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輩的「三大紀律」和「八項注意」》文章會在近期陸續發布在微信公眾號上,今天發三大紀律第一篇:祖輩和父輩步伐要整齊
哭,既是孩子的一張情緒表,又是與父母較量的「法寶」。我家的犢犢同樣如此。
吃晚飯之前,有時,他會賴著不肯去洗手,媽媽說:「不洗手,不許吃飯!」他用哭表示反抗。這時,我發現犢犢一邊抹著眼淚,一邊在我們外公外婆身上尋找「同盟軍」。如果我們的心太軟,就會成為他的俘虜:「算了,算了,手別洗了,反正他的手也不是很髒……」如果這樣,他媽媽的嚴格要求立刻成為放任自流,犢犢的良好習慣培養隨之也付之東流。
ㄧ天,他與爸爸下圍棋,儘管他爸饒了兩顆子,但是犢犢還是輸了。不但輸了,而且還哭了,哭得非常傷心。我們聽到他的哭聲,聞聲而去。「犢犢,誰欺侮你了?」外婆疼愛地問,他似乎討了救兵,哭得更加傷心,眼淚、鼻涕雙管齊下。「輸了要哭的孩子,今後誰也不會喜歡與他玩!」他媽媽發話了。我立馬呼應:「對!輸了一盤不要緊,再來ㄧ盤吧!」我們全家都站在他媽媽一邊,犢犢知道已無「防空洞」可鑽,哭聲也就漸漸平息了。
面對活潑可愛的孩子,你該如何欣賞誇獎?面對調皮淘氣的孫輩,你該如何調教引導?三代同堂,面對父輩對孫輩的教育甚至懲罰,對每個祖輩,都是一場嚴肅的考試。是積極呼應,火上加油?還迴避沉默,消極對抗?祖輩的每ㄧ句話,臉上的每個表情,其實都是不同的教育觀念、不同的教育方法的反映。甚至還有這樣的祖輩,大言不慚站在父輩教育的對立面。父親要教育懲罰孩子,他竟衝著自己的兒子說:「你要罵就罵我!你要打就打我!不許碰我的孫子ㄧ根毫毛!」也有祖輩為了心甘情願給孫輩做擋箭牌,當著孩子的面責問自己兒子:「你現在一本正經當爸了,當年你小的時候比他還要調皮呢!」
祖輩和父輩由於年齡的差異,文化背景的不同,其教育觀念和方法不可能完全一致。這種代溝是客觀存在的,但也是可以跨越的。所謂「祖輩和父輩步伐要ㄧ致」,首先在教育觀念上、教育方法要基本保持一致。只有這樣的教育才能達到1十1大於2的效果。
一個健康的家庭不可能沒有權威,這個權威,首先是教育的權威。這個權威應該由孩子的爸爸媽媽來擔當,不應該也不可能讓祖輩來擔當。一個健康的家庭對孩子只能一個聲音,一個標淮,一個要求,一個步調。祖輩不應該成為家庭教育的權威,更不應該與兒女爭奪第三代的教育權,祖輩的聲音不應該成為親子教育的幹擾,祖輩只有成為家庭中親子教育的支持者和協同者,這個家庭才是一個健康的家庭,家庭中每個成員不錯位,不越位。
為了讓祖輩擔當好這樣的角色,我建議:
祖輩要終身學習,與時俱進,自我改變,改變陳舊的教育觀念。
祖輩要向父輩學習,積極跨越代溝,不能倚老賣老。
當兒女在對孩子實施正確教育時,祖輩要旗幟鮮明,支持兒女的教育。
當兒女對孩子實現施粗暴教育時,祖輩必須保持冷靜,在適當場合適當時機與兒女溝通。
祖輩在孫輩面前,不說媳婦壞話,不做有損於孩子父母威信的事,不挑撥離間,損害家庭團結。
祖輩對孫輩教育要裡外一致,與孩子父母保持統ㄧ。既不當孩子的防空洞,也不把孩子當作自己的出氣筒。