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散39年尋親成功 技術向善撐大奇蹟空間

2020-12-23 中國青年報

近日,山東一對雙胞胎姐妹成功與失散39年的父母團聚。奇蹟之所以發生,源於內蒙古一名記者在快手帳號上發布短視頻幫助尋親,一對包頭老人在刷視頻時,認出了女兒。隨後,一場從山東到內蒙古,跨越1200公裡的團聚發生了。

為什麼39年都沒能找到,偏偏是現在?這對雙胞胎姐妹並不是最近才想到尋找父母,而是一直都有想法,但鑑於自身的資源和能力有限,無法進一步實現,而她們的父母這些年來也一直在打聽女兒下落。直到短視頻社交媒體的普及,並且在一些農村地區使用率也很高,讓這對雙胞胎姐妹有了試一試的想法。

無獨有偶,前不久,一位布依族老人被拐賣到河南35年,也是通過短視頻社交平臺,找到了自己遠在貴州的親人。可以說,網際網路從未像今天這麼下沉,尤其是農村裡的老人,哪怕不會打字、不認識字,也可以輕鬆通過短視頻了解外界,與親友聯繫和互動。這在客觀上,也為網絡尋親提供了廣泛的基礎。

在網絡沒那麼普及的時代,尋親只能通過貼海報、登報紙,再就是上電視;而且還要花費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現在,幾乎人人一部智慧型手機,短視頻平臺興起,錄個視頻,親朋好友幫忙轉一轉,陌生人看了隨手點個讚,信息就傳播出去了,成功的概率也就增大了。

我們常說科技向善,科技到底該怎麼向善?其實很簡單,就是用文明的尺度去趨利避害、揚長避短,利用它的優勢去做好事。現在新興的社交平臺,基本都可以在技術上做到智能分發。以尋親為例,有需求的人提供稍微具體一點的信息,比如老家所在地、失散地等,平臺就可以幫助把信息集中推送到那個地方去,如此一來,就可以極大提高尋找的效率。

回看雙胞胎姐妹的尋親故事,這1200公裡,在現實中是遙遠的距離,但是在短視頻平臺上,卻是一個個指尖輕輕滑動的距離。而短視頻平臺的尋親找人功能,還可以繼續不斷完善、發揚光大。我們相信,只要用善去驅動技術,用技術去發散善,奇蹟就可以不斷發生。

來源:北京青年報

相關焦點

  • 雙胞胎姐妹39年後與父母團聚,「網際網路+」尋親可以更高效
    今年9月,一位記者得知一對雙胞胎姐妹正在尋親,便在網上發布視頻幫忙尋找,包頭一對老人看到視頻後,一眼認出這正是自己的孩子。最終,經DNA檢測,確認姐妹倆正是老人的親生女兒。日前,內蒙古包頭,在記者海燕等人的幫助下,這對來自山東菏澤的雙胞胎姐妹終於與失散39年的親生父母團聚。
  • 39年後團聚,山東雙胞胎姐妹圓尋親夢
    雙胞胎姐妹包頭尋親,背後故事很心酸……》為題報導了山東雙胞胎姐妹柴麗娜和馮彥景包頭尋親的故事,牽動著不少人的心。就在11月17日晚間,山東雙胞胎姐妹終於在包頭與親生父母相認,一段堪稱「奇蹟」的尋親之旅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 風雨燕歸來——奇蹟!江陰三姐妹四十多年的尋親記
    2019年12月28號,在江陰尋親志願者協會2019年年會上,兩位頭髮花白的老人緊緊地摟住三個女兒,失聲痛苦。離散四十多年,三個孩子被不同地方不同的家庭收養。一晃四十多年過去,姐妹三人早已為人父母,生活水平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她們渴望尋親,回到老人的懷抱。一場奇蹟也隨之發生。
  • 四川走失31年男孩尋親成功,父親:太苦了但從未放棄尋找
    幼兒園放學回家途中 3歲兒子不見了 人生有多少個31年?31年時間,羅寧(化名)和邱世偉幾乎都用在了尋親上。在江西省南昌市公安局大力協助下,羅寧的血樣順利入庫,並與邱世偉夫妻比對成功。 5月16日,四川內江,邱世偉攜家人一起等在高鐵站外,等待闊別31年的兒子邱少軍出站。 31年後,當年那個不到一米高的小孩已經成家立業,長得比父親還高。31年後重逢,他們一家三口站在廣場上相擁而泣,久久不願分開。
  • 今日頭條公益尋人與臺灣ETNEWS合作老兵尋親服務 兩岸媒體共同實現跨海尋親夢
    近日,頭條尋人正式發起《跨越一甲子和千裡的團圓 「頭條尋人」展開老兵尋親服務》的線索徵集,致力幫助臺灣的老兵及老兵後代,找尋失散在大陸家鄉的親人。為了促成更多團圓,我們宣布即日起,與臺灣新聞網站ETNEWS新聞雲(http://www.ettoday.net/)合作,拓展老兵尋親服務。
  • 賴嫦(原名吳念嫦1933年出生)尋親,現尋找胞弟吳銳釗!
    姓名:賴嫦(原名吳念嫦)性別:女性生日:1933-01-28籍貫:廣東省增城市派潭鎮鄧村舊屋街7號失蹤日期:未註明失蹤地點:廣東省深圳市失蹤時身高:未註明詳情賴嫦(原名吳念嫦1933年出生)尋親,現尋找胞弟吳銳釗!
  • 江陰志願者助女子湖北尋親,失散16年終於線上相聚
    3月3日,在江陰尋親協會志願者和深圳、湖北、四川等全國多地攜手幫助下,離家16年的女子曾翠找到了湖北黃岡親人。3 月2 日晚,江陰尋親協會志願者沈惠芬接到深圳愛心飛翔救助團隊易雄的電話,要求協助幫一名叫曾翠的求助者尋找分離16 年住在湖北黃岡的姑母、姑父。
  • 失散20多年姐弟終於在馬鞍山當塗重聚!
    與姐姐失散20多年尋找一直未果跨越20多年的尋親之旅,隨著一聲親切的「姐姐」,畫上了圓滿的句號。10月4日,在石橋派出所民警的幫助下,楊先生在當塗縣石橋鎮成功尋回了其失蹤近20年的姐姐,姐弟在失散20多年後終於重聚。
  • 溫州立體尋親、站內託養、源頭治理
    尋親成功的長期滯留人員及其家屬為市救助管理站送上錦旗長期滯留人員與家人團聚市救助管理站開展2020年暖心關愛迎新春活動「媽媽,我好想你。」何橙(化名)抱著失散多年的母親泣不成聲。為了這個時刻,她足足等了11年。
  • 為緣尋找 為愛堅守——陽月星的公益尋親故事
    2016年起,陽月星和她的志願者夥伴一直在公益尋人的路上奔忙,只為讓更多的失散家庭享受到團圓的溫馨。2002年國慶夜晚,漫步陝西西安街頭的陽月星被一曲悲涼的小提琴聲所吸引。循聲望去,一位老人坐在清冷的街頭,閉眼拉著小提琴,琴盒裡放著一份份尋親材料。自從8歲孫子被拐後,老人已踏遍30個省份尋找。這一幕在陽月星心中烙下深深的印記。
  • 約1996年出生1998年被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養家爺爺收養的小許尋親
    寶貝回家全國免費尋親,所發案例均通過寶貝回家網站核實,事件真實,請大家放心轉發分享;寶貝回家尋家工作組跟進志願者:藍色海岸一、基本信息尋親類別:寶貝尋家尋親編號:485912姓名:小許性別:男血型:未知
  • 科技向善Weekly|劉鶴:智能技術要展現科技向善的力量(8.19-25)
    科技向善是在騰訊創始人之一張志東先生指導下,於2018年初由騰訊研究院發起的一個多方共建的研究、對話與行動平臺,這一理念在2019年升級為騰訊公司新使命。騰訊研究院希望在這一使命下與社會各界共同關注技術演進帶來的重大問題,尋求共識與解決方案,引導科技為社會帶來最大福祉。
  • 《尋親的路》丨你不在,這個家靠誰來撐起?
    在他失蹤之後,家中年逾花甲的父親與他的妻子兒女,在艱難謀生之餘,依然執著頑強地行走在尋親路上。李元文,你在哪裡?你不在,這個家靠誰來撐起?▲李元文與同學合影 在二兒子服刑期間,我幾次想去監中探望,但終因自己識字不多,年紀也大了,又從來沒出過遠門等眾多原因,因此一直未能成行。
  • 雲南歌手原創暖心之作 歌曲《尋人啟事》新年開啟新的尋親之路
    在春節來臨之際,雲南原創音樂組合楊俊威和唐欲佳推出歌曲《尋人啟事》,為世間的親情歌唱,助力失散的親人開啟溫暖的尋親之路。演唱歌曲。後經過親人這幾十年的尋訪,獲得了一些零星的消息,得知弟弟現在隨養父姓張,現在昆明從事汽修行業方面的工作,前些年表弟阿鐵在尋親網和《等著我》欄目等網站上傳了尋親資料,雖給尋找帶來了一絲希望,但最終還是沒有實質性的進展。「隨著年歲的增長,尋找到弟弟的願望變得越迫切,希望有生之年能見上一面。
  • 臺灣青年助老兵兩岸尋親:用網絡結束歷史遺憾
    這是她負責的大陸「今日頭條」網站「兩岸尋親」項目的第34個成功案例。該項目致力於幫助海峽兩岸失散家庭團聚,累計已成功幫助54個家庭。「我們在用科技彌補歷史帶來的遺憾,讓不可能變成可能。」周思妤說,能參與這個兩岸公益服務,在茫茫人海中幫分隔兩岸的親人圓夢,非常有意義。王淑蘭生於1928年,年歲大了,只記得兒時最早住在湖南邵陽一個叫「烏鴉廟」的地方。
  • 駱氏尋親2017年第五期(2017年8月4日)
    溫馨提示:此次更新略去了未留下聯繫方式的信息31條,留有聯繫方式的公布如下(請大家發尋親信息時,留下聯繫方式):尋親: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臨桂區四塘鎮南岸村定居有駱姓數十戶
  • 李升:新時代下構建多元化尋親格局,讓每位尋親家屬看到正義曙光
    ,幫王明清尋女畫像,林宇輝警官答應,王明清非常感謝,通過兩次模擬畫像發到網上,被遠嫁在東北的女士所看到,該女士也正在為她尋找失散24年的親人所擔憂,經過多方面鎖定證據,與王明清要尋找自己女兒極為相似,經過DAN鑑定,生物學技術比對,該女士就是王明清24年前走失的女兒,2018年4月底,王明清及家人24年來第一次與該女士終見團聚,抱頭痛哭!
  • 從福建省三明市沙縣夏茂鎮被抱養到福建省莆田市的陳慕芳尋親
    寶貝回家全國免費尋親,所發案例均通過寶貝回家網站核實,事件真實,請大家放心轉發分享;【尋親幫幫幫】作者即寶貝回家本案例跟進志願者:藍色海岸登記資料為尋親人所填寫,經與尋親人溝通、核實後補充信息如下:一、基本信息尋親類別:寶貝尋家尋親編號:511208
  • 羅玉琦:遍訪貧困戶 圓了尋親夢
    「足足二十年了,性格堅毅的她幾乎沒有痛心哭過,今天終於忍禁不住放聲大哭,兄妹團聚,還未寒暄卻早已淚流滿面……眼看著她們緊緊擁抱的場景,堂堂七尺男兒的我也不禁淚眼模糊!」牙世兔村支部書記孫培軍激動地說。二十年前,她慘遭前夫家暴,被迫離婚,失去幼兒撫養權導致精神失常、神志不清。當時,她父母親已過世,自己孤苦伶仃,顛沛流離,一路乞討。命運的無情,最終有了轉機,質樸憨厚的張柱華父母收留了流浪到牙世兔村的楊曉芹。由於她精神和神志的問題,言語不清,加之當時社會通訊信息的局限,張柱華一家盡其所能幫助她聯繫家人,也愛莫難助。三年後,張柱華的父母遂撮合兒子與她成婚,婚後生了一個兒子。
  • 56歲女子與家人失散11年 救助站苦尋8年助骨肉團聚
    溫州網訊 昨天,市民政救助管理站裡,與家人失散11年的56歲女子周潔(化名)和獨生女兒何橙(化名)相擁而泣。這正是:  母親走失十幾年,女兒牽掛每一天;  民政救助夠給力,離散骨肉終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