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縱向對比,02年選中的57名球員裡,入選過全明星的有:
姚明(8)
小斯塔德邁爾(6)
卡隆·巴特勒(2)
卡洛斯·布澤爾(2)
基本都是現在三十歲上下的球迷們熟悉的人,就不一一贅述了。唯一有資格進行比較的是小斯,然而正好是小斯對比出了姚明身上最珍貴的建隊基石屬性。小斯最終也沒能擺脫刷子和體系球員的稱號困擾,最重要的是他當時是個高中生,會極大增加球隊方面的疑慮。
當時唯一有希望和姚明一爭狀元之位是奈史密斯獎和伍登獎雙料得主傑伊·威廉士.但是,他,太,矮,了。六尺二,往前二十年,矮於這個身高的狀元只有阿倫·艾弗森——一位時代級的巨星。如果傑伊·威廉士能達到艾弗森的高度那當然還能討論,可惜他只打了一個賽季,表現也不過爾爾。
狀元這個位置歷來偏愛大個子,火箭對大中鋒的熱愛更是人盡皆知。所以一切「傑伊·威廉士如果不出車禍會怎樣」的討論都不會影響當年的結果。
結論:姚明是2002年選秀的最佳選擇。
接下來進行橫向對比,今年的選秀還沒出來,就抓取1979~2019的其他狀元來參照吧,我們分五個級別對這40位狀元進行歸類:
1.水貨
無法進入常規輪換的球員。
奧洛沃坎迪(1998)、誇梅·布朗(2001)、奧登(2007)、本內特(2013)、富爾茨(2017)
神的眼光真是令人吃驚,以下全是和誇梅·布朗同屆的球員:
大加索爾、蘭多夫、泰森·錢德勒、賈森·理察森、喬·詹森、理察·傑弗森、傑拉德·華萊士,肖恩·巴蒂爾,以及託尼·帕克。
富爾茨還有時間,但要抓緊了。
2.合格的NBA球員
這一檔已經能打出亮眼的賽場表現,只是上限或穩定性無法滿足人們對狀元的預期。
喬-巴裡-卡羅爾(1980)、喬·史密斯(1995)、肯揚·馬丁(2000)、安德魯·博古特(2005)、巴尼亞尼(2006)
卡羅爾或許可以到2,馬丁那一屆是真沒什麼好球員,他其實算是兌現了天賦的;博古特和巴尼亞尼都是失敗的選秀,博古特有建隊基石的架子但硬實力沒達到,巴尼亞尼是早生了十年。
2.5 流星
「如果他能繼續健康下去……」
拉爾夫·桑普森(1983)、佩維斯·埃裡森(1989)、丹尼·曼寧(1988)、德裡克·科爾曼(1990)
加起來只健康了10年,在健康的時候確實拿出了符合身份的表現
3.全明星
馬克·阿奎爾(1981)、詹姆斯·沃西(1982)、拉裡·詹森(1991)、格倫·羅賓遜(1994)、埃爾頓·布蘭德(1999)、布雷克·格裡芬(2009)、約翰·沃爾(2010)、凱裡·歐文(2011)、安德魯·威金斯(2014)、卡爾·安東尼·唐斯(2015)、本·西蒙斯(2016)
這裡面阿奎爾運氣最好,後期轉會也圓了冠軍夢。沃西毀譽參半,大媽最可惜,布蘭德最水,年年20+10年年4月釣魚,極品毒瘤。
沃爾和歐文背負著控衛原罪,兩個都只好排在這一檔了,沃爾勉強能摸到下一檔的地板,歐文需要再看看,總之,兩個人還有一些時間。枸杞哥、唐斯和西帝更是如此。
4.球隊基石
球隊圍繞其打法構建陣容和戰術並獲得了成功,在一個到多個賽季裡是同位置的第一人。前者是必要的,後者至少要沾得上邊。
派屈克·尤因(1985)
如果每次都差一點運氣,那就不只是運氣的問題。但他確實是完美的中鋒,在嘈雜又挑剔的紐約臉扛喬丹一個時代,不是人幹的活兒。
布拉德·多爾蒂(1986)
撐起了80年代的騎士,喬丹成神之路上的第一座「山」,「基石屬性」很重要,雖然他在同時代同位置前五都難說,但那個時代內線怪獸太多了,他配得上這一檔的地板。
大衛·羅賓遜(1987)
攻防兩端的完美球員,但如果你看過1999年他和鄧肯那張合照,你會發現,他的肩膀確實太窄了。他的打法成就了他也限制了他,他也確實輸掉了決定歷史地位的那輪季後賽。
克裡斯·韋伯(1993)
五星國王的代表人物,真的就差一點
阿倫·艾弗森(1996)
答案是我少年時代的英雄。過多地評價自己的偶像會導致偏頗,我只指出以下幾點:他只有六英尺高,他拿了四屆得分王,他作為建隊核心闖入決賽,並為那一年的霸主送上了唯一一場失利。就這樣。
德懷特·霍華德(2004)
一星四射1.0版本的基礎,確實是基石,確實帶隊闖入決賽,兌現了「基石」屬性,但也僅此而已。始終沒有起色的進攻和失敗的職業生涯規劃把他的上限牢牢地釘死在了09年。
德裡克·羅斯(2008)
若說他是流星,為何如此璀璨。即使延長到整個職業生涯,同屆能穩勝他的也只有神龜。
安東尼·戴維斯(2012)
他還足夠年輕,也有足夠的機會。但相比於這一檔的其他人,他在季後賽做到的事情還太少。
5.時代巨人
實力、成就、命運……只能從籃球歷史上挑選對手的天之驕子們
魔術師(1979)大夢(1984)鯊魚(1992)蒂姆·鄧肯(1997)詹姆斯(2003)
這幾個都不必多評價。
談論埃頓(2018)和胖虎(2019)還為時尚早,從目前的賽場表現看,只要健康不出大問題,3有保證,到5的可能性不高——胖虎或許有戲但他起碼得再來一個賽季。
可以看出,狀元們的成色普遍足夠。除了極個別像肯揚馬丁(2000)這樣確實是矬子裡拔高個的和本內特(2013)這種球隊權力鬥爭的犧牲品,即使是水貨,在選秀當年也展現了足夠誘人的天賦——NBA對大個子實在太偏愛了,偏愛到足以無視許多缺陷的程度。41位狀元有至少28名全明星常客,這個成材率已然令人咋舌了。
如果把姚明進行歸檔,再不認可他的人也不會低於3,再喜歡他的人也不可能讓他進5,他在08~09賽季的表現,足以對得起基石稱號,但他的傷病也限制了他的表現,無論如何,人生不是一個what if遊戲,籃球也一樣。
如果把他排3,他會因為2009年的表現佔據天花板;如果排4,他的評價肯定能超過多爾蒂,也肯定不如上將、尤因、答案和韋伯;他在和霍華德的直接對抗中佔據優勢,和羅斯的比較佔據了內線球員的隱藏分優勢,三者估計相差不多。
戴維斯反而不好說,他當然很強,但同檔球員在他這個年紀,最差也是姚明和當年冠軍血戰七場了。他還需要足夠的自我證明。
所以姚明在近40年的狀元裡,大概就是十名開外,前十守門員的水平吧。但NBA選秀對大個子的偏愛是顯而易見的,41位狀元裡有足足27個大個子,因此如果一起選秀,有進前十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