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講述警方和黑社會分別派往對方陣營的兩個身份撲朔迷離的臥底,多年如履薄冰最終在一場激烈決鬥中決心找回自己的故事。作為香港臥底警匪片開山鼻祖、巔峰之作,看似是說警方和黑社會這仿佛八卦陣上陰陽兩極的兩波勢力的明暗博弈,核心立意是說「這紛繁複雜的世間人該選擇做怎樣的自己」,人和環境的關係理論上無非是「人改變環境」、「人影響環境」和」人被環境改變「三種,環境會對自我塑造和選擇產生巨大影響但並非不可逆,人時刻還要回歸本心」你想成為怎樣的人「。
黑幫臥底劉建明從警校到警局多年摸爬滾打、不斷給韓琛密送情報,最終卻在他自己設的甕中捉鱉局裡一槍打死韓琛,他想改邪歸正;警方臥底陳永仁從被趕出警校到融入黑幫、博取老大信任,黑幫間鬥毆被打到骨折常有,還要每天戰戰兢兢小心不被猜忌和暗算,他所處的境遇比劉建明水深火熱多了,越是邪惡越兇險。他想要的不過就是早日破案恢復身份,堂堂正正行軍禮說出那句」我是警察陳永仁「。」從前我沒得選擇,現在我想做一個好人」,天台對峙堪稱經典。這句話適合於他們兩個人,從被控制沒選擇到選擇做回自己。
本片有諸多情節前後呼應形成閉環給人感官體驗很完整。如首尾分別是餘文樂和梁朝偉飾演的陳永仁被趕出警校,要開始忍辱負重臥底生涯的沉重和倔強,陳冠希和劉德華飾演的劉建明操場回望他時堅定的眼神和那句獨白「我願與他換」,中年曆經滄桑的臉龐放回少年那場警校離別,疊加了一層更複雜深長的意味,不變的還是最初那份倔強和堅定而已;兩人曾在音像店偶遇聊到音響設備和歌曲,談笑風生、相見恨晚,最後阿仁寄到劉建明家揭露他是黑幫臥底錄音的唱片,放的還是那首「是誰在敲打我窗;mary寫的小說其實就在寫劉建明,多重精神分裂人格每天彼此鬥爭演戲,很痛苦但不得不如此,寫到最後也不知道男主角到底是好人還是壞人、應該有怎樣的結局;黃警司讓阿仁從天台撤退時叫住他,頓了一下說」沒什麼「,這是他遭遇不測前說的最後一句話,不經意和意外在此刻對比衝突到極限,令人唏噓落淚;最後反轉中的反轉是阿仁在電梯裡被劉建明黑幫臥底同僚槍殺,倒在血泊中那永遠清澈安詳的眼神就此凝結,畫面黑白流轉,我也跟劉建明一樣失控、壓抑,想拼命吶喊又喊不出來。緊接著電梯門再開就出現劉建明槍殺同僚後出示警徽的樣子。
這是一部極具香港色彩的電影,正如國語班主題曲中所唱得那樣,誰了解生存往往比命運還殘酷,只是沒有人願意認輸。這是一個有關於生存的故事。無間道是至今為止我依然會反覆拿出來在深夜觀看的港片!電影中所有的角色幾乎最後都走向了悲劇而回不了頭。看到如今的香港年輕人現狀,真的很惶恐以後能不能有人拍出這樣的的電影,寫出這樣的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