和區別。
  • 律詩寫作的幾種忌諱
    星園詩話律詩與絕句均屬於近體詩,近體詩與古體詩是從詩體上區分,近體詩濫觴於南齊永明年間,史稱「永明體」。近體詩興於唐,對於字數、押韻、對仗、平仄均有嚴格規定,講究格律,故又稱格律詩。近體詩包括絕句(五言、七言)、律詩(五言、七言、排律)。律詩定型於初唐時期,盛唐以後,大盛於世。
  • 杜甫經典律詩十二首,堪稱古典律詩的最高成就
    律詩是唐代的新型詩體,唐詩的成熟是以律詩的確立與完成為標誌的,而這個歷史任務正是由杜甫最終完成的,杜甫以其精湛的藝術修養和驚人的藝術才能在這方面作了重大的探索和努力,寫出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五律名篇和七律佳作。《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 學習寫詩:律詩有哪些特點?這四步教你清晰掌握
    從形式上來講,律詩可以稱為「最苛刻」的一種詩體,為啥?因為律詩不僅講究格律、章法,還需要把嚴謹的對仗安排進去。所以,這就使得許多朋給律詩貼上了「難寫」的標籤。而我們之所以在這裡把律詩先安排過來,主要也是考慮到律詩形式中的對仗。
  • 從杜甫的《秋興八首之三》說起 如何作一首標準的七言律詩
    能不能再解析一些律詩,謝謝老師[贊同]老街不敢為人師,和大家一樣,也是無涯學海中的一個同行者。我的文章都是道聽途說,拾取前人牙慧而已。只不過我說的方法比較淺顯精簡,大家可能更容易聽懂罷了。學詩的兩個關鍵之處就是多讀和多練,缺一不可。讀詩除了明白詩意以外,還要了解格律知識,這樣才能看明白古人鍊字鍊句的手法高妙之處。
  • 這十首唐詩,代表了唐朝七言律詩的最高水平!
    雖說創作七言律詩,猶如帶著鐐銬跳舞,但是唐朝人才輩出,湧現了無數大詩人,創作了非常多經典的七言律詩。《唐詩三百首》中收錄經典七言律詩50首,《全唐詩》中,七言律詩保守估計也有幾千首,那麼這幾千首作品中,最光輝耀眼的是哪些呢?小仙今天就鬥膽給大家盤點一下。
  • 詩詞講堂:詩律(律詩和絕句)
    我們可以說,凡不受近體詩格律束縛的,都是古體詩!它包括隋唐以前的詩,還有後人寫的古風。例如:李白的《蜀 道難》、白居易的《賣炭翁》、《琵琶行》,杜甫的《石壕吏》等。 近體詩以律詩為代表。律詩的韻、平仄、對仗,都有許多講究,由于格律很嚴,所以稱為律詩。它有以下特點:1、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2、押平聲韻。
  • 什麼是詩歌的「四聲八病」?什麼是永明體?
    「願品詩文三分骨
  • 格律詩第六講:律詩的對仗和格律詩的押韻知識
    前面五講已經詳細地講清楚了平仄、平仄相替、相對、相粘以及絕句和律詩的基礎平仄格式,最主要還是告訴大家這些規則的起因和格式的來源。這些規則和格式都是近體詩所通用的。但是絕句、律詩、排律三種近體詩格式還是有不同的。我們今天先接著上一講,搞清楚律詩和絕句規則不同之處。前面五講連結奉上,沒有看過的朋友先免費查看,打好基礎,再跟我們一起繼續。
  • 【如何寫好律詩】第一講 格律基本知識
    南朝音韻學家周顒發現並創立以平上去入制韻的四聲之說,到梁代沈約等人根據四聲和雙聲疊韻來研究詩的聲、韻、調的配合,提出了八病(平頭、上尾、蜂腰、鶴膝、大韻、小韻、正紐、旁紐)必須避免之說。四聲的發現,詩人們創出了永明體詩,也是永明體詩產生的重要基礎和必要條件(永明體,即以講究四聲、避免八病、強調聲韻格律為其主要特徵的詩體。),也為唐代格律詩的產生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 律詩欣賞:最美的律詩,最美的紫砂壺
    紫砂傳承者——晨西格律淺釋此詩為七言律詩,沿平水韻押真韻。紫砂傳承者——晨西經典例詩秋興八首.其一 唐/杜甫
  • 10首七言律詩,有唐一代,巔峰之作
    10首七言律詩,有唐一代,巔峰之作1.錦瑟唐代:李商隱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入選理由:寫出唐人的樂觀。頸聯昭示的精神,已是民族性格的一部分。詩本身也是劉禹錫最有哲理和進取精神的名篇。另外,詩人倔強不屈的個性和不服命運擺布的頑強品格,本身就是對詩最好的註解。人格、遭遇與詩作,可以說相映成輝。
  • 經典碑帖:饒介《書七言律詩三首》
    饒介《書七言律詩三首》,選自「元人法書」第九幅。饒介家藏甚豐,見識廣博,書遠師王獻之與懷素,史稱其草書飄逸似懷素,圓勁暢朗,神追大令(王獻之)。饒介《書七言律詩三首》本幅用筆起伏多變化,在大令風格的行書中,又融入懷素的筆意。全作揮灑自如,氣脈酣暢,間雜章草筆法,益增古樸趣味。
  • 唐朝這首詩被譽為七言律詩第一,比七步詩還絕,至今難以超越
    七言律詩,簡稱「七律」,起源於南朝齊永明時文學家沈約等講究聲律、對偶的新體詩,到唐朝時,七律已經成熟,格律嚴密,詩句由八句組成,每句七個字,沒兩句為一聯,共四聯,而此詩被譽為七言律詩第一,比七步詩還絕,至今難以超越。
  • 不可不知四聲八病 令人糊塗的蜂腰 空海法師是要表達什麼意思
    前言上文說了,王力教授在《漢語詩律學》引用了清朝學者仇兆鰲的說法:沈約標律詩八病,有平頭、上尾、蜂腰、鶴膝等名,不可不知,若為「大韻、小韻、旁鈕、正鈕」尚非所重。看了昨天的文章《詩詞創作不可不知的四聲八病 10分鐘搞懂平頭與上尾》,應該明白,平頭和上尾不僅是不可不知,而且不可不會。
  • 「古體詩、近體詩、律詩、絕句」,一些古詩詞的基本常識誤區
    有朋友問:古詩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其中什麼分為律詩和絕句? 在共同遵守平仄關係的律句規則下,四句五七言的近體詩,我們稱之為「律絕」,分別稱為「五絕」、「七絕」;八句五七言的近體詩,我們稱之為「律詩」,分別稱為「五律」、「七律」;超過八句,十句以上的近體詩,我們稱之為「排律」,即「五言排律」、「七言排律」。
  • 對聯和律詩對仗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全唐詩》中年代最早的律詩也出自李世民之手。無獨有偶,成熟的律詩見之於初唐,有文字可考的對聯也見之於初唐。這說明,起碼在李世民時代,對聯和律詩已屬於並列存在的關係。之所以出現將孟昶聯視為對聯之祖的錯誤觀點,其根本原因是用楹聯之個別、之局部指代對聯之一般、之全局。 據考證,以對仗句為主體的律詩,孕育脫胎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樂府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